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春天,是一个充溢着诗和美的季节。大地在萌动,阳气在升腾,小溪流在冲碎冰花嬉闹着向远方迅跑,树木、田禾、花草、鸟鱼也都在抖擞着劲健的身影,愉快地滋长着新的生命。人们似乎从万物的欢跃中获得美感,不禁仰望着和煦的阳光悄悄自语:“啊,春天多么富有活力,多么年轻……”
{2}正直、进取、激情的作家,常常对春天产生审美意趣,他们热爱诗一般的春天,抒写赞赏春天的诗,请听文学改革家韩愈的歌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前二句潜存着因果关系,正由于京都长安的街道细雨像酥油那样滋润,刚刚萌发的小草在雨中才更显得一片清新,但走近俯视就会发现草色还不太浓重。凡是早春漫游过开封禹王台的人,望着那被微雨洗浴了的一块块像嫩绿色地毯似的草坪,恐怕都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吧。作品后两句是即景评说,借景寓情,诗人显示:青草递风吐翠之际,正是春来最为美好之时,甚至比烟柳全盛之日更有神味。这首赠给张籍的诗,是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即韩愈逝世前一年写的。不管作者的动机如何,这篇称颂早春景色的名作,确实含蓄地表达了一位年迈的文学改革家对新的生命、新的青春力量的赞美。
{4}有的作家以诗赏春,作品中含蕴着无限喜悦欣慰之情,如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鹈鹕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春水生二绝(其一)》)
{5}这两首诗是安史之乱后作者辗转漂泊到成都后写的。它们是杜甫五十岁时的作品,诗人生活仍然贫困,但暂时得到安定,免于流离之苦。两篇诗作反映的正是一种苦中之乐。此处“乐”是诗人从对自然的审美,对春天生命力的赞赏中得来的。作者本来赏春而又爱花,偏偏并不直写,却信手轻轻以闲笔点出“桃花一簇开无主”,同时又用问话作结“可爱深红爱浅红?”在这里,作者没有写他自己如何喜爱那一丛不知谁家的桃花,反而向读者提问,你是“爱”深红色的桃花,还是“爱”浅红的桃花?这样,于平淡坦荡中映衬出雅趣,诗人爱春之心洞见。清代学者浦起龙对“可爱深红爱浅红”,评之为“两‘爱’字有致”,所论颇有见地。
{6}《春水生》极写见春水而喜,却不说作者自喜而只言那些欢跃的水鸟“莫漫喜”,末句将水鸟拟人尤妙:“吾与汝曹倶眼明”。诗人和那些富有生气的小动物交了朋友,坚信自己的心也和它们一起跳动。如此精巧的自描,岂非更加委婉而深切地显示诗人喜春水爱春天的愉悦之情?杜诗以沉郁著称,但纵观中国文学史,我们会发现大作家的文学风格总是多样性的。类似上述两首的咏春诗,杜集中还有不少,它们显然并非“沉郁”,倒有些像晚唐文学理论家司空图所总结的“自然”“冲淡”“豪放”等品。“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二十四诗品·豪放》)司空表圣这个美学基本理论判断,很能帮助我们鉴赏咏春诗和一切文学佳作。
{7}歌唱蓬勃生命力的美,是咏春作品最为引人感人之处。这就要作者对真实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有的诗人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特再举数例:“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白居易《春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8}作家用“慧眼”透过春日秀洁的帷幕,凝视着不大为人注意的事物,以生花之笔,描绘出新生命的活力和形象。鸳鸯本在平静的河面悠闲浮游,但春风急来,水波骤起,鸳鸯随浪起伏,银花散飞。刘禹锡的“惊起鸳鸯出浪花”,以“形似美”见长。只根据这一诗句,画家就可以创作出一幅动态意境的《春江图》。
{9}春天是无私的。它使京城花园中的早梅先开,继而让桃梨等竞放。令人感到风趣的是,春的降临,也给农村飞送了欢笑,田野的荠花榆荚表示满意,欣喜地称道:“春风为我来!”这里把村花村树描绘成为有感情的生命,农村百花火热的迎春之情,写得极其真切。白乐天创造了“神似美”。
{10}诗的春天需要春天的诗。因为春天的诗,歌唱了新的生命的美。
{11}是的,春天的诗将会陶冶人们的情操,鼓舞人们更热爱生活,更劲健挺拔地投身于诗的春天、进取的春天。
阅读提示
杜黎均,曾任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以《文心雕龙》研究为主要方向,出版著作多种,已故。早年以写诗受文坛关注,后改攻美学,著有散文集《诗的春天,春天的诗》等,本文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本文是一篇构思独特、巧妙的咏春散文,它抒发的是作者对春之声的喜悦之情,对春天的活力和生命的赞美。作者用写诗的手法写这篇散文,文章通篇笼罩在浓重的诗意之中。作者全身心地拥抱春天,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春景交融的意境中。同时,行文中直接引用很多咏春诗句也烘托了诗的氛围。
实战演练
1.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2}~{9}段为第二部分,{10}~{11}段为第三部分,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之图以及人们对春天的喜爱。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 杜甫的诗一向以“沉郁”著称,为什么写春天的诗却呈现出愉悦之情?
