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创新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现状,并参考两所国外著名高校科研管理的方法,从制度完善、基金设立、管理创新三个方面对创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作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是我国当前较长一段时期的任务和目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赋予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使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创新,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需要。
1 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现状分析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对自然科学研究周期长,成果产出滞后,高校在机构设置、管理机制、管理手段上如不能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科研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不明确。有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管理是和自然学科一起由学校的科研院(处)统一管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与自然科学不同,研究经费较自然科学少,人文社会科学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常常被忽视。有些高校虽然设有专门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机构,但管理职能不明确,缺乏对科研项目的导向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不能因势利导。
(2)科研管理机制沿用自然科学的管理办法,缺乏灵活性。首先,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产出较自然科学具有滞后性,有些著作可能需要五年以上时间完成,在科研考核上如按当年成果或两年成果进行考核,就不能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的成果量。其次,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大多带有地域性、社会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到国际性的学术刊物上相对于自然科学难度要大,因此要在论文考核标准不能过于强调SSCI、A&HCI论文的指数。再次,人文社会科学的管理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相关保护制度。由于科研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科研人员在流动过程中将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带到其他部门,导致高校无形资产流失严重。另外,在奖励制度上,对一些艺术性的成果的鉴定缺乏科学依据,导致一些成果没有奖励。
(3)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科研管理一般是由科研管理部门通过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对校内的院、系、所等进行管理,院、系、所等部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管理部门重视管理,对科研项目和成果申报缺少引导,导致项目成果的申报上学科分布不均,弱势学科缺少发展机会,部分学科研究方向狭窄,缺乏对社会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研究意识,起不到服务社会、关注民生、引领文化的作用。
2 国外两所高校科研管理状况的分析
鉴于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存在一些问题,考察国外高校科研管理的机构设置及管理制度,分析他们的管理方法,不失为一条解决的途径,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了美国的哈佛大学(http://www.harvard.edu/)和英国的剑桥大学(http://www.cam.ac.uk/)的科研管理方法。
从机构设置上看,哈佛大学科研管理不是一个单独的机构,科研管理职能分散在几个办公室,但有相应的部门负责处理有关科研资助、科研合同、科研基金、科研合作等相关事宜,并提供咨询、监督、反馈等科研服务。剑桥大学设有科研办公室,管理科研项目资助。在项目管理之外,还有较具体的服务机构,如剑桥大学设立了法律办公室、剑桥企业、信息技术企业联合、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机构处理科研成果的版权和市场化问题,哈佛大学设立科研赞助办公室管理校外的科研资助,教工科研资助委员会管理校内的科研基金等。
从管理制度上看,两校都设立了与科研相关的版权制度、财务制度,要求所有教师从事的校内外科研活动都必须遵从学校的科研制度,科研合同要由科研管理机构预先审核登记,教师所从事科研活动不能影响正常的校内教学活动,教师参与的校外科研活动不能带有明显的商业利益关系等。教师在校外的科研活动中,既为校外赞助方又为校方服务,校外的科研活动不能影响教师科研结论的客观性和教师对学校的职责。校方对科研活动可能产生的冲突尽可能的做出估计,能由个人解决的小问题则由个人解决,不能由个人解决的则由专业的常务委员会提出建议。学校对学术研究中研究者或赞助者公布发表的科研结果予以适当保护。在科研管理的原则上,学校规定,科研活动不能违反学校的行政和财务制度,不得与其他研究者的科研相冲突;科研项目的结果必须是可以公开的,除已确定被保护的隐私或个人机密数据,赞助方不能阻止科研结果的公开;学校不提供科研赞助者任何特殊信息,也不允许参与带有安全保密级别的科研活动;科研结果或发表论文由项目研究者负责。
在科研策略上,两所大学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基础研究,关注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关注民生,并有一流的科研环境和充裕的科研经费作保障。
总的来看,国外两所高校科研管理不像国内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那样细化,职能也较分散,但科研导向明确,科研经费充裕,保障学术的安全和自由。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在机构职能上更加清晰,在科研导向、成果管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对科研项目的引导、监督、反馈,推进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化等。
3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需要优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环境,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只有转变科研管理方式,整合优化资源,才能增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引导人文社会科学健康快速地发展。下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1)完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制度,包括考核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具体如下:设立人文社科科研管理机构或对文理科科研分类管理,制定相关科研制度,如文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文科科研成果测算办法、文科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等。对不同学科要考虑到学科发展特点,区别对待。如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学术刊物少,发表论文难度大,需要制定相应的论文评价标准;部分学科注重理论性,部分学科注重实践性,如艺术性的成果、竞赛类奖项等都要有折算标准,在考核时参照合适比例将理论科研成果与实践性的成果都纳入考核中来。在分配制度上,既要体现知识劳动的价值,也要适当向基础研究倾斜,以人为本。一方面将科研成果和知识投入作为收入分配的要素,使科研人员能够通过自己的科研活动增加收入,提高经济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潜心钻研,保证科研质量。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上,对可应用的科研项目,进行产权保护,及时为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准确评估科研成果的价值,积极推动应用型科研成果进入市场。
