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媒体时代,不论是在网络平台上还是在生活中,追星似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网络上,“饭圈”“粉丝”“打call”“爱豆”等名词随处可见,不少青少年在社交平台上使用的头像、名字等都夹带着自己所崇拜的偶像或明星的信息,明星的“光环效应”也使得他们的同款逐渐成为网购商品中的热门产品。
而在线下,不少青少年为了能够见到自己的偶像,不惜花重金追随偶像的行程,接机、蹲点、追演唱会等。更有甚者,花大量时间在网络上维护自己喜爱的明星,攻击其他明星,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网络骂战”。当然,也有人因为追星学会了唱歌、跳舞、视频剪辑、手绘、写文章等,获得新技能。
当年,杨丽娟疯狂追星刘德华,弄得家破人亡;而再往前推几十年,克林顿追星肯尼迪,却让自己成为政坛新星。同样是追星,有人追成“网络黑子”,有人追成“十项全能”;有人成了“杨丽娟”,有人成了“克林顿”。可见追星是件“严重的事”,讲究深度和风度,须臾小觑不得。
一、追星讲深度,需洞悉心理机制
任何行为都有其潜在的心理动机,追星也不例外。青少年追星的心理动因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在商业包装下,偶像和明星往往呈现完美的形象——外形迷人、才华横溢、个性独特。在镜头的聚焦放大下,明星们熠熠生辉,让人心驰神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星也是青少年审美品位的体现。
2.现实压力的释放
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朋辈竞争、长辈期待……这些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而他们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敏感期,渴望他人的理解,渴望有人能够关爱他们。而明星的歌曲或其他作品不仅缓解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还让他们从中听到或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带来了心灵慰藉。
3.同伴认同的需求
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而言至关重要。而共同兴趣、共同话题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在同伴群体中的融入程度。在青少年的业余生活中,他们会讨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不论是体育赛事、影视作品的热点话题,还是屏幕之外明星的私生活等,都会成为青少年茶余饭后的谈资。若对此类话题一无所知,则可能会被排除在大多数人的共同话题之外。
4.情感依恋的需要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学生在生理上开始逐渐变得成熟,性别特征开始变得明显,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和好奇。然而,因为羞涩和紧张,加上长辈们对“早恋”的极力反对,中学生开始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异性偶像身上,通过幻想与偶像的互动来构建“虚拟亲密关系”。脱离现实生活的舞台形象让他们喜爱的异性偶像趋向完美,他们的喜爱会达到疯狂的境界,以至于他们不允许他人对自己喜爱的异性偶像有任何的“玷污”。
5.完美自我的投射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面临自我形象、自我同一性建构的重要时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还缺乏稳定的自我形象,而偶像身上的魅力与特质恰好满足了追星者对自身的许多期待。因此,他们将对完美自我的期待投射到偶像身上。这样一来,维护偶像就是维护自己,偶像的完美等同于自身的完美。所以,一方面他们极力维护自己的偶像,不允许别人对其有任何非议,否则情绪反应激烈;另一方面他们对偶像的心理预期也很高,当偶像的行为不符合预期,即“人设崩塌”时,他们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以至于“脱饭回踩”。
二、追星有风度,要内外兼修
有人追星追成“网络黑子”,有人追星追成“十项全能”,如何正确追星大有讲究。
1.追星勿忘“我”,理智追星第一步
追星,應是“借由你,我看到这个世界的光”,而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需谨记,粉丝只是你众多身份中的一种,除此之外,你还是子女、学生、同伴或兄弟姐妹。在忙碌的学习空隙,偶尔打开视频,看看喜爱的偶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看演唱会,这种时刻,你便是粉丝。但是,我们不能无限放大“粉丝”这个身份,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去“控评”“反黑”,以至于忘了自己作为学生、作为子女、作为朋友该扮演的角色。
我们可以将追星当成一种兴趣爱好,就像玩滑板、看动漫、打篮球一样,其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释放学习和生活压力。但前提是我们先做好主要的角色,努力学习,认真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2.学习“分离课题”,理智追星必修法门
