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毛泽东为何喜欢住在游泳池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sh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奈之下搬进中南海
  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由西直门进入北平城接管防务。3月25日上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到达清华园火车站,先在颐和园休息,当晚进驻香山。
  5月,中南海清理工作初见成效,周恩来、林伯渠、李维汉等在丰泽园建筑群中找到几间保存相对完好的房子栖身。当时的中南海丝毫没有皇家园林的优美华丽,处处凋残破损,枯枝败叶当阶罩,腥臭弥漫太液池。华北军区三百名士兵放干污水,忙活了一个春天,才把至少百年没清理过的淤泥挖净,淤泥里甚至还挖出不少枪支和手榴弹。战士们又从山上采来条石砌湖岸,建码头,引泉水,养鱼类,到1949年夏天,中南海终于碧波荡漾。
  新任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坚持要求毛泽东搬到四面有围墙的中南海,周恩来也劝毛泽东:“还是听父母官的吧。”毛泽东一则非常喜欢香山清新安静的环境,二则忌讳中南海住过慈禧、光绪、袁世凯等。他对周恩来说:“中南海过去是什么人住的地方,这个你是知道的,我们住进去不妥,我是不想进去的!”叶剑英和周恩来几次劝说,毛泽东皆反对,连说:“不谈不谈!”
  最后,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做出决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搬进中南海,毛泽东个人没有反对的“权利”了。1949年6月的一天,他坐在双清别墅的凉亭中,无奈地对叶子龙说:“听人劝,吃饱饭。搬就搬吧,你也准备准备,咱们进城!”毛泽东并不是一下子就搬进中南海,从6月份开始入住,实际几个月来总是两头跑,隔不久就要回香山住,恋恋不舍,直到开国大典前夕才正式定居中南海。
  在游泳池会见赫鲁晓夫、李宗仁
  中南海室外游泳池为民国时期修建,水泥砌的池子,年长日久已经裂缝。毛泽东喜爱游泳,刚到中南海的几年就在这个池子里游,一到冬季没法下水,只好到清华大学的室内游泳池,但路途遥远没有时间常去。他始终不提在中南海修游泳池的事。
  1954年,趁毛泽东出差的时候,江青做主在玉泉山为他建了一个室内游泳池,事先没有告诉毛泽东,修建太仓促,面积很小,毛泽东回京之后很生气,认为浪费了钱,一次也没下去过。中南海的游泳池工程悄然开始,由中央建工部城市建筑设计院建造,分露天、室内两个。当建筑图纸报送上来时,毛主席先是高兴地说:“终于有了可以游泳的游泳池了。”接着自语道,“会不会超过预算?”又交代:“超过的话,就用我的稿费。”
  新建的游泳池每年夏季都会对外开放,期间,中南海游泳池人满为患,有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也有家住附近的孩子,平均每天都在150人上下。毛泽东一来,游泳池里的人很紧张,自动上岸站着不动,毛泽东就招呼大家下来一起游,有时还童心大起把池边的人突然拉下水。
  毛泽东最喜欢室内游泳池,水温适宜,重点是休息室窗子大,棚顶高,采光好,一建好后,他不仅常来游泳,还爱在这里留宿,甚至在这里接待宾客。
  1958年,赫鲁晓夫初次访华,毛泽东就在游泳池边跟他举行会谈。8月1日,他穿着游泳裤披着浴袍跟一身正装的赫鲁晓夫见面,一再邀请赫鲁晓夫下水。赫鲁晓夫扑腾了两下就向工作人员要来救生圈趴在水里,而毛泽东则大秀泳技,还在水里直立浮起,以站姿与赫鲁晓夫交谈,令赫鲁晓夫颇为惊讶。
  此前一天,苏联方面提出让远程潜艇进入中国沿海,在颐年堂,毛泽东站起来指着赫鲁晓夫的鼻子质问“什么叫做联合舰队?”双方不欢而散。泳池会谈大大舒缓了气氛,中苏关系有了短暂的缓和,有损中国主权的联合舰队议题也就此作罢。
  1965年7月,李宗仁夫妇回大陆,毛泽东也是在游泳池接见他们,并一起游泳。当时双方恰好开了一个与水有关的玩笑,毛泽东看着李宗仁说:“嘿,德邻先生,你上当了!”李宗仁为之一怔。“蒋介石骂我们做‘匪’,你这一次回来不是误上贼船了吗?”毛泽东说后哈哈大笑,在座的人跟着也笑起来。李宗仁一时不知如何应答,秘书程思远脱口而出:“主席,我们搭上慈航渡登彼岸了。”毛泽东颇为赞许。
  人生最后十年除了游泳池哪也不去住
