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军工企业承担着国防科研生产任务,其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在军民融合背景下,我国亟需解决军工企业的创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分析我国军工企业近年来通过政策支持和科研投资增强,逐步提升创新能力,提出提升我国军工企业创新的体制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吸引多方面投资和培育科研人员。供军民融合背景下,为军工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 军民融合 军工企业 创新体制 研发投入
军工企业从事着武器装备科研和生产经营活动,支撑着我国科学进步,对提高综合国力和保证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创新是军工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也是衡量军工企业自身实力的重要标准。“军民融合”是打破中国的国防工业来自民用经济和研究系统的障碍,并将国防现代化纳入整体经济规划,将极大地扩大国防工业进入中国的整体水平科技资源。在技术方面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军民结合产业,使尖端技术越来越兼容民用和军用应用,民用技术成为适应或直接转用于军事用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一、军民融合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美国“军民一体化”。为推动军民一体化发展,美国政府对如何推动军工企业创新做出了方向性规定,明确了军工企业的发展方向并积极鼓励其发展。在法律层面上,有效地保障了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平竞争,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有力地促进了军民双方进行技术交流,推动技术发展。对军民一体化进程中某些制度方面问题,通过颁布相应法律法规推动整体的制度改革,加速机制改革。从资金的来源渠道角度看,美国的军工企业科研投资主要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政府部门直接的资金资助,为军工企业科研能力提供大量科研资金。
(二)日本“以军掩民”。二战后,受“和平宪法”的制约,日本没有专门从事有关国防的军工企业,而是以私营企业为主体。日本政府对军工进行宏观调节,但企业的具体发展方式是经过市场调节按需生产。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科研投资,推动日本国防工业发展。尽管对军工企业投资力度不大,但由于对民营企业政策的照顾,以及科研投资,使得资源可以流向军工企业,并对军工企业相关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实现了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与交流。日本就业人员中科研人员占比处于世界第一,说明日本对国防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培养的重视。
(三)俄罗斯“军转民”。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改变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原国防工业的所有制进行改革。经过所有制改革,大大增加了企业间的竞争,增强市场活力。俄罗斯政府通过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了良好的军转民的法治环境,消除制度壁垒,导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军工企业科研创新的外部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资助、向专有银行贷款和外来投资。内部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军工企业本身的武器装备出口。通过内外部资金来源,为军工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资金支持。
二、我国军工企业创新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提升。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科研投入增强,我国军工企业创新能力在逐步提升。
(一)政策方面。2010年10月,《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推动军工开放,引导社会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增强武器装备发展的产业基础,提高资源利用率。2014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落实中央军委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有关要求。2016年3月,《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通过开放国防经济建设领域的相关市场,实现市场的公平竞争,引导民营、民营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进入国防建设领域。通过开发军民两用技术,提高军工企业、民营企业的科研能力,增加正向溢出效應。
(二)科研投资方面。近年来,我国加大对科研能力的投资力度,如国家研发资助、企业境外融资、私人投资、科创板的产生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通过建立许多国防工业院校,为国有军工企业培养了大批科研、生产、管理方面的人才。政府通过实施相关规定激励企业通过在职培训,人才交流等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在人才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平台建设,有效增强了技术交流,产生溢出效应,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对技术创新起到促进作用,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三、推动军工企业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我国有关推动军工企业科研能力结构调整的政策依旧不健全,现行政策制度虽多,但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适用的科研标依旧不统一,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制度壁垒依旧存在,这将导致技术资源无法充分利用,无法有效推动军工企业的科研能力。因此我国需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战略,清除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技术交流壁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军工企业科研能力结构调整。
(二)吸引多方面投资。 资金是开展科研的基础,雄厚的资金条件是科研活动进行的动力。资金可以提供先进的硬件设施,吸引优秀的科研人员,通过培养,提高科研人员的能力。我国对军工企业的科研投资力度加强,军工企业吸收资金途径多样化。目前通过科创板进行融资是一种新型融资方式,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用于科研方面的融资问题,并使资金得到有效运用。在今后,也可通过更新的融资方法,加快资金流通,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
(三)培育科研人员。我国教育方面,经过“985”、“211”及“双一流”的评定,筛选出优秀院校与院校的优秀学科。进一步集中顶级资源,培养优秀人才,增加科研项目的人员供应量,推动军工企业的科研能力,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除此之外,我国也应该通过人才交流项目,学习世界各国的知识,实现技术交流。也可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推动我国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永辉.基于制度视角的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3):14-17.
[2] 彭中文,刘韬,张双杰.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国际比较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1):102-107.
[3] 邵妍.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8,(3):9-12.