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每个人都要学会为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人生课题”,不越俎代庖。人生的课题分离适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包括偶像和粉丝。人际关系的痛苦烦忧大多源于没有学会分离“人生课题”,比如为孩子的学习而焦虑万分的父母,不断插手孩子的学习,导致孩子“压力山大”,而父母自己也是痛苦不堪。这种粘连不清的关系让彼此都窒息,皆因父母把孩子的课题看成是自己的课题,认为孩子的人生就是自己的人生。
你喜欢一个偶像,你为此付出时间和金钱,你把他当成心灵的慰藉和前进的力量,你为他的光彩照人而心潮澎湃,你对他寄予厚望,这是你的选择,是你的“人生课题”。而他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认真拍戏、唱歌、跳舞,或者选择结婚生子,这是他的“人生课题”。
你是你,他是他,你们各自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你不能因为自己的喜欢而试图去评判他的人生,重组他的人际关系,以及期待他的行为都符合你的预期。偶像不是傀儡,没有义务活成你期待的样子,你期待的理想形象是什么样子,你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而不是将自己的“人生课题”加到偶像身上。
3.陷于才华,提升自身技能
追星的最佳境界是旗鼓相当,甚至引为知音,就如杜甫对李白、克林顿对肯尼迪。偶像光芒四射,你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以期某一天可以与日月争光。
“你那么好,我也不差。”能与喜欢的人同归于“优秀”这个团体,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著名网络写手流潋紫十分喜欢蔡少芬,她的《甄嬛传》甚至以她为原型,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蔡少芬没有出演“甄嬛”,但出演了“皇后”这个角色。自己的偶像来饰演自己写的角色,这种感觉一定很好。如果你的文笔不错,你可以给自己的偶像量身定做写文(不一定用他的名字),没准将来你会成为作家或者编剧,他会亲自饰演你笔下的人物;如果你喜爱的是一个歌手,你可以学习乐器,学习唱歌,翻唱演奏他的歌曲,你也可以学习歌曲创作,或许有一天他能亲自演唱你创作的歌曲。
4.终于人品,见贤思齐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这句话其实也道出了人际吸引的法则。在相识的最初,外貌和才华都会增加一个人的魅力,但最终决定一个人魅力值的则是他的个人品质。娱乐圈更新换代很快,但也有很多“常青树”,哪怕他们容颜老去,作品减少,粉丝依然初心不改,这与他们为人处世的风格大有关系,努力、谦逊、热心、善良等都是他们的优秀品质。
偶像也不仅限于娱乐明星,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都可以是我们前行中的“璀璨星辰”。在疫情期间,钟南山医生舍生忘死、张文宏医生直率敢言,他们优秀的个人品格都让人心驰神往,有志从医的同学可以追“医学之星”;张桂梅校长献身教育事业,成时代楷模,有志从教的同学可以追“教育之星”……
而在线下,不少青少年为了能够见到自己的偶像,不惜花重金追随偶像的行程,接机、蹲点、追演唱会等。更有甚者,花大量时间在网络上维护自己喜爱的明星,攻击其他明星,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网络骂战”。当然,也有人因为追星学会了唱歌、跳舞、视频剪辑、手绘、写文章等,获得新技能。
当年,杨丽娟疯狂追星刘德华,弄得家破人亡;而再往前推几十年,克林顿追星肯尼迪,却让自己成为政坛新星。同样是追星,有人追成“网络黑子”,有人追成“十项全能”;有人成了“杨丽娟”,有人成了“克林顿”。可见追星是件“严重的事”,讲究深度和风度,须臾小觑不得。
一、追星讲深度,需洞悉心理机制
任何行为都有其潜在的心理动机,追星也不例外。青少年追星的心理动因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在商业包装下,偶像和明星往往呈现完美的形象——外形迷人、才华横溢、个性独特。在镜头的聚焦放大下,明星们熠熠生辉,让人心驰神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星也是青少年审美品位的体现。
2.现实压力的释放
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朋辈竞争、长辈期待……这些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而他们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敏感期,渴望他人的理解,渴望有人能够关爱他们。而明星的歌曲或其他作品不仅缓解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还让他们从中听到或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带来了心灵慰藉。
3.同伴认同的需求
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而言至关重要。而共同兴趣、共同话题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在同伴群体中的融入程度。在青少年的业余生活中,他们会讨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不论是体育赛事、影视作品的热点话题,还是屏幕之外明星的私生活等,都会成为青少年茶余饭后的谈资。若对此类话题一无所知,则可能会被排除在大多数人的共同话题之外。
