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哲学研究的本体论转向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crasher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的历史时期,到底应该对教师有什么样的根本性认识值得研究,只有对这个根本性问题进行回答,才能使我们为教师找到未来的方向。同时,教师教育理论和专业发展实践的蓬勃发展的大潮亦在呼唤我们重新认识教师。从哲学上对教师进行认识是教师理论发展的根本,同时也将奠定其发展的未来方向,否则教师理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郭芳博士的力作《教师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的出版真可谓是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本体论层面的形而上学追求是哲学的永恒主题,任何理论研究都不能逃脱本体论的追问。从本体论意义上追问教师的本性或本质,是教师理论体系的逻辑原点和构建基础。我们把握了教师职业本质的内涵,才有可能解决教师价值、教师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同时,本研究的这一追问还强调从事教师职业的是人,是“本真的人”、“完全的人”或“完整的人”,是具有个体性、主体性、社会性以及自由意识的,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这是对以往教师研究侧重其功能性角色,片面强调教师作为达成教育目的手段的工具性特征研究进行的反思。无论是“作为神启的教师”,“作为官吏的教师”,还是作为“专业人士”的教师,都是将教师看作肩负某种特殊的社会功能的人,而没有注意到教师也是“人”,并作为“人”而存在着,探讨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的合而为一,关注教师作为“人”的存在问题,教师要撕破“教师”这个“面具”,回到他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树立“作为人类的教师”的新意识。
  该书梳理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教育哲学领域关于教师本体意义层面的研究呈现三种取向:教师实践本体存在,以60年代玛克辛·格林(Maxine Greene)的“教师作为陌生人”为代表;教师关系本体存在,以80年代奈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教师作为关心者”为代表;教师精神本体存在,以90年代帕克·帕尔默(Parker J. Palmer)的“教师作为真我存在”为代表。关于教师这三种本体存在的认识恰好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存在三重维度的观点,即作为从事现实活动的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及精神存在的统一体。人的自然存在不言自明,同时亦是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物质基础。其中格林的教师实践本体存在与诺丁斯的教师关系本体存在,分别从动态性和静态性两方面表征教师作为人的社会本体存在,帕尔默的教师作为真我存在则表征教师作为人的精神本体存在。教师实践本体存在强调将实践作为讨论教师的逻辑起点,是教师社会存在的动态规定性,强调逻辑主体实现生命的动态过程。教师关系本体存在强调将关系作为讨论教师的逻辑起点,是教师社会存在的静态规定性,是逻辑主体在与他者相对应中对自身性质的限定,关系本体存在意味着我与他者的共在关系结构是先于我而在的本体论结构,关系先于关系者。教师精神本体存在指的是将精神性作为教师哲学讨论的逻辑起点,强调逻辑主体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强调主体内在精神世界的性质。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西方当代学者所讨论的教师存在,从作为帮助实现理念的工具性本体,到作为伦理本体、接受关系制约的存在,再到教师自身精神的自由的存在,体现了研究者在哲学层面对教师考察的由外及内的逻辑线索,即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过程中教师工具性价值研究,向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过程参与主体生命性理解的转变。这一研究逻辑的变化也体现了现代哲学从认识论到人本哲学的转向,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去寻求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由此看来,未来的教师研究会越来越关注教师内心世界,关注教师作为“人”的存在问题,以使教师回到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
  从本体论层面而言,教师本体是作为人的逻辑主体,这就意味着逻辑主体是以实现生命为目的的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因此本体显现的基本规定性是意识。人同时又是一个自觉活动的主体,具有超越自身原有规定性而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因此本体显现的活动规定性就是他的行动逻辑。活动的具体方式则是实现路径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在”的本性要显现为“在者”,需要三个方面的规定性,即意识基础规定性、行动逻辑规定性以及实现路径规定性。由此作者尝试围绕 “在”的本性与具有规定性“在者”之间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以实践、关系和精神三种“在”的本性为经,以意识基础、行动逻辑以及实现路径三方面显现规定性为纬,构建起教师哲学理论分析框架。
  该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本体论视角对美国教师哲学思想进行梳理,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国教师本体存在思想发展的图谱。其理论意义在于为我国教师理论研究领域,提供研究教师的新视角,为构建教师理论体系,特别是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总之,该书立意深远,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创新鲜明,对于我国教师研究的理论建构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尤其在拓展教师哲学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奠基之功。
