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明胶从未如此受人瞩目,因它而掀起的一场“瘟疫”,蔓延至医药、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众多领域,无数行业和品牌因它受创,却无人知道,它还将杀向哪里。
明胶行业仅有的两家上市公司——青海明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青海明胶”,000606.SZ)和包头东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宝生物”,300239.SZ)却因此获益,自“毒胶囊”事件发生后,连续数日出现“一字”涨停(指开盘即涨停,并一直持续到收盘为止的K线形态),因为股民们相信,行业整顿将“利好”代表规范生产的龙头企业。
但颇具讽刺的是,4月23日,网上突然爆出青海明胶收购废品站里的骨头作为生产原料,并因污染严重屡遭投诉的新闻。4月24日,青海明胶停牌。“亲,天下乌鸦一般黑,你愿意吃皮鞋还是吃垃圾?”网友在微博上评论说。
工业明胶,作为罪恶链最上游的一环,为何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5倍暴利滋生大量非法作坊
“我们这个行业很冷僻,很小,从来没有这么受关注过。”国内某大型明胶企业的负责人赵永林(化名)说。近日,频繁的媒体采访电话让赵永林感到“受宠若惊”。“明胶行业早该出事了,非法企业和产品太多,正规企业都活不下去了。”
赵永林所在的企业从事明胶生产已有十余年,作为管理者的他感觉到“一年不如一年”,“正规企业太少,非法小作坊太多,邪气都压倒正风了”。
全国有多少家明胶生产企业,似乎没人知道。有人说,全国有明胶企业200多家;也有人说,全国登记在册的有200多家;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明胶分会称,其会员单位有200多家。
赵永林说:“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上千家肯定有了,只不过大多是非法企业,没有登记在册。”
多年来,赵永林曾走访过河北、浙江、江西、福建等明胶企业集中地。“基本都是一个县或镇里一两个正规大企业,几十家非法小作坊,打不掉,灭不完。小地方裙带关系复杂,长期存在的都是有背景的。”据其介绍,也有大企业“扶持”非法小作坊的,“大企业提供淘汰的设备、废弃原材料,还推荐低端客户,既躲掉了违法经营和生产的风险,又可以分享利益”。
在赵永林看来,小作坊丛生缘于暴利的驱使和药企过于压缩成本的需要。“很多药企明明知道价格太低的货肯定有问题,还是会要,这就使违法企业越来越放肆猖獗。”
明胶可分为食用明胶、药用明胶、照相明胶和工业明胶四大类。“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基本都是动物骨头制成的,照相明胶和工业明胶一般用动物的皮。”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明胶分会秘书长姚龙坤介绍说,“为降低生产成本,用蓝矾皮生产工业明胶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用工业明胶当做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使用。”
蓝矾皮就是皮鞋的“近亲”,皮革厂将皮革剪裁后的下脚料卖给工业明胶厂,经过加工就变成了柔软的类似于动物毛皮的蓝矾皮,成为制作工业明胶最廉价经济的原材料。
从外观上看,工业明胶与食用明胶、药用明胶几乎没有差别,甚至在物理性质上,三者的差异也不大,但价格差异就大了。
据广东省东莞市新成明胶有限公司负责销售的赵经理介绍,“下脚料”生产出的工业明胶成本在1.5万元/吨,售价在2万元/吨,而食用明胶的售价一般在4万元/吨,药用明胶在5万元/吨~7万元/吨。把工业明胶冒充药用明胶卖,最高可得到5倍暴利。赵经理抱怨说,“正规食用和药用明胶的毛利率不到30%,压价空间很小,‘黑货’一直以超低价格取胜,争取到了很多贪图便宜的客户。”
