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教学实践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教学;定向;定序;定度
数学教学是数学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三定,即定向,定序,定度.
一、运用定向,优化数学教学的目标
定向,就是确定目标,每一堂课都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反映教材的本质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
(一)知识定向
确定知识的目标,首先要钻研教材,钻研大纲,熟悉大纲对教材的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尺度,不能盲目地提高或增加教材的深广度,也不能随意降低要求;其次要通览教材,弄清本章节与前后教材的关系,明确所教课节在整个教材或某段教学中的价值和地位. 如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这一节知识,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很多题的解答都离不开它,看似较小而实际却很重要的知识,绝对不能忽视. 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知识定向不在于公式的本身,而在于遇到一个多项式的时候,要从这个多项式中观察怎样变换才能符合公式的特征,要将这一目标作为主攻方向贯彻整个课堂的始终.
(二)能力定向
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上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贯彻于课堂的始末,虽然不能机械地划分为在哪方面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但是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确定一节课能力培养的方向. 比如“分组分解法”这一节的能力定向就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因为分组的关键就是要观察多项式的特点,看看哪些项结合在一起可以分解,如分解因式a2 - ab + ac - bc,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因式分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当然,在定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①要摒弃有干扰作用的信息,要突出定向的信息,加强学生对定向信息的理解. ②要控制学生的思维,避免思维的多中心和盲目性,强化定向的意识.
二、运用定序,优化数学教学的结构
在教学方向确定之后,要对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加以优化组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和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组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的教学规律,同时在设计时要注意程序的实用性、简洁性、有序性、新颖性,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程序才井然有序,层次分明,从局部看环环相扣,题题相连,有浑然一体之感. 比如,“平方差公式”一节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解题组——讨论——归纳——练习.
解题组 计算下列各题:①(a + b)(a - c);②(a + b)(a - b);③(a + b)(a + b);④(2a - b)(2a + b);⑤(a + 3b)(a - 3b);⑥(-a + b)(-a - b).
讨论 ①以上各题都是两项式乘以两项式,它们的积有几种情况呢?②为什么有的积是四项式,而有的积是三项式或两项式呢?③乘积是两项式的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
归纳 得出平方差公式:(a + b)(a - b) = a2 - b2.
练习 通过题目巩固学生的认识.
这样的定序处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相对完整的思维情境,从而优化了学生的思维流程.
三、运用定度,优化数学教学的成果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好难与易,深与浅,快与慢,扶与放的程度.
(一)知识的深度要适度
不能低于学生的整体智力水平,也不能高于整体的智力水平,偏向于哪个极端都会降低教学效果. 要深入浅出,难易结合,力争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间架设可攀的阶梯,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果子”,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讲解关于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两个例题时,一种问题是说出从一个顶点出发可作对角线的条数有几个,另一个问题是求出一个多边形共有几条对角线. 对于这个题目我只要求学生能说出“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所引的对角线的条数有(n - 3)条,它们将n边形分成了(n - 2)个三角形”. 给予学生这样的定度,既突出了对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理解和掌握,又避免了求总条数给学生造成了干扰.
(二)能力的要求要适度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教师的期望也应该有所不同,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提出恰当的期望,要特别注意设计内容的指向一定要面向大部分学生,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多次的成功会增强学生的信心,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三)引导方法要适度
课堂教学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气氛热烈,教师可因势利导,适当增加深度,以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和随机性.
总之,定向、定序、定度实际上就是对数学课堂教学信息的目标、结构、质量的控制,三者只有和谐统一,教学系统才能发挥出整体功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学;定向;定序;定度
数学教学是数学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三定,即定向,定序,定度.
一、运用定向,优化数学教学的目标
定向,就是确定目标,每一堂课都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反映教材的本质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
(一)知识定向
确定知识的目标,首先要钻研教材,钻研大纲,熟悉大纲对教材的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尺度,不能盲目地提高或增加教材的深广度,也不能随意降低要求;其次要通览教材,弄清本章节与前后教材的关系,明确所教课节在整个教材或某段教学中的价值和地位. 如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这一节知识,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很多题的解答都离不开它,看似较小而实际却很重要的知识,绝对不能忽视. 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知识定向不在于公式的本身,而在于遇到一个多项式的时候,要从这个多项式中观察怎样变换才能符合公式的特征,要将这一目标作为主攻方向贯彻整个课堂的始终.
(二)能力定向
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上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贯彻于课堂的始末,虽然不能机械地划分为在哪方面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但是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确定一节课能力培养的方向. 比如“分组分解法”这一节的能力定向就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因为分组的关键就是要观察多项式的特点,看看哪些项结合在一起可以分解,如分解因式a2 - ab + ac - bc,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因式分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当然,在定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①要摒弃有干扰作用的信息,要突出定向的信息,加强学生对定向信息的理解. ②要控制学生的思维,避免思维的多中心和盲目性,强化定向的意识.
二、运用定序,优化数学教学的结构
在教学方向确定之后,要对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加以优化组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和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组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的教学规律,同时在设计时要注意程序的实用性、简洁性、有序性、新颖性,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程序才井然有序,层次分明,从局部看环环相扣,题题相连,有浑然一体之感. 比如,“平方差公式”一节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解题组——讨论——归纳——练习.
解题组 计算下列各题:①(a + b)(a - c);②(a + b)(a - b);③(a + b)(a + b);④(2a - b)(2a + b);⑤(a + 3b)(a - 3b);⑥(-a + b)(-a - b).
讨论 ①以上各题都是两项式乘以两项式,它们的积有几种情况呢?②为什么有的积是四项式,而有的积是三项式或两项式呢?③乘积是两项式的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
归纳 得出平方差公式:(a + b)(a - b) = a2 - b2.
练习 通过题目巩固学生的认识.
这样的定序处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相对完整的思维情境,从而优化了学生的思维流程.
三、运用定度,优化数学教学的成果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好难与易,深与浅,快与慢,扶与放的程度.
(一)知识的深度要适度
不能低于学生的整体智力水平,也不能高于整体的智力水平,偏向于哪个极端都会降低教学效果. 要深入浅出,难易结合,力争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间架设可攀的阶梯,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果子”,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讲解关于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两个例题时,一种问题是说出从一个顶点出发可作对角线的条数有几个,另一个问题是求出一个多边形共有几条对角线. 对于这个题目我只要求学生能说出“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所引的对角线的条数有(n - 3)条,它们将n边形分成了(n - 2)个三角形”. 给予学生这样的定度,既突出了对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理解和掌握,又避免了求总条数给学生造成了干扰.
(二)能力的要求要适度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教师的期望也应该有所不同,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提出恰当的期望,要特别注意设计内容的指向一定要面向大部分学生,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多次的成功会增强学生的信心,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三)引导方法要适度
课堂教学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气氛热烈,教师可因势利导,适当增加深度,以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和随机性.
总之,定向、定序、定度实际上就是对数学课堂教学信息的目标、结构、质量的控制,三者只有和谐统一,教学系统才能发挥出整体功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