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油田开发技术在我国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使我国的石油开发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通过对大量的文献的调研,整理出下文用以讲述开发后期有关流动单元划分、流体势原理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并对微构造研究与储层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油田开发 后期地质研究 流动单元划分 余油分布
虽然油田开发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的石油开发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可勘测资源与开发技术有限。所以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并不断改善其开发效果成为了油田开发技术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课题主要分为油气藏、注水开发、热力采油与化学驱采油配套技术四个方面。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
1 流动单元在油田开发后期的划分
在油田开发后期,我们可从四方面对其流动单元进行划分:层内夹层的研究与小层的细分;沉积微相的研究;取心井流动单元的识别与划分;非取心井流动单元的确定与分布特征。
1.1 层内夹层的研究与小层的细分
夹层主要是阻挡着油水进行的纵向运动,夹层的研究对小层进行细分的一个前提。主要是研究夹层各个层面的成分,是否会对油水所进行的纵向运动存在障碍。
1.2 沉积微相的研究
通过研究沉积微相可以了解到底层的岩相,从而判断流动单元的类型,但因为同一微相可以发育成几种岩性,所以同一微相可能存在几个不同的流动单元。
1.3 取心井流动单元的识别与划分
取心井内主要通过研究孔隙度、渗透率、存储性与渗透性来识别与划分不同的流动单元。
1.4 非取心井流动单元的确定与分布特征
通过测井解释图版解释非取心井中各个流动单元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并通过取心井的划分结果来确定每一个细单层内的流动单元的类型。最后对这四个方面的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沉积微相的平面展示图在单层的平面图上标出每个井的流动单元的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的产液能力和吸水能力差异比较大,所以水淹的程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流动性能差的流动单元的吸水性也比较差,所以水淹得比较慢。
2 流体势原理的应用
油田的注水遵循由高势区运聚到低势区的流体势原理。也就是在开发过程中有一部分的油气从一个势区向相对更低的势区运聚从而被采出,但处于无井控制状态下的低势闭合区却因在开发中无法被取出而成为潜力区。
潜力区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储物变化、水动力和动态水势有关。从而使可动油(气)的滞留和采出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流体势原理运用在注水油田开发中可改变动态流体势的格局,从而实现老油田潜力区油(气)的采出。
3 微构造研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油田开发后期中有关微构造的研究主要采用高分辨率三维技术进行。首先,确定相应的信噪比,使有限频带得到拓宽从而实现对相对应的高分辨率的处理。并运用全三维构造进行精密细致的解释,从而使地质构造的特征得到全面且有效的认识。
了解了油田的微构造后,便可针对性地对调整油田、稳定产量、增加产量提出更加完善的方案。微构造的研究主要在油田的开发与调整、高效加密调整井的部署和对强化提液井进行选择时提供指导。
4 储层研究中关于地层学的运用
在储层的研究中,较多地使用了旋回地层学与高分辨率地层学来进行精细划分与对比。从而对储层进行横向的预测和建模,并精细地对开发阶段的储层参数进行评估,总结出储层的非均质性特点、推测出储层物性的变化和敏感性。4.1 旋回地层学
以米兰柯维奇的理论为基础,利用离散测井数据中的富氏变换来分辨高频旋回信息并据此特点进行自动分层的比对。
4.2 高分辨层序地层学
以成因地层学为基础,精细而且等时地对比井间储层。在油气藏或油田范围内,识别界面并对此进行对比是研究的关键。
在油田开发的后期,喉道结构、孔隙结构、孔隙度、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润湿性、和储层非均质性等储层物性都会有所变化。为了方便了解油田开发后期的余油分布特征,从而可以采用到既能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又能稳油控水的合理的工艺措施。我们应该深入地研究储层物性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包括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注入水质、矿物组成、胶结物含量和成岩作用等方面的影响。
