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中前行的大学专业排名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_yv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德国目前影响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最久的本土大学排名,CHE大学排名具有以响应学生关切为目标导向、以优化学业环境为指标定位、以专业层级排序为呈现形式等三个方面的特征。然而由于其所具有的排名属性,使得德国社会、高校和专业协会对其指标测定、价值功能和透明程度等方面产生一定的质疑和挑战。面对种种争议,CHE大学排名从评价方法、理念初心、监管体系等三方面调适自身的发展方向,完成方法优化和功能转变。当前我国各类大学排名可以从坚守服务型排名理念、构建动态化指标体系、转为激励性功能视角等方面获得启示。
   关键词:CHE大学排名;争议;指标;动态化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0)05-0073-09
  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风潮使得大学排名应运而生。从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推出第一个正式的现代大学排行榜以来,中国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等各项大学排名逐渐兴起,在世界和地区范围内对大学的教学、科研和服务质量及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我国的大学排名方兴未艾,包括高校、专家、报刊、中央、地方和第三方研究机构等为责任主体的大学排名超过30种,尤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面向国际化的政策实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迎受新的制约和挑战,反映到大学排名上,则体现为其数量、类型和影响都与日俱增[2]。但是当前各类大学排名由于其本身的利益驱动和价值导向,使得其服务对象、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功能定位等都或多或少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甚至批判。因此,对大学排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规约,使其在追求教育价值和满足外部需求之间达成平衡,是当前高教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3]。
  在当前以院校综合水平进行分数排名且排名结果普遍市场化的状况下,德国CHE大学排名以其特有的学科专业分层评价体系而显得较为特殊,其评价手段是基于服务学生的目标导向而确立的,同时也决定了其公益化的性质。虽然CHE大学排名发展节奏稳定舒缓,然而其在德国高教领域影响甚广,使用该排名系统且由其获益的受众学生群体占德国大学生总数的75%以上,且用户反馈大多以积极正面为主[4]。在新时代,面对来自社会和高校等各方的质疑和挑战,CHE大学排名所进行的改进及突破使得其评测体系更具有公信力和全面性,在不断改革中与时俱进、逐渐成熟。迄今,我国仅有2017年之前的近10篇学术论文专门针对CHE大学排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推介和展示,但较少涉及其独立系统的特性、面对社会争议的态度和突破举措。因而对CHE大学排名的特征、理念和挑战应对等展开分析,将能够为我国大学排名体系的良性发展提供经验启示与借鉴。
  一、CHE大学排名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现状
  CHE大学排名已经平稳运行22年,它每年都會对部分学科专业的排名数据进行更新和迭代,同时其自身也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形成与时俱进的革新和改进。因此,在沿革、管理、对象、运营等方面,CHE大学排名已经形成较为常规且稳定化的发展态势。
  (一)历史沿革及创办主体
  在德国,基于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理念对于大学排名的初衷和效用从一开始就存在质疑和争议。然而面对国际竞争、评估压力、高校问责、生源选择等现实状况,迫使德国从宏观设计角度开始思考对大学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比较的可能。德国真正实施的大学排名肇始于1988年带有官方性质的高校质量排名信息,第二年《明镜》周刊所发布的大学排名则细化到描述院校的学习环境和成就满意度等。这些初始阶段的大学排名均是针对高校的某个单项指标所开展的,显得较为片面和单薄。
  在此基础上,德国官方和民间发现大学排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院校发展和学生学业成就的,因此,由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与贝塔斯曼基金会联合打造的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以非盈利、非官方的智库定位,在1998年发布了首份德国大学排名,其排名名称以该中心缩写即“CHE”为指代[5]。同时,该排名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着眼于德国境内,从2004年开始,对奥地利、瑞士的经济、社会、法律、自然和医学等学科也进行了排名,从而以其庞大的数据搜集和整合能力,涵盖了主要德语区高校的专业水平排行。
