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和国防尖端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有“工业维生素”之称,用量不多,但不可缺少。稀土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非常丰富的光、电、磁、超导、催化、活性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石油化工、轻工农业、电子信息、能源环境、国防军工等10多个领域的40多个行业。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这充分说明了稀土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性和战略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稀土就没有高新技术”,“没有稀土,美国就打不成海湾战争”。
钕铁硼材料是稀土资源永磁性能的具体应用,是发展高新技术重要的中间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电动汽车、核磁共振、风力发电等领域。山西省钕铁硼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实现钕铁硼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推动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需要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关联企业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者在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团结协作,大力支持,共同将山西省钕铁硼磁材产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由于我国钕铁硼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的钕铁硼制造业已经实现重大重组。2008年,全球应用于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稀土资源约占全部的57%。目前,全球生产钕铁硼材料的厂家共约130余家,其中日本3家(分别为日立金属(NEOMAX)、TDK、信越化工),欧洲1家(VAC(NEOREM),且与中科三环在北京建立合资企业),美国原有企业则全部关闭,其余的130余家全部在我国。钕铁硼产量分布也呈现重大变化。1997年,全球钕铁硼总产量中,我国占42%,日本占40%,美国占10%,欧洲占8%。到了2007年,我国占全球钕铁硼产量已达77%,日本占21%,欧洲仅占2%,美国则彻底退出该行业。2008年,全球钕铁硼总产量约6万吨,我国产量约4.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约75%。可以说,我国已完全成为全球钕铁硼产业的生产大国。
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钕铁硼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一直在全国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产量方面,曾长期形成在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技术方面,曾自主探索、开发出多项当时堪称先进的生产和加工技术;装备方面,曾涌现出几家制造较先进几乎全套生产和加工装备的大型企业,直至现在全国仍有许多家企业在用山西制造的钕铁硼生产设备;人才方面,山西省曾培养出一大批行业骨干,现在行业内的很多技术和管理人员都是从山西走出去的。可以说,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各方面基础很好,本该借改革开放东风,进一步做大做强。但由于其产业规模和山西省传统的煤、焦、铁、电等产业规模相比,占比较小,导致相关部门重视不够,一直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同全国其它四个主要磁材产业基地(包头、宁波、京津、赣州)相比,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已陷入“小、散、乱、差”的境地,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不够,产品档次不高,产量逐年减少,整体发展呈现下滑态势,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可喜的是,尽管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行业内从业人员自强不息,艰难生存,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火种”还在。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钕铁硼磁性材料企业85家,其中原材料企业55家,设备制造企业9家,其它关联企业21家。2000年成立了山西磁材联盟,并在其带领下,先后建成钕铁硼磁材表面保护技术中心、磁材设备制造中心和制粉服务中心等研发机构。2009年全省产量为1.8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1/3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省一些钕铁硼企业在行业整体滑坡的情况下,注重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汇镪公司的镪磁商标在欧盟注册,是我国同行业中的首例;“烧结钕铁硼永磁体回火工艺”获得美国发明专利,产品通过CE、ROSH认证,为中国磁材企业拿到第一张进军美国市场的通行证;高耐热35U钕铁硼电机磁钢、大块烧结钕铁硼磁体在同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等。
加快发展山西省钕铁硼产业的思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和60多项实施细则,山西省也出台了包括新型材料在内的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28个实施方案,这对山西省加快钕铁硼产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2008年起,太原高新区在山西省商务厅、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根据省、市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立足区内新材料产业有一定基础的实际,确立创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新材料)的目标,重点支持了以山西英洛华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太原汇镪磁性材料制作有限公司等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
2009年9月24日,太原高新区被商务部、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新材料)。这对山西省快速集聚优化创新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将产生重大推动作用。今年1月12日,商务部、科技部在京召开了第三批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授牌大会,对创新基地建设做了安排部署。商务部、科技部领导明确表示,今后国家将对创新基地在出口创新、国际市场准入、技术服务、符合相关商务政策的建设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商务部每年将为每个基地安排从1000万到600万不等的资金,用于创新基地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进一步完善全省钕铁硼行业管理机制,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钕铁硼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根据省、市领导指示精神,太原高新区先后组织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召开专家论证会和企业家座谈会,进一步厘清了钕铁硼产业的发展思路。
