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的“根”在哪里?在“我的”生活里。梵·高说过,你是麦子,一定要把你种到麦田里去,才能生根发芽,不要在巴黎的人行道上枯死。要在考场上写出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还是要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里去。只有扎根于“我的”生活,写出的记叙文才能个性飞扬,抢人眼球。
一、事——讲述“我的”经历
有的考生拿到作文题,先想到的并不是“我的”生活,而是从《读者》《微型小说选刊》和各类作文选、阅读材料中“别人的”的生活中寻找灵感,仿佛“我的”生活都“低小下”,只有“别人的”生活才“高大上”。殊不知,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有属于自己的触感和痛感;有了触感和痛感,才能写得“入骨”;写得“入骨”,阅卷教师才能感同身受,心有戚戚。其实,男生自有哥们誓言,女生也有闺蜜私语;走读生自有单独房间的惬意,住校生也有集体宿舍的欢笑;城市学生自能紧跟时尚的脚步,农村学生也能细嗅泥土的芬芳……每一种经历,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每一段历程,都可能是创作的一个源泉;每一次历练,都是构思的一份素材。请看下面两个作文片段:
[片段一]
氤氲的水汽散去,呈现在我眼前的是老人那张慈祥的笑脸:“姑娘,好吃么?”
“好吃好吃!”我连连点头。
“呵呵。”老人一笑,似乎满足了,却又夹了一丝落寞的味道。
我环顾四周,这么一段时间,小巷里仍没有什么人,只有我这一个顾客罢了。老人的生意似乎并不好——也对,这样偏僻的地方。
“平日里生意可好,老爷爷?”
“唉!”老人叹了口气,沮丧与落寞交织,最终都化为淡淡的无奈,“除了些街坊邻居和熟客,还有谁来哟!”
我看着手中那块未吃完的桂花糕,虽有些冷了,可那香气却还在幽幽地钻进我的鼻子。我默默地想:“这么好的桂花糕,真是可惜了!人们都爱吃那洋快餐,殊不知这桂花糕才是真正的美味。这‘李记桂花糕’的未来……”唉!我抬头瞧瞧天空,太阳在云边露出一点光,不知那“李记桂花糕”能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呢?我有些担忧又有些迷惘地注视着那块招牌。
(江苏扬州中学管弦乐《味道》)
[片段二]
小时候,家里穷,没什么好吃的。自打我记事起,蘿卜干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入口一嚼,两齿相碰间萝卜干应声而碎,咸的、脆的、香的。那时,就着一盘萝卜干,我可以喝下三四碗粥,吃下两大碗饭。
后来,条件渐渐变好了,盘子里不再是单调的萝卜干,而多了其他的菜——蔬菜,甚至荤菜。这时的萝卜干便不香了,便是一只鸡烧了一锅汤都比萝卜干香。
上学后,住校。我妈生怕学校条件不好,我说学校食堂有鱼有肉,而且顿顿有,让她放心。于是乎我顿顿吃肉,吃了三四年,人却不见胖。也许是条件真的太好了,盯着盘中的肉,就像看着一块木头。一碗大米饭,吃一半,留一半,我还美其名曰“顿顿有余”。
那天食堂又出了新菜,我一看,萝卜干配小瓜干,我破天荒地一碗吃完仍不过瘾。
放假回家,老妈问我:“怎么又瘦了?”赶紧要去买菜。
“想吃什么?”
“萝卜干!”
