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25天3600里路的鲁皖豫农村察看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e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车伊始,先看到聊城的饥荒
  1961年炎夏即将过去,胡耀邦决定到灾情严重的山东、安徽、河南调查。他点名秘书李彦、团中央办公厅干部冯若赐,还有《中国青年报》记者唐非随同南下。
  9月4日,一行人坐火车从北京到达德州,换乘吉普车,先去鲁西南的聊城、金乡县。到聊城后,吉普车直接向农村开去,随意地进了一个村子,走向一户人家。灾后农村的贫困一览无遗地袒露在胡耀邦面前:土坯墙干裂了,难庇风雨。
  这个农户是真正的家徒四壁,墙上连一个纸片也没有。一个饿得皮包骨头的女人在炕边坐着,向来客有气无力地打招呼。屋角的灶边有几个破碗,炕上有一个权当饭桌的小木架子。炕上还躺着两个男孩,身上长满疥疮。胡耀邦问了几句,才知道这家的男主人去安徽扛活去了,或许是讨饭也未可知。见此情景,胡耀邦低下头,默然无语地退了出来。
  离开这个村庄回县城的路上,开车的司机告诉北京来的“中央首长”,聊城遭了大灾!他说,距离这儿不远的水库边上,饿死者的尸骨还没有收呢!
  听到这句话,胡耀邦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聊城农村看到的情景使胡耀邦心情沉重,他不在聊城县城停留,直接驱车去了金乡县,专程看望正在金乡下放劳动、帮助工作的20余名团中央干部,其中有几人在“反右倾”运动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评”,用后来话说,是挨了整的。胡耀邦要去看望他们,传递十分重要的信息。
  原来,在几个月前的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承认对农村工作有考虑不周之处,他还说1959年庐山会议后不该把“反右倾”斗争搞到县以下的基层去。他还提出,要对庐山会议后几年来批判和处分错了的人进行甄别平反。由于毛泽东提出对“反右倾”要进行甄别,党内出现了为1957年“反右”运动中搞错了的人进行改正的呼声。
  胡耀邦参加了中央工作会议,得风气之先,他要把新的精神告诉在金乡县农村的团中央系统干部们。来到金乡,胡耀邦住进金乡县委大院东边第二排的平房。当晚,县委为胡耀邦组织了部分县里干部參加的座谈会。
  9月5日上午,听县委书记王德光介绍情况后,胡耀邦会见来到这里的团中央工作人员。在他们中,《中国青年》杂志副总编辑董易任金乡县委副书记,《中国青年报》印刷厂人事科长张华任鸡黍公社副书记(不久即任司马公社书记)。其他人住到几个村庄劳动。董易通知所有团中央干部前来县委,与胡耀邦会面。
  这些年轻人中有几位受到了“反右倾”运动的伤害,胡耀邦坦率地说,团中央的“反右”和审干运动有问题,对“反右倾”,现在批判得宽了。胡耀邦的讲话语惊四座。他说,在座的挨过批判的,我说基本上都不是事实。因此,账嘛,我主张不算了,大体上一笔勾销。没戴帽子的,将来填表就不写了。基本上都是好同志,缺点每个人都是有的。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作自我批评,同志们的包袱可以卸下来。
  胡耀邦安慰大家说,在几年前的运动中,造成这么多同志犯了错误,我也是有责任的。请大家不要灰心,经受住了锻炼,我们还要回去,接着好好工作就是了。胡耀邦一番话,使工作队的年轻人感到极大的宽慰。其中就有来自《中国少年报》的刘易晏。几十年后她回忆胡耀邦在金乡的讲话,说青年人应该怎样面对“困难、挫折、委屈、风险”,使她心灵震撼,增添了生活的信心。
  梁山上为村民讨要“救命粮”
  离开金乡,胡耀邦于9月7日晚到达梁山县。此后几天,主要是梁山县委副书记吴觉、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林萍、菏泽团地委书记张梅林陪同胡耀邦考察。9月8日上午,胡耀邦参加梁山部分公社党委书记,县直农业、粮食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共青团干部座谈,听取粮食征购和农民生活情况汇报。
  这在当时是个敏感话题,众人不敢多言。胡耀邦有感而发:“同志们还怕‘反右’吗?不要怕,说实话我保证没有人敢打棍子、扣帽子、装袋子!我告诉大家,党中央有指示,现在就要开始为错划‘右派’甄别平反摘帽!”他一边说着,一边把手头的一本书盖上头顶,随后又拿下来,会场上出现了笑声。事后看来,胡耀邦这话说得太早了。


  会议气氛由此活跃起来,有人说了一声“胡书记”,要开口讲话了。胡耀邦插了一句:“请同志们不要叫我‘胡书记’,共青团不兴喊职务,大家都叫我‘耀邦’或‘耀邦同志’,彼此多亲切啊!”
