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销升温 资金短缺 产业转移

来源 :中国纺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0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已经过去了一半,这半年对于我们纺织行业来说,无疑是喜忧参半,多少带有点夹缝里求发展的味道,一方面生存艰难,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大机遇。
  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问题、紧缩财政政策等构成了影响上半年纺织业发展的几大主要因素。以升值为例,6月1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破6.9,创下汇改后新高,至此,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幅已接近6%,让多少出口企业扼腕兴叹。
  但同时,这些不利因素也促使纺织业加快创新步伐,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转移,转变管理模式,为纺织业苦尽甘来的腾飞打下基础。
  回顾2008年上半年,我们总结了中国纺织业三大热点问题:一是出口转内销升温;二是纺织企业资金短缺制约行业发展;三是产业调整、转移持续进行。掌握了解这三大热点,纺织业这半年的发展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对它们进行认真细致的剖析,也有助于我们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掌控。
  
  热点之一 内销升温
  
  这半年多来,“出口转内销”成为我国服装企业的热门话语,究竟这是一种什么情况?从出口到内销,不少企业进行新的转型,他们将要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和机会?
  
  出口受阻企业求变
  近期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4月国内纺织业累计完成出口额503.23亿美元,同比增长15.32%,其中纺织业同比增长25.13%,服装业同比增长9.33%。
  纺织业对美出口大幅下降,1~4月对美出口增速仅为0.20%,其中服装出口下降6.89%。欧盟地区由于配额取消,成为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热点地区。前4月对欧盟的出口增速达到33.19%。
  由于人民币过快升值、去年下调出口退税率、美国次贷危机、国内原材料劳力成本上扬等等因素影响,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容乐观。在2008年103届春季广交会上,纺织品服装出口成交总额49.9亿美元,同比下降11.4%,比06年下降14.5%。广交会向来被视为出口贸易的风向标,因此预计未来几个月行业出口仍难有起色。
  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在外销过程中出现了危机,其中不少外销型企业纷纷开始转型做起了内销,推出自有品牌,这似乎渐渐成为服装业的一种发展趋势。通常外销型企业的特点是产能较大,生产能力较强,有较长期的稳定客源、利润稳定。但随着竞争对手特别是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对手的增多,以及国际环境变化、国内政策调整,以致不少纺企的经营出现危机,也出现了客户流失的现象,特别是大客户失去以后,企业就面临着大减产、设备闲置、大规模裁员甚至倒闭的危险。此时,企业不得不把眼光投向国内市场,以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
  服装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企业的最大优势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现在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服装生产加工能力的逐渐增强,外销利润在竞争中已经变得越来越薄,通常赚的都是一点点很辛苦的加工费。而且,遇上一些条件苛刻的大客户,经常还会得不偿失。而内销相对而言,利润则要高出许多,这是很多外销企业主动转型做内销的重要原因之一。
  
  消费升级展露机会
  
  2007年国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同比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0元,同比增长9.5%。与2003年相比,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累计上涨62.7%和57.9%。
  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推动了消费升级。一方面,与食品类消费相比,城乡居民用于衣着类支出所占比重不断增加。2006年城市、乡镇居民衣着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0.37%和5.94%,比2003年提高了0.58和0.27个百分点,而同期城乡食品类的支出分别下降了1.34和2.5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衣着类消费中,代表大众消费的衣着类价格指数持续下降,而代表中、高档服装消费的大型商场零售企业服装类价格指数不断提高,两者出现背离,反映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中高档服装消费逐渐增加,而对于廉价商品的需求在减少。
  此外,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用于衣着类的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还比较低,2006年两者相差4.43个百分点。未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的服装消费存在着较大的上升空间。
  在这种状况下,专家认为,内销服装将对拉动整个行业起到关键性作用,尤其是未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的服装消费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
  