我妈像看白痴一样看着我。
只有吃萝卜干时,才觉得它有滋有味;各种美食吃腻了,更觉得它别有风味。
(江苏大丰高级中学黄翔《舌尖上的轮回》)
同样写的是“吃”,管弦乐来自江南名城扬州,而黄翔来自苏北农村大丰,故而管弦乐写的是休闲的传统小吃桂花糕,而黄翔写的是每日的下饭咸菜萝卜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日益改善。黄翔没有江南名城居民的那份休闲,所以面对现已无人问津的桂花糕,他不会生发出管弦乐对传统工艺濒临失传的深沉忧思;同样,管弦乐没有吃过苏北农村的苦,所以面对一盘萝卜干配小瓜干,他也不会吃出黄翔“这是舌尖上的轮回,更是生活中的轮回”的人生感喟。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东北的学生写出来就是黑土味儿的,陕西的学生写出来就是黄土味儿的,江南的学生写出来就是烟雨蒙蒙的”。
二、情——抒发“我的”胸臆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记叙文则应以情动人。而要动他人之情,先得自己动情,动真情,喜怒哀乐皆由心窝里流出。如果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怎么能去感动阅卷教师呢?广大考生“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王蒙《〈青春万岁〉序诗》),为此,考生需要把自己的体验感受表达出来。喜则“点赞”,怒则“愤青”。既念“小我”,故会骋怀使性,不抒不快;又怀“大我”,故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这正是学生情感的有趣、可贵之处,自有它特别的感染力。决不要去耍酷,玩深沉,“欲说还休”,而应该动之于衷,形之于文,让自己的感情原汁原味、十分自然地流淌出来。人心是相连的,人情是相通的。只要你把那些想起来就心潮起伏、不能自控的情感波涛敏捷地捕捉在手,就点击到了阅卷教师的“情感穴位”,就能让阅卷教师的心弦为之共鸣。请看下面两个作文片段:
[片段一]
父母出门前留下的早餐早已凉透,我不得不出门买早餐……那时我的心情像当天的天气一样糟糕。“喂,来一包豆浆。”我很不礼貌地对女店主说。她好像并不反感我的无礼,挑了一袋热乎乎的豆浆,小心翼翼地递给我,并轻声说:“拿好了。”
我心不在焉地伸手去接豆浆,突然“啪”的一声,豆浆从我的手中滑落在地。“你是怎么搞的?”我大声呵问她。她什么也没说,默默地重新挑了一袋热乎乎的豆浆,热情地递了过来。“拿好了,别再洒了。”她依然轻声地说。我冷冷地接过豆浆,径直走开。
背后传来一个顾客与她说话的声音:“刚才明明是他自己没有拿好才掉在地上的,你怎么还给他换了一袋?”她回答道:“自家做的,没有关系。再说他只是一个孩子,我何必和他较真呢。”听到这些话,我忍不住回过头,只见她向我点头微笑致意。
天空不知何时飘起了雪花,我的掌心微凉,心中却仿佛被阳光照耀着…… 后来,我想对她说“对不起”时,她已离开了这座城市,我盼望着她哪天能再来这做生意,好让我当面向她道歉與感谢。
(陶庆华《一抹温暖的微笑》)
[片段二]
几分钟前,一名经常来我校推销书籍的中年男子在班级的讲台上留下了一叠厚厚的书签。班里一名活跃分子数了数,大概只有三十张,只够每张桌子一张。我迫不及待地看着他朝我走来,终于,一张书签在我的注视下落在我们桌子的中间,同桌似乎还没反应过来,书签已经在我手上了。我美美地看着书签,感觉赏心悦目。
“能不能借给我看一看。”同桌轻轻地说道。我怕好不容易厚着脸皮拿来的书签一去不回,便没好气地说道:“书签有什么好看的,还是去做你的数学题吧。”同桌平时就是个不善言辞的人,经我一说他便红着脸,低下头去继续做题。而我却毫不在意,思索着把它夹在哪本书中,一时决定不下,便仍捧着不放。
突然,我感觉越看越无聊,越看越空虚,接着心头便泛起一种失落感。它本不属于我,我不过是克制不住占有的欲望,厚着脸皮把它抢过来的。我感觉自己好卑下,谦逊何在?礼让何在?我忙撕下一张纸工整地写道:“圣诞快乐!”附在书签上一起送至同桌面前。他先是一愣,接着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位圣诞老人。
(顾延石《圣诞书签》)
同样写的是“人情”,但两文的落脚点明显不同,陶文落在“施”与“报”上,顾文落在“得”与“失”上。在陶文中,女店主何以能对“我”的不礼貌不反感,对“我”的呵问不介意,对“我”的推卸不较真?皆因她把“我”当做一个孩子,这份宽容如阳光般温暖,融化了“我”内心的坚冰。但遗憾的是,“我”再也没有向她道歉与致谢的机会了,这份无以为报的歉意将永远纠结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在顾文中,为什么“我”得到了书签却感到心里空落落的?因为“我”忽略了几年来凝结起来的同桌深情。为什么“我”送出了书签却感到心里满当当的?因为“我”已将“小爱(书签)”幻化为了“大爱(友情)”。一句“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位圣诞老人”,诗情满满,诗意袅袅。这就是“以我手写我心”,这就是那个本色自然、活蹦乱跳、童心未泯、可亲可爱、有当代风味的“你”的心声。
三、理——生发“我的”感悟
吃一堑,长一智,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经一事,明一理,苏轼游石钟山方悟“事须目见耳闻”之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始得“事成于志、力、物”之理。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大千世界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经过不同的世事历练,人就会对事理、情理也有着不同的感悟。高中生涉世未深,生活经验、社会经验还很有限,就这样在生活之路、人生之路上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走着,但谁的青春没有被风吹过?如果人人都是老姜,这将是一个何等辛辣的社会。也许广大考生的感悟还很青涩,但有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它更像一枚橄榄,比“三国(王国维、汪国真、周国平)”的睿思更真切可感,比“三泰(列夫·托尔斯泰、伏尔泰、泰戈尔)”的彻悟更耐嚼有味。阅卷教师想读的也正是这初生牛犊身上特有的“乳臭味”,而不是一个个装扮“成熟”的“小老头”“小老太”身上散发出来的“老人味”。请看下面两个作文片段:
[片段一]
前一阵子,学校搞“一对一”的学习大比拼,我在目标栏里写了年级第一!为此,我挑三更灯,熬五更夜,可谁曾想,成绩单发下来,我不但不是年级第一,就连班级第一也丢了!