  截至目前,CHE大学排名涵盖德国和奥地利的130余所综合大学和150余所应用型大学,其排名对象合计296所高校、2 673个系部、6 713门本科生课程及3 264门硕士生课程,调研样本涉及到约20万名学生和1.5万名教师对大学的态度和看法[6]。就其规模、历史、主体、形式等而言,它已经成为德国国内目前影响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最久的本土大学排名。
  (二)发布平台及更新形式
  无论是从1999年到2004年与《明星》周刊的合作,亦或是2005年至今在《时代》周报上进行成果发布,CHE大学排名始终强调自身独立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定位,以确保其排名的非市场化、非政治性、非功利化的特征。同时,其将市场运营和网络推广等与排行榜的社会功能有所交集的项目和任务交由媒体平台维护,从而形成了内容与功能相互分割的排行榜运营模式[7]。
  由于所调研的范围宏大、受访人数众多,且常驻职员仅54人而无法满足超强负荷等原因,CHE大学排名虽然每年都会发布相应的学科排名,然而相关的学科数据则是每三年完成一次更新,而且各学科的更新年份不同。如2017年有工商管理、经济学等5类学科完成数据更新;2018年则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等13门学科进行了更新;2019年有教育科学、心理学等7类学科数据更新完毕[8]。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的数据更新不仅消除了院校和学科之间根据排名而产生竞争加剧的可能,进而促使各个学科更为注重办学质量的长远提升,也使得CHE自身在远离市场化和效率化的前提下,更为低调务实地深耕于各学科长期稳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以增强其排名的公信力。   (三)受众群体及使用方式
  CHE大学排名的主要服务群体是高中及大学毕业生和高校转学生,为其在面临院校和专业选择的节点上提供有效的学科专业排名信息,使用者可以在《时代》周报的大学排名主页免费注册以获取查询排名结果的资格。在具体的排名内容分布中,CHE大学排名以8个聚类覆盖下的34个不同指标项为标准,为每个专业提供了精准的排名,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对不同项目的侧重而选择其所重视的指标作为排序依据,对开设相应专业的院校进行自助式排名。在完成基于专业排名的院校预选之后,使用者可以进一步通过CHE大学排名系统获得该大学的校史、师生总数、毕业及就业率、国际化水平、资助主体,以及专业院系的地址、主页,甚至申请入学链接和渠道等相关信息。
  就其设计的“自助式”排名形式、“一站式”查询流程、精准化信息资源而言,CHE大学排名的“学生服务导向”尤为突出。同时由于符合社会调研的一般标准和排名的特殊标准,其问卷设计、抽样数据及测算评估也都经过了严格的验证,因此CHE大学排名目前处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排名专家组(IREG)标准的“良好”等次[9]。
  二、CHE大学排名的功能定位及形式特征
  CHE大学排名在目标导向、指标定位和呈现形式等方面具有明确的个性化特征,由此也反映出其所秉承和坚守的工作理念,即强调以服务学生、促进学业、推动教学为其排名工作的宗旨所在,最终以完善的排名系统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形成积极助力。
  (一)以响应学生关切为目标导向
  与部分世界大学排名的明显差异在于,CHE大学排名自诞生起就确立了自身“服务学生”的导向,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其划分为三类,即科研型、实践型和学位型。在德国大学传承洪堡精神所保留的平等发展理念背景下,以及由社会惯习熏陶所形成的学生独立思考的氛围中,CHE大学排名针对不同类型本科和研究生新生的切实需求,为他们打造了其所关注的院校和专业特征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以作为其在面对近300所高校所开设的超过9000门课程而进行学校和专业选择时的参考[10]。
  有超过半数的学生用户认为,通过CHE大学排名的指标筛选和资讯,他最终确认了自身所需要报考的院校和专业;同时有四分之三的学生用户经由CHE大学排名的指导获得了未来的学习导向和目标。而在学生所关心的指标项目中取得更好表现的院校专业,在吸纳报考学生数量方面的能力普遍增长了近20%[11]。
  相较于其对学生关切的回应以及由此形成的全面化服务,CHE大学排名对于德国高教的其他相关主体,如政府和社会机构等,则明确强调不应以排名结果作为针对院校进行资源分配、质量对比、声誉高低等评价依据[12]。这一方面说明CHE大学排名从本质上并不是为了社会机构需求而设立,不会将学习选择之外的功利性目标作为导向和初衷;另一方面也表明其排名结果并不具有院校水平的比较功能,而只是强调通过排名使得学生用户选择最适合自身情况的专业和大学以接受高等教育。
  (二)以优化学业环境为指标定位
  CHE大学排名以8大聚类为主,在每个聚类下从宏观到微观设置了相應的评测指标体系,对德国高校目前所设立的39个学科门类进行排名[13]。就所涉及到的学生切身需求而言,可以将这些聚类以入学前、求学中和学成后等三个阶段按照时间维度进行划分(如图1所示)。
