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田间学校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推广模式,近年来在全国得到了大力推广。作为一个小省区,宁夏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并不大,但是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今后的学校建设过程中必将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一、将农民田间学校应用于农民培训工作中
(一)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田间学校培训,能够间接实现农民终身教育。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田间学校知识培训,能够使田间学校的理念深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县乡基层农技人员工作在农业生产经营的第一线,他们是一个与农民直接接触的庞大群体,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田间学校培训,使田间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深入到基层农技人员的心中,基层农技人员在平时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尤其是对农民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的时候运用田间学校的推广方式培训教育农民。而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可以说是伴随农民生产生活的全过程,所以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田间学校培训,是间接实现农民终身教育的好方法。
(二)采用田间学校的模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能够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一是充分利用农时季节历组织农民学习活动日,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农民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田间为课堂,作物为教材,以农民需求为目标进行参与式互动教学,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技术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有效提高了农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缩短差距,真正实现零距离、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依照以下五个原则,即:农民培训必须和农民培训需求相结合;农民培训必须和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农民培训必须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农民培训必须和农业技术重点重大项目建设与推广相结合;农民培训必须和农业科技示范点(园区)建设相结合。这样就会形成:培训需求吸引农民培训、主导产业推动农民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依托农民培训、重点项目建设支撑农民培训、示范点(园区)建设促进农民培训。三是充分发挥当地优势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纳入田间学校培训师资库。在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中,通过土专家、田秀才用农民喜欢的语言和方式对农民进行指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真正体会到农民田间学校的效果和意义,带动更多的农民自主自愿地参与到田间学校培训中,以此推动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
二、将农民田间学校应用于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中
(一)在中专教学计划中设置田间学校基础知识课程,将田间学校的理念引入中专教学中。农广校的中专学历教育以农民学员为主,学制三年,前两年为理论学习,第三年为实习实践。在理论学习中,将田间学校建设的基础知识作为一门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中,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普及农民田间学校基础知识。目前,各级农业部门采取的做法是先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田间学校知识培训,再由农技人员培训农民。在农广校的教学中设置田间学校课程,直接教育农民,中间省去了培训农技人员的环节,实现了普及田间学校知识多快好省的效果。农民经过系统的田间学校知识的学习,掌握了田间学校建设的理念,为下一步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实现农民终身受教育夯实了思想基础。
(二)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采用田间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将田间学校的授课方式引入中专教学中。农民田间学校采取分组的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以农民为中心,让农民动手、动口、动脑,整个教学过程寓教于乐,符合成人学习的原则。农广校是一所成人中专学校,学生都是成年农民,逐步把农民田间学校的授课方式引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让学员在娱乐中学习,激发学员的好奇心,开发学员的潜力和创造力,提高学员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提高了农广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为实现农民的终身教育夯实了理论基础。
(三)在中专教学的同时,按田间学校选择学员的标准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生,就地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无论是设置课程,还是改变授课方式,目的是在农村广泛建设农民田间学校,而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农民教育的终身化。因为农民田间学校是一个终身伴随农民生产生活的教育模式,在农广校的中专教学中,通过田间学校知识和方法的讲授与实践,发现那些在农民中间具有影响力、种养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能够热心为周围农户服务的学员,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让他们了解田间学校建设的相关政策和管理方法,使其不但可以成为引领农民致富的土专家、田秀才,而且成为下一步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主力军和辅导员。同时从学生中选择学习积极性高的农民在当地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农民田间学校,用田间学校这种模式定期组织农民开展学习活动日,进行农田生态系统分析、农民专题讨论、农民学用科学试验等活动。
