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电视相亲类节目是在媒介激烈竞争压力下的新型产物,虽然它并非由中国媒体原创,但是作为当下生活服务类的典型代表的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却让该类节目的原产地美国的媒体《今日美国报》等都大为惊叹。根据索福瑞城市收视率最新统计,包括所有频道在内的所有节目,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套新闻联播,牢牢霸占着全国卫视所有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非诚勿扰》的收视率领先当周收视第二名将近180%。
关键词:非诚勿扰;电视媒介;视觉文化;商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从麦克卢汉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媒介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介特指的就是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媒介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中介,是信息的物质载体。随着历史和媒介本身的发展,人类在使用媒介时,不断的体现出了自己传播能力的增强,使二者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媒介,那么人类的信息就无法共享,我们只能各自活在各自的圈子里,与外界的连接就中断了。本文将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作为文本,予以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及对电视传媒的影响。
一、《非诚勿扰》成功之因素
《非诚勿扰》不仅吸引了各个领域的普通观众,也让一些业界学者和专家对它青睐有加。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的周星教授认为,《非诚勿扰》服务而不媚俗,大方而不死板,是非常贴近群众的电视节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认为,《非诚勿扰》不仅促进了年轻人婚恋价值观的交流,更加强了中老年人与年轻人两辈人之间的了解,《非诚勿扰》把全家男女老少凝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既沟通了感情,也增进了彼此了解,成为一个促进全社会互相了解、家庭和谐的交流平台。中国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时统宇则认为,《非诚勿扰》虽然在表达方式上是时尚而年轻的,但是在基本的道德理念上,还是非常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这无疑让各个年龄的人都在节目中找到了道德观的坐标,加强了对彼此的了解,也对社会更加认同。在主流媒体中,2010年4月13日,《人民日报》评论《非诚勿扰》“娱乐不失大方之态”,《中国青年报》认为《非诚勿扰》是提高社会宽容度的最好注脚;4月24日,China Daily更是以“《非诚勿扰》正在变革全世界的交友节目”(Jiangsu Satellite TV’s If You A re The One is revolutionizing the world of dating shows)为题全面报道了节目。
可以说,《非诚勿扰》已经从一个电视相亲类节目变成全国范围内各阶层广泛参与热议的一个社会话题,成为了当下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并且,非诚勿扰的辐射力已经走出国门冲向了海外,节目不仅在海外华人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不少国外媒体也给予了报道,《今日美国报》网站于2010年5月18日发表了题为中国人被电视相亲征服了的报道。但随着节目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质疑和批评也接踵而至,有舆论认为,非诚勿扰过度宣扬和渲染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等与社会主流相悖的价值观。国家广电总局于2010年6月9日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随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连续发文,点名批评《非诚勿扰》,一时间《非诚勿扰》一度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试问《非诚勿扰》是不是十分的低俗、造假、泛滥呢?个人感觉电视节目本来就不该避俗。想高雅可以,去拍摄艺术电影,去排演歌剧大戏。问题在于,电视节目如何不避俗而又不媚俗更不低俗。在《非诚勿扰》里,当男嘉宾陆元龙面对一盏孤灯引吭高歌时,这场景向我们生动地诠释着“英雄主义”与“爱的哲学”。英雄并不总是骑着白马的翩翩少年,英雄更多的时候是被人误解而遭受普遍的嘲讽和冷落,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陆元龙在几位浅薄的女嘉宾面前受尽嘲讽奚落后,陶海燕那一盏孤灯就像一瞥来自女性世界的美丽注视,她照耀着陆元龙!试想,一个男人的奋斗如果没有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理解支持,那个男人的内心將是永恒的暗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一个不平凡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位优秀的女人。这低俗吗?在我看来,它揭示着美学意义上的崇高。我相信所有的电视观众在这一刻,都会认真思考和较正着关于理想男人的正面形象。李洋李孟的破镜重圆,也成为《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谈资。当李孟单膝下跪,请全场来宾和全国电视观众为他作证,他将一生一世爱李洋时,李孟让所有的女孩们都热泪盈眶。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的庄严承诺,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低俗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这些例子构成了《非诚勿扰》这个相亲交友节目的主旋律,任何一个不抱偏见的人都会同意我的看法。也因为江苏卫视既能坚持正确的思想与论导向,又能坚持“雅事俗说,俗事雅说”的个性化风格,这个节目才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创下了收视率第一的奇观。低俗之风在中国已经没有市场了,拐点出现了。江苏台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就“俗中见雅”地占据了收视率的制高点,而别的省台跟风效颦,结果却并不理想。在众多跟风的电视台类似节目中,似乎只有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在节目质量和包装上能够与《非诚勿扰》相提并论,其他电视台则远远不可同日而语。
二、《非诚勿扰》对电视媒介的影响
(一)视觉文化突出,电视媒介注重“形象包装”