正规企业只能满足30%的需求
除了利益驱使,庞大的“剩余蛋糕”也让非法企业享尽可乘之机。
“正规的明胶生产企业非常少,因为要生产优质明胶的话,对原材料控制和工艺技术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需要有大笔的资金投入才能有规模,如果要生产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要求就更高了,要全不锈钢设备,要控制细菌数量,还有严格运输和储藏要求,能达标的企业太少了。”赵永林说。
据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明胶分会秘书长姚龙坤介绍,目前,全国明胶企业中获得食用生产许可证、有资格生产食用明胶的企业仅有20余家。“2011年,全国食用明胶产量在5万吨左右,但仍有1万吨的缺口。”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估计,如果不算被工业明胶替代的“食用明胶”,合格食用明胶的实际缺口可能更大。
与之相比,获得国家药监局批文,有资格生产药用明胶的企业更少,仅4家,分别是罗赛洛(中国)明胶有限公司(下称“罗赛洛”)、青海明胶、东宝生物和甘肃明珠胶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甘肃明珠”)。
其中,中法合资公司罗赛洛遥遥领先,年产能高达2万吨,其次是国内上市公司青海明胶和东宝生物,产能分别为5000吨和4200吨,甘肃明珠年产明胶1000吨,共计年产能3万余吨。
据赵永林介绍,全国药厂每年需要至少10万吨以上的药用明胶,而获批生产的只有5万吨,赵永林问:“不够的,谁在生产?”
明胶生产主要靠自律
早在2004年,赵永林前往浙江新昌交流考察时就发现,在胶囊厂附近,生产明胶的企业非常多。
“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有标准,工业明胶可没有,所以在检查时,这些企业就说是生产工业明胶的,监管部门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但实际上都是当做药用明胶往药厂里面送的,要不然为什么都建在胶囊厂旁边?”赵永林介绍说。
姚龙坤曾参与制定《食用明胶》行业标准,他说,明胶行业有几大标准:食用添加剂明胶标准、食用明胶标准、药用明胶标准和胶囊用明胶标准,但工业明胶显然还处在“无监管状态”,“由于工业明胶被用于火柴制造、电解、粘合、纺织等多个领域,对产品的要求差异很大,所以至今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也无法严格监管。”赵永林介绍说,工业明胶“主要是理化指标,比如冻力、粘度等,主要看需求方的要求。”
因此,大多数非法企业都打着生产工业明胶的幌子躲避监管,在明目张胆地生产之后,通过“黑道”销售进入食品及药品领域。如此简单的“跨界游戏”让非法企业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甚至挤压正规厂家和产品。“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只是一直缺乏强有力的管制力量。”董金狮指出,借此次“毒胶囊”事件,国家必须清查明胶产业链,整顿违法违规企业,建立食用、药用明胶生产登记制度,完善明胶生产许可制度和奖惩机制,提高食品药品生产准入门槛,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机制。
其实,早在2006年10月,中国医药包装协会就曾发布一份自律公约,要求杜绝使用蓝矾皮明胶,并严格规范生产。2009年3月,中国明胶协会也曾致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呼吁监管部门加强对药用明胶的监管。
但现实是,“自律公约只对协会的会员单位具有约束力,对整个行业而言,没有有效的遏制作用。”姚龙坤坦陈。
还有谁被污染?
