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账里也出金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fang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阐释】
  人的成长过程,一般以年岁作为标志。每一阶段所发生的事情,就如树木的年轮一样,必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以铺陈排比的方式,将刘兰芝从十三岁到十七岁这一年龄段的经历表述得铿锵顿挫,有条不紊,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出她的知书达礼、才艺双全。这种围绕既定的主旨,采用年岁作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叙写重点年岁中所发生的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独特鲜明的真实个性,反映生活某一方面的本质意义的技法叫作“年岁记事”。它貌似一般人所忌讳的“流水账”,但若是运用得当,“流水账”里也能出金。可以使作品行文简洁而又意蕴深厚,篇幅短小而又画面真切,条理清晰而又重点突出,从而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中国古代许多历史文献叙写史实,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或以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或以皇帝年号纪年,因而被称作“编年体史书”。与“编年记事”相比,“年岁记事”可以说同出一源,不过具体而微罢了。它也主要用于写人记事,并且呈纵式展开文脉;而与“编年记事”的区别在于只可以从某一个人的视角来观察纷纭杂沓的大千世界,通过他不同时期的见闻感受来塑造人物形象,描绘五光十色的生活图景,抒发喜怒哀乐的真挚情怀,流露褒贬抑扬的深刻思想。考场作文中,它常常被派上用场,而且大有作为。2011年四川高考作文题是“总有一种期待”,其题眼为“总”,强调了“期待”的时间之长远,行动的意志之坚韧,要落实到文章中可决非易事,故使得不少考生束手无策。有位考生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记叙文体,巧妙地采取年岁记事法来谋篇布局。文章择取他成长中几个有代表性的节点,以年岁为经,以期待为纬,刻画他在成长的不同时期里对走进诗词意境美的努力追求:6岁,期待诗人们带给自己美好的想象,让梦想奇景牵引着步向人生更远的路;12岁,期待走进诗人们写作的场景,在诗人们的足迹中寻找与自己相似的足迹;18岁,期待获取华夏五千年蕴藏在诗词中的精髓,让她熏陶着自己不断成长。如此年年期待,岁岁成长,文章水到渠成,卒章显志:“从小到大,我总有一种期待。便是这种对诗词的期待,伴我一路成长;便是这一路的成长,使我对诗词又有新的期待。”真可谓成长不止,期待无限,淋漓尽致地凸显题眼,演绎题旨。文章立意高远,构思精巧,从而脱颖而出,亮人眼球。
  以“年岁记事”技法构筑框架,挥洒笔墨,人称可以不拘一格,或者用第一人称,或者用第二人称,也不排斥第三人称。具体操作时须注意两点:一是锁定题旨,善于选点,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着眼于大背景,着手于小题材,抓不同年岁中的典型镜头,精心取舍,以小见大,使之全方位、立体地反映生活本质特征;二是一线串珠,工于组合,叙事不蔓不枝,绘景惟妙惟肖,力求每个生活镜头内容凝练集中,画面视感强烈,笔法灵活多变,逻辑逐层深入,首有提领伏笔,尾有回扣照应,布下“年岁”红线将它们贯串成为一个整体,宛若流光溢彩的珠链,这样才能给人意境深邃、绚烂多姿的享受。例如,《美丽的绽放》这道命题,如果根据“年岁”来“记事”就不难出彩。题目为偏正短语,要写作的对象是“绽放”,需凸显的题眼是“美丽”。“绽放”本指花的开放,这里比喻“表现”“显露”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美丽”则是对“绽放”的修饰,也可以视为它的领属。其范畴很大,包括人所拥有的一切美好情愫和优秀才能。整个命题旨趣在于,表现人的具体行为所闪耀的心灵之光和智慧之光。大体把握题意之后,不妨从“成长”的角度确立“诚实为人”“艰苦求知”之类的主旨,撷取几则有代表性的材料,以“年岁”为经,以“成长”为纬,层层推进,串“点”成“面”,精心编织出曲折动人的故事,再现人物如何逐步克服缺点和困难,最终绽放出美丽的必然过程。
  【名家示范】
  雪地里的红棉袄
  高吉波
  (一)
  30年前,我8岁。
  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脊背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
  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有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驮回了我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大约是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舔净了留在嘴边的米粒。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饭,留给我的,里面掩着两个鸡蛋。
  我没喝,也没吃。
  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还热,吃吧。”
  那天,风大,雪大。嫂子穿着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
