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高校扩招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考试场地设施不够、学生数量增加、学生素质良莠不齐,为考试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助长了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据调查,历年来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呈上升趋势,它不仅败坏了学风、考风,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考试作弊原因的调查探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为高校考试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与方法。
大学生作弊心理探访调查:通过对最近几年作弊的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交谈,笔者发现学生考试违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大学生作弊心理调查表
作弊心理成因分析: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作弊的心理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懈怠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一下子从中学的紧张学习中“解放”出来,加上大学课程多,学习主要靠自主学习,学生一下子不适应,放松了学习,为了确保及格,于是采用作弊的手法。
2.厌学心理:高校开始扩招后,学生素质愈渐良莠不齐。部分大学生过去在学习、生活中多次挫伤过自尊心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上大学后,在与其他优秀学生的比较加剧了自卑心理的疯狂膨胀,从而通过逃课、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等方式来寻找虚幻的平衡,他们一方面不求进取,得过且过;另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认同,只把希望寄托在考试违纪上。
3.功利心作祟。考试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往往也是衡量学生价值的重要尺度。对于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青年大学生来说,考出好成绩是显示自己存在价值的重要方式。因此许多人会尽全力考好每门课程,来证明自己作实力和价值。
4.心理不平衡:学生看见别的学生作弊,自己不做怕吃亏,也就跟着作弊。
5.侥幸心理:凡是考试作弊者都存在侥幸心理。
思考与对策:如何从根本上杜绝目前高校学生作弊成风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教育和学校考试管理两方面入手:
1.学生方面:要预防和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首先要解决的是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做好学生考前思想工作。(1)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只有从根本上重视心理教育,充分掌握和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失调和心理偏向,帮助学生学会调节自我情绪,从而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有效地预防心理偏差,防患于未然[1]。(2)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念,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考前应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思想上对到作弊的危害性的认识,才能从根源杜绝作弊的行为。(3)要求学生始终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在对待是否真才实学的问题上,是没有捷径,也不允许弄虚作假的。只要平时勤奋学习,学有所成,胸有成竹,考试时便不会作弊。
2.学校方面:(1)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考试管理制度。高校考试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2]。高校考试管理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的管理人员在具体实施考试管理中,必须遵循客观的标准和原则。(2)通过培训,提高监考人员的自身素质,确保圆满完成监考任务。学校可以在新进教师岗前培训阶段进行专门的监考培训,要求新进教师学习各类考试管理规章制度;每逢期中、期末、英语四六级等大型考试前,要组织监考人员集中温习考试管理规章制度。(3)加强考试各环节管理,确保考试质量,杜绝考生的作弊行为。①做好考前管理。第一,改革课程考试方式。学校应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对不同课程、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形式的考试方法,灵活应用笔试、口试、开卷、闭卷、半开卷、操作实践、论文写作、案例讨论等多种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以及能力的发展状况,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灵活掌握所学知识[3]。第二,考试前严禁各种形式的针对考试的辅导、划重点、出复习题等,更不允许学生以各种形式向教师送礼套题。第三,严格审核学生参加考核的资格。如学生无故缺课超过一定学时、缺交作业、缺做实验达一定数量者,不准参加考核,擅自参加者考试成绩无效。②加强监考、巡考工作,严抓考风考纪。第一,考场纪律如何,监考是关键。首先,在配备监考人员时应挑选责任心强、工作认真、敢于坚持原则、对违纪学生不姑息手软的教师担任监考工作。其次,要明确监考人员职责,要求其宣布考试规则,检查学生证件,严肃考场纪律。最后,要建立考场责任制,明确树立监考员是考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监考任务完成得好的监考员给予表扬和奖励。第二,巡考的主要作用是警醒监考人员、处理突发状况。学校应采取校领导、督导团、教务处、院系多重巡视机制。③严格遵守考试制度,正确处理考试作弊问题。对于考试中出现违规现象,一方面要严格遵守考试制度,对考试作弊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处罚。同时,要注意处罚不能过度严厉,不能动不动就把学生开除学籍。
参考文献:
[1]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168~171.