4.情感依恋的需要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学生在生理上开始逐渐变得成熟,性别特征开始变得明显,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和好奇。然而,因为羞涩和紧张,加上长辈们对“早恋”的极力反对,中学生开始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异性偶像身上,通过幻想与偶像的互动来构建“虚拟亲密关系”。脱离现实生活的舞台形象让他们喜爱的异性偶像趋向完美,他们的喜爱会达到疯狂的境界,以至于他们不允许他人对自己喜爱的异性偶像有任何的“玷污”。
5.完美自我的投射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面临自我形象、自我同一性建构的重要时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还缺乏稳定的自我形象,而偶像身上的魅力与特质恰好满足了追星者对自身的许多期待。因此,他们将对完美自我的期待投射到偶像身上。这样一来,维护偶像就是维护自己,偶像的完美等同于自身的完美。所以,一方面他们极力维护自己的偶像,不允许别人对其有任何非议,否则情绪反应激烈;另一方面他们对偶像的心理预期也很高,当偶像的行为不符合预期,即“人设崩塌”时,他们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以至于“脱饭回踩”。
二、追星有风度,要内外兼修
有人追星追成“网络黑子”,有人追星追成“十项全能”,如何正确追星大有讲究。
1.追星勿忘“我”,理智追星第一步
追星,應是“借由你,我看到这个世界的光”,而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需谨记,粉丝只是你众多身份中的一种,除此之外,你还是子女、学生、同伴或兄弟姐妹。在忙碌的学习空隙,偶尔打开视频,看看喜爱的偶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看演唱会,这种时刻,你便是粉丝。但是,我们不能无限放大“粉丝”这个身份,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去“控评”“反黑”,以至于忘了自己作为学生、作为子女、作为朋友该扮演的角色。
我们可以将追星当成一种兴趣爱好,就像玩滑板、看动漫、打篮球一样,其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释放学习和生活压力。但前提是我们先做好主要的角色,努力学习,认真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2.学习“分离课题”,理智追星必修法门
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每个人都要学会为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人生课题”,不越俎代庖。人生的课题分离适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包括偶像和粉丝。人际关系的痛苦烦忧大多源于没有学会分离“人生课题”,比如为孩子的学习而焦虑万分的父母,不断插手孩子的学习,导致孩子“压力山大”,而父母自己也是痛苦不堪。这种粘连不清的关系让彼此都窒息,皆因父母把孩子的课题看成是自己的课题,认为孩子的人生就是自己的人生。
你喜欢一个偶像,你为此付出时间和金钱,你把他当成心灵的慰藉和前进的力量,你为他的光彩照人而心潮澎湃,你对他寄予厚望,这是你的选择,是你的“人生课题”。而他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认真拍戏、唱歌、跳舞,或者选择结婚生子,这是他的“人生课题”。
你是你,他是他,你们各自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你不能因为自己的喜欢而试图去评判他的人生,重组他的人际关系,以及期待他的行为都符合你的预期。偶像不是傀儡,没有义务活成你期待的样子,你期待的理想形象是什么样子,你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而不是将自己的“人生课题”加到偶像身上。
3.陷于才华,提升自身技能
追星的最佳境界是旗鼓相当,甚至引为知音,就如杜甫对李白、克林顿对肯尼迪。偶像光芒四射,你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以期某一天可以与日月争光。
“你那么好,我也不差。”能与喜欢的人同归于“优秀”这个团体,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著名网络写手流潋紫十分喜欢蔡少芬,她的《甄嬛传》甚至以她为原型,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蔡少芬没有出演“甄嬛”,但出演了“皇后”这个角色。自己的偶像来饰演自己写的角色,这种感觉一定很好。如果你的文笔不错,你可以给自己的偶像量身定做写文(不一定用他的名字),没准将来你会成为作家或者编剧,他会亲自饰演你笔下的人物;如果你喜爱的是一个歌手,你可以学习乐器,学习唱歌,翻唱演奏他的歌曲,你也可以学习歌曲创作,或许有一天他能亲自演唱你创作的歌曲。
4.终于人品,见贤思齐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这句话其实也道出了人际吸引的法则。在相识的最初,外貌和才华都会增加一个人的魅力,但最终决定一个人魅力值的则是他的个人品质。娱乐圈更新换代很快,但也有很多“常青树”,哪怕他们容颜老去,作品减少,粉丝依然初心不改,这与他们为人处世的风格大有关系,努力、谦逊、热心、善良等都是他们的优秀品质。
偶像也不仅限于娱乐明星,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都可以是我们前行中的“璀璨星辰”。在疫情期间,钟南山医生舍生忘死、张文宏医生直率敢言,他们优秀的个人品格都让人心驰神往,有志从医的同学可以追“医学之星”;张桂梅校长献身教育事业,成时代楷模,有志从教的同学可以追“教育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