  接下来,胡耀邦认真听取发言。听到一个公社书记说获得了粮食高产的时候,他质疑:“你们公社的粮食产量有这么高吗?当领导要掌握实情,不要受骗,更不能骗人!”
  座谈发言逐渐热烈,大家终于如实说出了此地购了过头粮,许多农民挨饿的情况。胡耀邦不时点头,时而长叹。离开梁山前,胡耀邦将调研所知当地严重缺粮的情况向省、地委负责人简要通报,希望把梁山县征购的“过头粮”尽快返还农民,他连声说:“这可是救命粮啊!”
  和“包产到户”的最初接触
  离开梁山,胡耀邦从山东进入安徽,来到了宿县。这里的情况比鲁西南稍好。唐非印象中特别深刻的是,进入安徽境内,胡耀邦一路和当地各级负责人讨论,如何度过饥荒、恢复生产?
  这时,淮北农村纷纷出现各种形式生产经营和分配方式,其中就包括在“文革”后被肯定、发展起来的“农田承包到户”(即“大包干”的前身)。既然是着手调研,胡耀邦很快就听到了关于“承包到户”的介绍,有些介绍人的口吻中分明带有“请示”的意思。
  “承包到户”岂不是分田单干吗?胡耀邦对此感到新奇,也拿不定主意。他和唐非交换意见说,觉得这办法“有些危险”,听后“心里发虚”。但他又觉得,“承包”有吸引力,是可以抵御灾荒的一个好办法,但它如若发展起来会不会导致否定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度?这确实是当时胡耀邦不愿触及,也是他最担心的。和宿县地委负责人一起讨论种种度荒办法的时候,胡耀邦的主导思想还是“放开”,多给农民一些自留地,让他们自己耕作,度过灾荒。   当时的胡耀邦不主张普遍搞“承包到户”,但他明确地认为,在最贫困的地方,在交通不方便的地方,可以把土地经营自主权基本上交给农民,甚至采取“借”地给农民的办法,让农民充分利用土地,度过灾荒再说。
  安徽灾情严重,农民们采用多种方式“承包”抗灾的做法,确实激活了胡耀邦的思想,是坚持人民公社原有的分配制度,还是支持“承包到户”?胡耀邦反复考虑了一路。
  胡耀邦从安徽进入河南后,在鹿邑县向县委负责人传达了刘少奇的指示。胡耀邦说,少奇同志在安徽视察的时候,指示省委将土地“借”给农民,每个农民借得好地三分,叫做“救命田”,用来生产口粮救命。胡耀邦的传达正合县委之意。胡耀邦离开之后,鹿邑县委马上把这个意见传达到区、社和生产大队,要求把土地“借”给农民,把百余户农民带动起来,结果对解除饥荒产生了明显作用。
  胡耀邦从河南漯河结束此行的考察调研,上火车回北京。
  在邯郸下车写“察看”报告
  火车开动了,胡耀邦把唐非叫进包厢,谈了这次调研的感受。胡耀邦对唐非说,他要把这一路考察的结果,写成一个上报中央和毛主席的报告。胡耀邦越说越激动,说到后来坐不住了。火车开到邯郸站,他們干脆下车住进了市委招待所。用一天时间,胡耀邦口授,唐非执笔整理,写出此行观感。
  这份报告中要不要将此行看到的农村饥荒景象写出来?胡耀邦犹豫了半天,饥荒的景象一定使他内心痛苦。但是长期党内生活的理智也肯定提醒他考虑种种因素,最后,他决定不写那些惨状,他对唐非说:“把我们看到的这些记在心里吧。”
  在邯郸写成调研报告初稿,大家登上火车返回北京。胡耀邦在火车上一路批阅修改,到北京后确定下一个长长的题目《二十五天三千六百里路的农村察看》。胡耀邦将这份“农村察看”送给团中央一些负责人征求意见,《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孙轶青看后有不同看法,直言相告,走那么25天,就跑了3600里地,这样“走马观花”地剖析中国农村,行吗?胡耀邦考虑了一下,仍然认为这份报告站得住,并于10月2日上报中央办公厅,呈送毛泽东。
  毛泽东很快看到了这份报告,在4天后的10月6日批示:“此件写得很好,印发各同志,值得一看。”
  中央办公厅将毛泽东的批示转发到团中央,高勇见到了非常高兴,立即送到胡耀邦面前报告说:“耀邦同志,主席对你的报告作了批示,称赞写得很好。”
其他文献
与邓小平的情谊深厚  万里在共产党的队伍里面并不属于第一代领袖的阵营。较之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这些人,他的年龄稍轻,革命的资历也要浅些。严格地说,他和华国锋是同一代人。  1940年代初期,万里是共产党运西地委书记和军分区政委,那时候邓小平是北方局代理书记,在行政级别上为万里的上级。虽然这两个人的官职还隔着很多层,但由于运西是边区的中心区,所以万里的魄力和能力也就引起了邓小平的关注。到了1940
期刊
从县委书记到中央局妇女部部长  1907年1月,李坚真出生在广东省丰顺县小胜乡一个佃农家庭。出生才8个月,便因生活所迫,被卖给人家做童养媳。10岁那年,李坚真的养父让李坚真带小弟去读书,并偷偷给教书先生多缴了点学费,让李坚真在私塾旁听。到了十四五岁时,她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李坚真受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开始积极参加农会活动,丰顺县第四区成立农民协会时,她当选为委员。1927年
期刊