  首先,入学前阶段的排名指标体系强调为学生提供“城市和大学”和“在校生情况”等数据信息。由于高中毕业生普遍对将要就读的大学充满生活质量、学业氛围、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憧憬,甚至某个或某些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对于院校的抉择,因此CHE大学排名将此类指标细化到“租房难易度及房租水平”“男女生比例结构”“步行上学人数比例”等极其细微却又实用的项目上。
  其次,在学期间学生所关心的主要与学习资源和环境有关。因此,CHE大学排名将大学和专业的“学术研究与教学”“资源”“科研”以及“国际化”等作为此阶段的指标聚类。其中,“学术研究与教学”在所有聚类中的指标项最多,足以凸显CHE大学排名对于教学和研究的重视程度。该聚类主要聚焦于课程设置、实验安排、师生合作、研究活动、教学技能等与教学和研究密切相关的各项内容,涵盖了学生在学期间所面对的各种教学和研究场景及条件。而在“资源”类目下,则主要包括实验室、图书馆、体育设施等常规校园资源建设,同时也会将牙科治疗设备、研讨会议室等资源情况进行展示。“科研”聚类则以量化的形式凸显出学科所具有的科研项目、出版物、专利、第三方资助、教师数量等情况,其中尤以出版物的具体发表及引用量等作为排名重点;而“国际化”则突出师生的国际交流交往程度,以及国内外教育资源的双向互换情况。
  最后,在学成阶段的“学习成就获取”和“就业市场及职业规划”等聚类中,主要为学生提供了毕业率、考试通过率、平均修业时长、未来就业环境和机会、与就业相关的实践课程设置等相对较为现实且直观的信息。由此使得学生在基于学业压力、就业导向和成就预期的基础上,更易明确所希望入读的学校和专业[14]。
  (三)以专业层级排序为呈现形式
  基于服务学生的初衷,CHE大学排名摒弃一刀切的大学总排序形式而首创学科专业排序,且以层级和组别进行指标结果呈现。
  首先,CHE大学排名在形式上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并不涉及高校综合排名,而是按照指标体系针对高校各个学科专业进行排序。这不仅是尊重和维持德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教育质量均等化状态,同时也是发扬德国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民族惯习,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选择能动性,而避免其一叶障目,在指标模糊的状态下仅仅依靠外部的建议而确定院校。该排序方式同时规避了院校各专业之间形成优劣相抵、特色模糊的隐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社会机构和企业等利用排名进行院校优劣划分的可能。
  其次,在具体的项目指标评价中,CHE大学排名并不体现各项指标的分值或加总,而只是就高校学科在各指标项目的表现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同时在每个学科的指标设立上也并不完全相同,而是考虑学科专业所能涉及到的项目而进行指标初筛,由此使得对学科专业的指标评价更为精准。而在指标数据的收集过程中,CHE大学排名还强调以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方式来确保准确性和全面性,其客观数据主要来自于现实情况,而主观数据则来自全德近300所高校中的13万名学生和1.6万名教师进行问卷和访谈的结果。就此层面而言,相比于高校排名,CHE大学排名从性质和方式上更类似于一揽子的信息收集器和指标分析器。   再次,就最终的结果呈现特征而言,CHE大学排名以分组代替分数,将各个院校的专业表现用绿、黄、蓝三色进行标注,其分别对应25%的顶尖组、50%的中级组和25%的底层组[15]。这种排序方式既能够避免将高校学科间的微小差距量化式的拉大,又能够以统合化的形式将专业在具体指标项目中进行排列,从而使得学科专业排序结果的分布更为和缓和匀质。
  三、CHE大学排名在新时代所面对的争议及挑战
  即便CHE大学排名在服务对象、指标体系和排序方式等方面具有较为积极和科学化的体系,然而由于其仍然具有一定的排名属性,看似在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与传统的自由且独立的德国大学精神和价值有所背离。因此在其运行过程中,不断有院校或协会对大学排名进行质疑和挑战,其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排名的指标测定、价值功能和透明程度等方面。
  (一)普通人群针对评测方法科学性的质疑
  对于CHE的争议首当其冲的便是针对其测算和统计方法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这实际上也是社会普遍对于大学排名产生忧虑和质疑的根源。作为评价性质的排行榜,从其为大学设计的各项指标体系起,便已经根据其所代表的利益主体而掺入了主观元素。伴随着样本确定、数据收集、分析统计等一系列后续测算过程,使得大学排名越来越具有主体的价值色彩。因此,当前德国社会的普通人群较为关注的是CHE大学排名能否突破传统大学排名的价值体系樊篱,而真正使其指标体系科学化和公正化,并且扩大样本结构的覆盖程度,同时科学理性地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实现服务学生的担当和使命。
  (二)受评高校针对大学排名功能的质疑
  除了对具体方法产生质疑之外,以高校为代表的受评主体普遍对大学排名的本体功能及价值产生了元认知争议。争论焦点在于大学排名到底是否有必要存在,即其存在的意义、理念和效用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未来成就,亦或者其存在僅仅只是代表不同主体的利益驱动。