5 地球化学研究的应用
在地球化学迅猛发展的几十年间,地球化学却仅仅在石油工业用于勘探油气,从而使其未能得到最大化的使用。不过,地球化学在油田开发中已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并成功地解决了油气开发过程中的一些相关问题。例如,确定混采油气藏在生产层中的位置,研究垂向和纵向流体的连通性,预测高分子烃和非烃在油气藏中的表征等。使其指导作用在油田开发中日益重要。
其实,在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研究地球化学的科学家就已经开始研究油田开发的相关问题。开始研究开采的过程中的非均质性、油气藏内流体的组成特征、石油成分的变化、石油衍生物的形成、石油生物降解、围岩矿物和石油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这对管理油田和改进余油的挖掘方法都有着指导意义。
6 余油分布的研究
在开采过程中剩余的石油的规模直接影响到人们接下来开采的计划。因为余油在不同的规模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把其分为宏、大、小、微四种规模,从而使余油分为宏观分布与微观分布两种研究来进行。
在余油宏观分布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和研究内容有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的计算、观察井与检查井、沉积相、动态分析、三维地震、对油气藏进行模拟等方法。余油微观分布的研究特别注重研究余油的饱和度,主要通过对余油的化学性质和组分、物理性质、微观的物理模型、孔隙结构和微观的驱替机理等进行研究。
在油田开发的后期,研究余油分布规律对改善开发的效果和增加采收率至关重要。同时,在余油分布规律的监察中油气藏动态的检测技术也日益重要。总而言之,不断探索的精神给余油的检测和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我们深入地了解余油的分布规律创造了条件。
7 结束语
人类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可资源却是有限的。特别是对石油的需求,所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提高开采效果来满足人类的需求日益重要。所以,本文希望能通過对开发后期关于流动单元划分、流体势原理、地球化学、微构造与储层研究的陈述给读者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高世伟,蒋瑜,张爱军.油田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形成[J].科技致富向导,2012(35)
[2] 蒲玉国,李道轩,王斌.流体势原理在注水油田开发中的潜力区研究与应用[J]. 石油学报,2010(3)
[3] 赵跃华,赵新军,翁大丽.注水开发后期下二门油田储层特征[J].石油学报,1999(1)
【关键词】油田开发 后期地质研究 流动单元划分 余油分布
虽然油田开发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的石油开发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可勘测资源与开发技术有限。所以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并不断改善其开发效果成为了油田开发技术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课题主要分为油气藏、注水开发、热力采油与化学驱采油配套技术四个方面。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
1 流动单元在油田开发后期的划分
在油田开发后期,我们可从四方面对其流动单元进行划分:层内夹层的研究与小层的细分;沉积微相的研究;取心井流动单元的识别与划分;非取心井流动单元的确定与分布特征。
1.1 层内夹层的研究与小层的细分
夹层主要是阻挡着油水进行的纵向运动,夹层的研究对小层进行细分的一个前提。主要是研究夹层各个层面的成分,是否会对油水所进行的纵向运动存在障碍。
1.2 沉积微相的研究
通过研究沉积微相可以了解到底层的岩相,从而判断流动单元的类型,但因为同一微相可以发育成几种岩性,所以同一微相可能存在几个不同的流动单元。
1.3 取心井流动单元的识别与划分
取心井内主要通过研究孔隙度、渗透率、存储性与渗透性来识别与划分不同的流动单元。
1.4 非取心井流动单元的确定与分布特征
通过测井解释图版解释非取心井中各个流动单元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并通过取心井的划分结果来确定每一个细单层内的流动单元的类型。最后对这四个方面的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沉积微相的平面展示图在单层的平面图上标出每个井的流动单元的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的产液能力和吸水能力差异比较大,所以水淹的程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流动性能差的流动单元的吸水性也比较差,所以水淹得比较慢。
2 流体势原理的应用