  1966年上半年,中央办公厅趁毛主席离京外出巡视考察期间,对菊香书屋紫云轩居宅进行一次维修。当毛主席7月18日回到丰泽园后,发现园内所有的房子都修葺一新,大为不悦,一气之下搬到游泳池不肯回来。但游泳池根本没有能供人长期居住办公的房间。毛泽东说:“那个更衣室我看就可以。”更衣室很狭小条件并不适合,他说:“太小了怕什么,只要能摆个床铺,有张桌子、椅子不就可以了嘛。”最后工作人员只好将游泳池的小传达室略作布置使之成为卧室,休息大厅则成为毛主席的书房兼会客室。游泳池没有厨房,饭菜仍在菊香书屋做,再给他端过来。
  人生最后十年,毛泽东就是在游泳池度过的,他在这里会见了尼克松、田中角荣等重要外宾。基辛格曾四次来此处见毛泽东,他这样回忆从中南海西门进入后去往游泳池的路程:“绕过红墙,我们经过一条甬道,开头的一段路两旁都是平常的房子,看不出那些外观平庸的院墙后面有些什么样的建筑。过了一大段路,两旁的房屋不见了,这里一边是湖一边是树林。毛泽东的住房单独在一处,外表简单平常,这里可以是任何一个低级官员的住处。眼前看不出有特殊的安全措施。”
  经身边工作人员一再动员,1974年,毛泽东终于同意将游泳池南面几处旧的小平房拆掉,新盖一座房间宽敞、高大明亮、抗震能力强的房子,即202别墅。别墅有卧室、书房、会客厅,还有几间附属用房,有宽敞的走廊连接室内游泳池。施工中特别强调人员的绝对可靠,首先要求各施工单位的党组织对人员进行认真审查,再经警卫局保卫部门严格把关。
  1974年底,202工程完工,但毛泽东还是坚决不去住,有人劝说将丰泽园菊香书屋整修一下住回去,他说:“我讲过,我就住在这里,哪都不去。丰泽园我也不去。就住在这儿!”
  1976年6月,毛泽东因患心肌梗塞已被抢救一次,虽经多方抢救,病情一直不见好转。7月28日凌晨,大地突然颤动起来,游泳池卧室的门窗玻璃“哗啦啦”地响个不停,地下也有拖拉机般轰轰的响声,毛泽东的病榻摇晃不止。这时,有人喊:“小周,快!主席的头。”工作人员周福明听见喊声,立即抱着毛泽东的头部,躬下身挡住,以防止房子掉下东西砸着毛泽东,其他工作人员赶紧找到一个大被单,几个人拉住四角,罩在毛泽东的床铺上面。不多时,回到家中休息的华国锋,被地震摇醒后,也飞快赶到毛泽东的住所。天亮后发现,中南海东八所的几段院墙和围绕中南海的大墙多处震倒,少数房子被震塌。经医生同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把毛泽东用担架转移到抗震能力很强的202别墅。
  搬到202别墅当夜下了大雨,又有较强的余震,但在室内几乎没什么感觉。毛泽东醒来执意要回游泳池。他得知这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决定后显得无可奈何,用含糊不清的话说:“既然是常委们的决定,只好如此。”43天后,毛泽东于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在202别墅病逝。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19期,江仙/文)
其他文献
下车伊始,先看到聊城的饥荒  1961年炎夏即将过去,胡耀邦决定到灾情严重的山东、安徽、河南调查。他点名秘书李彦、团中央办公厅干部冯若赐,还有《中国青年报》记者唐非随同南下。  9月4日,一行人坐火车从北京到达德州,换乘吉普车,先去鲁西南的聊城、金乡县。到聊城后,吉普车直接向农村开去,随意地进了一个村子,走向一户人家。灾后农村的贫困一览无遗地袒露在胡耀邦面前:土坯墙干裂了,难庇风雨。  这个农户是
期刊
矛盾的起源  孔祥熙和宋霭龄结婚时,宋子文就有些瞧不起这位相貌平平、敦实木讷的姐夫。在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问题上,二人的立场又尖锐对立。但二人还是客客气气的,表面上都相安无事。  孔祥熙和宋子文公开闹翻是在1933年,那一年孔祥熙被任命为南京政府的中央银行总裁。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一再退让,东北沦陷后税收减少,可蒋介石又积极“剿共”,使军费开支剧增。当时南京政府每月国库收入为1500余万元,而支出则
期刊
1958年3月8日至26日,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史称“成都会议”。  毛泽东在会上讲话,谈及个人崇拜问题,提出了“两种崇拜”的观点。他说:“个人崇拜有两种:一种是正确的。如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正确的东西,我们必须崇拜,永远崇拜,不崇拜不得了……一个班必须崇拜班长,不崇拜不得了;另一种是不正确的崇拜,不加分析,盲目服从,这就不对了