  实际上,世界范围内的各类大学排名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利益动机驱动的。院校希冀通过排名增加面向家长和学生的宣传力度,以提升自身吸引力;而社会企业则期望通过排名在招聘中获得简易的学历筛选工具;个人则会基于排名定位自身的学习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16]。这些因素涵盖名利、学术、成就、经济等各项内容,自各种大学排名诞生之初就如影随形。就此层面而言,利益驱动是大学排名的原生动力,不同的大学排名只是在满足利益主体需求的程度上有所区分,然而其基本的利益目标导向都是一致的。
  此外,伴随着德国逐渐引入绩效化改革,各高校对于专业发展的要求也逐渐指标化和数据化,甚至部分社会机构和高校自身也以CHE大学排名结果作为依据来计划专业未来发展。因此,对于大学排名本身在范围、理念、用途等方面的质疑甚嚣尘上,甚至以汉堡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直接宣布退出包括CHE大学排名在内的各类世界和区域大学排行榜,由此对CHE大学排名存在的正当性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三)专业协会针对CHE大学排名合理性的质疑
  第三类争议则主要聚焦于CHE大学排名本身,通过强调其具有基金会支持背景,而对其数据透明度、成果发布权威性、指标权重合理性、数据及排名的信效度等形成质疑。此类批评声浪主要来源于人文和社会学科的专家及组织机构中,其中包括德国社会学协会(DGS)和德国历史学家协会(VHD)等在内的专业协会,都对CHE的排名有过激烈的批判。批评观点主要集中于要求CHE大学排名对数据的真实有效性更为严谨、通过不同的监管主体对排名结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以及在成果发布过程中以更为多元化的形式满足社会不同主体的关切[17]。这些质疑和批评实际上对CHE大学排名从数据监管的制度体系和面向社会的窗口化开放程度等方面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甚至是将大学排名视为一项社会公共产业,而以标准化的责任和规约对其施加专业化和精准化的影响。然而这些内容也基本符合德国所一贯坚持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教育精神,即强调不应以外在压力对大学的自主运行产生阻碍,故而这些争议和要求对于CHE大学排名的长远发展也同时具有建设性和导向性的促进功能。
  四、CHE大学排名面对挑战所进行的改进及突破
  即便面对社会和专业领域的种种争议,CHE大学排名仍然能够以其固有特征和优势成为当前德国影响力最大且范围最广的大学排名系统。同时,它也在不断地吸纳社会和专业协会的各种建议,从评价方法、理念初心、监管体系等方面逐渐调适自身的发展方向,以更为积极的姿态适应和满足学生、社会和院校等对其提出的要求和期待。
  (一)重构数据价值,调整评价方法
  CHE大学排名从未强调自身所运用的统计和排名方法的完美程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其方法在指标设定、样本覆盖、分析架构等方面需要根据德国具体国情而进行动态化调整和完善。
  首先,CHE大学排名的指标设定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过程。在最初设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CHE大学排名主要依据学生的核心关切、社会的普适价值观,以及由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所牵头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建议,而筛选了认可集中度较高的指标项目。随着各个学科专业的不断演化,尤其学生在新时代所面临的各种学习问题,CHE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也更为强调在每年的数据收集过程中同时进行意见收集,特别鼓励以受访学生为主,包括各评估专家、高教研究人员、大学协会从业者等相关主体,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指标项或排序方式。每当CHE机构确定这些指标的集中反馈程度、数据获取难易度、与学科专业相关度等符合要求之后,则会将其纳入下一轮的指标体系中进行排名。与此同时,每轮的评价中也会将不合时宜的指标剔除,尤其对于不同的学科而言,CHE大学排名所提供的指标数量和类型也有区别。例如对于教育学专业而言,其“国际化”类属仅强调“对学生赴外学习的支持”这一项概念化的指标;而对于经济学专业而言,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士和硕士的国际化定位”等相关指标项[18],由此使得CHE大学排名在指标化结构体系中形成了适合不同专业的个性化评测方式。   其次,CHE大学排名尤为强调样本的可靠性和覆盖度。它要求每个院校的相关专业领域的受访学生人数在30~500人之间,从而确保搜集到的数据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各个受评专业的真实情况。同时,样本的调研所采用的是全面调查的方式,即对专业中的每个学生进行访问,而不是随机或抽样选择,以确保调研的广泛性。在部分专业受访学生人数少于30名的情况下,CHE大学排名则会在统计中运用绝对最小值、最小响应率,以及基于置信区间的分析来对样本的可靠性进行评测[19],一旦发现样本量可能会对最后的结果构成不确定性,则会将此受访情况剔除,而将对应的院校专业的排名留白,这也反映出CHE大学排名对于结果准确性的重视。
