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初中生的素质及其后续学习的能力,义务教育使初中数学教育对象由原来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无疑是增加了教学上的困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产生了部分数学“潜能生”,怎样防止和转变数学“潜能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将是摆在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成因分析
潜能生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不同的“潜能生”形成的原因又有个体上的差别,也有一定的共性。本人认为初中数学“潜能生”的形成主要方面如下:
1.1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小学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数学体系的严谨性,运算的精确性,推理的逻辑性,要求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小学数学知识根本不过关,该记住的知识没有记住,该掌握的内容没有掌握。尤其是教学条件和生源素质偏差的农村中学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状况很是令人担忧,也让我们很困惑。数学上似是而非的问题比较多,数学概念含混不清,公式、法则、定理张冠李戴。运算速度缓慢,准确率差,方法不灵活,思维不敏捷,新旧知识联系不上,有的学生虽有学好的愿望,但由于旧知识掌握差,新内容又不断加深,渐渐就缺乏信心,掉下队来。
1.2 学习活动不适应, 初中阶段的学习,无论学习内容、学习范围,还是学习方法,与小学比较起来,都有很大差异,具有新的特点。要求初中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与自觉性,学习方法必须灵活多样。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不能立即适应这一学习环境,这也是“潜能生”存在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过重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题海中挣扎,疲于应付作业,弄得学生精疲力竭,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自我消化,解题规律没有掌握,硬着头皮接受,心理压力过大,课外作业太多,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只好抄袭,时间一长,造成学习的困难。
1.3 思维能力的发展跟不上, 小学数学主要以具体运算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师也都以直观教学为主,学生对学习内容比较容易接受。学生一进入初中,知识内容发生了质变:一是用“字母”为主的符号表示数,二是建立有理数概念,引进了负数等等。好多知识需要从有意识记向意义识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事实上,很多学生思维能力无法跟上这两个飞跃,感到学习很“吃力”,有部分学生就视数学为畏途,产生自卑感,出现兴趣偏差,这是也是产生数学“潜能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教师的原因, 教师要求过高,期望值太大,特别是学生成绩与奖金、评职、晋级、绩效工资挂勾的现象较普遍,因此不少教师随意提高难度,拓广深度,致使学生举步维艰,逐渐丧失信心。
当学生一两次的考试成绩不好之后就对这部分学生歧视,这是对潜能生的问卷调查中获得的“惊人”发现。相当多的潜能生诉说,他们从小学起就被老师冷落、辱骂、甚至体罚,偶尔的一次考试考得好了,又被老师说成是作弊获得的,这种歧视,不一定是教师的自觉行为,但后果却是使这些学生丧失了自信和自尊,更严重的是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教师乃至教育敌意的种子。我班有一位女生对数学的讨厌竟来自于小学数学老师对其一次考试的好成绩的怀疑,从今就对数学避而远之。教学的失误。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上的“一刀切”。“因材施教”是古已有的教学优良传统,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总习惯于让所有学生“齐步走”,必然出现并不断积累学习成绩差异,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沦为“潜能生”。
2 转化对策
鉴于初中数学“潜能生”的形成原因,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转化初中数学“潜能生”谈几点对策。
2.1 激发兴趣, 激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重要的途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课堂、课后的备课设计中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容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手段不一的例案和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溶于生活而感到真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使用一些实际例子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并能指导学生带着数学思想去观察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可适当用一些接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本班这次大扫除,班主任分配22人扫水泥地面,10人扫餐厅,后考虑到扫水泥地面的任务比较重,班主任又增派19人参加劳动,要使扫水泥地面的人数是扫餐厅的2倍,问应派往各处多少人?”这一例对学生既不陌生,又感亲切,即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亲临其境,自主参加,主动探讨。如讲负数的加法时,可让学生相互借钱,通过多次借钱的累加,感受负数的加法法则。学生大多对这种生活中的数学很感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带来浓厚的课堂氛围,也能使潜能生积极投入其中而自然而然地学到了知识。