现在,无论是图书、杂志和报纸等传统的印刷传媒,还是电视传播媒介,甚至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正在遭遇着“视觉的征服”。当“读图时代”到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图像侵入了传统上以文字为主的印刷物世界,也正因为“视觉至上”的原则电视和网络等传播媒介以超凡的色彩和夸张的布局来争取更多的受众。《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形象包装”充分体现了视觉文化的转向对电视媒介的巨大影响。节目的包装非常精心细致,不论是现场整体的环境氛围、灯光服装、化妆以及道具,还是节目的背景音乐、节奏控制等等,都尽量与节目的目标受众——“时尚的年轻群体”贴近。同时节目参与者的装束也十分靓丽养眼、打扮时髦前卫、表现大胆奔放,多位平面模特的加盟更在无形中为节目创造了较多的看点与卖点。
我们甚至可以亳不夸张地说,电视传媒如果缺少视觉冲击力,同时又面临互动式新兴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将会立即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电视传媒越来越追求视觉奇观的效果。今日电视传媒的视觉性高低可以说是传媒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当代传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视觉性或视觉资源的竞争。将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核心竞争称之为“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上的竞争,乃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较之于其他媒体,当今的传媒奇观,体现为视觉性压倒其他要素,视觉快感的诱惑和追求上升到首位,因而很容易压制受众自觉的理性批判和思考。
(二)传媒文化促使电视媒介商业化与娱乐化
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传媒文化的繁荣程度。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不得不把评判权完全交给了作为消费者的受众,至此,为了讨得广大消费者的欢心,传媒文化不得不将电视媒介推向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道路。
《非诚勿扰》播出一个月内,收视率跃居所有上星卫视第一名,历史性的超过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每一期节目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宝马女”,牵一下手要20万的“拜金女”,甚至是因出言不逊、不可一世,招致所有女嘉宾及现场调解员乐嘉攻击的富二代等等。诚然,为了讨好消费者,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是一个主要目的。于是,受众想要什么,《非诚勿扰》就做出来什么,美女,金钱等社会上热议的话题毫不加回避直接讨论,虽然收视率提高了,但是对广大受众的误导与错误的价值观的宣传,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也是传媒文化娱乐化的巨大弊端,它削弱了传媒文化的深刻性,导致其日益趋向浅显低俗的娱乐化,并颠覆了现存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非诚勿扰》创造了很多电视媒介历史上的数据,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电视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为我们社会带来更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这样的电视节目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麦克卢汉[M].译林出版社,2011.
[3]媒介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发展研究部.07-08传媒主张[M].学林出版社,2008.
[5]森茂芳.美学传播学[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关键词:非诚勿扰;电视媒介;视觉文化;商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从麦克卢汉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媒介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介特指的就是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媒介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中介,是信息的物质载体。随着历史和媒介本身的发展,人类在使用媒介时,不断的体现出了自己传播能力的增强,使二者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媒介,那么人类的信息就无法共享,我们只能各自活在各自的圈子里,与外界的连接就中断了。本文将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作为文本,予以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及对电视传媒的影响。
一、《非诚勿扰》成功之因素
《非诚勿扰》不仅吸引了各个领域的普通观众,也让一些业界学者和专家对它青睐有加。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的周星教授认为,《非诚勿扰》服务而不媚俗,大方而不死板,是非常贴近群众的电视节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认为,《非诚勿扰》不仅促进了年轻人婚恋价值观的交流,更加强了中老年人与年轻人两辈人之间的了解,《非诚勿扰》把全家男女老少凝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既沟通了感情,也增进了彼此了解,成为一个促进全社会互相了解、家庭和谐的交流平台。中国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时统宇则认为,《非诚勿扰》虽然在表达方式上是时尚而年轻的,但是在基本的道德理念上,还是非常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这无疑让各个年龄的人都在节目中找到了道德观的坐标,加强了对彼此的了解,也对社会更加认同。在主流媒体中,2010年4月13日,《人民日报》评论《非诚勿扰》“娱乐不失大方之态”,《中国青年报》认为《非诚勿扰》是提高社会宽容度的最好注脚;4月24日,China Daily更是以“《非诚勿扰》正在变革全世界的交友节目”(Jiangsu Satellite TV’s If You A re The One is revolutionizing the world of dating shows)为题全面报道了节目。