  其三,CHE大学排名的分析架构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目前德国在教育学领域推崇量化与质性相互佐证从而确保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在大学评价体系则体现为CHE大学排名对定性分析的侧重和运用。当前CHE大学排名逐渐扭转了初始阶段以量化调研数据作为评价依据的方式,而逐渐认识到指标量本身并不能独立体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因此,它更为强调从大学的教授和学生的主观认识入手,对其真实看法进行访谈式调研。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共识一般能够更为精准的反映出大学各学科专业的真实情况。如大学学科专业的办学声誉评价方面,是无法通过绩效评价获得明确量化结果的,而CHE大学排名主要通过将既定的事实指标数值与受访师生基于个人经验所做出的主观判断相互结合,在形成初步结果后,还会将其与德国科学理事会等官方咨询机构的专家评价进行对照[20],以检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最终使得其评价过程科学和完整。
  (二)调降利益驱动,回归排名初心
  针对社会对于大学排名本体功能的质疑,CHE大学排名从其范围、理念和用途等三方面确立了其调降利益相关性,而逐渐回归推进学生学习成效和提高院校办学水平的工作初心。
  就排名所涉及的范圍而言,相比于其他世界性的大学排名,CHE大学排名本身主要面向德国全体和奥地利部分高校,服务于即将进入大学的新生和有转学意向的在读生,同时其评测的指标区间也主要涉及与学业相关的内容,而不过多考虑其他利益性影响因素。因而在较为精准的范围空间内,其排名方式和结果所受到的环境因素和社会影响等外部干预较少,反而能较为专注地从事学习导向的学科专业排序。
  从所秉承的理念可以看出,CHE大学排名在面对外界的持续质疑和批判的过程中,其近年来的运营手段和成果发布途径都逐渐远离商业化,而侧重于公益性、开放式和多元化。而且,贝塔斯曼基金会每年会为CHE大学排名注资300万欧元以保证其正常运作,因而该排名对于经济利益的重视程度明显较低。同时CHE大学排名数据来源包括德国科学人类研究委员会、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等官方咨询机构,而数据提供者的初衷就在于促进德国高等教育的充分健康发展[21],这就促使CHE大学排名更为强调帮助学生通过排名结果获得自身的学业定位,从而为今后的学术成就和职业规划预设良好的开端。
  就排名结果的用途而言,CHE大学排名的本意在于通过数据排序,促进学生的学业选择科学性。而对于大学的管理能力改善、决策水平优化等,则仅是其附加效应。面对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将排名结果视为学科发展质量和绩效能力的依据的种种现象,CHE总部甚至还在近年讨论并设想过是否应当取消该排名业务。然而面对现今世界范围内充斥的各类大学排行榜,如果完全摒弃CHE大学排名,也不见得有更为科学、客观、有效和针对性强的大学排名作为替代,甚至还会在各种利益导向为理念的大学排名下,德国大学可能偏离平等的学科化竞争,而陷于为优化指标所累。在既定的现实条件下,CHE大学排名通过把控指标来避免其结果被用于学科之间的内耗性竞争;同时CHE也一再强调,其排名虽然间接有助于大学行政机构的管理方式和水平提升,但是其前提是要对院校自身的专业进行因校制宜的差异化评估,而不是简单依靠排名数据。
  (三)完善评测过程,增强监管力度
  CHE大学排名尤为强调其透明度和监管力度,在面对关于其数据、监管和发布等方面的质疑中,它在数据信效度、监督管理力度、成果发布渠道等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首先,着力确保数据的有效性。近年来,CHE大学排名除了保证其客观数据来源于科学人类研究委员会等德国的政府机构和官方咨询部门,以力争权威化和全面化之外,同时更是通过亲自在高校和社会进行大范围问卷和访谈调研,从源头增强了对主观信息真实可靠性的把控。在获取初始数据之后,CHE大学排名机构会将信息与高校和专家进行核对和讨论,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事实情况对失真的数据提出修改建议,而专家则会按照自身的高教经验对主观调研信息进行论证和判断。结合初始数据、院校反馈、专家意见等各方面的反馈之后,CHE大学排名机构会对欠缺真实性、极端个案性、意见冲突性的数据及信息进行舍弃,从而确保在进入分析流程前的数据具有充分的信效度。
  其次,完善了监管架构的全面性。CHE大学排名设立有三个委员会机构,包括“咨询委员会”“院校协调委员会”和“科学顾问委员会”等,以针对其排名过程和结果进行资政和监督[22]。咨询委员会由专业协会、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其功能在于就指标选择和数据收集向CHE大学排名提供咨询并进行有效性监督,尤其关注排名所采用的信息是否具有学科关联性、合理性和可比性。院校协调委员会的成员由每所参评高校的一位负责人担任,每年CHE大学排名都会组织召开该委员会的全体大会,以征求院校对于指标设置、数据收集、成果导向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也会就每所院校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进行及时反馈和审慎改进,这种直面受评院校的做法也是CHE大学排名的突出亮点。成立于2013年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则是汇集了高校、科学和政治领域的专家,就战略导向和成果定位等为CHE大学排名提供宏观顶层设计。CHE大学排名对于这些专业委员会的意见和看法尤为重视,其成果也接受以上三类机构的监督,从而时刻确保其排名的科学性、公正性、公开性和准确性。   最后,通过多渠道保障成果发布的多元性。CHE大学排名从诞生起就强调其公益性的服务宗旨,因此其成果也尽可能根据社会影响力而通过免费、专业、稳定的平台来发布。