  服装内销持续升温
  由于居民收入增加,以及通胀预期下消费意愿的提升,国内衣着类消费持续升温。
  2007年我国衣着类商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28.7%,远高于同期16.8%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幅。今年4月初衣着类商品零售总额增速略有下降,3月份开始回升,4月份同比增速达到28.6%。随着夏秋销售旺季的到来,预计衣着类商品零售总额的高速增长仍将持续。
  虽然通货膨胀与消费升级推动衣着类消费增长,但不同档次服装所受影响差异较大。
  低档服装是没有品牌,没有自己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批发市场及摊位销售的廉价服装产品。
  低档服装的消费人群主要是农村及城市低收入阶层。由于这部分人口仍占多数,这类产品的消费比重至少在30%左右。低档服装的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占售价的比重高,产品盈利空间小。由于具有生活必需品性质,产品价格弹性低,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一般不会引起需求明显变化。从收入弹性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减少对低档产品的需求,转而消费中档或高档产品,因此低档产品的收入弹性为负。
  中档服装具有自己的品牌。销售模式包括自营店,特许加盟以及在商场或超市中设立专柜等。由于消费主体属于城市中产阶级,在服装消费结构中占比约65%左右。中档服装制造成本占售价的比重较低,产品的盈利空间较大,定价也比较灵活。虽然消费者对其价格变动不十分敏感,但价格弹性要大于低档产品,即价格涨幅过大会引起需求下降,价格下调会刺激产品需求,因此中档服装企业往往采用高定价,再打折方式促销。中档服装产品的收入弹性为正,而且高于一般的耐用消费品,因此消费升级对于中档服装产品的消费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高档服装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的服装,甚至属于类奢侈品的范畴。
  一般都具有自营店面或在高档酒店内设置专柜。这类服装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到5%。高档服装由于定价很高,成本占售价的比重很小,即使在通胀的背景下,也不需通过涨价来消化成本,产品价格波动较小。高档服装产品同样具有正的收入弹性,但由于消费群 体较小,收入变化对高档服装销量的影响没有对中档服装那样显。
  通货膨胀背景下,低、中、高档服装均可以通过提价或内部消化来部分化解成本上涨压力,利润损失较小;在消费升级背景下,除占30%的低档服装外,中、高档服装将受益于消费升级。争相内销存疑虑
  毫无疑问,近年来主打内销的企业日子明显好于出口为主的企业。
  但是,出口服装企业一窝蜂转向内销,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国式做法,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有不少值得担忧之处,毕竟国内消费市场这块蛋糕还是有限的,都来争分蛋糕,会不会导致新的恶性竞争和产能浪费现象的出现?
  同时,通胀影响企业盈利也加大企业生存压力。由于社会通胀的影响,去年初以来服装成本明显上升。根根有关调查保守推测,服装成本中面料等原材料上涨5%以上,工资和燃料动力上升10%以上。
  依此测算,服装的制造成本至少上升5.7%。2007年服装行业毛利率为13.90%,三费比率(销售、管理和财务费用率之和)为8.35%,利润率为4.54%,2008年一季度以上三指标分别为13.4%、8.29%和4.13%。我们假设服装制造企业平均先进水平的毛利率为15%,三费比率为10%,营业利润率为5%。假设服装售价和三费比率不变,按照以上测算如果成本上涨5.7%,则营业利润率下降96.8%至0.16%。因此对于一般服装制造企业而言,成本上涨接近6%,售价不变,企业开始亏损。
  与一般制造类公司不同,具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的服装公司,因毛利率高,制造成本占售价的比重低,成本上升对企业盈利影响较小。以七匹狼、报喜鸟为例,2007年毛利率、三项费用率七匹狼为35.7%和20.6%;报喜鸟为46%和23.7%。假设这类公司的毛利率为36%,三项费用率为21%。依然按照制造成本上涨5.7%,售价和三费比率不变测算,营业利润仅下降24.3%。只有成本上涨达23%时,这类公司才接近亏损。事实上服装制造类公司由于竞争激烈,成本上涨的压力很难通过提高售价传递出去;而一般品牌渠道类公司却容易通过提价传递成本压力。因此在通胀背景下,品牌渠道类服装公司具有明显的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
  
  点评:
  由于外销与内销的经营模式完全不一样,外销往往客户和利润都相对稳定,属于订单型生产,风险较小,企业的利润很容易计算出来。同时外销几乎不用进行广告运作,只要保证生产质量,就能吸引到不少客户。而内销需要考虑的地方就多了,市场变化快,客户需求差异也很大,有的要依据订单生产,更多则要先产再售,做品牌还必须要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和足够的产品库存。
  因此,有志于做内销的出口企业必须完善架构,引进专业人才,做好长远规划。内销的企业机构跟外销差别很大,不仅要有销售业务,还要有客户服务,有品牌推广部,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更严格;同时从企业转型开始,就要有明确的规划,企业该如何发展,近期最现实的目标是什么?以及长远的路该如何走?目标模糊只会导致投入的盲目,必须给企业确定一个清晰的战略发展方向。
  