3. 文章有很多篇幅引述前人关于“春天的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
4.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春天”和“诗”之间有着怎样独特的关系?
答案
1. 第二部分:引述三组描写春天的诗篇并加以评析,印证并扩充了(或丰富了)作者对春天的描绘和抒怀。
第三部分:点明题旨,诗的春天需要春天的诗。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和看法。
2. 杜甫写春天的诗呈现出的愉悦之情,是“苦”中之乐,它源于诗人对自然的审美、对春天生命力的赞赏;“沉郁”的风格并不影响他对春天的热爱和赞赏,他的生命里永远洋溢着诗的春天。
3. 引述前人有关描写春天的诗篇,印证和扩充了作者对春天的描绘和抒怀,评析中隐含着作者对“春天的诗”的价值取向,有助于读者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旨,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4. 春天,是一个充溢着诗和美的季节,能激发正直、进取、激情的作家对春天产生审美意趣,从而抒写出一首首咏春诗。诗的春天需要春天的诗。春天的诗,歌唱了新的生命的美。春天的诗将会陶冶人们的情操,鼓舞人们更热爱生活,更劲健挺拔地投身于诗的春天、进取的春天。
(张树槐)
编辑/姚晟
{2}正直、进取、激情的作家,常常对春天产生审美意趣,他们热爱诗一般的春天,抒写赞赏春天的诗,请听文学改革家韩愈的歌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前二句潜存着因果关系,正由于京都长安的街道细雨像酥油那样滋润,刚刚萌发的小草在雨中才更显得一片清新,但走近俯视就会发现草色还不太浓重。凡是早春漫游过开封禹王台的人,望着那被微雨洗浴了的一块块像嫩绿色地毯似的草坪,恐怕都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吧。作品后两句是即景评说,借景寓情,诗人显示:青草递风吐翠之际,正是春来最为美好之时,甚至比烟柳全盛之日更有神味。这首赠给张籍的诗,是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即韩愈逝世前一年写的。不管作者的动机如何,这篇称颂早春景色的名作,确实含蓄地表达了一位年迈的文学改革家对新的生命、新的青春力量的赞美。
{4}有的作家以诗赏春,作品中含蕴着无限喜悦欣慰之情,如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鹈鹕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春水生二绝(其一)》)
{5}这两首诗是安史之乱后作者辗转漂泊到成都后写的。它们是杜甫五十岁时的作品,诗人生活仍然贫困,但暂时得到安定,免于流离之苦。两篇诗作反映的正是一种苦中之乐。此处“乐”是诗人从对自然的审美,对春天生命力的赞赏中得来的。作者本来赏春而又爱花,偏偏并不直写,却信手轻轻以闲笔点出“桃花一簇开无主”,同时又用问话作结“可爱深红爱浅红?”在这里,作者没有写他自己如何喜爱那一丛不知谁家的桃花,反而向读者提问,你是“爱”深红色的桃花,还是“爱”浅红的桃花?这样,于平淡坦荡中映衬出雅趣,诗人爱春之心洞见。清代学者浦起龙对“可爱深红爱浅红”,评之为“两‘爱’字有致”,所论颇有见地。
{6}《春水生》极写见春水而喜,却不说作者自喜而只言那些欢跃的水鸟“莫漫喜”,末句将水鸟拟人尤妙:“吾与汝曹倶眼明”。诗人和那些富有生气的小动物交了朋友,坚信自己的心也和它们一起跳动。如此精巧的自描,岂非更加委婉而深切地显示诗人喜春水爱春天的愉悦之情?杜诗以沉郁著称,但纵观中国文学史,我们会发现大作家的文学风格总是多样性的。类似上述两首的咏春诗,杜集中还有不少,它们显然并非“沉郁”,倒有些像晚唐文学理论家司空图所总结的“自然”“冲淡”“豪放”等品。“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二十四诗品·豪放》)司空表圣这个美学基本理论判断,很能帮助我们鉴赏咏春诗和一切文学佳作。