一时间,我感到无所适从。老爸看着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便提议到王叔那儿去买个瓜解解渴。我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到了王叔的瓜摊前,我挑了一个瓜递给王叔,王叔单手一托:“六斤七两!”我还是习惯性地将瓜放在电子秤上验一验:“哇,王叔,你真厉害!”
这时,老爸从怀里掏出两张“老人头”摆在摊前:“王叔,你要是把我手中的这个瓜估准了,这二百块就是你的了,你敢不敢?”王叔被众人一激,就应下了!老爸递过瓜,王叔先用单手托托,好像为了保险,又用双手托托,脸逼得通红,最后硬着头皮说:“七斤半!”我把瓜放到电子秤上一验,整整相差了一斤!
回家的路上,老爸语重心长地说:“王叔是被自己打败了。面对着二百块钱,他有了欲念,正是这精神上的负担导致了他的失败。”老爸望着一脸惊讶的我说:“小子,你又何尝不是如此啊!”
突然间,我醍醐灌顶!
(刘文生《神手王叔》)
[片段二]
我不知如何向老父开口去要资料费。父亲每年仅凭着几亩南瓜地供我上学。父亲张罗钱那会,想破了脑子,后来他把目光投向了屋后的南瓜地。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摘了一平车还未完全长成的南瓜到乡下小镇上去卖。
整整一天,父亲守着平车叫卖,水米未进,可南瓜几乎未动。此后几天,父亲的南瓜依然无人问津。这天,父亲无意中听人说“城里人特爱吃南瓜”,不觉眼前一亮:对啊!镇上人不买的南瓜何不卖给城里人尝尝鲜呢!这次,他备了两天的干粮,拉着满满一平车南瓜上路了。尽管城里的小市民很会讨价还价,但他依然卖了好价钱。
看着满把的角票,我禁不住泪流满面。父亲安慰我说:“孩子,你看我卖南瓜,开始在乡下小镇上卖,根本就卖不动。我细一想,原来小镇上的人都是吃着南瓜长大的,他们对南瓜早已失去了胃口。寻思几天,我终于摸着了门道,只有吃腻了大鱼大肉的城里人,才会花几个小钱买点南瓜尝尝鲜。所以,你在学习上也要学着经常回头望望,兴许你走的岔路能帮你大忙哩。”
父亲的这一席话不是高深的哲理,而是生活的启示。
(黄悦《父亲和他的南瓜》)
同是借“卖瓜”昭理,但因“事”殊,故而“理”异。在刘文中,老爸编导了一出“打赌”戏:神手王叔心无挂碍,单手一托一个准;有钱系心,双手轮托差一斤。它让“我”从中感悟出“要用好生活中的减法,只有减去了缠绕在心头的杂念,才能心无旁骛、一身轻松地做好真正应该做的事”的生活之理,从而排解了“我”学习上拼命用功却不进反退的烦恼。在黄文中,父亲则现身说法。把南瓜卖给吃着南瓜长大、早对南瓜失去胃口的小镇上的人,肯定卖不出去。父亲总结经验,最后做出了把南瓜卖给吃腻了大鱼大肉、愿意花几个小钱买点南瓜尝尝鲜的城里人的正确判断。它让“我”从真切的生活中感悟出了一条成功法则——成功来自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自经验。这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这就是学生们从生活这本大书中获得的感悟。
高考记叙文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才能汲取绿色的养分,根深叶茂。考生要想使自己的记叙文在考场上脱颖而出、夺取高分,必须从“我的”生活开始叙写,下踏踏实实之功,收登堂入室之效。
[作者通联:江苏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一、事——讲述“我的”经历
有的考生拿到作文题,先想到的并不是“我的”生活,而是从《读者》《微型小说选刊》和各类作文选、阅读材料中“别人的”的生活中寻找灵感,仿佛“我的”生活都“低小下”,只有“别人的”生活才“高大上”。殊不知,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有属于自己的触感和痛感;有了触感和痛感,才能写得“入骨”;写得“入骨”,阅卷教师才能感同身受,心有戚戚。其实,男生自有哥们誓言,女生也有闺蜜私语;走读生自有单独房间的惬意,住校生也有集体宿舍的欢笑;城市学生自能紧跟时尚的脚步,农村学生也能细嗅泥土的芬芳……每一种经历,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每一段历程,都可能是创作的一个源泉;每一次历练,都是构思的一份素材。请看下面两个作文片段:
[片段一]
氤氲的水汽散去,呈现在我眼前的是老人那张慈祥的笑脸:“姑娘,好吃么?”
