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初,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达了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增加了男生引体向上、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的必考项目。通知一下达,立即有高校呼应,有的甚至明确表示,学生测试成绩将作为每年评奖、评优、升学及毕业的重要依据。
这一决定对于习惯了“宅”在电脑前的大学生们而言,无疑是个晴天霹雳。据调查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都将上网作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很少有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他们或是认为体育锻炼太消耗时间,或是认为体育锻炼带不来任何实际利益,不愿在体育锻炼上消耗时间和精力。
其实早在2004年,在首次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就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的“体教结合”,并实施带有半强制性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也曾明确表示,“测试成绩不合格者,不得毕业。”然而就是这样的规定也并未真正起到预想的作用。高校毕业的考核标准中虽然有体能测试这一项,过强的可操作性也决定了其含金量的不足。因而对大学生来说,体能测试不过是一场随便就能应付的小测试。无论“体改”怎么改,都从未真正影响过学生的毕业。
究其原因,还是功利主义在作怪。在中国式教育观中,一切为就业服务。考个好成绩是为了考个好大学生,考进好大学就是为了有一份好工作。抱着能有个好
工作的目的,父母、老师和学生不断付出着沉重的代价。近年来,马拉松、军训、运动会中屡次发生学生猝死的事故,高校不得不下降对学生的体能要求,有的甚至取消长跑项目。长期以往陷入了恶性循环,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他们的体质并未和高校的发展同步,后者日益风光,前者则一年不如一年。年年体改,年年换汤不换药。改了皮毛,却永远未曾深入骨髓。
体育代表着的不仅是和平,它还代表着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的精神。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存在的体育精神,绝不仅仅是一张“体能测试成绩单”所能涵盖的。目前的“体改”要改革的是体育作为一门课程的评价标准以及通过“体改”所要完成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使命。如果已深入骨髓的学习为高考、大学为就业的观念得不到改变,那么无论《标准》怎么改、“体改”怎么改都不过是一纸不接地气的空文,治标不治本。
恒公之疾在骨髓,是司命之所属,扁鹊也无能为力。在对待体育的态度上,大学生虽有错,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完全在于他们本身。社会现实和观念才是真正侵蚀他们心灵的痼疾。除了强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之外,教育行政部门是该到了冷静思考的时候了。
这一决定对于习惯了“宅”在电脑前的大学生们而言,无疑是个晴天霹雳。据调查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都将上网作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很少有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他们或是认为体育锻炼太消耗时间,或是认为体育锻炼带不来任何实际利益,不愿在体育锻炼上消耗时间和精力。
其实早在2004年,在首次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就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的“体教结合”,并实施带有半强制性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也曾明确表示,“测试成绩不合格者,不得毕业。”然而就是这样的规定也并未真正起到预想的作用。高校毕业的考核标准中虽然有体能测试这一项,过强的可操作性也决定了其含金量的不足。因而对大学生来说,体能测试不过是一场随便就能应付的小测试。无论“体改”怎么改,都从未真正影响过学生的毕业。
究其原因,还是功利主义在作怪。在中国式教育观中,一切为就业服务。考个好成绩是为了考个好大学生,考进好大学就是为了有一份好工作。抱着能有个好
工作的目的,父母、老师和学生不断付出着沉重的代价。近年来,马拉松、军训、运动会中屡次发生学生猝死的事故,高校不得不下降对学生的体能要求,有的甚至取消长跑项目。长期以往陷入了恶性循环,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他们的体质并未和高校的发展同步,后者日益风光,前者则一年不如一年。年年体改,年年换汤不换药。改了皮毛,却永远未曾深入骨髓。
体育代表着的不仅是和平,它还代表着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的精神。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存在的体育精神,绝不仅仅是一张“体能测试成绩单”所能涵盖的。目前的“体改”要改革的是体育作为一门课程的评价标准以及通过“体改”所要完成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使命。如果已深入骨髓的学习为高考、大学为就业的观念得不到改变,那么无论《标准》怎么改、“体改”怎么改都不过是一纸不接地气的空文,治标不治本。
恒公之疾在骨髓,是司命之所属,扁鹊也无能为力。在对待体育的态度上,大学生虽有错,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完全在于他们本身。社会现实和观念才是真正侵蚀他们心灵的痼疾。除了强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之外,教育行政部门是该到了冷静思考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