  (作者系陜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唤醒了人们对艺术的需求。钢琴演奏,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钢琴教学也急需探索多元新颖的教学模式,建立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以全面普及钢琴的基本乐理知识,提升钢琴的演奏水平,提高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王亚楠、陆运海、余洁等三人编著的《钢琴演奏与即兴伴奏教学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通过对钢琴各种乐理知识和弹奏手法的详解,让初学者了解钢琴的基本构造与触
期刊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学生流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国际学生流动的新发展逐渐改变国际高等教育的格局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国际学生流动的相关数据和报告的分析,发现国际学生流动数量持续增长但留学目的国学生数量不均衡,呈现学历高端化和STEM领域受追捧的发展趋势,流动成本、学费和教育支出、教育质量、质量认证、移民政策是影响国际学
期刊
摘要:作为德国目前影响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最久的本土大学排名,CHE大学排名具有以响应学生关切为目标导向、以优化学业环境为指标定位、以专业层级排序为呈现形式等三个方面的特征。然而由于其所具有的排名属性,使得德国社会、高校和专业协会对其指标测定、价值功能和透明程度等方面产生一定的质疑和挑战。面对种种争议,CHE大学排名从评价方法、理念初心、监管体系等三方面调适自身的发展方向,完成方法优化和功能转变。
期刊
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女教师在数量上已占据半壁江山。可见,高校女教师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事关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转型对高校教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女教师既欣喜地看到了自身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此背景下,禹旭才教授的专著《困境与超越: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社会性别审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引入社会性别分析视角,系统分析高等
期刊
Abstract: China now transits from a large-scale higher education country to a powerful higher education country, and during this period quality concep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still the core issue to b
期刊
摘要: 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办学历史相对较短、资源短缺、“自我产出”效能低等更需要将高校管理的转变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切入点。“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管理要转变的必要性在于: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制度从重点建设到统筹推进变迁的需要;地方高校所处环境从制度环境向技术环境改变的需要;资源短缺、“自我产出”效能有限的现实需求;传统功能管理已不能适应资源稀缺、高度竞争的环境的新需求;
期刊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 academy system, is to rectify the tendency of colleges in modern universities to simply emphasiz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gnore other aspects of educatio
期刊
摘要: 国际化是影响和塑造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学校深入开展国际教育的要求, 加拿大汤普森河大学开设了课程国际化工作坊。该工作坊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交流,帮助教师顺利开展跨文化课程教学,提升了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促进了教师自我发展、教学发展和专业发展。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人才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该重视课程国际化,设立相关工作坊,提
期刊
回顾中国的英语教育,可以看出,英语只是作为一门普通课程存在的,英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的最高培养目标也就在于能够阅读英语文章、进行口语交际及用英语进行写作,当然,最终的目标便在于顺利地通过四、六级考试。大多数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之后就不会再去深入、系统地学习英语知识,这就使得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根本就无法用英语顺利沟通。当今世界,随着国家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世界经济逐渐趋于一体化,与具有
期刊
现代竞技比赛越来越激烈,传统的那种在训练中一味追求训练量积累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比赛的需要。为了追求竞技体育的最终目标,各国运动队都在采用大运动量、长周期、高强度的训练方法,以求把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一次次推向个人的极限。这种训练强度下,运动员的身体出现过度训练是在所难免的。在竞技体育不断朝着更高、更快、更强发展的今天,在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关键时期,着力解决运动员过度训练的发生特征与规律,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