被推选为九大代表进京  在西安东郊有一座旧楼,姚连蔚夫妇就住在这里。他瘦骨嶙峋,背微驼,戴一顶铁灰便帽,须发花白,上身穿蓝布中山装,下身黑布长裤,像一名农民。  姚连蔚是何许人也?曾经历过怎样的人生轨迹逆转?  姚连蔚是陕西长安县人,長安县邻接西安市,因此他也可说是西安市人。1935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上学上到初中,就去务农。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退伍,分到西安机械厂当车工,历
期刊
我(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邓颖超生活秘书赵炜)是1955年到周总理身边工作的,1965年起担任邓颖超大姐的生活秘书,在他们身边一共工作了37年。37年间,我和他们朝夕相处,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周总理和邓大姐在守纪律、讲规矩方面的表率作用。  周总理平时和邓大姐聊天范围很广,从一般老百姓关心的国家大事、书画戏剧到熟人朋友,家常话题无不涉及。但却从不会谈到一些没公开的机密事件,尤其是那些周总理认为邓大姐
期刊
超前的理念,独特的体会  1985年6月16日,在中共江西省第八次党代会上,万绍芬以99%的高票当选为省委书记。有人曾好奇地问:“您的当选,有什么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吗?”  万绍芬认真地想了想,坦诚地说:“我认为,一是时代的机遇。当时大批老干部退到二线,像我这样的一批比较年轻的干部被提拨到领导岗位上来。我是解放前参加工作的,有着一定的工作经历;二是白栋材等老领导的推荐;三是中央对我的考察肯定;四是
期刊
提起中共的反腐败斗争,人们都会想到毛泽东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进城之前,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意味深长的告诫:“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下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
期刊
胡风因“反革命”被捕  进入“胡风专案组”之前,王文正是上海市公安局一个副处长,负责经济保卫工作。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他以为公安机关的主要任务是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和潜伏下来的特务。  出人意料的是,1955年5月下旬,王文正突然接到领导的通知,让他立刻移交手中的工作,接手另外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参加“胡风专案”组工作。  王文正记得,当时上海市委曾经召集处级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关于胡风问题的指
期刊
打肿脸充胖子  在中国人眼里,上世纪6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国家”,“山鹰之国”的名字在当时的中国也十分响亮。而在西方世界眼里,它是国际社会的孤儿,是一个每10年就要经历两三次血腥清洗的碉堡王國。  进入1970年代,一些始料不及的事情接连发生。那首《我们是真正的朋友》依然在两国之间广为传唱,却无法化解兄弟之间的分歧,终于在1970年代末,中阿关系走向破裂。  在阿尔巴尼亚呆了22
期刊
曾经统治台湾地区40多年的蒋家,其昔日的辉煌已逐渐逝去。与蒋家有真正血缘的第二、第三代男性除了蒋孝严外已全部作古,只留下了几位曾显赫一时的寡妇,在风烛残年的孤寂中度过余生。  蒋孝文是蒋经国的长子,他的夫人徐乃锦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徐锡麟的孙女,是一位中德混血儿。蒋孝文与徐乃锦一起长大,情投意合,后来两人先后赴美国留学,变得更加亲密,很快结了婚,生了一女蒋友梅。  婚后,蒋孝文从政,徐乃锦则参加
期刊
初显政治天分  宋秀岩1955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原籍天津。初中时的宋秀岩就表现出相当的政治天分。据西宁铁路一中的数学老师卫莲回忆,宋秀岩是68级2班的班长,而且是同年级6个班中唯一的女班长,“她口才很好,写得一手好字”。  1971年,“毛主席语录背得很好”的宋秀岩初中毕业,和大多数铁路职工子女一样,参加了西宁铁路分局的招工,被选中做电务段的报务员。宋秀岩当时的主管领导、电务段电报电话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