{7}歌唱蓬勃生命力的美,是咏春作品最为引人感人之处。这就要作者对真实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有的诗人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特再举数例:“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白居易《春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8}作家用“慧眼”透过春日秀洁的帷幕,凝视着不大为人注意的事物,以生花之笔,描绘出新生命的活力和形象。鸳鸯本在平静的河面悠闲浮游,但春风急来,水波骤起,鸳鸯随浪起伏,银花散飞。刘禹锡的“惊起鸳鸯出浪花”,以“形似美”见长。只根据这一诗句,画家就可以创作出一幅动态意境的《春江图》。
{9}春天是无私的。它使京城花园中的早梅先开,继而让桃梨等竞放。令人感到风趣的是,春的降临,也给农村飞送了欢笑,田野的荠花榆荚表示满意,欣喜地称道:“春风为我来!”这里把村花村树描绘成为有感情的生命,农村百花火热的迎春之情,写得极其真切。白乐天创造了“神似美”。
{10}诗的春天需要春天的诗。因为春天的诗,歌唱了新的生命的美。
{11}是的,春天的诗将会陶冶人们的情操,鼓舞人们更热爱生活,更劲健挺拔地投身于诗的春天、进取的春天。
阅读提示
杜黎均,曾任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以《文心雕龙》研究为主要方向,出版著作多种,已故。早年以写诗受文坛关注,后改攻美学,著有散文集《诗的春天,春天的诗》等,本文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本文是一篇构思独特、巧妙的咏春散文,它抒发的是作者对春之声的喜悦之情,对春天的活力和生命的赞美。作者用写诗的手法写这篇散文,文章通篇笼罩在浓重的诗意之中。作者全身心地拥抱春天,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春景交融的意境中。同时,行文中直接引用很多咏春诗句也烘托了诗的氛围。
实战演练
1.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2}~{9}段为第二部分,{10}~{11}段为第三部分,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之图以及人们对春天的喜爱。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 杜甫的诗一向以“沉郁”著称,为什么写春天的诗却呈现出愉悦之情?
3. 文章有很多篇幅引述前人关于“春天的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
4.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春天”和“诗”之间有着怎样独特的关系?
答案
1. 第二部分:引述三组描写春天的诗篇并加以评析,印证并扩充了(或丰富了)作者对春天的描绘和抒怀。
第三部分:点明题旨,诗的春天需要春天的诗。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和看法。
2. 杜甫写春天的诗呈现出的愉悦之情,是“苦”中之乐,它源于诗人对自然的审美、对春天生命力的赞赏;“沉郁”的风格并不影响他对春天的热爱和赞赏,他的生命里永远洋溢着诗的春天。
3. 引述前人有关描写春天的诗篇,印证和扩充了作者对春天的描绘和抒怀,评析中隐含着作者对“春天的诗”的价值取向,有助于读者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旨,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4. 春天,是一个充溢着诗和美的季节,能激发正直、进取、激情的作家对春天产生审美意趣,从而抒写出一首首咏春诗。诗的春天需要春天的诗。春天的诗,歌唱了新的生命的美。春天的诗将会陶冶人们的情操,鼓舞人们更热爱生活,更劲健挺拔地投身于诗的春天、进取的春天。
(张树槐)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