(2)设立人文社科基金。科研基金作为科研激励的一种方法,是科研制度的一部分。鉴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投入较低,设立这一基金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导向和推动作用。在科研激励时要兼顾各类项目成果,如校内项目、校外重大项目、交叉项目、优秀论文、优秀教材、优秀著作、获奖成果等。设立人文社科基金,鼓励科研人员对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研究,支持教师对人文基础课和选修课教材进行修订等,才能逐步增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活力和社会效应,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科研基金的来源上,应适当利用校友资源,激励毕业生形成以母校为荣,成功后回报母校的愿望,推动科研基金增长。
(3)科研管理创新。任何制度的创新都要落实到管理上,因此在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的同时也要对科研管理的方式进行创新,向服务型科研管理改进。首先,科研管理部门要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交流平台,为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提供迅速、便捷的信息服务。科研管理部门不仅要同政府等课题立项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将各种课题信息公布于网上,为教师提供各种科研信息,另一方面要同社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的科研活动提供校内科研机构及人才信息。其次,科研管理部门在申报课题时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国家需要设计课题研究方向并进行培育,引导和组织科研人员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做出科学的、及时的理论回答,切实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科研管理部门要发挥系统协调作用,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在现有资源条件不够的时候适当借用校外资源,优化科研组合,以适应科研课题中重大课题、联合课题的研究需要,使科研项目申报的投入产出实现最大化。
总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只有不断进行科研管理制度创新,才能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推动促进作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 尚彩云.高校科研管理的范式与机制创新[J].南都学坛,2010,30(4):126-129.
[2] 彭向刚,边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社科科研管理创新战略[J].东南学术,2009(2):159-162.
[3] 陈亚芬.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137-140.
[4] 刘新跃.高校哲学社科研究管理创新中的多重主体耦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5):145-150.
[5] 袁贵仁.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 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9-13.
[6] 边颉,徐炎章,陈雷.实施项目管理改革 带动科研管理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17-18.
[7] 李新荣.论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八大转变[J].科技管理研究,2005(8):114-117.
[8] 杜鹃,夏宏武,邹俊.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5(8):156-158.
关键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是我国当前较长一段时期的任务和目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赋予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使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创新,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需要。
1 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现状分析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对自然科学研究周期长,成果产出滞后,高校在机构设置、管理机制、管理手段上如不能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科研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不明确。有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管理是和自然学科一起由学校的科研院(处)统一管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与自然科学不同,研究经费较自然科学少,人文社会科学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常常被忽视。有些高校虽然设有专门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机构,但管理职能不明确,缺乏对科研项目的导向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不能因势利导。
(2)科研管理机制沿用自然科学的管理办法,缺乏灵活性。首先,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产出较自然科学具有滞后性,有些著作可能需要五年以上时间完成,在科研考核上如按当年成果或两年成果进行考核,就不能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的成果量。其次,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大多带有地域性、社会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到国际性的学术刊物上相对于自然科学难度要大,因此要在论文考核标准不能过于强调SSCI、A&HCI论文的指数。再次,人文社会科学的管理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相关保护制度。由于科研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科研人员在流动过程中将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带到其他部门,导致高校无形资产流失严重。另外,在奖励制度上,对一些艺术性的成果的鉴定缺乏科学依据,导致一些成果没有奖励。
(3)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科研管理一般是由科研管理部门通过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对校内的院、系、所等进行管理,院、系、所等部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管理部门重视管理,对科研项目和成果申报缺少引导,导致项目成果的申报上学科分布不均,弱势学科缺少发展机会,部分学科研究方向狭窄,缺乏对社会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研究意识,起不到服务社会、关注民生、引领文化的作用。
2 国外两所高校科研管理状况的分析
鉴于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存在一些问题,考察国外高校科研管理的机构设置及管理制度,分析他们的管理方法,不失为一条解决的途径,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了美国的哈佛大学(http://www.harvard.edu/)和英国的剑桥大学(http://www.cam.ac.uk/)的科研管理方法。