三、以农民田间学校为纽带,将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以田间学校的教学为纽带,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将职业农民教育列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把职业农民培育与颁发毕业证书的长期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以村为单位,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坚持送教下乡,把学历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具体做法是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指标按机构、按任务强化分解到具体的培训机构。在培训的过程中与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学历教育结合起来,把培训对象固定下来,并且三年不变。培训开始,把受训农民注册为农广校的成人中专生,在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实施完成农广校中专教学计划的内容,经过三年不间断的培训,使农民接受培训后,在成为合格职业农民的同时,成为合格的中专毕业生。
四、宁夏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的主要做法
(一)以需求为导向,结构式调研让培训设计“贴得紧”。一是制定调研计划。针对地理条件、产业结构、资源状况、发展规划和农户特点等实际情况,坚持一个田间学校、一份调研计划,明确调研的目的、内容、对象、时间、方法等,确保调研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进行。二是组织开展调研。综合运用半结构访谈、头脑风暴、问题树、“H”型评价等调研工具和方法,详细了解农户的基本信息、收入情况、种养业结构、生产生活规律、接受培训情况、农资购销、产品销售、技术措施、问题及建议。三是形成调研报告。对调研资料归纳、分析和研判,重点突出需求分析、问题分析和市场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反馈给农民再次核实印证,在此基础上形成办班培训、解决问题具体方案,使目标需求的确定、培训学员的选择、培训课程的设置、实践活动的组织、培训效果的测试等有一套系统的操作规范。 (二)以田间为课堂,一线式平台让技术传导“通得快”。一是坚持“五统一”要求,即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验收。二是坚持“十个一”标准,即打造一座综合性展示演播室,配备课桌凳、电脑、投影仪等必要的教学设备;建立一块试验示范田(场);制作一套培训流程图;成立一个技术指导小组;发展一批科技示范户;形成一个农事季节历;建立一套师资和人才信息库;编制一套本土教材;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三是坚持“五大目标”,即数量布局目标、质量控制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效果评估目标。通过以上建设,使技术传导通得快。
(三)以实操为手段,参与式培训让农民学员“学得会”。着眼于提高农民学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农村迫切需要、农民乐于接受”的原则,变传统灌输式培训为自主参与式培训,面对面、手把手地教给农民学、带着农民干,让农民看得见、听得懂、学得快。
(四)以增收为目的,互动式开发让农民所学“用得上”。在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中注重“六个结合”,即田间学校的建设与农民培训需求相结合、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与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建设相结合、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与“百名专家进农户”活动相结合,在结合中进行互动式开发,把农民学员的一技之长发挥出来,把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组织起来,巩固培训成果,拉长转化链条,放大技术效应,初步形成了“农民田间学校 产业示范园区 专业合作社 科技示范户 职业农民”的培训成果快速转化机制,确保农民学员学到的技能用得上。
(五)以机制为保障,联动式管理让基地运转“行得畅”。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农牧牵头抓总,涉农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卯足“一股劲”,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整合项目资金,把区市组织部门的专项扶持资金与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农作物高产创建项目等统筹起来,整合资源,集聚优势,确保投入。
五、宁夏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取得的成绩
(一)提升了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农民田间学校的主业尽管只是技术培训,但这个主业的牵动效应是多方面的,把专家与农民、技术与实践、农民与市场、生产与流通等紧密地联通了起来,传导的是技术,交汇的是信息,转变的是观念,提振的是信心,提升的是技能,成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培养了一批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人才,涌现出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他们掌握了种养技术,就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创业有技能,致富有门路,而且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和水平。
(二)锻炼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田间学校培训工作中,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培训在一线开展、人才在一线聚集、技术在一线推广、问题在一线解决、干部在一线成长、作用在一线发挥、业绩在一线检验,收到了“双赢”效果。一方面,农民田间学校的每一个活动和工作环节,都需要农技推广人员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这就对农技人员服务“三农”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促进农技人员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把本事用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另一方面,农技人员在与农民双向沟通和辅导实践中,锻炼和提升了组织协调能力、宣传动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转变了工作作风,积累了实践经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推动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与运营,造就了一批职业农民队伍,带动了传统种养观念转变、带动了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农民自主创业兴业,加快了马铃薯、冷凉蔬菜、牛羊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步伐,推动农村产业向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四)走出了人才培训特色路子。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工作,按照“课堂设置到田、目标点单到户、培训落实到人、效果测评到项”的组织形式,始终跟进农民需求、跟进农时季节、跟进产业发展、跟进农民增收来安排技术培训和实践活动,真正达到了发现问题最准确、解决问题最及时、科技服务最紧密、技术推广最到位的目的。同时,对培育出的“土专家”、“田秀才”、“大能人”和种养大户,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田间学校“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的农民培训模式和“农科教大联合、产学研一体化、全方位共推广”的农技推广机制,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示范推广农业技术、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富有宁夏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新路子。
