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y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 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们从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
   最后,“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作文才显充实,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
  
   二 培养兴趣
   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一般安排在一个学习单元之后的基础训练中,为了让学生明确写作训练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在每个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就将训练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从本单元的阅读中学习观察认识和语言表达的相关知识,从而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不断提高学习写作、观察认识、选择题材的能力。此外,利用课外时间或第二课堂指导学生选择与本次习作相关的例文进行课外阅读,巩固课本上所学知识,积累语言,拓宽观察认识与选材的思路,同时把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的片段摘抄在笔记本上,积累写作素材,在写作时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引用。
  
   三 练习写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看,广泛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多补充一些阅读材料,提出一些阅读要求,推荐一篇精彩文章,或者朗读一段精彩段落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 加强领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熟悉身边事物。激发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关心那些平时“熟视无睹”的人和事,教育他们懂得,真善美就体现在这些看起来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人和事中,只要用细腻的心灵去感知,用渴求的眼睛去寻求,一定会写出好文章。
   其次,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亲身体验生活情趣。让学生通过多种器官直接感受生活,不仅要看一看,还要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等。只有这样,学生的灵感才会被充分激发出来,真切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才会形成,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与众不同。
  
   五 精益求精
   作文初稿完成后,只能说是文章有了雏形,还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要成为好文章还需要鼓励学生认真、反复的进行修改。对初稿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例评形式加以指导。个别问题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或让优秀生面对面地帮助后进生修改,借以达到交流意见、以优补差、提高作文整体效果的目的。
   1 进行换位思考
  即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站在群体成员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比如,亲集体群体,他们的行为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这种静态的认同远不如来自大家尊敬、信赖的老师的表扬让人信服。了解这种心理后,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在公开场合对具体的人,具体的行为进行褒奖,以凸现榜样的力量。
  2 开展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书面的,另一类是口头的。书面的具体形式有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随笔等。可以“我的学校生活”、“以己为镜”等为题,来反映学生的情绪基调。口头形式则更能考验学生的胆量。对他们的自述,教师都要注意其中的积极或消极情绪的流露,注意其中是否有重要性质或敏感话题的回避,并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导工作。
   3 建立群体和个体档案
   群体档案的内容主要为群体行为特征,倾向,成员等,从而全面掌握其发展的态势,为教师为其定性奠定资料基础,个体档案指群体中有代表的个体的本人概况、家庭、学习。人生目标,心理特点等项目的记载具体代表性指这一群体的领袖,最微不足道的成员,游离不定的成员等。这种客观资料可与前面的群体自我评价呼应,形成良好的评价系统,为教育及学生的发展作良好的参照。
   4 启发联想
   联想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形成求异思维的中间环节。善于迅速联想,有助于从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如何启发学生联想呢?关键是要掌握连接两种事物的纽带,即两种事物的相似点。因为联想这种思维活动具有相似性、相反性、因果性和事理性的特征,所以启发联想,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出与原型有某些共同特点的事物,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质同、或神似、或相关、或形象、或意反等。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作者单位:南靖县山城中心山边小学福建363600】
其他文献
现在人们谈成功多言秘诀,其实成功的基础是你要花更多枯燥的时间将某种能力或技艺进行提升。有统计说,像钢琴这样的职业要一万个小时的训练、十年以上的磨炼才能成为钢琴家,还要加上许多软性的素质、机遇等等。  如果你的积累差不多了,也许可以考虑一些秘诀。我发现不同行业的大师,最后成功的推力都是反正常思维的,或者说是深入到某种能力的深层,触及到了真谛。网球大师费德勒,在高手如云的世界网坛称霸多年,靠的是比人快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Cr、Hg污染对小麦种子萌发及部分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Cr、Hg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有明
一、由“大教材观”向“大教学观”转变的原因  “大教材观”,就是依据教学大纲,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从书本上学知识,书上写什么就教什么,书上没写的不敢教,书上写了的不敢不教。教学也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权。其实质上压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目前,此种知识立意的教学行为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大教学观”,就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实现过程与方法、“知
朋友從外地回来,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上个月,我去胶东,经过一个村子,突然,一条大狗从远处向我冲过来。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跑肯定是不行,最好是用石头打它。”一个人说。  “对,乡下有句俗话叫‘狗怕蹲下,’你蹲下时,狗以为你要捡石头,就会落荒而逃。当时,那条狗向我冲过来,我一蹲下,它转身就跑了。我正要继续赶路,旁边跑过来一位大爷,捡起一块石头扔过去,正好打在狗腿上,狗哀叫一声,跑得更远。
<正>自1988年师范学校毕业以来,无论是做普通的教师还是担当业务领导,我一直在追寻着自己心中向往的那种朴实而又感天动地的教学风格,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地尝试。学生作为家
会议
做为兼职教研员,我们有机会深入教学一线对课堂教学进行专项调研。听了数十节语文课,我们的收获和感想颇多:新课改的 精神和理念还没有真正内化成师生的教学行为,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课堂教学整体质量不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教学目标笼统模糊,缺乏可测性;2.课堂预设与实际教学相差甚远,难以达到有效生成,教学内容照本宣科,缺乏教师的独到理解;4.教学重点突出不够;5.教学手段不能为教学内容服务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我们要突破空间的限制,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确,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在校园内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之一,这样的课在现行的《科学》教材中也是比较的多,如《校园生物分布图》、《校园的树木》等,教科版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也是这样的一课。  《阳光下的影子》一课,
阅读,作为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作为与母语教学的特点相吻合的古老经验,新课程、新课堂应发扬光大,合理渗透。新课标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要以读为前提,以读为中介,以读为纽带,以读为归宿。    一、巧扣关键处,引起讨论,给学生语言插上创新思维的翅膀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都很丰富的语言文字,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各具个性的朗读,把其中丰富的内涵表达出来,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