[2]宋明慧.高等院校考试管理工作的问题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7,(5)
[3]廖迎春.从大学生考试作弊谈高校教学管理[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6)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学生作弊心理探访调查:通过对最近几年作弊的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交谈,笔者发现学生考试违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大学生作弊心理调查表

作弊心理成因分析: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作弊的心理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懈怠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一下子从中学的紧张学习中“解放”出来,加上大学课程多,学习主要靠自主学习,学生一下子不适应,放松了学习,为了确保及格,于是采用作弊的手法。
2.厌学心理:高校开始扩招后,学生素质愈渐良莠不齐。部分大学生过去在学习、生活中多次挫伤过自尊心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上大学后,在与其他优秀学生的比较加剧了自卑心理的疯狂膨胀,从而通过逃课、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等方式来寻找虚幻的平衡,他们一方面不求进取,得过且过;另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认同,只把希望寄托在考试违纪上。
3.功利心作祟。考试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往往也是衡量学生价值的重要尺度。对于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青年大学生来说,考出好成绩是显示自己存在价值的重要方式。因此许多人会尽全力考好每门课程,来证明自己作实力和价值。
4.心理不平衡:学生看见别的学生作弊,自己不做怕吃亏,也就跟着作弊。
5.侥幸心理:凡是考试作弊者都存在侥幸心理。
思考与对策:如何从根本上杜绝目前高校学生作弊成风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教育和学校考试管理两方面入手:
1.学生方面:要预防和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首先要解决的是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做好学生考前思想工作。(1)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只有从根本上重视心理教育,充分掌握和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失调和心理偏向,帮助学生学会调节自我情绪,从而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有效地预防心理偏差,防患于未然[1]。(2)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念,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考前应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思想上对到作弊的危害性的认识,才能从根源杜绝作弊的行为。(3)要求学生始终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在对待是否真才实学的问题上,是没有捷径,也不允许弄虚作假的。只要平时勤奋学习,学有所成,胸有成竹,考试时便不会作弊。
2.学校方面:(1)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考试管理制度。高校考试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2]。高校考试管理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的管理人员在具体实施考试管理中,必须遵循客观的标准和原则。(2)通过培训,提高监考人员的自身素质,确保圆满完成监考任务。学校可以在新进教师岗前培训阶段进行专门的监考培训,要求新进教师学习各类考试管理规章制度;每逢期中、期末、英语四六级等大型考试前,要组织监考人员集中温习考试管理规章制度。(3)加强考试各环节管理,确保考试质量,杜绝考生的作弊行为。①做好考前管理。第一,改革课程考试方式。学校应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对不同课程、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形式的考试方法,灵活应用笔试、口试、开卷、闭卷、半开卷、操作实践、论文写作、案例讨论等多种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以及能力的发展状况,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灵活掌握所学知识[3]。第二,考试前严禁各种形式的针对考试的辅导、划重点、出复习题等,更不允许学生以各种形式向教师送礼套题。第三,严格审核学生参加考核的资格。如学生无故缺课超过一定学时、缺交作业、缺做实验达一定数量者,不准参加考核,擅自参加者考试成绩无效。②加强监考、巡考工作,严抓考风考纪。第一,考场纪律如何,监考是关键。首先,在配备监考人员时应挑选责任心强、工作认真、敢于坚持原则、对违纪学生不姑息手软的教师担任监考工作。其次,要明确监考人员职责,要求其宣布考试规则,检查学生证件,严肃考场纪律。最后,要建立考场责任制,明确树立监考员是考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监考任务完成得好的监考员给予表扬和奖励。第二,巡考的主要作用是警醒监考人员、处理突发状况。学校应采取校领导、督导团、教务处、院系多重巡视机制。③严格遵守考试制度,正确处理考试作弊问题。对于考试中出现违规现象,一方面要严格遵守考试制度,对考试作弊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处罚。同时,要注意处罚不能过度严厉,不能动不动就把学生开除学籍。
参考文献:
[1]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168~171.
[2]宋明慧.高等院校考试管理工作的问题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7,(5)
[3]廖迎春.从大学生考试作弊谈高校教学管理[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6)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