从机构设置上看,哈佛大学科研管理不是一个单独的机构,科研管理职能分散在几个办公室,但有相应的部门负责处理有关科研资助、科研合同、科研基金、科研合作等相关事宜,并提供咨询、监督、反馈等科研服务。剑桥大学设有科研办公室,管理科研项目资助。在项目管理之外,还有较具体的服务机构,如剑桥大学设立了法律办公室、剑桥企业、信息技术企业联合、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机构处理科研成果的版权和市场化问题,哈佛大学设立科研赞助办公室管理校外的科研资助,教工科研资助委员会管理校内的科研基金等。
从管理制度上看,两校都设立了与科研相关的版权制度、财务制度,要求所有教师从事的校内外科研活动都必须遵从学校的科研制度,科研合同要由科研管理机构预先审核登记,教师所从事科研活动不能影响正常的校内教学活动,教师参与的校外科研活动不能带有明显的商业利益关系等。教师在校外的科研活动中,既为校外赞助方又为校方服务,校外的科研活动不能影响教师科研结论的客观性和教师对学校的职责。校方对科研活动可能产生的冲突尽可能的做出估计,能由个人解决的小问题则由个人解决,不能由个人解决的则由专业的常务委员会提出建议。学校对学术研究中研究者或赞助者公布发表的科研结果予以适当保护。在科研管理的原则上,学校规定,科研活动不能违反学校的行政和财务制度,不得与其他研究者的科研相冲突;科研项目的结果必须是可以公开的,除已确定被保护的隐私或个人机密数据,赞助方不能阻止科研结果的公开;学校不提供科研赞助者任何特殊信息,也不允许参与带有安全保密级别的科研活动;科研结果或发表论文由项目研究者负责。
在科研策略上,两所大学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基础研究,关注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关注民生,并有一流的科研环境和充裕的科研经费作保障。
总的来看,国外两所高校科研管理不像国内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那样细化,职能也较分散,但科研导向明确,科研经费充裕,保障学术的安全和自由。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在机构职能上更加清晰,在科研导向、成果管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对科研项目的引导、监督、反馈,推进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化等。
3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需要优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环境,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只有转变科研管理方式,整合优化资源,才能增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引导人文社会科学健康快速地发展。下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1)完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制度,包括考核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具体如下:设立人文社科科研管理机构或对文理科科研分类管理,制定相关科研制度,如文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文科科研成果测算办法、文科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等。对不同学科要考虑到学科发展特点,区别对待。如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学术刊物少,发表论文难度大,需要制定相应的论文评价标准;部分学科注重理论性,部分学科注重实践性,如艺术性的成果、竞赛类奖项等都要有折算标准,在考核时参照合适比例将理论科研成果与实践性的成果都纳入考核中来。在分配制度上,既要体现知识劳动的价值,也要适当向基础研究倾斜,以人为本。一方面将科研成果和知识投入作为收入分配的要素,使科研人员能够通过自己的科研活动增加收入,提高经济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潜心钻研,保证科研质量。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上,对可应用的科研项目,进行产权保护,及时为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准确评估科研成果的价值,积极推动应用型科研成果进入市场。
(2)设立人文社科基金。科研基金作为科研激励的一种方法,是科研制度的一部分。鉴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投入较低,设立这一基金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导向和推动作用。在科研激励时要兼顾各类项目成果,如校内项目、校外重大项目、交叉项目、优秀论文、优秀教材、优秀著作、获奖成果等。设立人文社科基金,鼓励科研人员对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研究,支持教师对人文基础课和选修课教材进行修订等,才能逐步增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活力和社会效应,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科研基金的来源上,应适当利用校友资源,激励毕业生形成以母校为荣,成功后回报母校的愿望,推动科研基金增长。
(3)科研管理创新。任何制度的创新都要落实到管理上,因此在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的同时也要对科研管理的方式进行创新,向服务型科研管理改进。首先,科研管理部门要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交流平台,为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提供迅速、便捷的信息服务。科研管理部门不仅要同政府等课题立项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将各种课题信息公布于网上,为教师提供各种科研信息,另一方面要同社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的科研活动提供校内科研机构及人才信息。其次,科研管理部门在申报课题时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国家需要设计课题研究方向并进行培育,引导和组织科研人员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做出科学的、及时的理论回答,切实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科研管理部门要发挥系统协调作用,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在现有资源条件不够的时候适当借用校外资源,优化科研组合,以适应科研课题中重大课题、联合课题的研究需要,使科研项目申报的投入产出实现最大化。
总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只有不断进行科研管理制度创新,才能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推动促进作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 尚彩云.高校科研管理的范式与机制创新[J].南都学坛,2010,30(4):126-129.
[2] 彭向刚,边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社科科研管理创新战略[J].东南学术,2009(2):159-162.
[3] 陈亚芬.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137-140.
[4] 刘新跃.高校哲学社科研究管理创新中的多重主体耦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5):145-150.
[5] 袁贵仁.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 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9-13.
[6] 边颉,徐炎章,陈雷.实施项目管理改革 带动科研管理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17-18.
[7] 李新荣.论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八大转变[J].科技管理研究,2005(8):114-117.
[8] 杜鹃,夏宏武,邹俊.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5(8):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