  热点之二 资金短缺
  
  纺企贷款难已经是一个公开的事实。据了解,我国纺织企业相当多都是靠自有资金经营,发展相对缓慢,实力不强的企业很难有更多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去年国家宏观调控收紧银根后,困扰中小纺织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更为突出。政策从紧企业失血
  “随着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资金短缺问题出现了,由于银行贷款是我们比较主要的融资渠道,但现在贷款难度很大,为了不占用流动资金,我们停止了不少技改项目。”一家沿海纺企老总如是说。
  早在今年3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了一次对沿海六省纺织业的大调查。调查结果,银行的信贷紧缩对纺织业产生不小的打击,接受调研的企业普遍反映目前贷款很难。也有部分企业称,一些地方银行比较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愿意放贷,但是上级银行把关极其苛刻,某银行的总行甚至有不成文规定:对纺织企业一律不予批贷。国内绝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为民营企业,如果信贷政策一直对纺织行业存在歧视,长期下去,企业家继续做强纺织企业的信心将消耗殆尽。
  不过,对于从紧的金融政策,地方企业也从多方想法去进行解决。金坛、常熟、吴江、张家港等产业集群所在地的政府和企业对于上市有着极大的热情。
  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进行会计、法律层面的准备。在银行贷款日趋紧张之际,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方式。上市资金对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产品研发、网络布点和品牌营销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见有一批实力型纺织企业在未来的创业板上市。
  据了解,由于缺乏融资渠道,山东各产业集群内企业间依靠拖欠货款缓解资金不足的想象较为普遍。即墨、海阳等产业集群地,企业流动资金的匮乏,造成了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有的企业甚至全部依靠拖欠占用货款来周转资金。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使社会债务链问题更加严重,也导致了企业竞争环境和信用状况的恶化。据山东一家棉纺织企业反映,在2007年年底的一个月时间内,当地各银行就收回贷款近1亿元,而且在短期内不会放贷,使本来就紧张的运作资金变得更加紧张。
  
  想要融资不容易
  现在不少企业都在为手上的流动资金发愁,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在当今的市场里,已经不再是句玩笑话了,甚至出现一些好项目也很难借到钱,随着连续加息和银根紧缩等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深入实施,更是如此。
  以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为例,这是我国今年以来第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率达到1%,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也随之达到17.5%的历史高位,这表明了有关部门收紧银根的姿态,这消息出来后我国股市首个交易日出现了今年的最大跌幅。
  可见,现在企业找钱的难度很大,而且范围遍及全国。
  
  半停产的服装公司
  温州雅恋怡服饰有限公司是温州当地一家小型外贸服装加工企业。车间的灼光有点昏暗,已经布满灰尘,一台台缝纫设备整齐地摆放着,已经停工很久。实际上,去年,这里作为一家服装企业的缝制车间还是一片繁忙景象,但春节过后,就再也忙碌不起来了。
  雅恋怡服饰公司董事长刘俊斌在几年前租下了两个加工车间,办起了这家小型服装厂。他介绍,这里有五十多台设备,最红火的时候工人全部坐满,现在已经基本停工了。“这机器停着很可惜,设备花了二十多万元,很新的设备,企业很好,就是现在资金周转出现问题。”
  从去年开始,刘俊斌明显感觉,因为内外环境变化,经营企业越发力不从心了。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就在他为国内市场焦头烂额、苦苦挣扎时,自己这 家小公司竟也成了大洋彼岸那场次贷风波的受害者。
  刘俊斌说:“去年外贸就已经出现资金问题,我们外贸出口有30%货款没有收回来,这30%对方不是拒付,可就是给你欠在那里,总之货款先欠着,说有钱再还。”在他厂里做贴牌加工的国外服装企业里也有不少赖账的,但似乎像商量好一样,集体放慢了回款速度。而最让刘俊斌犯愁的是,他发现,在目前这样的大环境下,想要凑点钱比登天还难。在借款无门的现实条件下,实在撑不下去的刘俊斌,在几个月前就只得忍痛削减了厂里近三分之二的生产规模,目前他的企业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
  