油田的注水遵循由高势区运聚到低势区的流体势原理。也就是在开发过程中有一部分的油气从一个势区向相对更低的势区运聚从而被采出,但处于无井控制状态下的低势闭合区却因在开发中无法被取出而成为潜力区。
潜力区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储物变化、水动力和动态水势有关。从而使可动油(气)的滞留和采出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流体势原理运用在注水油田开发中可改变动态流体势的格局,从而实现老油田潜力区油(气)的采出。
3 微构造研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油田开发后期中有关微构造的研究主要采用高分辨率三维技术进行。首先,确定相应的信噪比,使有限频带得到拓宽从而实现对相对应的高分辨率的处理。并运用全三维构造进行精密细致的解释,从而使地质构造的特征得到全面且有效的认识。
了解了油田的微构造后,便可针对性地对调整油田、稳定产量、增加产量提出更加完善的方案。微构造的研究主要在油田的开发与调整、高效加密调整井的部署和对强化提液井进行选择时提供指导。
4 储层研究中关于地层学的运用
在储层的研究中,较多地使用了旋回地层学与高分辨率地层学来进行精细划分与对比。从而对储层进行横向的预测和建模,并精细地对开发阶段的储层参数进行评估,总结出储层的非均质性特点、推测出储层物性的变化和敏感性。4.1 旋回地层学
以米兰柯维奇的理论为基础,利用离散测井数据中的富氏变换来分辨高频旋回信息并据此特点进行自动分层的比对。
4.2 高分辨层序地层学
以成因地层学为基础,精细而且等时地对比井间储层。在油气藏或油田范围内,识别界面并对此进行对比是研究的关键。
在油田开发的后期,喉道结构、孔隙结构、孔隙度、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润湿性、和储层非均质性等储层物性都会有所变化。为了方便了解油田开发后期的余油分布特征,从而可以采用到既能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又能稳油控水的合理的工艺措施。我们应该深入地研究储层物性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包括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注入水质、矿物组成、胶结物含量和成岩作用等方面的影响。
5 地球化学研究的应用
在地球化学迅猛发展的几十年间,地球化学却仅仅在石油工业用于勘探油气,从而使其未能得到最大化的使用。不过,地球化学在油田开发中已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并成功地解决了油气开发过程中的一些相关问题。例如,确定混采油气藏在生产层中的位置,研究垂向和纵向流体的连通性,预测高分子烃和非烃在油气藏中的表征等。使其指导作用在油田开发中日益重要。
其实,在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研究地球化学的科学家就已经开始研究油田开发的相关问题。开始研究开采的过程中的非均质性、油气藏内流体的组成特征、石油成分的变化、石油衍生物的形成、石油生物降解、围岩矿物和石油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这对管理油田和改进余油的挖掘方法都有着指导意义。
6 余油分布的研究
在开采过程中剩余的石油的规模直接影响到人们接下来开采的计划。因为余油在不同的规模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把其分为宏、大、小、微四种规模,从而使余油分为宏观分布与微观分布两种研究来进行。
在余油宏观分布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和研究内容有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的计算、观察井与检查井、沉积相、动态分析、三维地震、对油气藏进行模拟等方法。余油微观分布的研究特别注重研究余油的饱和度,主要通过对余油的化学性质和组分、物理性质、微观的物理模型、孔隙结构和微观的驱替机理等进行研究。
在油田开发的后期,研究余油分布规律对改善开发的效果和增加采收率至关重要。同时,在余油分布规律的监察中油气藏动态的检测技术也日益重要。总而言之,不断探索的精神给余油的检测和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我们深入地了解余油的分布规律创造了条件。
7 结束语
人类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可资源却是有限的。特别是对石油的需求,所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提高开采效果来满足人类的需求日益重要。所以,本文希望能通過对开发后期关于流动单元划分、流体势原理、地球化学、微构造与储层研究的陈述给读者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高世伟,蒋瑜,张爱军.油田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形成[J].科技致富向导,2012(35)
[2] 蒲玉国,李道轩,王斌.流体势原理在注水油田开发中的潜力区研究与应用[J]. 石油学报,2010(3)
[3] 赵跃华,赵新军,翁大丽.注水开发后期下二门油田储层特征[J].石油学报,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