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体育知识、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素质,增强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在身体锻炼的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的时间,并能进行自我调节。遵循体育锻炼原则,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还应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不间断地、独立地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从而获得终身的效益。
【关键词】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学原则;教学内容;终身体育能力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按照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适当的体育教学法,来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和体育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
一、体育教学的任务
(一)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体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体育卫生知识。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基础,体育教学应向学生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育教师还应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提高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
(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和培养意志品质。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和个人行为的能力。培养符合社会时代精神的思想品德、文明的修养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等。
二、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的过程,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认识是人类意识中反映客观世界的一个复杂过程,认识任何事物的过程,首先要从事物或现象的感知开始。体育教学一般首先是通过体育教师形象的肢体和生动的讲解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然后学生通过反复思维和练习的过程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即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遵循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和组织好课堂教学。
(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某一个动作都会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巩固到巩固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改进与提高的阶段和运用自如的阶段。这个过程称之为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1.第一阶段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泛化阶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根据这一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充分运用讲解和示范方法,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理解练习、技术结构和练习方法,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和概念;其次教师应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重复动作的次数,强调以技术基础为主,体育教师要善于预防和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并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2.第二阶段是改进与提高阶段(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应首先选用一些适宜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不断地消除紧张和错误动作,从整体上提高动作质量,初步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其次教师应使学生加深对动作结构的理解,认识完成动作技术的关键,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加以分析,找出改进的方法。
3.第三阶段是动作的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动力定型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继续地反复练习,注重动作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连贯性,并强调动作细节的完美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教学教法,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条件下进行练习,使学生不断地巩固和提高已形成的动作,使之达到动力定型。
三、体育教学的原则
(一)自觉性和積极性原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落实在“学”上,应是学生主动性的活动,因此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机地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二)从实际出发原则。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的任务、内容、组织教法和运动量与负荷的安排,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育基础、学生的体质情况。体育教师应注意照顾大多数同学的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三)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全面锻炼身体,坚决贯彻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全面多样,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
(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在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要根据教学的任务、要求、教学对象、教材的性质等特点来安排。体育教师应尽可能地把运动负荷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要把握好运动负荷的“度”。如复习课比新授课的运动负荷要大,耐力跑教材要比其他教材的负荷强度要大。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来安排运动负荷,同时应注意学生的恢复情况,避免学生出现过度疲劳的状况。体育教师除了控制好每次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以外,还应该在练习之间安排一定的休息。休息是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重要手段。
(五)直观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的过程,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体育教学一般首先是通过体育教师的形体和生动简明的讲解刺激学生的感官,是学生建立完整的、正确的动作形象,然后通过学生反复思维和练习,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即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使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还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到正在学习的身体练习和已经掌握的身体练习的关系,辨别清楚身体练习的技术结构、技术环节和技术关键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的界限,使学生迅速地建立起完整的动作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学原则;教学内容;终身体育能力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按照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适当的体育教学法,来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和体育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
一、体育教学的任务
(一)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体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体育卫生知识。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基础,体育教学应向学生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育教师还应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提高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
(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和培养意志品质。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和个人行为的能力。培养符合社会时代精神的思想品德、文明的修养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等。
二、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的过程,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认识是人类意识中反映客观世界的一个复杂过程,认识任何事物的过程,首先要从事物或现象的感知开始。体育教学一般首先是通过体育教师形象的肢体和生动的讲解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然后学生通过反复思维和练习的过程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即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遵循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和组织好课堂教学。
(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某一个动作都会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巩固到巩固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改进与提高的阶段和运用自如的阶段。这个过程称之为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1.第一阶段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泛化阶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根据这一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充分运用讲解和示范方法,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理解练习、技术结构和练习方法,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和概念;其次教师应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重复动作的次数,强调以技术基础为主,体育教师要善于预防和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并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2.第二阶段是改进与提高阶段(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应首先选用一些适宜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不断地消除紧张和错误动作,从整体上提高动作质量,初步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其次教师应使学生加深对动作结构的理解,认识完成动作技术的关键,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加以分析,找出改进的方法。
3.第三阶段是动作的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动力定型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继续地反复练习,注重动作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连贯性,并强调动作细节的完美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教学教法,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条件下进行练习,使学生不断地巩固和提高已形成的动作,使之达到动力定型。
三、体育教学的原则
(一)自觉性和積极性原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落实在“学”上,应是学生主动性的活动,因此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机地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二)从实际出发原则。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的任务、内容、组织教法和运动量与负荷的安排,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育基础、学生的体质情况。体育教师应注意照顾大多数同学的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三)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全面锻炼身体,坚决贯彻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全面多样,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
(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在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要根据教学的任务、要求、教学对象、教材的性质等特点来安排。体育教师应尽可能地把运动负荷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要把握好运动负荷的“度”。如复习课比新授课的运动负荷要大,耐力跑教材要比其他教材的负荷强度要大。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来安排运动负荷,同时应注意学生的恢复情况,避免学生出现过度疲劳的状况。体育教师除了控制好每次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以外,还应该在练习之间安排一定的休息。休息是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重要手段。
(五)直观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的过程,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体育教学一般首先是通过体育教师的形体和生动简明的讲解刺激学生的感官,是学生建立完整的、正确的动作形象,然后通过学生反复思维和练习,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即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使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还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到正在学习的身体练习和已经掌握的身体练习的关系,辨别清楚身体练习的技术结构、技术环节和技术关键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的界限,使学生迅速地建立起完整的动作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