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HTC计算机表演赛增设了新的比赛项目——教师微课大赛。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微课大赛中来,表演赛组委会组织开展了相应的培训。参与培训,使我对微课有了更具体的认识。而参与微课大赛,则是一个把获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作品的机会。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我把自己对微课的理解以及微课的设计制作过程中一点一滴的感悟融入到了微课作品中。通过本次比赛,我实现了自我的提升。以下是我在设计制作微课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做好前端分析,明确微课学习内容
微课之所以称之“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微课的时间为5~10分钟,与普通35分钟的课相比,时间明显少了许多。因此微课的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该是精简的,应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微课在设计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好前端分析,再以这些分析结果为依据,来明确微课的学习内容。前端分析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于是,在微课《地图搜索》设计之初,我就开展了相应的前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网络信息搜索》第6章《按图索骥》中的内容。从教材呈现的内容来看,学习内容主要有百度地图的地点搜索、公交搜索与驾车搜索,对于时长只有5~10分钟的微课而言,学习内容明显过多,因此对于每一课时的学习内容还需要进行合理划分。依据教材内容,将本部分的学习划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百度地图,使用百度地图进行地图搜索并进行公交方案查询。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在巩固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掌握公交线路查询、浏览地图专题图以及驾车搜索。本节课是百度地图搜索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之后的公交线路查询、浏览地图专题图等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
我校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信息科技的相关课程,学生通过之前比较系统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Windows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进行汉字输入;认识了百度搜索引擎,能够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相关的文字与图片信息;尝试过视频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也有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但是对于百度地图搜索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根据学生调查问卷,对于“百度地图”79.4%的学生表示曾经听说过,但是真正使用过的学生只占12.8%,而使用百度地图进行公交方案查询的学生只有5.1%。除此之外,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过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是很长,在微课的情境导入的设计上还需要进行充分考虑。
根据以上情况,在微课的内容设计上,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文字与图片信息的搜索,因此对于百度的地图搜索学生应该能很容易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但是对于公交方案查询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学习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喜好,在情境设计上应该富有童趣,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撰写故事脚本,细化微课呈现内容
通过前端分析,梳理出微课的学习内容后,接下来就需要根据学习内容来撰写故事脚本。故事脚本中所需要呈现的内容是微课作品有多少场景,每个场景需要哪些画面,每个画面需要哪些文字或配音的搭配。撰写故事脚本的好处在于:一方面通过故事脚本具体展现微课的场景设计,使整个微课的内容形象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故事脚本具体落实需要录制的对话或旁白,方便之后的制作。
根据微课《地图搜索》的前端分析,因此把微课的故事情景设计为微信好友小E与小S的对话,通过微信对话引出学习内容。
场景一:故事发生的背景。
小E:大家好,我叫小E,我来自上海。今天,我的妹妹小Q从南京来看我。我想带她去上海的东方明珠去玩玩。但是东方明珠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我不太清楚,怎么办呢?对了,发微信问问小S吧!
场景二:微信聊天场景。
小E:小S,你知道到东方明珠怎么走吗?
小S:一时间我也说不清楚,我帮你查一下吧。
场景三:百度搜索东方明珠示范操作(地点搜索——普通搜索)。
旁白:进入百度主页后,点击右上方的地图,进入百度地图。在搜索栏中输入东方明珠,单击“百度一下”按钮,页面的左侧显示搜索结构,就会出现目的地的地址、电话等信息,而页面右侧的地图,则会显示搜索结果所在的地理位置。
……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标准化微课呈现语言
在故事脚本的撰写过程中,还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将微课中所呈现的语言标准化。这里的语言标准化,一方面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微课语言的呈现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是指从信息科技课的角度出发,讲解部分的用语凡是涉及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或操作,这部分语言应该是规范的,不能有本体性知识错误。
在进行微课《地图搜索》的语言设计时,我考虑到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设计微信好友小E与小S的对话时,尽量模仿孩子的口吻,并且用上了学生喜欢的一些网络表情,如笑脸等。此外,讲解部分的语言在设计时,使用规范用语:单击、双击、指向……避免使用“点这里、点那里”这些不规范的用语。
遵循“1 X”原则,优化微课呈现效果
完成了前端分析与故事脚本的撰写之后,就可以开始微课的制作了。对于信息科技课而言,制作微课还需遵循“1 X”原则。其中“1”代表一款屏幕录制软件,这款录制软件除了能录制屏幕外,还能同时录制声音。而“X”代表还需要一款根据故事脚本制作场景的软件,这款软件可以根据场景设计的需要进行选择,可以是PowerPoint,也可以是Flash……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就可以了。通过“1 X”,可以使微课的呈现效果达到最优化。
在微课《地图搜索》中,对于屏幕录制软件,我选择Camtasia Studio,因为它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屏幕录制并同时录制声音,这样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不仅如此,录制的视频再导出也非常方便。
而“X”软件的选择,考虑到根据场景设计,需要模拟微信聊天的场景,制作的软件我选择了PowerPoint,因为对于我而言,PowerPoint是自己比较擅长的软件,还原微信聊天场景没有什么难度,如下图所示。
完成了屏幕录制和场景制作后,就需要对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导出微课视频,在这里我选择了软件PowerPoint将内容整合导出。
