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内容的编排独具特色,学习重点一目了然,目标体系从模糊走向清晰,突出“一课一得”,旨在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与目标指向,把握教材“口语交际”的编排特色,用语文的方式教交际,用交际的核心教交际,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教学和育人价值。
关键词:统编教材口语交际编排特色教学建议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口语交际”内容的编排上,针对以往各版本教材这一内容被边缘化、每课教学目标比较模糊等问题,做出了改进,如通过在“目录”等显要位置中呈现,彰显其重要性;以“小贴士”的方式列出一到两项可以迁移、运用于日常交际活动的重要交际原则等。如此,学习重点一目了然,目标体系从模糊走向清晰,突出“一课一得”。通过目标分解、细化落实,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为例,探讨相应教学策略。
一、“口语交际”的编排特色
(一)“要素”统领,自成体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在同一“语文要素”的统领下,凸显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的整合设计。三者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口语交际”不再是零散、孤立的存在。
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三篇课文《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皆为经典的民间故事,每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都有与语文要素相关的练习。如《猎人海力布》的课后习题之一,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述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这是紧扣“语文要素”为学生搭建提升创造性复述能力的支架。随后的“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是本册的第二次“口语交际”内容,也是一次独白式口语交际。这里的“独白式”,不是随意地自说自话,而是其中一条“小贴士”的要求和目标所强调的“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适当丰富故事的细节”。本单元的“习作”《缩写故事》,可以理解为书面的“去粗存精”式的“创造性复述民间故事”,指向书面语言的“交际”。《讲民间故事》较之于《缩写故事》,就是“添油加醋”式的“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在讲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谋求理解和沟通,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这样的单元设计不仅勾连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整体观照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让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互为驱动力。
当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的内容并不完全受单元局限,是自成体系的。每个板块的编排思路是:着眼于整个小学阶段,宏观构建目标体系;选择交际话题;创设“需求”交际情境;基于话题和情境,选择适切的呈现方式。其中,关于交际意识和交际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
(二)依托情境,“双线”并驱
口语交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内容均依托情境设置,如五年级上册的“学生自行制定班级公约”“依托民间故事会,讲述民间故事”“如何看待父母之爱”“说说文学书籍或影视作品中喜欢的人物形象”。这些内容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具体的交际情境。
仔细分析这些情境的设置,其关涉的交际任务体现了“双线并驱”的特点。“一条线”是非常重视交际内容的适切性,其话题都能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需要。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随着青春期即将到来,五年级学生自我认知意识开始觉醒,加上他们都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经历,对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因此,这是一个紧密依托生活的话题。学生可以结合具体事件,卷入真实的交际情境,从而释放交际的内驱力。
“另一条线”,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渐进、持续式发展,教材对“说”和“听”等都列出清晰、递进的训练目标。低年段对于交流类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大胆说”“说清楚”“听明白”,如二年级下册的《长大以后做什么》要求清楚地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对感兴趣的内容多问一问。中年段对“听”和“说”的要求都有所提升,要求“说生动”“听仔细”,如四年级下册的《说新闻》要求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到了高年段,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属于交流类,训练点为:分条讲述,把理由说清楚;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这符合第三学段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需求。
教材中创设的情境都是真实且符合学生交际需求的,有助于学生抵达口语交际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二、“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一)用语文的方式教交际
用语文的方式教交际,指的就是教学要抓住口语交际的本体性教学内容,依据语文课程的“语用”性质,精选教学内容,关注“语文要素”和倾听、表达、应对等交际要素的落实和评价,培养交际素养,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中之重。
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属于对话类中的讨论式口语交际,教学时要激发学生主动发表意见的愿望,培养学生发表意見的能力。因此,应基于班级和学生的需要,首先用“语文”的方式,重点从公约的口头语言表达和内容两方面去设计教学。
一位教师在初次执教时,让学生分组重点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制定公约,这是“种了德法课的田,荒了口语交际的地”。班级公约的内容就是教材上提示的几项,并不复杂,而公约的口头语言表达样式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教学时,笔者课前做了问卷调查:你觉得对建设优秀班集体来说,班级里最好和最不好的两种行为是什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列出班级同学关注的十大热点现象,然后据此开展教学,实录如下:
生(李怡然)不许乱扔垃圾纸屑,不准垃圾在桌肚里过夜。
师这条怎么样?
