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y_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当代教育为背景,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结合地方社会环境和经济文化环境,针对现代教育转型职业化教育的内在需求,对地方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初步探讨,提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紧密结合高校、企业和社会,从三者对接措施和培养途径具体阐述,构建独具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产学对接、校企协同、社会支持”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5-0072-02
  一、研究背景
  为实现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转型发展,2013年2月,教育部开始“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工作;6月,组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要引导一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4月27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驻马店市举行,以“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探讨加快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178所高校形成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驻马店共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贯通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当今经济和社会的稳固快速健康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中央和省市政府审时度势,适时出台依托地方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重大举措。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地方院校不断地升格或组建,立足于为地方经济与发展服务,他们满足了地方要求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
  地方经济发展理论上要求地方的经济、科技、教育要和谐发展,同时地方高校要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为地方企业针对性的提供应用型人才。在当前形势下,地方性本科院校该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需要、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2]。因此,研究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构建独具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健康稳固发展的需要。
  二、“产学对接、校企协同、社会支持”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地方本科院校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即属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以教育为目的,把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紧密结合,在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过程中培养人才,最终实现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3]。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背景和地方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环境,本文提出“产学对接、校企协同、社会支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对接”是新型培养模式的现实需求,即把生产和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生产和教学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模拟试验教学为辅的学校教育与以生产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工程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是新型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即高校和地方企业共同培养,高校在普通本科教学的基础上调动高水平师资力量,为企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特定需求人才,与此同时,由于现在科技发展迅速,新技术日新月异,学校教育未必及时,所以企业不但能提供实训基地和研究资金,更能为高校提供较新的科技信息和社会最新需求,利用新技术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和地方需求更能针对性的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企业的生产实践能弥补高校教育中学习不到的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和应变能力等;“社会支持”则是走新型培养模式的保障,除高校和企业联合之外,高校还应与社会双向互动,社会应采取相应政策支持高等教育系统,支持高校形成依托地方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环境形成具有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动力,而高校凭借自身人才和资源优势,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开展调研等方式为政府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和社会建设等,在此过程高校能直接感受人才需求,并能发现问题,为研究提供及时信息,所以高校与社会的双向互动能保持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措施
  结合当前职业化教育背景,更强调人才的应用性,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不但能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创新能力,更能胜任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4]。面对强调工程应用性质的人才培养,本文提出的“产学对接、校企协同、社会支持”的新型培养模式其本质是“三对接”。如图1所示
  1.企业与高校对接
  (1)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科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大,针对此现象,高校应扩大应用型专业的学生招生量,同时适当修改招生政策引导学生对应用型专业的选择。
  (2)企业面对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满足对新科技,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而学科专业决定了高校培养的人才的职业方向,不同的专业能够满足社会对具备不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背景、经济文化环境、高新技术需求和高校自身办学优势开设不同专业培养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同时注意不同专业间的优势互补,最终达到丰富培养人才结构的目的。
  (3)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之外,更重要的是把握人才质量。所以高校在学校教育上应采用科学教学模式。现有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引进和创新科学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的主体地位,提升人才的培养效果。例如:
  1)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要注重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与管理,同时也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应充分利用PPT、动画、录像或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传授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正确方法,并鼓励学生在网络上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课外还可以利用邮箱和社交软件帮学生答疑解惑。   2)采用多样性教学。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引导、讨论、试验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激发情趣,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3)改变考核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普遍采用单一的分数决定学生质量的考核方式,其缺点是不能全面的展示学生的能力。可采用试卷考核、论文研究、报告说明、产品设计、社会实践等方式从多方面考核学生能力,同时也能推动学习的开放性。
  2.社会与高校对接
  (1)为了鼓励发展独具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应加强政策引导。如:
  1)推行应用型重点专业建设计划。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主导产业的目标要求及当前社会建设的人才需求,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建设针对工程应用型教育的重点专业。工程应用型教育的重点专业的建设原则遵循高校自主申报、重点引进,政府支持、动态监管。申报的重点工程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相结合,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紧密结合的新型培养方式,经考核可获得相关国际、国内职业资格证书。
  2)实施地方特色教材开发计划。根据地方发展特色、主流产业和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鼓励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引进国内外高端技术的基础上,编写突出地方特色、强调实用性的系列专门教材,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实施开放合作,借力提升计划。为了加快高校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各高校应转变理念,强化服务社会发展、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意识,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成效、互惠共赢”的原则,继续拓展与政府以及地方企业的合作领域。与此同时各高校为了注重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积极展开与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政府积极落实各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和国内名校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与合作项目。
  (2)为了改变高校的办学基础条件以及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政府应该设立专项人才培养基金,用于办学条件与设施的进一步优化,以及针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的建设、试验设备的引进、高校联合项目或者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等进行资金投入,同时还应对优秀人才或项目采取奖励措施,在资金方面对产学对接进行大力支持。
  (3)为确保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方式与投入之外,社会环境的优化尤为重要。仅培育人才是不够的,还应强调人才社会化的培养。
  1)积极创新地方政府为人才培养而服务的方式。政府需加强人才社会调查与各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导向目录以及有关专门人才需求的预测报告,为高校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信息保障与咨询服务。
  2)充分发挥行业引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并利用政府、企业、高校间紧密联系的桥梁作用,积极为地方企业开展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的工作,为高校培训人才、为政府有关部门调整政策出谋划策。