可以说,《非诚勿扰》已经从一个电视相亲类节目变成全国范围内各阶层广泛参与热议的一个社会话题,成为了当下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并且,非诚勿扰的辐射力已经走出国门冲向了海外,节目不仅在海外华人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不少国外媒体也给予了报道,《今日美国报》网站于2010年5月18日发表了题为中国人被电视相亲征服了的报道。但随着节目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质疑和批评也接踵而至,有舆论认为,非诚勿扰过度宣扬和渲染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等与社会主流相悖的价值观。国家广电总局于2010年6月9日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随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连续发文,点名批评《非诚勿扰》,一时间《非诚勿扰》一度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试问《非诚勿扰》是不是十分的低俗、造假、泛滥呢?个人感觉电视节目本来就不该避俗。想高雅可以,去拍摄艺术电影,去排演歌剧大戏。问题在于,电视节目如何不避俗而又不媚俗更不低俗。在《非诚勿扰》里,当男嘉宾陆元龙面对一盏孤灯引吭高歌时,这场景向我们生动地诠释着“英雄主义”与“爱的哲学”。英雄并不总是骑着白马的翩翩少年,英雄更多的时候是被人误解而遭受普遍的嘲讽和冷落,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陆元龙在几位浅薄的女嘉宾面前受尽嘲讽奚落后,陶海燕那一盏孤灯就像一瞥来自女性世界的美丽注视,她照耀着陆元龙!试想,一个男人的奋斗如果没有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理解支持,那个男人的内心將是永恒的暗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一个不平凡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位优秀的女人。这低俗吗?在我看来,它揭示着美学意义上的崇高。我相信所有的电视观众在这一刻,都会认真思考和较正着关于理想男人的正面形象。李洋李孟的破镜重圆,也成为《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谈资。当李孟单膝下跪,请全场来宾和全国电视观众为他作证,他将一生一世爱李洋时,李孟让所有的女孩们都热泪盈眶。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的庄严承诺,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低俗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这些例子构成了《非诚勿扰》这个相亲交友节目的主旋律,任何一个不抱偏见的人都会同意我的看法。也因为江苏卫视既能坚持正确的思想与论导向,又能坚持“雅事俗说,俗事雅说”的个性化风格,这个节目才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创下了收视率第一的奇观。低俗之风在中国已经没有市场了,拐点出现了。江苏台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就“俗中见雅”地占据了收视率的制高点,而别的省台跟风效颦,结果却并不理想。在众多跟风的电视台类似节目中,似乎只有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在节目质量和包装上能够与《非诚勿扰》相提并论,其他电视台则远远不可同日而语。
二、《非诚勿扰》对电视媒介的影响
(一)视觉文化突出,电视媒介注重“形象包装”
现在,无论是图书、杂志和报纸等传统的印刷传媒,还是电视传播媒介,甚至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正在遭遇着“视觉的征服”。当“读图时代”到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图像侵入了传统上以文字为主的印刷物世界,也正因为“视觉至上”的原则电视和网络等传播媒介以超凡的色彩和夸张的布局来争取更多的受众。《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形象包装”充分体现了视觉文化的转向对电视媒介的巨大影响。节目的包装非常精心细致,不论是现场整体的环境氛围、灯光服装、化妆以及道具,还是节目的背景音乐、节奏控制等等,都尽量与节目的目标受众——“时尚的年轻群体”贴近。同时节目参与者的装束也十分靓丽养眼、打扮时髦前卫、表现大胆奔放,多位平面模特的加盟更在无形中为节目创造了较多的看点与卖点。
我们甚至可以亳不夸张地说,电视传媒如果缺少视觉冲击力,同时又面临互动式新兴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将会立即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电视传媒越来越追求视觉奇观的效果。今日电视传媒的视觉性高低可以说是传媒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当代传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视觉性或视觉资源的竞争。将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核心竞争称之为“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上的竞争,乃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较之于其他媒体,当今的传媒奇观,体现为视觉性压倒其他要素,视觉快感的诱惑和追求上升到首位,因而很容易压制受众自觉的理性批判和思考。
(二)传媒文化促使电视媒介商业化与娱乐化
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传媒文化的繁荣程度。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不得不把评判权完全交给了作为消费者的受众,至此,为了讨得广大消费者的欢心,传媒文化不得不将电视媒介推向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道路。
《非诚勿扰》播出一个月内,收视率跃居所有上星卫视第一名,历史性的超过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每一期节目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宝马女”,牵一下手要20万的“拜金女”,甚至是因出言不逊、不可一世,招致所有女嘉宾及现场调解员乐嘉攻击的富二代等等。诚然,为了讨好消费者,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是一个主要目的。于是,受众想要什么,《非诚勿扰》就做出来什么,美女,金钱等社会上热议的话题毫不加回避直接讨论,虽然收视率提高了,但是对广大受众的误导与错误的价值观的宣传,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也是传媒文化娱乐化的巨大弊端,它削弱了传媒文化的深刻性,导致其日益趋向浅显低俗的娱乐化,并颠覆了现存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非诚勿扰》创造了很多电视媒介历史上的数据,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电视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为我们社会带来更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这样的电视节目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麦克卢汉[M].译林出版社,2011.
[3]媒介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发展研究部.07-08传媒主张[M].学林出版社,2008.
[5]森茂芳.美学传播学[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