21世纪初,CHE大学排名通过与《明星》周刊等纸质杂志进行合作,使得成果完成了线下的广泛传播。而伴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CHE大学排名看重《时代》周报70余年的运行史、网络运营的发达状态,以及超过200万的知识型和精英型高端忠实读者群,实现了发布平台转换。而在与《时代》周报合作的过程中,CHE大学排名不仅保持杂志和书本形式,同时也更为强调通过网络方式,使得其成果获得更高的使用率。与此同时,CHE大学排名建立了配套的盈利性咨询机构,以便于在满足使用者通过排名系统对学科专业产生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而为相关院校在自身学科治理、管理质量监控、教学水平提升等高层次需求方面形成咨询报告。由此形成的线上结合线下、公益配套盈利的成果发布形式,使得CHE大学排名的影响日益扩大、功能不断优化。
  五、总结与启示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CHE大学排名在经受争议和质疑时,能够在快速吸收社会、高校、学生和机构等建议的基础上,完成自身的方法优化和功能转变,且筑牢自身的价值理念,其对于我国当前各类大学排名的良性发展以及院校看待排名结果的视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一)坚守服务型排名理念
  当今各类大学排名都强调其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并通过设置满足社会期待和需求的特色指标及呈现形式,来扩大排名结果的影响力。相比于其他排行榜,CHE大学排名明显缺乏市场敏锐度和迎合性,这也与德国历来强调的高等教育独立精神有关,是德国学术自由在大学排名领域中的突出反映。CHE大学排名所固守的理念在于其公益性、开放式和多元化,其服务对象始终以学生学业进步和环境优化为主体,因而其排名结果虽然未能被社会商业化或高校功能化,然而其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和作用却不容小觑,甚至与日俱增。
  对于我国当前的大学排名而言,较少从微观的学生主体视角出发,而大多是以高校自身建设和追逐式发展为目标本位,因而其指标体系及排名形式也基本按照竞争化的赛制模式设立。虽然排名结果大多能体现出高大全的特点,也使得社会能简单直观地对高校水平有一定的理解,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在选择院校尤其是专业的过程中,在无法尽可能详尽地掌握学科专业的具体信息的前提下,则有可能草率地以名次定院校或以院校定专业。因此,在进行大学排名的过程中,有必要部分或全部以服务学生为目标导向,强调以“学生中心”作为工作导向,充分认可学生所具有的主动性、自觉性,从而增强排名结果对于学生群体的指导功能和学业促进效用[23]。
  (二)构建动态化指标体系
  CHE大学排名虽然并不迎合市场利益,但它却始终强调与高教发展同向而行,因而其更为看重社会尤其是学生受众对于评价指标的侧重及需求。具体表现在它能够根据社会各界的争议和建议,完成指标、样本、测算、分析等内容和环节的实时动态调整。每年5月初,CHE大学排名所发布的排行榜单都会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更新,有时甚至是大面积的指标体系变化,从而使得其发布的成果能够与高教领域紧密贴合。这种做法也避免了院校以固定指标项作为绩效目标,从而杜绝了院校以排名结果为依据进行无序的指标化竞争和攀比,间接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保留甚至发扬了各个院校及专业自身的特色。
  因此,对于我国大学排名而言,不应将自身定位于“裁判员”的角色,而应强调作为“观察者”的功能,即强调管办评分离,对大学的排名和评价制定分类标准[24],通过主客观相互结合,以动态的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院校和专业的办学水平及研究和服务能力进行观测和呈现,从而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的办学特色。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更能应时而变,能切实响应社会的各种关切,为使用者提供自助式主观判断。
  (三)转变对大学排行的视角
  CHE大学排名的目标并不是要求院校根据排名结果中某一项或某些项的指标,来调整自身的办学重點和方向而提升名次,而是充分考虑了多样性,避免了大学发展的趋同[25],从而希望院校以此作为激励,将自身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优化,以多维化、全面化的面貌来吸引更为优质的生源和创建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
  实际上,即便目前我国部分排行榜针对的是专业,然而其最终所影响到的始终是高校,因而大学作为接受评价的主体,在排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利益关系的左右[26]。但是高校在具体看待排名的功能和价值时,需要清楚认识到此类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新生选择专业和院校的利器,同时也是院校发掘自身本质性问题和内涵性差距的有效途径,而不是彼此竞争的工具性标准。因此,在面对大学排名时,相比于具体的名次、指标、数据、方法等,各高校应当更为专注于通过排行榜透视自身办学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加强自我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更为科学化和合理化地利用大学排名成果资源,完成自身的质量提升和特色建构。