“好吃好吃!”我连连点头。
“呵呵。”老人一笑,似乎满足了,却又夹了一丝落寞的味道。
我环顾四周,这么一段时间,小巷里仍没有什么人,只有我这一个顾客罢了。老人的生意似乎并不好——也对,这样偏僻的地方。
“平日里生意可好,老爷爷?”
“唉!”老人叹了口气,沮丧与落寞交织,最终都化为淡淡的无奈,“除了些街坊邻居和熟客,还有谁来哟!”
我看着手中那块未吃完的桂花糕,虽有些冷了,可那香气却还在幽幽地钻进我的鼻子。我默默地想:“这么好的桂花糕,真是可惜了!人们都爱吃那洋快餐,殊不知这桂花糕才是真正的美味。这‘李记桂花糕’的未来……”唉!我抬头瞧瞧天空,太阳在云边露出一点光,不知那“李记桂花糕”能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呢?我有些担忧又有些迷惘地注视着那块招牌。
(江苏扬州中学管弦乐《味道》)
[片段二]
小时候,家里穷,没什么好吃的。自打我记事起,蘿卜干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入口一嚼,两齿相碰间萝卜干应声而碎,咸的、脆的、香的。那时,就着一盘萝卜干,我可以喝下三四碗粥,吃下两大碗饭。
后来,条件渐渐变好了,盘子里不再是单调的萝卜干,而多了其他的菜——蔬菜,甚至荤菜。这时的萝卜干便不香了,便是一只鸡烧了一锅汤都比萝卜干香。
上学后,住校。我妈生怕学校条件不好,我说学校食堂有鱼有肉,而且顿顿有,让她放心。于是乎我顿顿吃肉,吃了三四年,人却不见胖。也许是条件真的太好了,盯着盘中的肉,就像看着一块木头。一碗大米饭,吃一半,留一半,我还美其名曰“顿顿有余”。
那天食堂又出了新菜,我一看,萝卜干配小瓜干,我破天荒地一碗吃完仍不过瘾。
放假回家,老妈问我:“怎么又瘦了?”赶紧要去买菜。
“想吃什么?”
“萝卜干!”
