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小衔接,是近年来广为流传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家长、教师最为关注却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难题。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对于幼儿园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那么去掉“小学化”的课程内容,幼儿园就没有可进行“幼小衔接”的内容了吗?本文试着从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大班年龄段语言、科学(数学探究)两个领域,对应小学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学科,分析两者从教学内容上的可衔接性。
关键词:小学化;幼小衔接
近年来,“幼小衔接”是一个在全社会颇有关注度的热门话题。社会上的各类培训机构纷纷设置了不少以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为主的“幼小衔接班”,且在家长们中颇受追捧。其实早从2011年起,教育部就再三出台去“小学化”的相关政策,要求也一次比一次严格,而“小学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与大部分人尤其是学生家长们认知中的“幼小衔接”存在现实矛盾有很大的关系。
与“幼小衔接”的矛盾
“幼小衔接”一词在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入学难”等现实状况中逐渐被大家所熟知。其实,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有很多方面,如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时间、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方式等,在中国知网,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搜索出的文献总数为1494条,这足以说明“幼小衔接”在当今社会的关注度是极高的。那么,作为“幼小衔接”的起点——幼儿园,当下处在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绝大部分公办幼儿园严格执行《通知》,早已取消了“拼音、识字、计算”等小学化的内容,但不少家长迫于现状无法认同。纷纷在孩子进入大班时转到还在进行“拼音、识字、计算”内容的民办园,或者干脆进入“全日制”的“幼小衔接”机构。不少民办园为了招揽生源,甚至把开设“拼音、识字、计算”课程作为招生的“亮点”。而作为“幼小衔接”的终点——小学,“拼音、计算、识字”一直是一年级课程教学的重点,尤其是“拼音”教学,往往在4周左右就要求学生完成所有内容的学习。
所有种种,形成奇怪的循环,促使去“小学化”成为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口号,形成了一方面国家不断地出台相关的政策,不断的督促去“小学化”,一方面家长和部分老师又极力推崇“小学化”的“幼小衔接”内容这样的矛盾。
幼儿园“幼小衔接”的普遍做法
为了更好的响应国家政策,把“幼小衔接”做到实处,让孩子和家长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地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幼儿园目前普遍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习惯向小学生的要求靠拢 通常在幼儿进入大班,尤其是在大班的下半学期,一些生活常规就会向小学生靠拢,如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可延长至40分钟左右。集体教学过程中要求幼儿不能随便离开座位做其他事情。让幼儿习惯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发的喝水和如厕。集体教学过程中不随意打断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讲话,发言前要举手示意老师。
自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进入大班,对幼儿自理能力、服务他人的能力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最基本的进餐、午睡、如厕、洗手、喝水要能完全脱离老师的帮助熟练的进行,还要能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同伴。老师也注意为幼儿设置“值日生”“图书管理员”“区域材料整理员”等任务,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也会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方式 在大班的第二学期,有条件的幼儿园通常会组织大班幼儿进行一次进入小学参观、体验的实践活动,幼儿会在整个的参观、体验过程中更加直观、更加真实地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较为完整的了解,特别是和已经成为一年级的小“学长”们的亲密交流,这样会让幼儿直接获得他们最想了解的第一手资讯,而小“学长”们也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和口吻给弟弟妹妹最直接、最真实的建议和帮助。让幼儿更深入了解小学学习环境。
与小学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与小学教师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小学教师都只是一味地强调“拼音、识字、计算”这些知识性的入学前准备,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也从实践中认为一年级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生活习惯、礼仪教育、甚至是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等更需要培养和加强,这与幼儿园教师的认知也是不谋而合的。双方教师都认为,既然是“衔接”,就应该做到两方面的教学内容有一个相互融合、逐渐过渡的过程,像水彩晕染一样自然而不留痕迹。