  “你去贩毒才赚这么多”
  6月中旬,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从紧的日子》,节目反响很大。为了了解温州民间借贷的真实情况,央视记者以公司资金周转困难为由、以普通客户身份,暗中探访了温州几家民间借贷公司。
  在电视新闻里,该记者来到一家公司的时候,老板刚刚送走一批客人。落座后,听说记者是做普通买卖的生意人,没再多问细节,直率的老板就给出了这样的忠告:“我们可以直接贷款给你,但直接贷款给你的利息是很高很高的,你拿去做生意是很不合算的,如果只是资金周转十天半月是可以的,但你用我这个钱做生意,那你除非就是去贩毒,才能赚到这么多。”
  2007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信贷资金渐趋紧张,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就已经一路高企。2008年1月,温州地区的民间借贷月利率达到11.77‰,将11 77%。的月利率换算成年率是14.124%,比银行贷款的年利率高出了一倍左右。然而这却是半年前的光景了,现在温州当地的民间借贷已经达到月息八九分,按这个数据算,年利率已经达到100%左右,相当于银行利息七倍多了,如果客户有优质房产抵押,最低也要月息六分。如此这般,难怪借贷公司老板说“除非你去贩毒才能赚这么多”。
  据了解,由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在北京,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几家国家银行的今年贷款额度,在2月份就基本用光了。有些中小企业哪怕只需要贷几十万元,本身也符合贷款条件,但也基本没有获得贷款的可能性。
  这样的社会现实,很多急需流动资金的中小纺企只能望洋兴叹了。
  
  资金链断裂的无奈
  融资难度增大,由于资金链断裂导致纺织企业倒闭,在今年屡有出现。不久前,山东大型棉纺企业樱化集团被山东如意收购,业界认为其起因之一主要就源于资金链断裂。在中国最大的纺织业生产基地之一的绍兴,连环担保让银行与众多企业难以招架,绍兴的纺织企业雄师公司的倒闭,还引发了近十家参与连环担保企业的经营困难。银行对纺织企业的特殊“关照”,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幅提高,也让一些企业的资金链变得异常脆弱,甚至不堪一击。今年年初,山东淄博威尔纺织就是因为资金短缺被迫停产,临沂的雅美也因资金链断裂,被其他企业兼并。
  山东樱花集团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历史包袱沉重,再加上去年以来纺织业大环境不好,企业以棉纺为主,产业链相对较为单一,棉纺织业近年来在低利润的状况下竞争激烈,这对企业的影响也相当大。由于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也让银行不再轻易向纺织业放贷,樱化集团遭遇到很大困难。企业负债高达数亿之巨,因此,当资金链断裂后,企业陷于困境,无奈之下只得接受重组的命运。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号称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企业的飞跃集团正在面临资金链断裂的严峻形势,而当地政府已经涉入,正在协调资金拆借方对其施以援手。消息称,飞跃目前欠银行贷款数目较大,除了几家国有银行外,另有相当数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飞跃提供异地贷款,其中广东发展银行所贷数目最大,累计金额估计超过3亿元。不过据传闻,飞跃集团所欠民间高利贷和大红鹰集团借款均已还清,目前面临的难点是银行均不肯放贷。虽然该企业对传闻表示了否定,但企业遭遇资金困境是不言而喻的。
  飞跃总部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由邱继宝在1986年创办,短短十几年间其销售规模便超过十亿元,成为中国缝制设备行业领头企业。2007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海外市场严重萎缩,令飞跃业务遭受重创。浙江省台州市外经贸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飞跃集团出口总额为1848万美元,比去年同期3300万美元大幅下跌44%,仅相当于其2007年全年出口的五分之一。
  
  点评:
  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是为了抑制投资过热,另一方面是为了对热钱流入中国筑起一道防线。但任何一项政策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货币政策从紧,中小企业出现了流动性不足、现金断流的危险。
  对于资金链这样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依靠企业自己的能力是无法解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变得更难解决。希望国家及时采取一些应对措施,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加以扶持,使大多数纺织企业能够尽快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经济运行轨道。
  
  热点之三 产业转移
  
  面对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产业转移在行业中风生水起,山东如意、上海三毛、广东溢达、江苏华芳等在重庆、新疆的投资设厂,更是让产业转移热度高升。而在今天,地处中原枢纽的河南郑州,也开始以高姿态表白心声,欲以大手笔承接产业转移之势,产业转移话题再次迎风上扬。
  