生(张子萱)“纸屑”也是“垃圾”,重复了,是病句。
师火眼金睛,你发现了这条公约口头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板书:语言表达)你直接告诉这位同学怎么改。 生(张子萱)李怡然,我觉得可以改成“不许乱扔垃圾”。
生(李怡然)谢谢你,张子萱。
师对,班级公约的语言表达首先要规范(板书:规范)。再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
生(张超)感觉这是命令,让人不太舒服。
师是有这种感觉,哪个词让你有这种感觉?
生(张超)是“不许”“不准”吧,可以这样改:垃圾不乱扔,垃圾不过夜。
师对,把“不”字放到后面好一些,但似乎还有很强的命令口气。如果我們把这句话改成从正面去说,怎么说?
生(许志明,沉吟)我发现乱扔垃圾在咱们班还好些,但有好多同学会把吃过的食品袋等放在桌肚里,没及时清理,所以我觉得可以把两个短句子合成一句“垃圾不过夜”或“及时扔垃圾”……
(二)用交际的核心教交际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社会活动,是人们为了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面向特定的对象,在具体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口语交际的“交际”特性决定了一节好的口语交际课,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是“交际”,“交际”是核心。突出“交际”这一核心目标和手段,也是教学重难点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强化交际意识,始终围绕“交际”来构建课堂,发展学生能力。
以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的教学为例,许多教师喜欢采用独白式的导入:“说到父母的爱,我就想到每天上下班时路上看到的一些现象:随着天气逐渐变冷,路上总会看到被衣服围巾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妈妈一边骑着车,一边不停地叮嘱……父母的爱相同,只是爱的方式有千万种。”这样的煽情式导入法,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会变成“矫情”。教师不妨开门见山地引起“交际冲突”:“同学们,本单元的《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为我们展现了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我们再来看看这3个爱的故事。”随后,指名3个学生,从绘制了红色爱心的3信封中,分别取出教材中的3个爱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接着,小组讨论、交流:父母这种表达爱的方式你可以接受吗?接受的请在故事后面画一个爱心;不能接受的请先想想你的理由,然后跟组内同学相互讨论。这样的导入直指“交际”,“性价比”更高。
追本溯源,口语交际这种课型来源于原先的“听说课”“说话课”,从“听说”“说话”到“口语交际”,除了名称的变化,我们应更多关注其价值取向的变化、培养目标的变化、指导策略的变化。因此,教师应当根据“交际”特性和编排特点、年段等学情特点,设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因“学”制宜,万变不离其宗。同时,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处处强化交际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口语交际实践机会,进行课堂和生活的“双重操练”,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口语交际编排特色教学建议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口语交际”内容的编排上,针对以往各版本教材这一内容被边缘化、每课教学目标比较模糊等问题,做出了改进,如通过在“目录”等显要位置中呈现,彰显其重要性;以“小贴士”的方式列出一到两项可以迁移、运用于日常交际活动的重要交际原则等。如此,学习重点一目了然,目标体系从模糊走向清晰,突出“一课一得”。通过目标分解、细化落实,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为例,探讨相应教学策略。
一、“口语交际”的编排特色
(一)“要素”统领,自成体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在同一“语文要素”的统领下,凸显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的整合设计。三者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口语交际”不再是零散、孤立的存在。
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三篇课文《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皆为经典的民间故事,每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都有与语文要素相关的练习。如《猎人海力布》的课后习题之一,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述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这是紧扣“语文要素”为学生搭建提升创造性复述能力的支架。随后的“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是本册的第二次“口语交际”内容,也是一次独白式口语交际。这里的“独白式”,不是随意地自说自话,而是其中一条“小贴士”的要求和目标所强调的“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适当丰富故事的细节”。本单元的“习作”《缩写故事》,可以理解为书面的“去粗存精”式的“创造性复述民间故事”,指向书面语言的“交际”。《讲民间故事》较之于《缩写故事》,就是“添油加醋”式的“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在讲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谋求理解和沟通,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这样的单元设计不仅勾连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整体观照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让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互为驱动力。
当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的内容并不完全受单元局限,是自成体系的。每个板块的编排思路是:着眼于整个小学阶段,宏观构建目标体系;选择交际话题;创设“需求”交际情境;基于话题和情境,选择适切的呈现方式。其中,关于交际意识和交际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
(二)依托情境,“双线”并驱
口语交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内容均依托情境设置,如五年级上册的“学生自行制定班级公约”“依托民间故事会,讲述民间故事”“如何看待父母之爱”“说说文学书籍或影视作品中喜欢的人物形象”。这些内容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具体的交际情境。