期刊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温州人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温州模式”。随着温州关注度的提高,到1980年代中期之后,更引发了姓“资”姓“社”的激烈争论,甚至遭受较多质疑和否定的阶段。  1991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李瑞环来到温州。他在考察温州之后明确向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指出:“看一个生产企业,应当看它的产品是好是坏,市场是否需要,对社会有利还是有害,企业的
期刊
16岁外出闯荡  黄光裕1969年生于广东潮阳,小时候,黄家家境清贫,最困难时,黄光裕曾拾过破烂、捡过垃圾。1985年10月10日,他16岁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跟着20岁的哥哥从老家广东潮阳北上内蒙古做生意,开始了其传奇生涯的第一站。小小年纪外出闯天下,为了博个吉利和好运,这个叫黄俊烈的男孩把名字改成了黄光裕,取“前途光明、财富充裕”之意。  1986年,17岁的黄光裕跟着哥哥黄俊钦,揣着在内蒙古
期刊
高层人物无平淡,中南海里无小事。作为国家权力中枢,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几年间,亲身勾画了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群像。在大众眼中,他们是高高在上的决策者,身处中国政治的心脏,掌握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脉。  然而,对于他们身后的那个女人来说,他们更是一位丈夫,是孩子的父亲,是家庭的支柱。他与她,或在革命年代患难与共,或在和平时期相濡以沫。卸下政治光环后的他们,与你我无异。  在中共领导人中,有一群模范夫
期刊
舅父出生于兵荒马乱的年代,1947年,路遇南下大军的他参军当兵了。刚换上军装,还不会使枪,队伍便遭遇敌机轰炸,他随部队钻树林,趴田沿,躲过敌机。行军到了花园(现在的孝昌县)开始打仗,那是一场国共两军的殊死恶战,小小花园镇两军短兵相接,刺刀见红,仗打得十分惨烈,血染街心。  舅父当时用敌我双方阵亡战士的遗体把自己掩护起来,才幸免一死。战斗结束后,掩埋了战友的尸体,擦干了身上的血迹,又随部队南下“解放
期刊
母亲生于1915年8月15日,2007年1月21日驾鹤西去,享年九十有二。  今年,母亲的后辈们决定为她老人家诞辰100周年举行纪念。不!不是纪念,是怀念,永远的怀念!母亲永远在后辈心中,永远在后辈眼前。  母亲一生辛劳  母亲46岁时,父亲便将尚未成年的姐姐、二哥和我(大哥已参加工作,并在经济上对家庭进行了极大帮助)留给她撒手归天。为了养活我们,母亲不分白天、黑夜,风里来,雨里去地参加集体劳动,
期刊
1944年4月28日结婚  1943年,齐心在绥德师范做学生工作时,与习仲勋相识,次年结婚。2000年,齐心写下回忆录《我与习仲勋风雨相伴的55年》,文章回顾了她和丈夫风雨相伴的55年,她在文中说:“如果把人生比作长河的话,相伴55年,可算是度过大半辈子了。”  第一次相遇,他亲切地向我微笑  如果把人生比作长河的话,我和仲勋相伴55年,可算是度过大半辈子了。  1943年4月,西北局从延安大学中
期刊
1956年结婚  在朱镕基的身边,人们总能看到他的结发妻子劳安。1951年,朱镕基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劳安也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成了他的师妹。共同的专业背景为他们相恋提供了条件。1956年结婚后,两人感情深厚,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是形影不离,无论朱镕基去上海看戏,还是回母校清华大学参加校庆,劳安都默默陪伴左右。  有劳有安,先劳后安  在朱镕基的身边,人们总能看到他的结发妻子劳安。劳安,名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