  参考文献
  [1] Liu N C.,Cheng Y.The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J].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2005(02):127-136.
  [2] 陈亮,党晶.“一带一路”视阈下的高等教育战略发展透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55-64.
  [3] 程莹.大学的压力之源是竞争而非排名[J].大学教育科学,2019(02):19-20,122.
  [4] Scheytt T.Die Disziplin der Rankings[J].Universit?t und Gesellschaft-Schriftenreihe zur Universit?tsentwicklung Band 9,2019:155.   [5] 肖娟群.德国CHE大学排名的价值取向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8(01):35-37.
  [6] CHE Hochschulranking.Das Umfassendste und Detaillierteste Ranking Deutscher Universit?ten und Fachhochschulen[EB/OL].[2020-04-13].https://www.che.de/ranking-deutschland/
  [7] CHE Hochschulranking.Vorgehensmodell[EB/OL].[2020-04-13].https://intranet.che.de/methodenwiki/index.php/Vorgehensmodell.
  [8] CHE Hochschulranking.Wann Werden Welche F?cher Untersucht? [EB/OL].[2020-04-13].https://intranet.che.de/methodenwiki/index.php/FAQ.
  [9] Olga P.Challenge of Developing a Multidimensional Ranking Methodology for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R/OL].(2012-04-18)[2020-04-13].http://www.ireg-observatory.org/ireg-6/presentation/perfilieva.pdf.
  [10] CHE University Ranking.Features of the CHE University Ranking[EB/OL].[2020-04-13].https://ranking.zeit.de/che/en/ueberdasranking/index.
  [11] Isabel R.,John R.What Happened?What Remains?What’s to come?15 Years of Ranking Experience[EB/OL].(2013-09-30)[2020-04-15].http://www.cheranking.de/downloads/CHE_AP_168_experience_with_Rankings_and_Indicators.pdf.
  [12] CHE Ranking.Methodische Genauigkeit und ?ffentlicher Nutzen des CHE Hochschulrankings[R/OL].(2012-07-31)[2020-04-15].http://www.che.de/downloads/DGS_Stellungnahme_CHE_%282%29_1438.pdf.
  [13] CHE University Ranking.Catalogue of Criteria[EB/OL].[2020-04-13].https://ranking.zeit.de/che/en/ueberdasranking/index.
  [14] Clarke M.The Impact of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s on Student Access,Choice,and Opportunity[J].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2007,32(1):59-70.
  [15] CHE Ranking.Methodik[EB/OL].[2020-04-17].http://www.che-ranking.de/cms/?get Object=644&get Lang=en.
  [16] Heinemann,K.Hochschulrankings aus Unternehmenssicht.Wie Ranking-Tabellen Unternehmen bei der Beurteilung von Hochschulen unterstützen.[EB/OL].(2012-12-30)[2020-04-13].https://www.hs-karlsruhe.de/wmarkezin/links/markezin2_artikel_hochschulrankings.pdf.
  [17] Elschen R.Hochschulranking-Hochschulrating.(Be-) Wertung und Wertsch?pfung im Netzwerk einer Universit?t[J].Wertsch?pfungsnetzwerke,Berlin,2006:413-428.