  (二)
  20年前,我18岁。
  嫂子给我剃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阿九,咱家你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
  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三)
  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父亲和大哥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给嫂子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到写这篇文章,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
  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的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自己疼自己。”
  我没有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眼睛已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选自《精美散文》)
  [点 评]“雪地里的红棉袄”,色彩对比鲜明,颇富象征意义。清贫苦寒的家境里,有一个心灵美好的人支撑着,如“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题目先声夺人,有力突出了主人公的崇高形象。
  全篇采用“年岁记事”的方法布局,匠心独运,别具一格。30年的时间跨度,30年的纷纭琐事,30年的见闻感受,文章却只撷取其中“我8岁”“我18岁”和“我38岁”这三段的典型材料,呈纵式展开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作者信笔行文,灵动自如,或急或徐,或顿或留,或正或侧,或详或略,始终不乏细节生动,把嫂子勤劳善良的优秀品格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刻画得淋漓酣畅。“那天,风大,雪大。嫂子穿着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那天,风大,雪大……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那天,风很大,雪很大……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如此反复点染烘托,既紧扣题目,使结构严谨有序,更让人感受到虽然时光流逝,但嫂子却爱心永恒。
  “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结尾画龙点睛,借用日记中的生动比喻纵情讴歌嫂子的高风亮节,犹如豹尾一击,戛然而止而又余音绕梁。
  【佳作展示】
  踮起脚尖
  某考生
  从春到冬,母亲踮起脚尖迎接新的一天;从小到大,母亲踮起脚尖为我撑起一方爱的晴空。
  ——题记
  想起母亲,便想起她很多画面。每一个画面里,母亲的姿势都是踮起脚尖。
  她踮起脚尖卖力地踩着打谷机;她踮起脚尖把一筐筐的稻谷放进高高的谷仓里;她踮起脚尖摘下树上的桃子,挑到几里外的集市上卖;在集市的人堆里,她高声叫卖。那姿势仍是踮起脚尖……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
  一
  5岁那年秋天。四里外的赵村放电影。母亲说好要带我去看的,可等她把碗洗好,把猪草剁好,装到大荷叶锅里后,我们匆匆赶到赵村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更重要的是:晒谷坪上早就聚集了很多人,连两旁堆起的草垛上也是人。我们挤不到前面去,站在后面根本看不见,我急得直嚷嚷。母亲迅速地把我架在脖子上,“哎,好!还差一点!看不完整。”母亲又调整了一下身体,这下我完全能看见了。当时,也没有去想,只知去看并不太懂得的电影。许多年后,我回忆起童年来,便明白了那晚我能看到电影的原因,是我一直骑在母亲的脖子上,是母亲一直踮起脚尖,踮了一个晚上。而她看到的却只是别人的后背。
  二
  15岁那年,我中考。(那时,时兴考中专,特别是我这样的农村孩子,跳出农门,有份工作,就是长辈最大的心愿。)
  记得6月18号那天,考完语文,我走出考场,一眼就看到了人群里的母亲。她正踮起脚尖,探出半个身子,向这边张望呢!我跑过去,轻声责备说:“妈,你怎么来了,咱家正在割麦子呢,忙都忙不过来!”母亲笑笑,从塑料袋里拿出两张鸡蛋饼,还有几个鸡蛋,塞给我说:“我送这个来给你吃,你最喜欢吃的了。天太热,没弄太多,怕坏,饿了吧,快吃!”
  我接过,低头看见母亲头上还粘着几根小小的麦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好!
  三
  25岁那年冬天,我失恋了,我觉得我的整个世界,都冻结了,都塌陷了。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冷冷的风里,万念俱灰!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冰粒,我不管;又不知过了多久,飘起了鹅毛般的雪花,我还是没管。后来,不知怎么的,走着走着,就回到了家。母亲见到我从单位回来,又惊又喜,连忙帮我拍去身上的雪花,“头上也还有,别动,妈妈帮你弄下来!”母亲边说着,就踮起脚尖,张开双臂,去弄我头上的雪。刹那间,我感到一种巨大的温暖弥漫全身,这一刻,我明白了:就算我失去了整个世界,我还拥有母亲,还有母亲暖暖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积极地生活呢?
