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甲医院5年61 286份住院标本病原学检测分析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gu8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某三甲医院近5年住院患者标本病原学送检与分布情况。

方法

采集2013年11月至2018年11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住院患者的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穿刺液等各类标本,对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分离的病原菌分布构成进行分析。

结果

5年间全院送检各类标本61 286份,排名前5位分别为痰培养18 302份(29.9%)、痰涂片11 253份(18.4%)、血培养9 713份(15.8%)、尿培养6 448份(10.5%)、分泌物培养6 133份(10.0%),共计51 849份,占84.6%;其中痰标本占比最大,达48.2%(29 555/61 286)。内科病房送检标本数量远高于外科病房(份:25 468比10 521),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和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是院内病原学标本的主要来源,共占29.8%(18 243/61 286)。各类标本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23.5%(14 424/61 286),其中痰培养和尿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9.7%(5 428/18 302)、35.4%(2 281/6 448),而血培养阳性率仅6.6%(643/9 713)。除痰培养和粪便培养外,其他标本最常见病原菌均为大肠埃希菌。尿培养最常见的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40.6%(926/2 281)〕、肺炎克雷伯菌〔9.2%(210/2 281)〕、铜绿假单胞菌〔8.2%(188/2 281)〕、屎肠球菌D群〔6.6%(151/2 281)〕和白色念珠菌〔3.2%(73/2 281)〕;痰培养前5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24.1%(1 309/5 428〕、鲍曼不动杆菌〔21.3%(1 154/5 428)〕、铜绿假单胞菌〔15.1%(818/5 428)〕、大肠埃希菌〔6.5%(351/5 428)〕和嗜麦芽糖寡养单胞菌〔5.8%(316/5 428)〕;血培养前5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6.5%(235/643)〕、肺炎克雷伯菌〔10.9%(70/643)〕、铜绿假单胞菌〔4.8%(31/643)〕、表皮葡萄球菌〔3.4%(22/643)〕和人葡萄球菌人亚种〔3.3%(21/643)〕。

结论

住院患者病原学标本主要来源于内科病房,以痰液、血液和尿液为主,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其他文献
脓毒症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等特点,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外周5-羟色胺(5-HT)主要由肠嗜铬细胞合成、分泌,在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围绕5-HT、5-HT转运体(SERT)及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在脓毒症免疫应答、炎性因子释放、氧化应激、肠道细菌移位及微循环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脓毒症的临床治疗寻找新思路。
目的探讨被动抬腿试验(PLR)联合超声心动图监测容量变化指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30例有自主呼吸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先后进行PLR和容量负荷试验(VE)。分别在PLR前(基线水平)、PLR后及VE试验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每搏量(
期刊
在中暑发病过程中,热是最根本的致伤原因。多项动物和细胞实验证实,高热可直接诱导组织损伤和细胞死亡,根据遭受热打击的程度不同,细胞可激活凋亡信号或直接坏死。一般高热打击大多是激活了细胞凋亡信号,诱导细胞凋亡。因此,对于中暑发病过程中组织细胞的损伤形式,目前一般认为以凋亡为主。近年来针对热应激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热在广阔的范围内调节着细胞各项生理活动,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褪黑素及其代谢物是广谱抗氧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水平变化,分析sRAGE水平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 HE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胎盘组织的病理特征;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包括33例妊娠期高血压和42例子痫前期)及55例正常孕妇血清sRAGE水平.结果 HE染色可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胎盘细胞滋养细胞增生,合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现将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250例产后出血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总数为12446例,剖宫产4889例,自然分娩7557例,发生产后出血250例,发生率为2.01%。年龄22~45岁,
目的 探讨补片在盆腔器官脱垂全盆底重建术中使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64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使用补片进行盆底重建.结果 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盆底重建术,手术时间45~85(65.4±7.1)min,术中出血量55~80(73.6±5.9)ml.无膀胱、尿道、血管及神经损伤,无出血、血肿发生,术后恢复良好,术后住院时间3~6(4.3±1.2)d.64例患者的盆腔器官脱垂均获得纠正,未出现复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