除了以上这些幼儿园普遍正在做的“幼小衔接”方面的内容,家长们最为关心的,也是实际中“幼升小”过程中避免不了的“语文、数学”两大主课课程内容的衔接,是不是去了“小学化”,这些课程就无法衔接了呢,作者认为并不是这样的。我們就通过对比部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大班语言领域、科学(数学认知)领域的部分目标要求,与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内容就会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有深度的联系和可融合、可衔接的点。
语言、科学与小学目标的衔接
通过以上两个表格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到:幼儿园大班年龄段语言领域和科学(数学认知)领域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与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学科的课程知识点不仅有难易程度的衔接,更与一些内容的目标要求是完全重合的。
如(图表1)中幼儿园大班年龄段“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就与一年级“能较完整的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教师对孩子学习的目标要求其实是一样的。而幼儿园大班年龄段“能说出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一年级“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目标基本也是重合的,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在讲述时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词汇运用的丰富性和准确性等难易程度上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总的目标要求不仅有重合也有衔接。
(图表2)中幼儿园大班年龄段“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这一目标,幼儿园老师通常会以“购物小票、台历、电影表、超市促销单、钟表、电话号码簿”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的“数”,而不同的数字表示方式代表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这与一年级“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会做与数学相关的游戏”这一目标是完全重合的。而幼儿园大班年龄段“能辨别自己的左右”这一目标是让孩子认识自身的左右手、左边和右边,这与一年级的“认识左右”不仅有重合,也为一年级要认识他人的左右奠定了基础,在知识点难易程度上是有紧密衔接的。另外,虽然幼儿园《指南》中并没有明确的认识钟表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大班的孩子已经可以掌握对钟表的基本构成的认识,基本能区分时针与分针,也可以认识整点,因此,这一内容也常常出现在大班下半学期的教学内容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去掉“小学化”的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内容,除了常见的在行为习惯、自理能力等方面做入学前准备的衔接,在教学内容上与一年级的主要课程也是有所衔接的。作为幼儿园的教师,不仅要深刻领会《指南》精神,精选其中可与小学一年级课程目标要求有所衔接的内容,精心设计集体教学,在课程常规要求上接近小学的课堂模式和时间、纪律等要求,完全可以为幼儿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打下课程方面的基础,满足广大小学教师、家长对一年级新生“幼小衔接”课程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筑梦幼儿园)
关键词:小学化;幼小衔接
近年来,“幼小衔接”是一个在全社会颇有关注度的热门话题。社会上的各类培训机构纷纷设置了不少以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为主的“幼小衔接班”,且在家长们中颇受追捧。其实早从2011年起,教育部就再三出台去“小学化”的相关政策,要求也一次比一次严格,而“小学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与大部分人尤其是学生家长们认知中的“幼小衔接”存在现实矛盾有很大的关系。
与“幼小衔接”的矛盾
“幼小衔接”一词在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入学难”等现实状况中逐渐被大家所熟知。其实,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有很多方面,如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时间、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方式等,在中国知网,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搜索出的文献总数为1494条,这足以说明“幼小衔接”在当今社会的关注度是极高的。那么,作为“幼小衔接”的起点——幼儿园,当下处在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绝大部分公办幼儿园严格执行《通知》,早已取消了“拼音、识字、计算”等小学化的内容,但不少家长迫于现状无法认同。纷纷在孩子进入大班时转到还在进行“拼音、识字、计算”内容的民办园,或者干脆进入“全日制”的“幼小衔接”机构。不少民办园为了招揽生源,甚至把开设“拼音、识字、计算”课程作为招生的“亮点”。而作为“幼小衔接”的终点——小学,“拼音、计算、识字”一直是一年级课程教学的重点,尤其是“拼音”教学,往往在4周左右就要求学生完成所有内容的学习。
所有种种,形成奇怪的循环,促使去“小学化”成为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口号,形成了一方面国家不断地出台相关的政策,不断的督促去“小学化”,一方面家长和部分老师又极力推崇“小学化”的“幼小衔接”内容这样的矛盾。
幼儿园“幼小衔接”的普遍做法
为了更好的响应国家政策,把“幼小衔接”做到实处,让孩子和家长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地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幼儿园目前普遍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习惯向小学生的要求靠拢 通常在幼儿进入大班,尤其是在大班的下半学期,一些生活常规就会向小学生靠拢,如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可延长至40分钟左右。集体教学过程中要求幼儿不能随便离开座位做其他事情。让幼儿习惯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发的喝水和如厕。集体教学过程中不随意打断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讲话,发言前要举手示意老师。
