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反应敏捷,回答迅速,但到真正需要写的时候,却是愁眉紧锁,笔头难言。究其原因,乃是口头回答灵活、模糊、概括;考试回答则要求严谨、准确、全面。为让学生从“口的巨人”走向“行的高标”,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疑中激趣,形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每篇课文都会有让我们产生警醒或者疑问之处,抓住这些关键处,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可以有效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如学习《囚绿记》,学生肯定会心有疑问:“囚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囚绿?”引导学生带着此问读文,其专注度自然倍增。
通过问题导入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探究就有了针对性,避免了自主学习的漫无目的和漫无边际,减少了时间的浪费,并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写中完善,锻炼审慎的思维能力
囿于时间限制,为了完成课时教学内容,一些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后,就匆忙让学生回答。学生因为还没将思路理清,紧张之下更是难以表达。在多次提问无果后,有老师干脆就将答案直接给出。结果是,因为问题多是没有经过大脑的过滤、思考,学生对知识点要么囫囵吞枣,要么雾里看花,最终一知半解。长此以往,认识难免会变得狭隘、浅薄。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有时一些重要问题的回答还应要求学生写在纸上,以锻炼他们回答问题的条理性与精确性。
本学期,我重点关注对学生课堂动笔思考的能力培养,但凡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就让学生拿起笔将自己的答案写下来。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我们需要分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谁逼死了孔乙己?分析原因并到文中寻找答案的依据。”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答案宽泛但要回答到点上。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时就得用大脑来分析,用笔来记录:“一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麻木冷漠,如文中人们嘲笑他偷书而被人吊起来打,众人笑他没有取得进学,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后无人怜悯,无人关心他的去处……”“二是孔乙己自身性格存在的弱点:无一技之长,好喝懒做,迂腐懦弱。如文中他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生活经历……”“三是腐朽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对人民大众的毒害。”
在写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舒展,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发展的空间,思考也就显得慎重、严谨,并且全面。长期坚持,学生渐渐就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思维也能发散开来。同时,还学会了在思考的过程中,回过头去考虑提问与回答是否一致,论述是否有理有据。
三、品析答案,提高周密答题的水平
大多数情况下,对发言学生念出的答案,很多学生不一定立刻就能看到优缺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尝试用投影或者事前让部分学生写在小黑板上等方式,将答案直观呈现在大家面前。有了标的,学生讨论必然积极,其思考必然宽泛,其思维必然严谨,其下笔必然慎重,其词句必然精准。比如赏析文中句子时,我就经常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思路先写在纸上,我则在巡视中,将一些较好的回答、一些典型错误和一些值得推敲的问题默记于心。待大部分学生答案差不多准备好时,就选择一些同学的回答以投影仪或黑板板书的形式呈现。如教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其中“燃”字的作用,有些学生会写:“写出花的美丽。”有的则写:“‘燃’是‘燃烧’的意思,写出花的茂盛。”有的又写:“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形象地写出了花朵怒放如火的姿态,表达作者对明丽春光的喜悦之情。”另有学生会争辩:“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思乡之情,一、二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何来喜悦?”……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然而当我把这些答案呈现之后,学生就会在激辩中厘清,最终形成统一认识。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在语文教学中,将问题交给学生,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享受解决问题过程的欢乐;将他们的思考成果呈现,感受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启发的思辨。这样以火花点燃火花,以思维碰撞思维,必然带来语文教学的艳阳天!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疑中激趣,形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每篇课文都会有让我们产生警醒或者疑问之处,抓住这些关键处,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可以有效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如学习《囚绿记》,学生肯定会心有疑问:“囚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囚绿?”引导学生带着此问读文,其专注度自然倍增。
通过问题导入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探究就有了针对性,避免了自主学习的漫无目的和漫无边际,减少了时间的浪费,并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写中完善,锻炼审慎的思维能力
囿于时间限制,为了完成课时教学内容,一些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后,就匆忙让学生回答。学生因为还没将思路理清,紧张之下更是难以表达。在多次提问无果后,有老师干脆就将答案直接给出。结果是,因为问题多是没有经过大脑的过滤、思考,学生对知识点要么囫囵吞枣,要么雾里看花,最终一知半解。长此以往,认识难免会变得狭隘、浅薄。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有时一些重要问题的回答还应要求学生写在纸上,以锻炼他们回答问题的条理性与精确性。
本学期,我重点关注对学生课堂动笔思考的能力培养,但凡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就让学生拿起笔将自己的答案写下来。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我们需要分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谁逼死了孔乙己?分析原因并到文中寻找答案的依据。”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答案宽泛但要回答到点上。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时就得用大脑来分析,用笔来记录:“一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麻木冷漠,如文中人们嘲笑他偷书而被人吊起来打,众人笑他没有取得进学,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后无人怜悯,无人关心他的去处……”“二是孔乙己自身性格存在的弱点:无一技之长,好喝懒做,迂腐懦弱。如文中他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生活经历……”“三是腐朽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对人民大众的毒害。”
在写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舒展,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发展的空间,思考也就显得慎重、严谨,并且全面。长期坚持,学生渐渐就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思维也能发散开来。同时,还学会了在思考的过程中,回过头去考虑提问与回答是否一致,论述是否有理有据。
三、品析答案,提高周密答题的水平
大多数情况下,对发言学生念出的答案,很多学生不一定立刻就能看到优缺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尝试用投影或者事前让部分学生写在小黑板上等方式,将答案直观呈现在大家面前。有了标的,学生讨论必然积极,其思考必然宽泛,其思维必然严谨,其下笔必然慎重,其词句必然精准。比如赏析文中句子时,我就经常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思路先写在纸上,我则在巡视中,将一些较好的回答、一些典型错误和一些值得推敲的问题默记于心。待大部分学生答案差不多准备好时,就选择一些同学的回答以投影仪或黑板板书的形式呈现。如教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其中“燃”字的作用,有些学生会写:“写出花的美丽。”有的则写:“‘燃’是‘燃烧’的意思,写出花的茂盛。”有的又写:“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形象地写出了花朵怒放如火的姿态,表达作者对明丽春光的喜悦之情。”另有学生会争辩:“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思乡之情,一、二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何来喜悦?”……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然而当我把这些答案呈现之后,学生就会在激辩中厘清,最终形成统一认识。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在语文教学中,将问题交给学生,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享受解决问题过程的欢乐;将他们的思考成果呈现,感受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启发的思辨。这样以火花点燃火花,以思维碰撞思维,必然带来语文教学的艳阳天!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