成立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新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成立钕铁硼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制发展规划,明确主要任务、阶段目标和发展重点,对基地项目评审、企业技术攻关进行指导,引导钕铁硼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在国家相关政策和产业规划引导下,健全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向钕铁硼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建设钕铁硼研究中心,采取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密切与国际、国内一流研究机构、顶级人才的合作,建立基地钕铁硼核心研究团队,带动、扶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实验中心、检测中心等,引导企业开发共性技术,共享设备仪器资源。三是运用优先推荐、安排立项、给予资金扶持等手段,鼓励钕铁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支持企业申请专利和参与技术标准研究,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的能力。
扩建新材料产业园区。按照“装备制造与材料生产相结合,主攻主流应用市场;材料生产与应用产品开发相结合,丰富产品系列”的思路,打造功能齐全的钕铁硼产业链,提高订单承接能力,夯实产能扩张基础。依托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化外包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推动钕铁硼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要素加快聚集,壮大产业集群。
优化投融资结构。一是积极吸引山西五百亿规模的能源基金支持钕铁硼产业。二是健全省、市、区三级投资政策体系,每年拿出足额资金列入预算,支持钕铁硼产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专项资金、贴息贷款、贷款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对钕铁硼产业给予信贷支持,并根据信贷规模、服务质量酌情奖励。四是以创投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为平台,鼓励民间资本特别是能源企业家资金投向钕铁硼产业。五是大力支持发展较快、实力强劲的企业上市融资,提高融资能力。
发展总部经济。一是以拉动产销、互为支撑为目标,完善山西磁材联盟运行机制,共享市场渠道,共担风险,加强行业自律,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二是发挥山西磁材产业起步早、与国内众多厂家联系密切的优势,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大型新材料企业在基地设立行政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增强山西磁材行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一是发挥太原高新区迪拜窗口优势,进一步拓展中东市场。二是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充分利用汇镪公司取得美国发明专利的优势,在美国设立办事处,扩大新材料产品在美国及周边市场的影响。三是积极支持汇镪公司推进在日本的产品认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开拓省外、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徐光宪(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强烈呼吁国家建立稀土战略元素储备制度》,《中国高新区》,2009年第8期,第17—18页。
苗圩(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稀土产业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中国高新区》,2009年第8期,第14—15页。
任福(包头稀土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发挥资源优势 全力构筑“稀土之都”》, 《中国高新区》,2009年第8期,第20—21页。
阎阿儒:《稀土永磁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PPT),2010年1月8日在太原高新区国家新材料基地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钕铁硼材料是稀土资源永磁性能的具体应用,是发展高新技术重要的中间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电动汽车、核磁共振、风力发电等领域。山西省钕铁硼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实现钕铁硼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推动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需要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关联企业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者在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团结协作,大力支持,共同将山西省钕铁硼磁材产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由于我国钕铁硼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的钕铁硼制造业已经实现重大重组。2008年,全球应用于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稀土资源约占全部的57%。目前,全球生产钕铁硼材料的厂家共约130余家,其中日本3家(分别为日立金属(NEOMAX)、TDK、信越化工),欧洲1家(VAC(NEOREM),且与中科三环在北京建立合资企业),美国原有企业则全部关闭,其余的130余家全部在我国。钕铁硼产量分布也呈现重大变化。1997年,全球钕铁硼总产量中,我国占42%,日本占40%,美国占10%,欧洲占8%。到了2007年,我国占全球钕铁硼产量已达77%,日本占21%,欧洲仅占2%,美国则彻底退出该行业。2008年,全球钕铁硼总产量约6万吨,我国产量约4.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约75%。可以说,我国已完全成为全球钕铁硼产业的生产大国。
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钕铁硼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一直在全国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产量方面,曾长期形成在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技术方面,曾自主探索、开发出多项当时堪称先进的生产和加工技术;装备方面,曾涌现出几家制造较先进几乎全套生产和加工装备的大型企业,直至现在全国仍有许多家企业在用山西制造的钕铁硼生产设备;人才方面,山西省曾培养出一大批行业骨干,现在行业内的很多技术和管理人员都是从山西走出去的。可以说,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各方面基础很好,本该借改革开放东风,进一步做大做强。但由于其产业规模和山西省传统的煤、焦、铁、电等产业规模相比,占比较小,导致相关部门重视不够,一直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同全国其它四个主要磁材产业基地(包头、宁波、京津、赣州)相比,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已陷入“小、散、乱、差”的境地,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不够,产品档次不高,产量逐年减少,整体发展呈现下滑态势,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可喜的是,尽管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行业内从业人员自强不息,艰难生存,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火种”还在。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钕铁硼磁性材料企业85家,其中原材料企业55家,设备制造企业9家,其它关联企业21家。2000年成立了山西磁材联盟,并在其带领下,先后建成钕铁硼磁材表面保护技术中心、磁材设备制造中心和制粉服务中心等研发机构。2009年全省产量为1.8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1/3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省一些钕铁硼企业在行业整体滑坡的情况下,注重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汇镪公司的镪磁商标在欧盟注册,是我国同行业中的首例;“烧结钕铁硼永磁体回火工艺”获得美国发明专利,产品通过CE、ROSH认证,为中国磁材企业拿到第一张进军美国市场的通行证;高耐热35U钕铁硼电机磁钢、大块烧结钕铁硼磁体在同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等。