一、将农民田间学校应用于农民培训工作中
(一)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田间学校培训,能够间接实现农民终身教育。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田间学校知识培训,能够使田间学校的理念深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县乡基层农技人员工作在农业生产经营的第一线,他们是一个与农民直接接触的庞大群体,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田间学校培训,使田间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深入到基层农技人员的心中,基层农技人员在平时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尤其是对农民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的时候运用田间学校的推广方式培训教育农民。而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可以说是伴随农民生产生活的全过程,所以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田间学校培训,是间接实现农民终身教育的好方法。
(二)采用田间学校的模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能够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一是充分利用农时季节历组织农民学习活动日,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农民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田间为课堂,作物为教材,以农民需求为目标进行参与式互动教学,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技术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有效提高了农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缩短差距,真正实现零距离、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依照以下五个原则,即:农民培训必须和农民培训需求相结合;农民培训必须和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农民培训必须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农民培训必须和农业技术重点重大项目建设与推广相结合;农民培训必须和农业科技示范点(园区)建设相结合。这样就会形成:培训需求吸引农民培训、主导产业推动农民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依托农民培训、重点项目建设支撑农民培训、示范点(园区)建设促进农民培训。三是充分发挥当地优势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纳入田间学校培训师资库。在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中,通过土专家、田秀才用农民喜欢的语言和方式对农民进行指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真正体会到农民田间学校的效果和意义,带动更多的农民自主自愿地参与到田间学校培训中,以此推动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
二、将农民田间学校应用于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中
(一)在中专教学计划中设置田间学校基础知识课程,将田间学校的理念引入中专教学中。农广校的中专学历教育以农民学员为主,学制三年,前两年为理论学习,第三年为实习实践。在理论学习中,将田间学校建设的基础知识作为一门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中,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普及农民田间学校基础知识。目前,各级农业部门采取的做法是先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田间学校知识培训,再由农技人员培训农民。在农广校的教学中设置田间学校课程,直接教育农民,中间省去了培训农技人员的环节,实现了普及田间学校知识多快好省的效果。农民经过系统的田间学校知识的学习,掌握了田间学校建设的理念,为下一步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实现农民终身受教育夯实了思想基础。
(二)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采用田间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将田间学校的授课方式引入中专教学中。农民田间学校采取分组的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以农民为中心,让农民动手、动口、动脑,整个教学过程寓教于乐,符合成人学习的原则。农广校是一所成人中专学校,学生都是成年农民,逐步把农民田间学校的授课方式引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让学员在娱乐中学习,激发学员的好奇心,开发学员的潜力和创造力,提高学员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提高了农广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为实现农民的终身教育夯实了理论基础。
(三)在中专教学的同时,按田间学校选择学员的标准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生,就地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无论是设置课程,还是改变授课方式,目的是在农村广泛建设农民田间学校,而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农民教育的终身化。因为农民田间学校是一个终身伴随农民生产生活的教育模式,在农广校的中专教学中,通过田间学校知识和方法的讲授与实践,发现那些在农民中间具有影响力、种养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能够热心为周围农户服务的学员,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让他们了解田间学校建设的相关政策和管理方法,使其不但可以成为引领农民致富的土专家、田秀才,而且成为下一步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主力军和辅导员。同时从学生中选择学习积极性高的农民在当地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农民田间学校,用田间学校这种模式定期组织农民开展学习活动日,进行农田生态系统分析、农民专题讨论、农民学用科学试验等活动。
三、以农民田间学校为纽带,将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以田间学校的教学为纽带,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将职业农民教育列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把职业农民培育与颁发毕业证书的长期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以村为单位,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坚持送教下乡,把学历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具体做法是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指标按机构、按任务强化分解到具体的培训机构。在培训的过程中与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学历教育结合起来,把培训对象固定下来,并且三年不变。培训开始,把受训农民注册为农广校的成人中专生,在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实施完成农广校中专教学计划的内容,经过三年不间断的培训,使农民接受培训后,在成为合格职业农民的同时,成为合格的中专毕业生。