  四
  我正准备午睡的时候,听到客厅里窸窸窣窣的声音,出来一看,是母亲,她正踮起脚尖,蹑手蹑脚的,“妈,什么事呀!”“呀,把你吵醒啦!”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没事,我送点青菜过来!顺便看看,你们有没有要洗的衣服!……哦,快去睡!快去!”我没能拗过母亲,她硬是把我儿子换下的脏衣服拿走了。
  这一年,我34岁,母亲57岁。她在我所在的学校食堂里做临时工,一份几百块钱的工作,她却比谁都看重,都珍惜。空余时间,还在食堂后面的空地上种了菜,时不时地来帮我做做家务……
  母亲拿着脏衣服的身影已经走远,灶台上,放着她刚从地里摘下的青菜,翠绿翠绿的,还闪着光。
  往事一幕一幕,那踮起脚尖的身影在我泪光闪烁的眼前交错浮现,告诉我许多,也教会我许多,还提醒我许多。
  [点 评]“踮起脚尖”,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虚实意义兼备,蕴含颇为丰厚。本文以小小说形式演绎题目,通过对“踮起脚尖”这一微小动作的刻画,凸显“母爱深深”的主旨,抒发“我”无尽感戴的衷肠,小事大义,别出心裁,乡土气息浓郁,笔墨清新灵动。不过它的最大特色还在于“年岁记事”技法的成功运用。开篇总起,亮出文眼:“母亲踮起脚尖为我撑起一方爱的晴空”,并以大量的排比、反复句极力渲染这一动作,挈领起下文对“我”的四个人生节点的叙述。中间分写,围绕文眼以时间为经,以细节为纬,从“我”的视角,多时段、多侧面地展现一幅幅“别开生面”的慈母爱子图画,浓情挥洒,感人肺腑,笔法变幻,多彩多姿,鲜活生动,美不胜收,逐层推进,井然有序。结尾总束,画龙点睛,重扣人物动作,揭示深刻意蕴,照应前文内容,加深读者印象。如此谋篇布局,使得文章增色不少,令人读罢,别是一番“乡愁”在心头。
  【拓展训练】
  当代经典名言:“不要穷得只剩下了钱!”请以“穷与富”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立意自定。
  [写作提示]穷与富,具有双重含义,包括物质上的与精神上的两种。有人说,“钱”是财富的象征:有钱能使鬼推磨,财大气粗,有钱能有一切。果真如此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金钱固然重要,为人们生活所必需,但是它换不来能力,换不来品质,换不来荣誉,换不来友谊,换不来真情,更换不来健康。人生路上,精神富有而物质穷困,远比物质富有而精神穷困幸福。我们所熟知的陶渊明和贾宝玉就是典型例子。前者环堵萧然,短褐穿结,但有采菊东篱、衔觞赋诗的情趣;后者高宅大院,锦衣玉食,却无放飞天性、恋爱知己的自由。两者对比,谁甜谁苦,不言而喻。“领带大王”曾宪梓曾经说:“苦难其实是人生的巨大财富。”这位上餐馆将没吃完的点心打包、一双鞋穿过5年换了鞋帮接着穿的大亨,自1978年以来,累计向全国科教、福利等事业捐款7亿多元。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不在于他的物质财富,而在于他的爱心、勤俭等精神财富。由此可见,真正的富有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然而,古今中外有多少守财奴虽然是物质上的富人,却是精神上的穷人,他们都为时人所不齿,为历史所唾弃。写作本题,如果选择记叙性文体,以“年岁记事”来谋篇,也不难出彩。譬如通过某一人的视角,以年岁为经,以追求为纬,展示他赢得物质财富却丢失精神财富的历程,批判那种“穷得只剩下了钱”的阴暗现象,从而警醒世人该做一个怎样的富人。落墨时,倘能遵循“眼前景,胸中情,笔底文”的九字诀,就一定能成就佳作。
  [作者单位:湖北省仙桃市胡场一中]
其他文献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剧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家报社搞国学
期刊
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物质的宝库,也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心去感受自然,从自然中汲取智慧、收获灵感、感悟哲理,创作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可见,自然中蕴含的哲理与人类的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思维的角度,参照自然界中的一些物体,挖掘议论说理思维与物体性质的内在联系,抽象思维与形象物质相结合,体“物”说“理”,总结出议论说理深刻的八种思维方式:钢琴式、快板式、钟摆式、弹弓式、
期刊