自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进入大班,对幼儿自理能力、服务他人的能力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最基本的进餐、午睡、如厕、洗手、喝水要能完全脱离老师的帮助熟练的进行,还要能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同伴。老师也注意为幼儿设置“值日生”“图书管理员”“区域材料整理员”等任务,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也会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方式 在大班的第二学期,有条件的幼儿园通常会组织大班幼儿进行一次进入小学参观、体验的实践活动,幼儿会在整个的参观、体验过程中更加直观、更加真实地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较为完整的了解,特别是和已经成为一年级的小“学长”们的亲密交流,这样会让幼儿直接获得他们最想了解的第一手资讯,而小“学长”们也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和口吻给弟弟妹妹最直接、最真实的建议和帮助。让幼儿更深入了解小学学习环境。
与小学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与小学教师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小学教师都只是一味地强调“拼音、识字、计算”这些知识性的入学前准备,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也从实践中认为一年级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生活习惯、礼仪教育、甚至是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等更需要培养和加强,这与幼儿园教师的认知也是不谋而合的。双方教师都认为,既然是“衔接”,就应该做到两方面的教学内容有一个相互融合、逐渐过渡的过程,像水彩晕染一样自然而不留痕迹。
除了以上这些幼儿园普遍正在做的“幼小衔接”方面的内容,家长们最为关心的,也是实际中“幼升小”过程中避免不了的“语文、数学”两大主课课程内容的衔接,是不是去了“小学化”,这些课程就无法衔接了呢,作者认为并不是这样的。我們就通过对比部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大班语言领域、科学(数学认知)领域的部分目标要求,与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内容就会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有深度的联系和可融合、可衔接的点。
语言、科学与小学目标的衔接
通过以上两个表格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到:幼儿园大班年龄段语言领域和科学(数学认知)领域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与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学科的课程知识点不仅有难易程度的衔接,更与一些内容的目标要求是完全重合的。
如(图表1)中幼儿园大班年龄段“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就与一年级“能较完整的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教师对孩子学习的目标要求其实是一样的。而幼儿园大班年龄段“能说出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一年级“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目标基本也是重合的,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在讲述时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词汇运用的丰富性和准确性等难易程度上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总的目标要求不仅有重合也有衔接。
(图表2)中幼儿园大班年龄段“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这一目标,幼儿园老师通常会以“购物小票、台历、电影表、超市促销单、钟表、电话号码簿”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的“数”,而不同的数字表示方式代表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这与一年级“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会做与数学相关的游戏”这一目标是完全重合的。而幼儿园大班年龄段“能辨别自己的左右”这一目标是让孩子认识自身的左右手、左边和右边,这与一年级的“认识左右”不仅有重合,也为一年级要认识他人的左右奠定了基础,在知识点难易程度上是有紧密衔接的。另外,虽然幼儿园《指南》中并没有明确的认识钟表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大班的孩子已经可以掌握对钟表的基本构成的认识,基本能区分时针与分针,也可以认识整点,因此,这一内容也常常出现在大班下半学期的教学内容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去掉“小学化”的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内容,除了常见的在行为习惯、自理能力等方面做入学前准备的衔接,在教学内容上与一年级的主要课程也是有所衔接的。作为幼儿园的教师,不仅要深刻领会《指南》精神,精选其中可与小学一年级课程目标要求有所衔接的内容,精心设计集体教学,在课程常规要求上接近小学的课堂模式和时间、纪律等要求,完全可以为幼儿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打下课程方面的基础,满足广大小学教师、家长对一年级新生“幼小衔接”课程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筑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