加快发展山西省钕铁硼产业的思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和60多项实施细则,山西省也出台了包括新型材料在内的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28个实施方案,这对山西省加快钕铁硼产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2008年起,太原高新区在山西省商务厅、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根据省、市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立足区内新材料产业有一定基础的实际,确立创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新材料)的目标,重点支持了以山西英洛华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太原汇镪磁性材料制作有限公司等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
2009年9月24日,太原高新区被商务部、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新材料)。这对山西省快速集聚优化创新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将产生重大推动作用。今年1月12日,商务部、科技部在京召开了第三批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授牌大会,对创新基地建设做了安排部署。商务部、科技部领导明确表示,今后国家将对创新基地在出口创新、国际市场准入、技术服务、符合相关商务政策的建设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商务部每年将为每个基地安排从1000万到600万不等的资金,用于创新基地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进一步完善全省钕铁硼行业管理机制,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钕铁硼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根据省、市领导指示精神,太原高新区先后组织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召开专家论证会和企业家座谈会,进一步厘清了钕铁硼产业的发展思路。
成立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新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成立钕铁硼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制发展规划,明确主要任务、阶段目标和发展重点,对基地项目评审、企业技术攻关进行指导,引导钕铁硼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在国家相关政策和产业规划引导下,健全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向钕铁硼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建设钕铁硼研究中心,采取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密切与国际、国内一流研究机构、顶级人才的合作,建立基地钕铁硼核心研究团队,带动、扶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实验中心、检测中心等,引导企业开发共性技术,共享设备仪器资源。三是运用优先推荐、安排立项、给予资金扶持等手段,鼓励钕铁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支持企业申请专利和参与技术标准研究,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的能力。
扩建新材料产业园区。按照“装备制造与材料生产相结合,主攻主流应用市场;材料生产与应用产品开发相结合,丰富产品系列”的思路,打造功能齐全的钕铁硼产业链,提高订单承接能力,夯实产能扩张基础。依托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化外包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推动钕铁硼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要素加快聚集,壮大产业集群。
优化投融资结构。一是积极吸引山西五百亿规模的能源基金支持钕铁硼产业。二是健全省、市、区三级投资政策体系,每年拿出足额资金列入预算,支持钕铁硼产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专项资金、贴息贷款、贷款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对钕铁硼产业给予信贷支持,并根据信贷规模、服务质量酌情奖励。四是以创投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为平台,鼓励民间资本特别是能源企业家资金投向钕铁硼产业。五是大力支持发展较快、实力强劲的企业上市融资,提高融资能力。
发展总部经济。一是以拉动产销、互为支撑为目标,完善山西磁材联盟运行机制,共享市场渠道,共担风险,加强行业自律,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二是发挥山西磁材产业起步早、与国内众多厂家联系密切的优势,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大型新材料企业在基地设立行政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增强山西磁材行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一是发挥太原高新区迪拜窗口优势,进一步拓展中东市场。二是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充分利用汇镪公司取得美国发明专利的优势,在美国设立办事处,扩大新材料产品在美国及周边市场的影响。三是积极支持汇镪公司推进在日本的产品认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开拓省外、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徐光宪(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强烈呼吁国家建立稀土战略元素储备制度》,《中国高新区》,2009年第8期,第17—18页。
苗圩(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稀土产业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中国高新区》,2009年第8期,第14—15页。
任福(包头稀土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发挥资源优势 全力构筑“稀土之都”》, 《中国高新区》,2009年第8期,第20—21页。
阎阿儒:《稀土永磁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PPT),2010年1月8日在太原高新区国家新材料基地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