截至4月23日的最新消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称,关闭了涉事的“毒胶囊”制造企业,同时公布了被曝光的使用问题空心胶囊的9家药品生产企业的抽检结果,共抽验33个品种42个批次,其中23个批次不合格。目前,全国各地都在严查胶囊药品和明胶企业。
已被曝光的包括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蜀中制药等赫赫有名的国内医药巨头。还有多少药企涉足“毒胶囊”,仍让公众猜测不断。
“工业明胶流向保健品的可能性肯定存在。还可能中招的包括鱼油、阿胶、胶原蛋白等。”董金狮表示,保健品也会用到胶囊,被“污染”的可能性很大。
“为什么有的保健品价格极低,而且胶囊极易破碎?很有可能是‘毒胶囊’,冻力不够嘛!”赵永林透露说,“保健行业本来就比较乱,监管少,大企业也少,所以用‘毒胶囊’的企业和产品应该更多。”
生产原理与工业明胶相似的阿胶产业也遭到了怀疑。公开资料显示,非法企业河北阜城学洋明胶厂、广东深圳安德明胶公司、鸿运明胶厂等都声称能生产阿胶。东阿阿胶也因此“躺着中枪”,至今股价低迷。
一位资深食品安全专家介绍说,实际上,使用工业明胶的“大头儿”是食品领域。
早在4月9日,就有消息称,果冻、酸奶等固体乳制品使用了工业明胶。虽然三大行业协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和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纷纷发表声明辟谣,但在最新查抄的非法企业——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的登记资料里,工业明胶被用于食品添加剂、冷饮、乳制品和饮料的信息被再次明确。
公开资料显示,三元食品曾被记录在非法厂家的登记资料中,虽然三元食品事后发布声明,称与己无关,但在执法部门没有明确公布结果前,其嫌疑仍未被完全排除。
“可能用工业明胶的东西太多了,糖果、饮料、肉皮冻、水晶肠、肉罐头、小笼包……”上述食品安全专家认为,只要工业明胶能够冒充食用明胶,那么所有使用食用明胶的产品都有可能遭到“污染”。“小作坊里生产出来的乳酸制品和肉制品使用工业明胶的嫌疑最大。”如,含食用明胶10%左右的软糖、含食用明胶20%左右的肉冻产品,还有含食用明胶量较低的高浓度饮料、冰淇淋、乳制品等。
化妆品也被列入“嫌疑”,业内人士称,美容保健品胶原蛋白可能也会有废弃皮革做成的水解蛋白。河北学洋明胶厂被查抄的记账册上记录着“北京三露厂(用蛋白)”,据调查,该厂就是名牌产品“大宝”的生产厂家。
4月19日,收购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的强生(中国)有限公司发布声明,“公司使用的胶原蛋白几乎都是进口,不会从国内购买。”
明胶之下,可有完卵?
明胶行业仅有的两家上市公司——青海明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青海明胶”,000606.SZ)和包头东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宝生物”,300239.SZ)却因此获益,自“毒胶囊”事件发生后,连续数日出现“一字”涨停(指开盘即涨停,并一直持续到收盘为止的K线形态),因为股民们相信,行业整顿将“利好”代表规范生产的龙头企业。
但颇具讽刺的是,4月23日,网上突然爆出青海明胶收购废品站里的骨头作为生产原料,并因污染严重屡遭投诉的新闻。4月24日,青海明胶停牌。“亲,天下乌鸦一般黑,你愿意吃皮鞋还是吃垃圾?”网友在微博上评论说。
工业明胶,作为罪恶链最上游的一环,为何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5倍暴利滋生大量非法作坊
“我们这个行业很冷僻,很小,从来没有这么受关注过。”国内某大型明胶企业的负责人赵永林(化名)说。近日,频繁的媒体采访电话让赵永林感到“受宠若惊”。“明胶行业早该出事了,非法企业和产品太多,正规企业都活不下去了。”
赵永林所在的企业从事明胶生产已有十余年,作为管理者的他感觉到“一年不如一年”,“正规企业太少,非法小作坊太多,邪气都压倒正风了”。