四、宁夏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的主要做法
(一)以需求为导向,结构式调研让培训设计“贴得紧”。一是制定调研计划。针对地理条件、产业结构、资源状况、发展规划和农户特点等实际情况,坚持一个田间学校、一份调研计划,明确调研的目的、内容、对象、时间、方法等,确保调研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进行。二是组织开展调研。综合运用半结构访谈、头脑风暴、问题树、“H”型评价等调研工具和方法,详细了解农户的基本信息、收入情况、种养业结构、生产生活规律、接受培训情况、农资购销、产品销售、技术措施、问题及建议。三是形成调研报告。对调研资料归纳、分析和研判,重点突出需求分析、问题分析和市场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反馈给农民再次核实印证,在此基础上形成办班培训、解决问题具体方案,使目标需求的确定、培训学员的选择、培训课程的设置、实践活动的组织、培训效果的测试等有一套系统的操作规范。 (二)以田间为课堂,一线式平台让技术传导“通得快”。一是坚持“五统一”要求,即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验收。二是坚持“十个一”标准,即打造一座综合性展示演播室,配备课桌凳、电脑、投影仪等必要的教学设备;建立一块试验示范田(场);制作一套培训流程图;成立一个技术指导小组;发展一批科技示范户;形成一个农事季节历;建立一套师资和人才信息库;编制一套本土教材;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三是坚持“五大目标”,即数量布局目标、质量控制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效果评估目标。通过以上建设,使技术传导通得快。
(三)以实操为手段,参与式培训让农民学员“学得会”。着眼于提高农民学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农村迫切需要、农民乐于接受”的原则,变传统灌输式培训为自主参与式培训,面对面、手把手地教给农民学、带着农民干,让农民看得见、听得懂、学得快。
(四)以增收为目的,互动式开发让农民所学“用得上”。在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中注重“六个结合”,即田间学校的建设与农民培训需求相结合、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与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建设相结合、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与“百名专家进农户”活动相结合,在结合中进行互动式开发,把农民学员的一技之长发挥出来,把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组织起来,巩固培训成果,拉长转化链条,放大技术效应,初步形成了“农民田间学校 产业示范园区 专业合作社 科技示范户 职业农民”的培训成果快速转化机制,确保农民学员学到的技能用得上。
(五)以机制为保障,联动式管理让基地运转“行得畅”。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农牧牵头抓总,涉农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卯足“一股劲”,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整合项目资金,把区市组织部门的专项扶持资金与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农作物高产创建项目等统筹起来,整合资源,集聚优势,确保投入。
五、宁夏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取得的成绩
(一)提升了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农民田间学校的主业尽管只是技术培训,但这个主业的牵动效应是多方面的,把专家与农民、技术与实践、农民与市场、生产与流通等紧密地联通了起来,传导的是技术,交汇的是信息,转变的是观念,提振的是信心,提升的是技能,成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培养了一批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人才,涌现出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他们掌握了种养技术,就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创业有技能,致富有门路,而且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和水平。
(二)锻炼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田间学校培训工作中,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培训在一线开展、人才在一线聚集、技术在一线推广、问题在一线解决、干部在一线成长、作用在一线发挥、业绩在一线检验,收到了“双赢”效果。一方面,农民田间学校的每一个活动和工作环节,都需要农技推广人员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这就对农技人员服务“三农”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促进农技人员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把本事用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另一方面,农技人员在与农民双向沟通和辅导实践中,锻炼和提升了组织协调能力、宣传动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转变了工作作风,积累了实践经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推动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与运营,造就了一批职业农民队伍,带动了传统种养观念转变、带动了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农民自主创业兴业,加快了马铃薯、冷凉蔬菜、牛羊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步伐,推动农村产业向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四)走出了人才培训特色路子。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工作,按照“课堂设置到田、目标点单到户、培训落实到人、效果测评到项”的组织形式,始终跟进农民需求、跟进农时季节、跟进产业发展、跟进农民增收来安排技术培训和实践活动,真正达到了发现问题最准确、解决问题最及时、科技服务最紧密、技术推广最到位的目的。同时,对培育出的“土专家”、“田秀才”、“大能人”和种养大户,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田间学校“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的农民培训模式和“农科教大联合、产学研一体化、全方位共推广”的农技推广机制,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示范推广农业技术、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富有宁夏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