  大势所趋
  产业转移是时代的趋势,二战以来的60年间,我们至少经历不止一次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从欧美到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到中国的东南沿海区域,以及东南亚等等。
  有数据显示,目前在长江三角洲,它的化学纤维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的65%。纺织服装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的50%,纱占到28%,布占到40%,丝绸占到62%。这些生产能力过于向沿海地区集中,又是劳动密集型,而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是中部地区和包括四川在内的省份。因此应该在更广的和更宽的层次上来调整产业结构的布局,推进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向中部转移具有客观必要性。
  另外,沿海地区已经集聚了资金的实力和技术人才的实力,有条件有能力发展更多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已经成为东部地区现在的战略选择。从2007年来看,由于产业转移,带动了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去年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33.3%。这比中部的投资增长高出了13.4%。
  众多迹象皆在表明,产业转移已成大势所趋。
  
  承接的可能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域中,中部显然比西部等区域要有优势,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而得郑州者得中原。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产业转 移并不是一个必然发生的事情,因而,对于承接区域来说,需要主动出击承接产业转移,在这一点上,郑州无疑做得比较出色。
  以眼前来说,精心筹备并举办了2008中国(郑州)纺织品服装博览会,同时高调举办中国纺织服装郑州论坛,请专家帮助出谋划策,以求最大可能地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
  事实上,近几年来郑州市已把纺织服装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纺织服装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划建改了郑州纺织产业园、二期服装工业园、郑州曲梁服装工业园等一批专业产业园区。与此同时,加快大型国有纺织企业的改制工作,成功引进了一批战略合作者,纺织企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03年以来,郑州全市纺织服装业投资额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整个产业规模以每年30%的速度扩张。2007年年底全市有纺织企业2400余家,初具规模的500余家。从事纺织服装生产经营的人员达到30万人。2007年郑州全市纺织服装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另外,郑州产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郑州的纺织产业,起步较早,产业基础雄厚,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面纱大王来到郑州,看到这里地处中枢却东西南北交通便利,于是在郑州创办了玉峰纱厂,企业职工达到4000余人。建国以后,国家对郑州纺织业给予重点扶持,连续兴建了6家国营全能大型棉纺企业,并建立了4所纺织院校,以及棉纺企业相配套的大型印染厂、纺织机械厂、纺织器材厂。至上个世纪50年代末,郑州已经拥有纺织产业工人10万余人,成为全国6大纺织基地之一。郑州服装发展势头同样迅猛,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郑州涌现出了以银基商贸城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特别是通过近几年不断的升级改造,由银基、世贸、恒泰等20余家大型服装市场组成的服装商圈构成了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服装批发网点。服装品牌数万家,年成交额500多亿元,加之12个大型百货商场,500多个专卖店,年服装销售量达到5亿件套。郑州已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集散地和物流中心。密集型服装交流圈的繁荣,推动了上流服装加工企业和原料供应商的发展,一批服装加工企业在郑州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服装业的生力军。
  显然,迎接产业转移,郑州蓄势待发。
  
  与时俱进
  在以往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中,我们不难看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是把高价值的核心业务板块留在本土,把加工业低附加值板块向外转移,而我国的产业转移显然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中国不可能像日本、中国台湾、韩国那样在生产成本上升的时候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部转移到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我们本土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也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同时,经济发展也不太平衡,这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战略纵深。
  但在国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与时俱进,才能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很显然,今天的产业发展不是简单的几个工厂的集聚,而是产业的生态,特别是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或者说是一种产业网络的形成,这是成功承接产业转移必要的条件。
  当前,中国纺织工业现在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目标就是从纺织大国转向纺织强国,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创新不仅要体现在产品上,体现在生产力上,还包括我们的生产方式,包括我们的生产结构,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东部先发,中部崛起属于后发,这个产业转移是属于我们结构调整的应有之意,它不仅仅是以比较优势强弱这个因素来转移,而是产业提升的结构性的标志,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将带来中国纺织工业更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才是我么今天谈论产业转移的根本所在。
  