微课看上去简单,但其中蕴藏着许多学问,以上分享仅是我设计制作微课时使用的一些策略,虽然在本次比赛中我获得了教师微课大赛的一等奖,但是我的微课作品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我会继续在实践中探究学习,微课的未来发展需要我们广大信息科技教师共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努力。
做好前端分析,明确微课学习内容
微课之所以称之“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微课的时间为5~10分钟,与普通35分钟的课相比,时间明显少了许多。因此微课的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该是精简的,应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微课在设计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好前端分析,再以这些分析结果为依据,来明确微课的学习内容。前端分析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于是,在微课《地图搜索》设计之初,我就开展了相应的前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网络信息搜索》第6章《按图索骥》中的内容。从教材呈现的内容来看,学习内容主要有百度地图的地点搜索、公交搜索与驾车搜索,对于时长只有5~10分钟的微课而言,学习内容明显过多,因此对于每一课时的学习内容还需要进行合理划分。依据教材内容,将本部分的学习划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百度地图,使用百度地图进行地图搜索并进行公交方案查询。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在巩固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掌握公交线路查询、浏览地图专题图以及驾车搜索。本节课是百度地图搜索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之后的公交线路查询、浏览地图专题图等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
我校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信息科技的相关课程,学生通过之前比较系统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Windows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进行汉字输入;认识了百度搜索引擎,能够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相关的文字与图片信息;尝试过视频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也有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但是对于百度地图搜索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根据学生调查问卷,对于“百度地图”79.4%的学生表示曾经听说过,但是真正使用过的学生只占12.8%,而使用百度地图进行公交方案查询的学生只有5.1%。除此之外,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过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是很长,在微课的情境导入的设计上还需要进行充分考虑。
根据以上情况,在微课的内容设计上,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文字与图片信息的搜索,因此对于百度的地图搜索学生应该能很容易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但是对于公交方案查询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学习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喜好,在情境设计上应该富有童趣,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撰写故事脚本,细化微课呈现内容
通过前端分析,梳理出微课的学习内容后,接下来就需要根据学习内容来撰写故事脚本。故事脚本中所需要呈现的内容是微课作品有多少场景,每个场景需要哪些画面,每个画面需要哪些文字或配音的搭配。撰写故事脚本的好处在于:一方面通过故事脚本具体展现微课的场景设计,使整个微课的内容形象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故事脚本具体落实需要录制的对话或旁白,方便之后的制作。
根据微课《地图搜索》的前端分析,因此把微课的故事情景设计为微信好友小E与小S的对话,通过微信对话引出学习内容。
场景一:故事发生的背景。
小E:大家好,我叫小E,我来自上海。今天,我的妹妹小Q从南京来看我。我想带她去上海的东方明珠去玩玩。但是东方明珠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我不太清楚,怎么办呢?对了,发微信问问小S吧!
场景二:微信聊天场景。
小E:小S,你知道到东方明珠怎么走吗?
小S:一时间我也说不清楚,我帮你查一下吧。
场景三:百度搜索东方明珠示范操作(地点搜索——普通搜索)。
旁白:进入百度主页后,点击右上方的地图,进入百度地图。在搜索栏中输入东方明珠,单击“百度一下”按钮,页面的左侧显示搜索结构,就会出现目的地的地址、电话等信息,而页面右侧的地图,则会显示搜索结果所在的地理位置。
……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标准化微课呈现语言
在故事脚本的撰写过程中,还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将微课中所呈现的语言标准化。这里的语言标准化,一方面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微课语言的呈现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是指从信息科技课的角度出发,讲解部分的用语凡是涉及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或操作,这部分语言应该是规范的,不能有本体性知识错误。
在进行微课《地图搜索》的语言设计时,我考虑到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设计微信好友小E与小S的对话时,尽量模仿孩子的口吻,并且用上了学生喜欢的一些网络表情,如笑脸等。此外,讲解部分的语言在设计时,使用规范用语:单击、双击、指向……避免使用“点这里、点那里”这些不规范的用语。
遵循“1 X”原则,优化微课呈现效果
完成了前端分析与故事脚本的撰写之后,就可以开始微课的制作了。对于信息科技课而言,制作微课还需遵循“1 X”原则。其中“1”代表一款屏幕录制软件,这款录制软件除了能录制屏幕外,还能同时录制声音。而“X”代表还需要一款根据故事脚本制作场景的软件,这款软件可以根据场景设计的需要进行选择,可以是PowerPoint,也可以是Flash……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就可以了。通过“1 X”,可以使微课的呈现效果达到最优化。
在微课《地图搜索》中,对于屏幕录制软件,我选择Camtasia Studio,因为它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屏幕录制并同时录制声音,这样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不仅如此,录制的视频再导出也非常方便。
而“X”软件的选择,考虑到根据场景设计,需要模拟微信聊天的场景,制作的软件我选择了PowerPoint,因为对于我而言,PowerPoint是自己比较擅长的软件,还原微信聊天场景没有什么难度,如下图所示。
完成了屏幕录制和场景制作后,就需要对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导出微课视频,在这里我选择了软件PowerPoint将内容整合导出。
微课看上去简单,但其中蕴藏着许多学问,以上分享仅是我设计制作微课时使用的一些策略,虽然在本次比赛中我获得了教师微课大赛的一等奖,但是我的微课作品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我会继续在实践中探究学习,微课的未来发展需要我们广大信息科技教师共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