我妈像看白痴一样看着我。
只有吃萝卜干时,才觉得它有滋有味;各种美食吃腻了,更觉得它别有风味。
(江苏大丰高级中学黄翔《舌尖上的轮回》)
同样写的是“吃”,管弦乐来自江南名城扬州,而黄翔来自苏北农村大丰,故而管弦乐写的是休闲的传统小吃桂花糕,而黄翔写的是每日的下饭咸菜萝卜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日益改善。黄翔没有江南名城居民的那份休闲,所以面对现已无人问津的桂花糕,他不会生发出管弦乐对传统工艺濒临失传的深沉忧思;同样,管弦乐没有吃过苏北农村的苦,所以面对一盘萝卜干配小瓜干,他也不会吃出黄翔“这是舌尖上的轮回,更是生活中的轮回”的人生感喟。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东北的学生写出来就是黑土味儿的,陕西的学生写出来就是黄土味儿的,江南的学生写出来就是烟雨蒙蒙的”。
二、情——抒发“我的”胸臆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记叙文则应以情动人。而要动他人之情,先得自己动情,动真情,喜怒哀乐皆由心窝里流出。如果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怎么能去感动阅卷教师呢?广大考生“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王蒙《〈青春万岁〉序诗》),为此,考生需要把自己的体验感受表达出来。喜则“点赞”,怒则“愤青”。既念“小我”,故会骋怀使性,不抒不快;又怀“大我”,故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这正是学生情感的有趣、可贵之处,自有它特别的感染力。决不要去耍酷,玩深沉,“欲说还休”,而应该动之于衷,形之于文,让自己的感情原汁原味、十分自然地流淌出来。人心是相连的,人情是相通的。只要你把那些想起来就心潮起伏、不能自控的情感波涛敏捷地捕捉在手,就点击到了阅卷教师的“情感穴位”,就能让阅卷教师的心弦为之共鸣。请看下面两个作文片段:
[片段一]
父母出门前留下的早餐早已凉透,我不得不出门买早餐……那时我的心情像当天的天气一样糟糕。“喂,来一包豆浆。”我很不礼貌地对女店主说。她好像并不反感我的无礼,挑了一袋热乎乎的豆浆,小心翼翼地递给我,并轻声说:“拿好了。”
我心不在焉地伸手去接豆浆,突然“啪”的一声,豆浆从我的手中滑落在地。“你是怎么搞的?”我大声呵问她。她什么也没说,默默地重新挑了一袋热乎乎的豆浆,热情地递了过来。“拿好了,别再洒了。”她依然轻声地说。我冷冷地接过豆浆,径直走开。
背后传来一个顾客与她说话的声音:“刚才明明是他自己没有拿好才掉在地上的,你怎么还给他换了一袋?”她回答道:“自家做的,没有关系。再说他只是一个孩子,我何必和他较真呢。”听到这些话,我忍不住回过头,只见她向我点头微笑致意。
天空不知何时飘起了雪花,我的掌心微凉,心中却仿佛被阳光照耀着…… 后来,我想对她说“对不起”时,她已离开了这座城市,我盼望着她哪天能再来这做生意,好让我当面向她道歉與感谢。
(陶庆华《一抹温暖的微笑》)
[片段二]
几分钟前,一名经常来我校推销书籍的中年男子在班级的讲台上留下了一叠厚厚的书签。班里一名活跃分子数了数,大概只有三十张,只够每张桌子一张。我迫不及待地看着他朝我走来,终于,一张书签在我的注视下落在我们桌子的中间,同桌似乎还没反应过来,书签已经在我手上了。我美美地看着书签,感觉赏心悦目。
“能不能借给我看一看。”同桌轻轻地说道。我怕好不容易厚着脸皮拿来的书签一去不回,便没好气地说道:“书签有什么好看的,还是去做你的数学题吧。”同桌平时就是个不善言辞的人,经我一说他便红着脸,低下头去继续做题。而我却毫不在意,思索着把它夹在哪本书中,一时决定不下,便仍捧着不放。
突然,我感觉越看越无聊,越看越空虚,接着心头便泛起一种失落感。它本不属于我,我不过是克制不住占有的欲望,厚着脸皮把它抢过来的。我感觉自己好卑下,谦逊何在?礼让何在?我忙撕下一张纸工整地写道:“圣诞快乐!”附在书签上一起送至同桌面前。他先是一愣,接着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位圣诞老人。
(顾延石《圣诞书签》)
同样写的是“人情”,但两文的落脚点明显不同,陶文落在“施”与“报”上,顾文落在“得”与“失”上。在陶文中,女店主何以能对“我”的不礼貌不反感,对“我”的呵问不介意,对“我”的推卸不较真?皆因她把“我”当做一个孩子,这份宽容如阳光般温暖,融化了“我”内心的坚冰。但遗憾的是,“我”再也没有向她道歉与致谢的机会了,这份无以为报的歉意将永远纠结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在顾文中,为什么“我”得到了书签却感到心里空落落的?因为“我”忽略了几年来凝结起来的同桌深情。为什么“我”送出了书签却感到心里满当当的?因为“我”已将“小爱(书签)”幻化为了“大爱(友情)”。一句“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位圣诞老人”,诗情满满,诗意袅袅。这就是“以我手写我心”,这就是那个本色自然、活蹦乱跳、童心未泯、可亲可爱、有当代风味的“你”的心声。
三、理——生发“我的”感悟
吃一堑,长一智,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经一事,明一理,苏轼游石钟山方悟“事须目见耳闻”之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始得“事成于志、力、物”之理。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大千世界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经过不同的世事历练,人就会对事理、情理也有着不同的感悟。高中生涉世未深,生活经验、社会经验还很有限,就这样在生活之路、人生之路上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走着,但谁的青春没有被风吹过?如果人人都是老姜,这将是一个何等辛辣的社会。也许广大考生的感悟还很青涩,但有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它更像一枚橄榄,比“三国(王国维、汪国真、周国平)”的睿思更真切可感,比“三泰(列夫·托尔斯泰、伏尔泰、泰戈尔)”的彻悟更耐嚼有味。阅卷教师想读的也正是这初生牛犊身上特有的“乳臭味”,而不是一个个装扮“成熟”的“小老头”“小老太”身上散发出来的“老人味”。请看下面两个作文片段:
[片段一]
前一阵子,学校搞“一对一”的学习大比拼,我在目标栏里写了年级第一!为此,我挑三更灯,熬五更夜,可谁曾想,成绩单发下来,我不但不是年级第一,就连班级第一也丢了!