  点评:
  2008年,伴随着各种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大改变,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也开始步入一个关键提升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产业转移这一跨越历史与未来的宏大话题,再次震荡着行业的神经。一方面,东部区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成本、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产业转移需求强烈;另一方面,以郑州为首的中原地区,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产业基础雄厚,越来越成为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产业转移,聚焦中原,中原地区在区位、交通、市场、资源、人力、政策、环境、能源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很显然,一个跨域时空的话题,在郑州开始凝聚与释放。
其他文献
质检不过关行业倡自律    4月2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北京公布了国内市场57种窗帘布比较试验结果,在产品标注、染色牢度、洗后尺寸变化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此次他们以普通消费者身份从北京、石家庄、杭州等7个城市19家大型商场、专业市场、装饰城买回57件窗帘样品,窗纱类样品4个,针织类样品1个,针织镂空类样品1个,其余51个样品均为机织类产品,价格从18元/米~330元/米不等,样品声称产地包括
期刊
经济不景气最明显的信号是今年女性的裙子变长了。“通货膨胀与超短裙关系密切:女人裙子越短,经济越繁荣;裙子越长,经济越萧条。”  经济繁荣时,男人个个荷包膨胀,走在大街上左顾右盼,恨不得阅尽人间春色,女人受了鼓励,裙子就越来越短;经济萧条时,生意一落千丈,男人收入减少,生存压力加大,成天疲于奔命,便不会关注女人的美丽,女人只好用长裙把自己遮掩起来。女人穿长裙,便会增加布料的消费,推动纺织业的发展和棉
期刊
在第三届中日欧美纺织业“四方会议”召开前后。我随杜钰洲会长为团长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代表团一行,对意大利与英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及相关机构进行了考察与走访,尽管各地只是短暂的逗留。但依旧感触颇多。对欧洲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多少有了些了解和敬意。    见证意大利制造    比埃拉是意大利北部的纺织之都,是欧洲乃至世界闻名的毛纺中心,在意大利比埃拉被形容为“用毛线穿起来的城市”。接待我们的是比埃拉工业联
期刊
2008年9月22日~9月25日,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以下简称欧洲展)将在法国巴黎Le Bourget展馆举办。该展览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服装协会和法兰克福展览(法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欧洲展至今已举办两年,拥有海外承办方法兰克福展览(法国)公司成熟展会Texworld这个平台的强大支持,前两届展会在欧洲引起极大关注。  今年的欧洲展举办在即。跟
期刊
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国内车用纺织品企业的成长,但是仍然有50%依靠进口,每年进口产品金额高达40亿美元,并且主要分布在高端市场。  国内车用纺织品主要还是应用于中低档车型,真正用于高档车的并不多。打开高端市场,就意味着必须满足国际汽车厂商对于各项产品的质量要求,如车用纺织品的设计,都十分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设计,对织物结构、色差、色牢度、还有座椅面料的强力、车内小环境的健康,甲醛含量,隔音隔热
期刊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把握发展机遇。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方式转变。近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主办的“2009波司登杯中国纺织服装十大品牌文化推介活动”拉开序幕。对此。本刊记者专门走访了中国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慧兰。    危机带来新契机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业受到了前所
期刊
2008年以来,尽管行业危机论不绝于耳,但3月底在北京联袂登场的四大行业展会却尽显蓬勃生机。显然,中国纺织工业正在调整中前进,处于产业链重要环节的面料业亦是如此,经历行业裂变、市场细分后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五年前,一家知名服装企业的采购经理曾经向记者感叹:需要的面料,国内企业根本无法生产;即便能够生产,质量也难以保证,交货期也受到限制。总之,用国产面料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如今,虽然许
期刊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作为常州高新区的龙头老牌纺机企业——常州市第八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良春集团旗下的主力企业)同样面临困境,产品销量下滑,年利润与前一年相比更是减半,而良春集团旗下另一专做滑雪板、冲浪板的公司因为原料和销售两头在外,出现了巨额亏损,面对一系列的难题,集团上下经过多次讨论研究,积极应对,科学调整,逐渐扭转了困难局面,也为企业带来了新气象。对此,作为良春集团董事长的谈良春将这次危
期刊
青岛星泽:力作再现价值  良 子    国内制线业使用的制线设备90%以上为普通绕线机(即俗称的兔子头),此种设备已有30年左右的历史,不但效率低,而且故障率高,维修频繁。因无更好的换代产品,所以,普通绕线机一直延用至今。因此,在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及高效率的今天,高速绕线络筒机的产生与应用已成众望所归之势。  TCRX型高速绕线络筒机是青岛星泽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为制线行业推出的又一力作。该机型的设计吸
期刊
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长岭纺电)是专业生产纺织电子仪器和纺机电控设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它的前身国营长岭机器厂建于1955年,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岭纺电致力于纺织电子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基地,成为国内纺织电子行业第一品牌。企业被认定为中国纺织创新示范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