  [18] CHE Ranking.Ranking for Economic Sciences[EB/OL].[2020-04-17].https://ranking.zeit.de/che/en/rankingunion/show?esb=25&ab=3&hstyp=1#&left_f1=309&left_f2=23&left_f3=525&left_f4=54&left_f5=395&order=alpha&subfach=.
  [19] CHE University Ranking.Methodology[EB/OL].[2020-04-13].https://ranking.zeit.de/che/en/ueberdasranking/index.
  [20] Maasen S.,Weingart P.Wissenschaft unter Beobachtung[M].Wiesbaden: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2008:141-160.
  [21] Beerkens M.,Dill D D.Public Policy for Academic Quality[M].Dordrecht:Springer,2010:61-82.
  [22] CHE Ranking.Beirat[EB/OL].[2020-04-17].https://intranet.che.de/methodenwiki/index.php/Beirat.
  [23] 王卉,周序.“教師中心”和“学生中心”的对峙与建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54-62.
  [24] 陈忠华,甄昕宇.管办评分离改革背景下民族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8(04):106-113.
  [25] 熊万曦.德国CHE大学排名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09):40-45.
  [26] 孙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现实境遇及定位审视——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为依据[J].民族教育研究,2020(01):116-124.
其他文献
摘要: 微信朋友圈是微信基础板块中最活跃、最热门和最核心的一项功能,是微信好友之间互动交流的桥梁和可视化平台。大学人是微信朋友圈的高度黏性使用者,大学人的微信朋友圈“晒”出大学文化的自信心、“转”出大学文化的自觉性、“赞”出大学文化的自豪感、“评”出大学文化的自强力,是大学文化运行的高效承载体。借大学人的微信朋友圈之“力”长大学文化之“能”,需要:积微致著,蓄积大学人微信朋友圈的“微力”,转化为大
期刊
摘要: 高校的课程决策等不仅受到外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来自高校内部有关因素的影响。院校内部主要存在两大类影响课程决策的因素:一是来自院校层面,二是来自某一特定学术单位(例如某一个文理学院、一个组织行为系、或者是一個运动生理学学术项目)。院校层面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该院校的使命和目标及其治理结构、领导力和资源。在校内学院、系和学术项目层面,这些因素包括学术项目的目标、教师对
期刊
摘要: 大学治理体系由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构成。大学组织体系是以权力为基础的组织机构设置、职能布局和权力配置。我国大学组织体系最为根本的是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同时确立学术委员会是学术最高决策机构。制度建设是大学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大学制度体系可以分为基础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三个层面。我国大学治理运行体系主要由依规有序治理、监督和问责机制、协商合作治理
期刊
Abstract: The generation process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exploration, discovery, judgment and selection, but also a specialization, logical, systematic and stereoscopic proce
期刊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is not uncommon. University academic power of alienation in essence
期刊
摘要: 黄遵宪推荐梁启超为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缘于梁氏的才华、共办《时务报》结成的情谊以及取得的显耀业绩。两人都参与了时务学堂的筹划和实施,以“开民智”为目的,用西方人权、平等思想教育感化学生,激发学生应对民族危机,谋求国家富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近代公民意识。戊戌政变后,两人虽天各一方,但仍书信交流救国方略。两人互以对方为知己,根源于抱持共同的救国救民情怀与思想主张。  关键词:时务学堂;黄
期刊
摘要: 通过问卷编制与统计分析,对样本高校1076名学生思想状况“人生观、政治观”等七个维度进行调研,依据分析结果的均值和标准差数据,将学生分为三类:红正、普通、困难,为衡量学生思想“层次”确定标尺。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道德、学业、经济、求职、人际交往”六个主要维度的行为进行行为分析,通过构建若干个三级指标的行为体系,搭建来源于五大途径的高校学生行为大数据平台。借助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
期刊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 Class" University is the important lever of Chinese university, and the first class of Chinese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rise. Then what ki
期刊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唤醒了人们对艺术的需求。钢琴演奏,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钢琴教学也急需探索多元新颖的教学模式,建立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以全面普及钢琴的基本乐理知识,提升钢琴的演奏水平,提高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王亚楠、陆运海、余洁等三人编著的《钢琴演奏与即兴伴奏教学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通过对钢琴各种乐理知识和弹奏手法的详解,让初学者了解钢琴的基本构造与触
期刊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学生流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国际学生流动的新发展逐渐改变国际高等教育的格局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国际学生流动的相关数据和报告的分析,发现国际学生流动数量持续增长但留学目的国学生数量不均衡,呈现学历高端化和STEM领域受追捧的发展趋势,流动成本、学费和教育支出、教育质量、质量认证、移民政策是影响国际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