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大力实施优质教学,并努力促使优质教学常态化。那么,如何实现优质教学常态化?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为优质教学常态化提供重要保障
1.认真制订并落实教学工作计划
学校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及全体教师,每学期初应根据教育局、教研部门及学校对教学工作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认真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扎实实施。
同时,学校教务处、教研组等应在期末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总结,上交科研处,原则上工作计划在开学一月内上交,总结在放假时上交。学校应对计划落实情况逐一对照检查。
2.抓好优质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优质、高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效果;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收益;从关系上看应是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对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
一是制订优质、高效的目标。目前,大多数教师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告诉学生,甚至有的教师自己都不知道本堂课要达到哪几方面的教学目标,而是在进行无目的的教学。
因此,学校在日常查课或常规检查时要认真检查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设计恰当的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教师每节课应将教学目标展示出来,通过展示使学生明白本堂课的目标,以便更有效地达到此目标。
二是优质、高效备课。学校要建立、健全以年级学科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集体备课制度,并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但要防止将集体备课变为集体偷懒。
集体备课应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然后共同讨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引导教师把个人的创造性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结合起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从中选择最佳教学策略。
集体备课时应由主备课人写出《教学设计方案》,而不是详细教案,备课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二次备课,以提高每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教学方法设计能力、掌握和处理教材能力。学校检查集体备课时,应着重检查二次备课内容即教师的个人补充内容。
三是优质、高效上课。课堂教学要着重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关注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各方面发展少;关注知识点多,关注知识结构少;教师占据课堂教学时间多,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师生一问一答式活动多,学生积极有效互动少;教师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多,关注学生探究发现少。
教师要牢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会学为主旨,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校本教研,
为优质教学常态化注入生命活力
1.形成完善的校本教研机制,打造“课堂优质、高效教学”的基础
一是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业务学习制度,制订学习计划,指定学习内容,明确学习要求,及时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改动态,定期交流学习体会,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是建立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制度,努力营造备课组的研究氛围,把备课组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研讨型、反思型的组织机构。
三是建立以科研处为核心的课题实验及过程管理、检查指导制度,引导教师走科研兴校之路。
四是搭建教学展示平台,积极开展说课、听课、评课和优质课评比活动,认真研讨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每年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不断发现和培养教学新秀。
2.实施“名师工程”
学校应重视名师的辐射效应,开展“名师工程”,让名师以身作则,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让其学习名师的专业钻研精神和治学风范。
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建立“以老带新”的师徒制、“导师制”,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
3.优化教学手段
学校要提倡任课教师积极学习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注重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要求。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并将课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学校举行的教师“优质课竞赛”,应要求参赛选手都要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4.重视对高考的研究
学校、教研组、教师要重视对高考的研究,注重高考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利用。抓早、抓实高考复习研讨会,引导教师把握高考改革动向,寻找应对策略。
三、加强精细化管理,
为优质教学常态化提供必要前提
1.狠抓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领导要摆脱“事务主义”和“他务主义”,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听课、座谈、调研,及时了解教学状况。学校应实行年级管理制度,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实行班级挂班制,便于掌握各年级班级师生的教育教学现状,掌握教育教学管理的知情权、主动权、决策权,并从中发现典型经验,加以推广。
2.努力实现精细化管理
教学的优质、高效性依赖于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学校对教学的管理,应努力做到精细化,把平常的工作做细。比如,对早读的检查与管理,学校教务处、年级组应检查教师是否每天都有对学生早读情况的检测(至少5分钟的检测);对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管理与检查,可以采用当天听课、当晚反馈的方法。另外,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可通过学生测评反映等形式落实。
3.开展教学质量动态管理研究
学校可倡导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推进各种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评价组织形式的试验和应用。
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总之,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学管理,促使优质教学常态化。教师应让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机会表达、有成功的体验,使学习的过程由枯燥变得生动,让学生学得快、记得牢、练得准、效率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杨晶晶)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为优质教学常态化提供重要保障
1.认真制订并落实教学工作计划
学校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及全体教师,每学期初应根据教育局、教研部门及学校对教学工作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认真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扎实实施。
同时,学校教务处、教研组等应在期末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总结,上交科研处,原则上工作计划在开学一月内上交,总结在放假时上交。学校应对计划落实情况逐一对照检查。
2.抓好优质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优质、高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效果;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收益;从关系上看应是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对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
一是制订优质、高效的目标。目前,大多数教师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告诉学生,甚至有的教师自己都不知道本堂课要达到哪几方面的教学目标,而是在进行无目的的教学。
因此,学校在日常查课或常规检查时要认真检查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设计恰当的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教师每节课应将教学目标展示出来,通过展示使学生明白本堂课的目标,以便更有效地达到此目标。
二是优质、高效备课。学校要建立、健全以年级学科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集体备课制度,并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但要防止将集体备课变为集体偷懒。
集体备课应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然后共同讨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引导教师把个人的创造性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结合起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从中选择最佳教学策略。
集体备课时应由主备课人写出《教学设计方案》,而不是详细教案,备课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二次备课,以提高每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教学方法设计能力、掌握和处理教材能力。学校检查集体备课时,应着重检查二次备课内容即教师的个人补充内容。
三是优质、高效上课。课堂教学要着重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关注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各方面发展少;关注知识点多,关注知识结构少;教师占据课堂教学时间多,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师生一问一答式活动多,学生积极有效互动少;教师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多,关注学生探究发现少。
教师要牢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会学为主旨,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校本教研,
为优质教学常态化注入生命活力
1.形成完善的校本教研机制,打造“课堂优质、高效教学”的基础
一是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业务学习制度,制订学习计划,指定学习内容,明确学习要求,及时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改动态,定期交流学习体会,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是建立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制度,努力营造备课组的研究氛围,把备课组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研讨型、反思型的组织机构。
三是建立以科研处为核心的课题实验及过程管理、检查指导制度,引导教师走科研兴校之路。
四是搭建教学展示平台,积极开展说课、听课、评课和优质课评比活动,认真研讨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每年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不断发现和培养教学新秀。
2.实施“名师工程”
学校应重视名师的辐射效应,开展“名师工程”,让名师以身作则,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让其学习名师的专业钻研精神和治学风范。
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建立“以老带新”的师徒制、“导师制”,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
3.优化教学手段
学校要提倡任课教师积极学习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注重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要求。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并将课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学校举行的教师“优质课竞赛”,应要求参赛选手都要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4.重视对高考的研究
学校、教研组、教师要重视对高考的研究,注重高考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利用。抓早、抓实高考复习研讨会,引导教师把握高考改革动向,寻找应对策略。
三、加强精细化管理,
为优质教学常态化提供必要前提
1.狠抓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领导要摆脱“事务主义”和“他务主义”,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听课、座谈、调研,及时了解教学状况。学校应实行年级管理制度,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实行班级挂班制,便于掌握各年级班级师生的教育教学现状,掌握教育教学管理的知情权、主动权、决策权,并从中发现典型经验,加以推广。
2.努力实现精细化管理
教学的优质、高效性依赖于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学校对教学的管理,应努力做到精细化,把平常的工作做细。比如,对早读的检查与管理,学校教务处、年级组应检查教师是否每天都有对学生早读情况的检测(至少5分钟的检测);对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管理与检查,可以采用当天听课、当晚反馈的方法。另外,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可通过学生测评反映等形式落实。
3.开展教学质量动态管理研究
学校可倡导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推进各种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评价组织形式的试验和应用。
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总之,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学管理,促使优质教学常态化。教师应让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机会表达、有成功的体验,使学习的过程由枯燥变得生动,让学生学得快、记得牢、练得准、效率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