  3)搭建大型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环境调整的需要,充分利用各职业培训教育资源,搭建工程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基地和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为高校师生提供开放式职业技能培训。
  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途径
  1.择优招生,开放办学
  (1)扩大对工程应用类专业的扩招,鼓励优秀学子报考,对成绩优异、积极参加省级或国家级比赛的学生进行奖学金奖励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开放其创新思维,同时推动高校的教学工作改革。
  (2)引进国内其他优秀高校教学理念,结合地方社会环境和高校自身优势、特色走新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建立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各高校办学优势和特色,鼓励各高校间学生和教师积极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各高校实验室,特色实训基地,交流培养学生能力。
  2.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1)在强调人才的应用性培养的同时,应同样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志愿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科研调查以及“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全面成长,丰富见识,锻炼能力同时回报社会。
  (2)举行大量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各项科技竞赛活动以及学术研究。促进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增强能力,营造高校良好的科研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创新中提高能力、提高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5]。
  3.校企合作,共同培养
  (1)企业制定企业标准,高校适当根据企业标准调整教学计划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为针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人才打基础。
  (2)企业挑选优秀的员工作为校外导师,相比高校一般教师更能设计一些贴近生产实践的教学环节,在真实体验过程中教会学生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和应变方法。同时也锻炼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
  (3)鼓励高校教师参加企业培训与指导,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与时俱进,与企业交流实践经验,让高校教师在研究科学理论的同时也及时获取最新实用技术,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丰富的知识经验。
  (4)企业开发实训基地,给高校提供实习机会,保证高校教学的实践性。同时企业与高校应积极联合展开技术应用项目的开发,保证高校师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升,加大学生和教师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投入同时可促进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新颖性。
  (5)企业应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提供工作岗位,保证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与此同时,高校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或保持之后的教学计划等。综上所述,总结“产学对接、校企协同、社会支持”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途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五、结语
  在经济不断增长,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国家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重点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地方实际,充分发挥高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进一步深化高等工程应用教育和高校教育改革,探讨如何形成“产学对接、校企协同、社会支持”的新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紧密结合高校、企业和社会,通过择优招生、开放办学,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大规模的培养能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云霞.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地位、定位及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5):8-9.
  [2]李祖林,姚胜兴,宋树祥,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54-56.
  [3]王沛民,顾建民,刘伟民.工程教育基础——工程教育理和实践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99.
  [4]许长城.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现状与思路——以莆田学院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09,(1):97-100.
  [5]郝德永.社会化定位与适用型人才培养——我国当代教学型高校的出路与作为[J].教育研究,2005,(5):54-57.
  (责任编辑:刘翠枝)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执行,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增加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关注度,纳入过程导向的评价模式,强调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灵活调整评价方法,优化评价指标,不断完善反馈机制,使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激励教师主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工程教育;自主驱动;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为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根据近年课程教学和科研的实际体会,结合电机与拖动课程的教学现状,对电类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重视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理论规律“数学化”,引入“模拟实践”教学方法,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机与拖动;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5-
期刊
摘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是教育部正在积极推进的一项教育改革工程。围绕这项改革工程的目标,着重介绍改革试点推进过程中,地方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改革措施与发展思路。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作为地方性高校的一个特色专业,应该如何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基础来进行正确的
期刊
摘要: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针对高等院校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对课程教学中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讨论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以问题驱动的案例教学为例,阐述了适用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组织过程。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
期刊
摘要:职业能力是指人类为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需的一种个人实力。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需要通过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学习,掌握实用的专业技能及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并最终为社会服务。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前移职业能力培养,从培养模式、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在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
期刊
摘要:“信号与系统”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本文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构建该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新思路。教学实践表明,立体化教学体系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深化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立体化;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
期刊
摘要:从我国工程教育及新材料产业需求的视角,对目前大学课程结构设计及教学模式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及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基于存在的问题对本学科的课程结构优化及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创新人才;产业需求;课程结构;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5-0074-03  在世界范围内,高等工程
期刊
摘要:自适应性专家系统(self-adaptive expert system)体现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交互,已被现代社会诸多领域使用,该系统传统上基于规则对已知事物进行推理,呈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也存在缺陷。随着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信息化程度的增强,专家系统的运用正进入一个关键阶段。旨在分析专家系统的特征及运用,并尝试从教育信息管理的角度,遵循原则性、对象性及启发性原则,通过建立机制以促使
期刊
摘要: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在线教育模式,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MOOC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平台,更注重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且有考试认证考核环节。以MOOC课程的学习环节为主线,结合MOOC平台功能分析,探索MOOC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路和方法,重点探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
期刊
摘要:通过比较PBL教学模式与LBL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在电路课程教学中将PBL和LBL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并结合电路课堂教学对如何应用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经过实践表明,PBL与LBL双轨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电路;PBL;LBL;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