【主题导语】  毕淑敏(1952.10—)女,生于新疆伊宁。1969年入伍,在部队当兵11年。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等各种奖项30余次。  毕淑敏是作家,又是医
期刊
作文的“根”在哪里?在“我的”生活里。梵·高说过,你是麦子,一定要把你种到麦田里去,才能生根发芽,不要在巴黎的人行道上枯死。要在考场上写出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还是要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里去。只有扎根于“我的”生活,写出的记叙文才能个性飞扬,抢人眼球。  一、事——讲述“我的”经历  有的考生拿到作文题,先想到的并不是“我的”生活,而是从《读者》《微型小说选刊》和各类作文选、阅读材料中“别人的”的生活中
期刊
【作文题目】  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没必要攀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风有风的自由,云有云的温柔,没必要模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你认为快乐的,就去寻找;你认为值得的,就去守候;你认为幸福的,就去珍惜。没有不被评说的事,没有不被猜测的人。  【思路点拨】  本段材料是一段充满议论性质又饱含哲理的文字,由山、水、风、云都在展示着自己不同的生命状态联想到我们人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个
期刊
旅行的意义  朱钰婷  曾看到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但当我捧起书卷里,总会听到“不务正业”的斥责声,而旅行看起来更是遥不可及,繁忙的学业生活连散步的时间都不曾给予我,更别提到处走走了。  于是只能在脑海中臆想着,在某个晴朗的早晨,橘红色的朝阳照耀着城堡式的建筑的屋顶,洒向大片的树林,直到最后,我们才看到温暖的太阳从树梢上面升起,更多的森林披上了阳光。沿着柏油
期刊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时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以当今社会生活为表现对象,关注时代热点,与读者心灵紧密相联,具有素材新鲜、思想向上、技法灵活等明显优势,其标题、立意、选材、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都是高考作文可资借鉴的宝库。  从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实际情况看,时文与高考满分作文如影随形。时文元素,在高考作文里随处可见,借鉴时文笔法为文,以新颖的形式、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诗歌的复苏与繁荣,“口语诗”的概念被明确地提了出来。什么是口语诗?顾名思义,就是用平常的说话的语言写出来的诗。“长得像我/但是比我纯洁”,这是赵旭如的《女儿》,它无疑是一首口语诗。诗人杨森君旅途中创作的《长途汽车上打瞌睡的人》,也是一首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口语诗——  我紧挨着一个女孩坐着  故意打瞌睡慢慢把头偏过去  最后整个上半身都靠在她身上  座位后面  一名陌生男子以为 
期刊
《寻人启事》这篇微型小说题目本身有点“俗”,但其情节却是曲折起伏,巧设悬念,蕴藉隽永,引人入胜。  1.苛刻而浓烈的母爱  《寻人启事》中的母亲显然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她心思全用在了挣钱上,而且对女儿日常生活的要求太严格,望女成凤之心甚切,很少面对面同女儿促膝交流,使女孩产生了母亲并不爱自己的误解,以致于女孩产生了离家出走以“报复”母亲的幼稚念头。可随着情节的发展,事实证明,貌似冷酷的母亲是深爱着
期刊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人们常常会“猜”:看小说、电影,猜情节会如何发展;看球赛、看赛马,猜结局会怎样……你一定“猜”过别人的心思、举止,或者一件你很想知道答案的事。  人类常靠“猜”而有新的发现:哥伦布猜测地球是圆的而找到新大陆;哥白尼猜想地球绕着太阳转而开启天文学的新途;牛顿也是先猜地球必有一股力量将月球拉住,从而发现物体的质量会影响万有引力的强度。  请以“猜”为题,自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