作者简介:魏继东(1978-),男,汉族,陕西合阳人,会计师,管理学学士,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四六医院经济管理科
张劲为(1983-),男,汉族,陕西眉县人 ,工程师,管理学学士,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四六医院质控信息科
【关键词】 军民融合 军工企业 创新体制 研发投入
军工企业从事着武器装备科研和生产经营活动,支撑着我国科学进步,对提高综合国力和保证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创新是军工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也是衡量军工企业自身实力的重要标准。“军民融合”是打破中国的国防工业来自民用经济和研究系统的障碍,并将国防现代化纳入整体经济规划,将极大地扩大国防工业进入中国的整体水平科技资源。在技术方面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军民结合产业,使尖端技术越来越兼容民用和军用应用,民用技术成为适应或直接转用于军事用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一、军民融合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美国“军民一体化”。为推动军民一体化发展,美国政府对如何推动军工企业创新做出了方向性规定,明确了军工企业的发展方向并积极鼓励其发展。在法律层面上,有效地保障了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平竞争,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有力地促进了军民双方进行技术交流,推动技术发展。对军民一体化进程中某些制度方面问题,通过颁布相应法律法规推动整体的制度改革,加速机制改革。从资金的来源渠道角度看,美国的军工企业科研投资主要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政府部门直接的资金资助,为军工企业科研能力提供大量科研资金。
(二)日本“以军掩民”。二战后,受“和平宪法”的制约,日本没有专门从事有关国防的军工企业,而是以私营企业为主体。日本政府对军工进行宏观调节,但企业的具体发展方式是经过市场调节按需生产。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科研投资,推动日本国防工业发展。尽管对军工企业投资力度不大,但由于对民营企业政策的照顾,以及科研投资,使得资源可以流向军工企业,并对军工企业相关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实现了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与交流。日本就业人员中科研人员占比处于世界第一,说明日本对国防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培养的重视。
(三)俄罗斯“军转民”。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改变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原国防工业的所有制进行改革。经过所有制改革,大大增加了企业间的竞争,增强市场活力。俄罗斯政府通过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了良好的军转民的法治环境,消除制度壁垒,导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军工企业科研创新的外部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资助、向专有银行贷款和外来投资。内部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军工企业本身的武器装备出口。通过内外部资金来源,为军工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资金支持。
二、我国军工企业创新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提升。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科研投入增强,我国军工企业创新能力在逐步提升。
(一)政策方面。2010年10月,《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推动军工开放,引导社会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增强武器装备发展的产业基础,提高资源利用率。2014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落实中央军委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有关要求。2016年3月,《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通过开放国防经济建设领域的相关市场,实现市场的公平竞争,引导民营、民营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进入国防建设领域。通过开发军民两用技术,提高军工企业、民营企业的科研能力,增加正向溢出效應。
(二)科研投资方面。近年来,我国加大对科研能力的投资力度,如国家研发资助、企业境外融资、私人投资、科创板的产生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通过建立许多国防工业院校,为国有军工企业培养了大批科研、生产、管理方面的人才。政府通过实施相关规定激励企业通过在职培训,人才交流等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在人才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平台建设,有效增强了技术交流,产生溢出效应,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对技术创新起到促进作用,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三、推动军工企业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我国有关推动军工企业科研能力结构调整的政策依旧不健全,现行政策制度虽多,但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适用的科研标依旧不统一,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制度壁垒依旧存在,这将导致技术资源无法充分利用,无法有效推动军工企业的科研能力。因此我国需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战略,清除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技术交流壁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军工企业科研能力结构调整。
(二)吸引多方面投资。 资金是开展科研的基础,雄厚的资金条件是科研活动进行的动力。资金可以提供先进的硬件设施,吸引优秀的科研人员,通过培养,提高科研人员的能力。我国对军工企业的科研投资力度加强,军工企业吸收资金途径多样化。目前通过科创板进行融资是一种新型融资方式,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用于科研方面的融资问题,并使资金得到有效运用。在今后,也可通过更新的融资方法,加快资金流通,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
(三)培育科研人员。我国教育方面,经过“985”、“211”及“双一流”的评定,筛选出优秀院校与院校的优秀学科。进一步集中顶级资源,培养优秀人才,增加科研项目的人员供应量,推动军工企业的科研能力,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除此之外,我国也应该通过人才交流项目,学习世界各国的知识,实现技术交流。也可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推动我国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永辉.基于制度视角的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3):14-17.
[2] 彭中文,刘韬,张双杰.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国际比较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1):102-107.
[3] 邵妍.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8,(3):9-12.
作者简介:魏继东(1978-),男,汉族,陕西合阳人,会计师,管理学学士,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四六医院经济管理科
张劲为(1983-),男,汉族,陕西眉县人 ,工程师,管理学学士,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四六医院质控信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