全国有多少家明胶生产企业,似乎没人知道。有人说,全国有明胶企业200多家;也有人说,全国登记在册的有200多家;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明胶分会称,其会员单位有200多家。
赵永林说:“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上千家肯定有了,只不过大多是非法企业,没有登记在册。”
多年来,赵永林曾走访过河北、浙江、江西、福建等明胶企业集中地。“基本都是一个县或镇里一两个正规大企业,几十家非法小作坊,打不掉,灭不完。小地方裙带关系复杂,长期存在的都是有背景的。”据其介绍,也有大企业“扶持”非法小作坊的,“大企业提供淘汰的设备、废弃原材料,还推荐低端客户,既躲掉了违法经营和生产的风险,又可以分享利益”。
在赵永林看来,小作坊丛生缘于暴利的驱使和药企过于压缩成本的需要。“很多药企明明知道价格太低的货肯定有问题,还是会要,这就使违法企业越来越放肆猖獗。”
明胶可分为食用明胶、药用明胶、照相明胶和工业明胶四大类。“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基本都是动物骨头制成的,照相明胶和工业明胶一般用动物的皮。”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明胶分会秘书长姚龙坤介绍说,“为降低生产成本,用蓝矾皮生产工业明胶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用工业明胶当做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使用。”
蓝矾皮就是皮鞋的“近亲”,皮革厂将皮革剪裁后的下脚料卖给工业明胶厂,经过加工就变成了柔软的类似于动物毛皮的蓝矾皮,成为制作工业明胶最廉价经济的原材料。
从外观上看,工业明胶与食用明胶、药用明胶几乎没有差别,甚至在物理性质上,三者的差异也不大,但价格差异就大了。
据广东省东莞市新成明胶有限公司负责销售的赵经理介绍,“下脚料”生产出的工业明胶成本在1.5万元/吨,售价在2万元/吨,而食用明胶的售价一般在4万元/吨,药用明胶在5万元/吨~7万元/吨。把工业明胶冒充药用明胶卖,最高可得到5倍暴利。赵经理抱怨说,“正规食用和药用明胶的毛利率不到30%,压价空间很小,‘黑货’一直以超低价格取胜,争取到了很多贪图便宜的客户。”
正规企业只能满足30%的需求
除了利益驱使,庞大的“剩余蛋糕”也让非法企业享尽可乘之机。
“正规的明胶生产企业非常少,因为要生产优质明胶的话,对原材料控制和工艺技术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需要有大笔的资金投入才能有规模,如果要生产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要求就更高了,要全不锈钢设备,要控制细菌数量,还有严格运输和储藏要求,能达标的企业太少了。”赵永林说。
据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明胶分会秘书长姚龙坤介绍,目前,全国明胶企业中获得食用生产许可证、有资格生产食用明胶的企业仅有20余家。“2011年,全国食用明胶产量在5万吨左右,但仍有1万吨的缺口。”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估计,如果不算被工业明胶替代的“食用明胶”,合格食用明胶的实际缺口可能更大。
与之相比,获得国家药监局批文,有资格生产药用明胶的企业更少,仅4家,分别是罗赛洛(中国)明胶有限公司(下称“罗赛洛”)、青海明胶、东宝生物和甘肃明珠胶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甘肃明珠”)。
其中,中法合资公司罗赛洛遥遥领先,年产能高达2万吨,其次是国内上市公司青海明胶和东宝生物,产能分别为5000吨和4200吨,甘肃明珠年产明胶1000吨,共计年产能3万余吨。
据赵永林介绍,全国药厂每年需要至少10万吨以上的药用明胶,而获批生产的只有5万吨,赵永林问:“不够的,谁在生产?”