一时间,我感到无所适从。老爸看着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便提议到王叔那儿去买个瓜解解渴。我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到了王叔的瓜摊前,我挑了一个瓜递给王叔,王叔单手一托:“六斤七两!”我还是习惯性地将瓜放在电子秤上验一验:“哇,王叔,你真厉害!”
这时,老爸从怀里掏出两张“老人头”摆在摊前:“王叔,你要是把我手中的这个瓜估准了,这二百块就是你的了,你敢不敢?”王叔被众人一激,就应下了!老爸递过瓜,王叔先用单手托托,好像为了保险,又用双手托托,脸逼得通红,最后硬着头皮说:“七斤半!”我把瓜放到电子秤上一验,整整相差了一斤!
回家的路上,老爸语重心长地说:“王叔是被自己打败了。面对着二百块钱,他有了欲念,正是这精神上的负担导致了他的失败。”老爸望着一脸惊讶的我说:“小子,你又何尝不是如此啊!”
突然间,我醍醐灌顶!
(刘文生《神手王叔》)
[片段二]
我不知如何向老父开口去要资料费。父亲每年仅凭着几亩南瓜地供我上学。父亲张罗钱那会,想破了脑子,后来他把目光投向了屋后的南瓜地。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摘了一平车还未完全长成的南瓜到乡下小镇上去卖。
整整一天,父亲守着平车叫卖,水米未进,可南瓜几乎未动。此后几天,父亲的南瓜依然无人问津。这天,父亲无意中听人说“城里人特爱吃南瓜”,不觉眼前一亮:对啊!镇上人不买的南瓜何不卖给城里人尝尝鲜呢!这次,他备了两天的干粮,拉着满满一平车南瓜上路了。尽管城里的小市民很会讨价还价,但他依然卖了好价钱。
看着满把的角票,我禁不住泪流满面。父亲安慰我说:“孩子,你看我卖南瓜,开始在乡下小镇上卖,根本就卖不动。我细一想,原来小镇上的人都是吃着南瓜长大的,他们对南瓜早已失去了胃口。寻思几天,我终于摸着了门道,只有吃腻了大鱼大肉的城里人,才会花几个小钱买点南瓜尝尝鲜。所以,你在学习上也要学着经常回头望望,兴许你走的岔路能帮你大忙哩。”
父亲的这一席话不是高深的哲理,而是生活的启示。
(黄悦《父亲和他的南瓜》)
同是借“卖瓜”昭理,但因“事”殊,故而“理”异。在刘文中,老爸编导了一出“打赌”戏:神手王叔心无挂碍,单手一托一个准;有钱系心,双手轮托差一斤。它让“我”从中感悟出“要用好生活中的减法,只有减去了缠绕在心头的杂念,才能心无旁骛、一身轻松地做好真正应该做的事”的生活之理,从而排解了“我”学习上拼命用功却不进反退的烦恼。在黄文中,父亲则现身说法。把南瓜卖给吃着南瓜长大、早对南瓜失去胃口的小镇上的人,肯定卖不出去。父亲总结经验,最后做出了把南瓜卖给吃腻了大鱼大肉、愿意花几个小钱买点南瓜尝尝鲜的城里人的正确判断。它让“我”从真切的生活中感悟出了一条成功法则——成功来自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自经验。这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这就是学生们从生活这本大书中获得的感悟。
高考记叙文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才能汲取绿色的养分,根深叶茂。考生要想使自己的记叙文在考场上脱颖而出、夺取高分,必须从“我的”生活开始叙写,下踏踏实实之功,收登堂入室之效。
[作者通联:江苏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