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作业的批改往往是以“√”“×”为评判标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批改作业的方式应该改变。作业批改不仅要注重结果,而且要注重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评定当中,在学生自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作业批改;自评;诊断;调控;导向
一
对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差生”“复习与检测”“学习总结与教研”等教学“六认真”,教师耳熟能详。其中,“备课”“上课”是广大教师和学校下功夫狠抓的重点,在课改思潮的推动下,“学习总结与教研”又是教师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局限下,“批改作业”“辅导差生”等则由于各种原因显得重视不足,落实不到位,其中作业的批改尤其显得薄弱。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知识衔接的桥梁,同时也是师生进行交流对话的第二课堂。作业的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基础、理解程度、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我们更要注意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而这个反馈不仅在课堂和谈话中,还存在于学生的作业中。
二
学生作业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作业过程中能真正形成技能、获取学科思想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科素养。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理清教学思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作业批改中,教师通常用“√”“×”来判断学生答题的正确与否,因为这种符号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批改时间,提高了批改效率,但这种传统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则显得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缺乏激励性,导致学生不会为作业的正确与否去刨根问底。而知识层层递进的性质导致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教学目标之一。作业本发下来时,每个学生都希望看到表扬、鼓励的话语。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批改中注意评语的恰当运用,要对学生作业进行多元化、恰如其分的评价,要体现鼓励性,以弥补传统教学中评价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有利于师生心灵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还将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的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过去,我们在评价作业时,往往是关注学生学科事实的积累,也就是记住了多少个概念、公理、法则、公式,而对他们的形成过程、推导过程以及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和其中的人文精神不予以重视,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只记住了结论而忽视了过程。现在,我们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去思考、探索、创新,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如果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会产生越来越浓厚的欲望,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不知道学生错误和不分析错误的原因是一个失误;而不让学生把错误的想法暴露出来,就会失去帮助学生剖析错例、建立正确认知的有利时机。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产生错误的原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够节省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决不能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更不能轻易下结论,要善于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思考过程与教师分享,善于在学生作业中发现原因,及时分析、订正。我们要善于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倡他们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反思能力,促进学生进步。学生对这样的“自我评定”兴趣盎然,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
在评价学生作业时,教师要加强学生作业的诊断。作业的“诊断”主体有两个:一是教师,二是学生。教师能根据学生做作业的结果提供的信息与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学生也能进行自我诊断。教师批改作业不仅是把作业批改完或简单地写些评语,而要在批改之后对作业情况进行反思。通过学生作业要了解学生课堂上的认知情况,反思学与教存在的问题,以指导下节课的备课与授课,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准备一本作业情况“记录与分析本”,在批改作业中,把发现的作业错例或者有好的解决方法及时记录下来,并把错误的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找出其错误的原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如果我们在进行作业批改时,学生能够认真自评,教师耐心细致的诊断,加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批改的导向、诊断、激励、调控功能,教学中就会呈现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的良好局面,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作业批改;自评;诊断;调控;导向
一
对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差生”“复习与检测”“学习总结与教研”等教学“六认真”,教师耳熟能详。其中,“备课”“上课”是广大教师和学校下功夫狠抓的重点,在课改思潮的推动下,“学习总结与教研”又是教师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局限下,“批改作业”“辅导差生”等则由于各种原因显得重视不足,落实不到位,其中作业的批改尤其显得薄弱。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知识衔接的桥梁,同时也是师生进行交流对话的第二课堂。作业的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基础、理解程度、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我们更要注意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而这个反馈不仅在课堂和谈话中,还存在于学生的作业中。
二
学生作业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作业过程中能真正形成技能、获取学科思想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科素养。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理清教学思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作业批改中,教师通常用“√”“×”来判断学生答题的正确与否,因为这种符号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批改时间,提高了批改效率,但这种传统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则显得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缺乏激励性,导致学生不会为作业的正确与否去刨根问底。而知识层层递进的性质导致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教学目标之一。作业本发下来时,每个学生都希望看到表扬、鼓励的话语。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批改中注意评语的恰当运用,要对学生作业进行多元化、恰如其分的评价,要体现鼓励性,以弥补传统教学中评价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有利于师生心灵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还将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的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过去,我们在评价作业时,往往是关注学生学科事实的积累,也就是记住了多少个概念、公理、法则、公式,而对他们的形成过程、推导过程以及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和其中的人文精神不予以重视,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只记住了结论而忽视了过程。现在,我们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去思考、探索、创新,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如果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会产生越来越浓厚的欲望,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不知道学生错误和不分析错误的原因是一个失误;而不让学生把错误的想法暴露出来,就会失去帮助学生剖析错例、建立正确认知的有利时机。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产生错误的原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够节省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决不能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更不能轻易下结论,要善于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思考过程与教师分享,善于在学生作业中发现原因,及时分析、订正。我们要善于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倡他们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反思能力,促进学生进步。学生对这样的“自我评定”兴趣盎然,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
在评价学生作业时,教师要加强学生作业的诊断。作业的“诊断”主体有两个:一是教师,二是学生。教师能根据学生做作业的结果提供的信息与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学生也能进行自我诊断。教师批改作业不仅是把作业批改完或简单地写些评语,而要在批改之后对作业情况进行反思。通过学生作业要了解学生课堂上的认知情况,反思学与教存在的问题,以指导下节课的备课与授课,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准备一本作业情况“记录与分析本”,在批改作业中,把发现的作业错例或者有好的解决方法及时记录下来,并把错误的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找出其错误的原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如果我们在进行作业批改时,学生能够认真自评,教师耐心细致的诊断,加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批改的导向、诊断、激励、调控功能,教学中就会呈现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的良好局面,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