仔细分析这些情境的设置,其关涉的交际任务体现了“双线并驱”的特点。“一条线”是非常重视交际内容的适切性,其话题都能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需要。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随着青春期即将到来,五年级学生自我认知意识开始觉醒,加上他们都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经历,对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因此,这是一个紧密依托生活的话题。学生可以结合具体事件,卷入真实的交际情境,从而释放交际的内驱力。
“另一条线”,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渐进、持续式发展,教材对“说”和“听”等都列出清晰、递进的训练目标。低年段对于交流类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大胆说”“说清楚”“听明白”,如二年级下册的《长大以后做什么》要求清楚地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对感兴趣的内容多问一问。中年段对“听”和“说”的要求都有所提升,要求“说生动”“听仔细”,如四年级下册的《说新闻》要求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到了高年段,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属于交流类,训练点为:分条讲述,把理由说清楚;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这符合第三学段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需求。
教材中创设的情境都是真实且符合学生交际需求的,有助于学生抵达口语交际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二、“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一)用语文的方式教交际
用语文的方式教交际,指的就是教学要抓住口语交际的本体性教学内容,依据语文课程的“语用”性质,精选教学内容,关注“语文要素”和倾听、表达、应对等交际要素的落实和评价,培养交际素养,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中之重。
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属于对话类中的讨论式口语交际,教学时要激发学生主动发表意见的愿望,培养学生发表意見的能力。因此,应基于班级和学生的需要,首先用“语文”的方式,重点从公约的口头语言表达和内容两方面去设计教学。
一位教师在初次执教时,让学生分组重点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制定公约,这是“种了德法课的田,荒了口语交际的地”。班级公约的内容就是教材上提示的几项,并不复杂,而公约的口头语言表达样式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教学时,笔者课前做了问卷调查:你觉得对建设优秀班集体来说,班级里最好和最不好的两种行为是什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列出班级同学关注的十大热点现象,然后据此开展教学,实录如下:
生(李怡然)不许乱扔垃圾纸屑,不准垃圾在桌肚里过夜。
师这条怎么样?
生(张子萱)“纸屑”也是“垃圾”,重复了,是病句。
师火眼金睛,你发现了这条公约口头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板书:语言表达)你直接告诉这位同学怎么改。 生(张子萱)李怡然,我觉得可以改成“不许乱扔垃圾”。
生(李怡然)谢谢你,张子萱。
师对,班级公约的语言表达首先要规范(板书:规范)。再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
生(张超)感觉这是命令,让人不太舒服。
师是有这种感觉,哪个词让你有这种感觉?
生(张超)是“不许”“不准”吧,可以这样改:垃圾不乱扔,垃圾不过夜。
师对,把“不”字放到后面好一些,但似乎还有很强的命令口气。如果我們把这句话改成从正面去说,怎么说?
生(许志明,沉吟)我发现乱扔垃圾在咱们班还好些,但有好多同学会把吃过的食品袋等放在桌肚里,没及时清理,所以我觉得可以把两个短句子合成一句“垃圾不过夜”或“及时扔垃圾”……
(二)用交际的核心教交际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社会活动,是人们为了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面向特定的对象,在具体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口语交际的“交际”特性决定了一节好的口语交际课,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是“交际”,“交际”是核心。突出“交际”这一核心目标和手段,也是教学重难点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强化交际意识,始终围绕“交际”来构建课堂,发展学生能力。
以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的教学为例,许多教师喜欢采用独白式的导入:“说到父母的爱,我就想到每天上下班时路上看到的一些现象:随着天气逐渐变冷,路上总会看到被衣服围巾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妈妈一边骑着车,一边不停地叮嘱……父母的爱相同,只是爱的方式有千万种。”这样的煽情式导入法,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会变成“矫情”。教师不妨开门见山地引起“交际冲突”:“同学们,本单元的《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为我们展现了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我们再来看看这3个爱的故事。”随后,指名3个学生,从绘制了红色爱心的3信封中,分别取出教材中的3个爱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接着,小组讨论、交流:父母这种表达爱的方式你可以接受吗?接受的请在故事后面画一个爱心;不能接受的请先想想你的理由,然后跟组内同学相互讨论。这样的导入直指“交际”,“性价比”更高。
追本溯源,口语交际这种课型来源于原先的“听说课”“说话课”,从“听说”“说话”到“口语交际”,除了名称的变化,我们应更多关注其价值取向的变化、培养目标的变化、指导策略的变化。因此,教师应当根据“交际”特性和编排特点、年段等学情特点,设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因“学”制宜,万变不离其宗。同时,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处处强化交际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口语交际实践机会,进行课堂和生活的“双重操练”,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