明胶生产主要靠自律
早在2004年,赵永林前往浙江新昌交流考察时就发现,在胶囊厂附近,生产明胶的企业非常多。
“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有标准,工业明胶可没有,所以在检查时,这些企业就说是生产工业明胶的,监管部门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但实际上都是当做药用明胶往药厂里面送的,要不然为什么都建在胶囊厂旁边?”赵永林介绍说。
姚龙坤曾参与制定《食用明胶》行业标准,他说,明胶行业有几大标准:食用添加剂明胶标准、食用明胶标准、药用明胶标准和胶囊用明胶标准,但工业明胶显然还处在“无监管状态”,“由于工业明胶被用于火柴制造、电解、粘合、纺织等多个领域,对产品的要求差异很大,所以至今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也无法严格监管。”赵永林介绍说,工业明胶“主要是理化指标,比如冻力、粘度等,主要看需求方的要求。”
因此,大多数非法企业都打着生产工业明胶的幌子躲避监管,在明目张胆地生产之后,通过“黑道”销售进入食品及药品领域。如此简单的“跨界游戏”让非法企业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甚至挤压正规厂家和产品。“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只是一直缺乏强有力的管制力量。”董金狮指出,借此次“毒胶囊”事件,国家必须清查明胶产业链,整顿违法违规企业,建立食用、药用明胶生产登记制度,完善明胶生产许可制度和奖惩机制,提高食品药品生产准入门槛,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机制。
其实,早在2006年10月,中国医药包装协会就曾发布一份自律公约,要求杜绝使用蓝矾皮明胶,并严格规范生产。2009年3月,中国明胶协会也曾致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呼吁监管部门加强对药用明胶的监管。
但现实是,“自律公约只对协会的会员单位具有约束力,对整个行业而言,没有有效的遏制作用。”姚龙坤坦陈。
还有谁被污染?
截至4月23日的最新消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称,关闭了涉事的“毒胶囊”制造企业,同时公布了被曝光的使用问题空心胶囊的9家药品生产企业的抽检结果,共抽验33个品种42个批次,其中23个批次不合格。目前,全国各地都在严查胶囊药品和明胶企业。
已被曝光的包括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蜀中制药等赫赫有名的国内医药巨头。还有多少药企涉足“毒胶囊”,仍让公众猜测不断。
“工业明胶流向保健品的可能性肯定存在。还可能中招的包括鱼油、阿胶、胶原蛋白等。”董金狮表示,保健品也会用到胶囊,被“污染”的可能性很大。
“为什么有的保健品价格极低,而且胶囊极易破碎?很有可能是‘毒胶囊’,冻力不够嘛!”赵永林透露说,“保健行业本来就比较乱,监管少,大企业也少,所以用‘毒胶囊’的企业和产品应该更多。”
生产原理与工业明胶相似的阿胶产业也遭到了怀疑。公开资料显示,非法企业河北阜城学洋明胶厂、广东深圳安德明胶公司、鸿运明胶厂等都声称能生产阿胶。东阿阿胶也因此“躺着中枪”,至今股价低迷。
一位资深食品安全专家介绍说,实际上,使用工业明胶的“大头儿”是食品领域。
早在4月9日,就有消息称,果冻、酸奶等固体乳制品使用了工业明胶。虽然三大行业协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和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纷纷发表声明辟谣,但在最新查抄的非法企业——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的登记资料里,工业明胶被用于食品添加剂、冷饮、乳制品和饮料的信息被再次明确。
公开资料显示,三元食品曾被记录在非法厂家的登记资料中,虽然三元食品事后发布声明,称与己无关,但在执法部门没有明确公布结果前,其嫌疑仍未被完全排除。
“可能用工业明胶的东西太多了,糖果、饮料、肉皮冻、水晶肠、肉罐头、小笼包……”上述食品安全专家认为,只要工业明胶能够冒充食用明胶,那么所有使用食用明胶的产品都有可能遭到“污染”。“小作坊里生产出来的乳酸制品和肉制品使用工业明胶的嫌疑最大。”如,含食用明胶10%左右的软糖、含食用明胶20%左右的肉冻产品,还有含食用明胶量较低的高浓度饮料、冰淇淋、乳制品等。
化妆品也被列入“嫌疑”,业内人士称,美容保健品胶原蛋白可能也会有废弃皮革做成的水解蛋白。河北学洋明胶厂被查抄的记账册上记录着“北京三露厂(用蛋白)”,据调查,该厂就是名牌产品“大宝”的生产厂家。
4月19日,收购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的强生(中国)有限公司发布声明,“公司使用的胶原蛋白几乎都是进口,不会从国内购买。”
明胶之下,可有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