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师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最终达到生活与学习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关键词】品德课堂 活起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082-02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要的课堂组织形式,強调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生活经验和体验。教师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最终达到生活与学习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众所周知,学生品德的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讲授得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形成的结果。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综合性教学活动。而且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该课程的特点,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结合起来,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兴趣,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功效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有助于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等不同,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以此实现因材施教,让课堂“活”起来。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在组织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的时候,要选择一些直观的教学方式如网络、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有一句话说得好:“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参与中内化知识、践行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活动过程中可以以小组调查、讨论开展学习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自由表达机会,这样学生从不同角度能认识和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能够在自然、轻松、和谐、民主的条件下主动把外部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内化。
三、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新课程提出,教育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一种新的“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一方面要“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引导儿童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如在教学“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一课时,我结合本班实际,让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好干部的标准,结合这个标准,大胆评判一下班级中的现任班队干部的表现。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发言。为了让学生体验怎样才能公平公正的选举称职的班队干部,我又组织同学们来一次模拟选举,以投票的方式选举纪律委员。就这样,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总之,只有坚持以生为本,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活”起来,成为育人的天堂。只有这样,品德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品德课堂 活起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082-02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要的课堂组织形式,強调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生活经验和体验。教师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最终达到生活与学习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众所周知,学生品德的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讲授得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形成的结果。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综合性教学活动。而且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该课程的特点,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结合起来,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兴趣,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功效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有助于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等不同,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以此实现因材施教,让课堂“活”起来。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在组织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的时候,要选择一些直观的教学方式如网络、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有一句话说得好:“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参与中内化知识、践行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活动过程中可以以小组调查、讨论开展学习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自由表达机会,这样学生从不同角度能认识和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能够在自然、轻松、和谐、民主的条件下主动把外部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内化。
三、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新课程提出,教育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一种新的“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一方面要“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引导儿童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如在教学“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一课时,我结合本班实际,让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好干部的标准,结合这个标准,大胆评判一下班级中的现任班队干部的表现。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发言。为了让学生体验怎样才能公平公正的选举称职的班队干部,我又组织同学们来一次模拟选举,以投票的方式选举纪律委员。就这样,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总之,只有坚持以生为本,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活”起来,成为育人的天堂。只有这样,品德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