2.2 循序渐进,培养学习习惯, 青少年时期,克制自己的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思维过程稳定不足,缺乏周密的思考和理解,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后作业独立思考差,再加上小学生习惯于机械记忆,对教师依赖性强。因此教师应加强教育,不急不躁、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先预习后复习再作业的习惯。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这是防止和转变“潜能生”的必要措施。
2.3 加强“三基”教学,提高学习能力。数学的“三基”是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核心,也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提高潜能生的能力。对数学概念要抓住关键字眼来理解,讲清其内涵和外延,理解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力求在反复练习中掌握概念,切忌死记硬背,对较难的知识,讲授时应降低坡度,讲清知识脉络,让他们明白每一步的算理和推理依据。多数潜能生记忆差,要及时组织复习、反复演练、循序渐进,切忌期末才复习。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解决问题的思维情境,让他们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发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元认知”。
2.4 个别辅导,增强学习自信心, 学习成绩的差异会直接导致了大多数“潜能生”产生自卑情绪,这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关爱之情去唤起他们的自信心,通过个别辅导向他们了解知识“卡壳”的原因,进行必要的补讲和耐心开导,对于他们作业、答问中的错误要循循善诱,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善意地诱导他们不断觉悟,使学习积极性与日俱增,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事实证明,个别辅导优于集体辅导,因为它可以使学生倍感教师的温暖,从而调动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转化“潜能生”的主要措施。另外让“潜能生”与优秀学生结对,也不失为转化“潜能生”的一种好的方法。
总之,只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并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弄清“潜能生”实情,对症下药,持之以恒,防止和转化“潜能生”、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是完全可能的。
1 成因分析
潜能生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不同的“潜能生”形成的原因又有个体上的差别,也有一定的共性。本人认为初中数学“潜能生”的形成主要方面如下:
1.1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小学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数学体系的严谨性,运算的精确性,推理的逻辑性,要求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小学数学知识根本不过关,该记住的知识没有记住,该掌握的内容没有掌握。尤其是教学条件和生源素质偏差的农村中学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状况很是令人担忧,也让我们很困惑。数学上似是而非的问题比较多,数学概念含混不清,公式、法则、定理张冠李戴。运算速度缓慢,准确率差,方法不灵活,思维不敏捷,新旧知识联系不上,有的学生虽有学好的愿望,但由于旧知识掌握差,新内容又不断加深,渐渐就缺乏信心,掉下队来。
1.2 学习活动不适应, 初中阶段的学习,无论学习内容、学习范围,还是学习方法,与小学比较起来,都有很大差异,具有新的特点。要求初中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与自觉性,学习方法必须灵活多样。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不能立即适应这一学习环境,这也是“潜能生”存在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过重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题海中挣扎,疲于应付作业,弄得学生精疲力竭,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自我消化,解题规律没有掌握,硬着头皮接受,心理压力过大,课外作业太多,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只好抄袭,时间一长,造成学习的困难。
1.3 思维能力的发展跟不上, 小学数学主要以具体运算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师也都以直观教学为主,学生对学习内容比较容易接受。学生一进入初中,知识内容发生了质变:一是用“字母”为主的符号表示数,二是建立有理数概念,引进了负数等等。好多知识需要从有意识记向意义识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事实上,很多学生思维能力无法跟上这两个飞跃,感到学习很“吃力”,有部分学生就视数学为畏途,产生自卑感,出现兴趣偏差,这是也是产生数学“潜能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教师的原因, 教师要求过高,期望值太大,特别是学生成绩与奖金、评职、晋级、绩效工资挂勾的现象较普遍,因此不少教师随意提高难度,拓广深度,致使学生举步维艰,逐渐丧失信心。
当学生一两次的考试成绩不好之后就对这部分学生歧视,这是对潜能生的问卷调查中获得的“惊人”发现。相当多的潜能生诉说,他们从小学起就被老师冷落、辱骂、甚至体罚,偶尔的一次考试考得好了,又被老师说成是作弊获得的,这种歧视,不一定是教师的自觉行为,但后果却是使这些学生丧失了自信和自尊,更严重的是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教师乃至教育敌意的种子。我班有一位女生对数学的讨厌竟来自于小学数学老师对其一次考试的好成绩的怀疑,从今就对数学避而远之。教学的失误。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上的“一刀切”。“因材施教”是古已有的教学优良传统,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总习惯于让所有学生“齐步走”,必然出现并不断积累学习成绩差异,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沦为“潜能生”。
2 转化对策
鉴于初中数学“潜能生”的形成原因,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转化初中数学“潜能生”谈几点对策。
2.1 激发兴趣, 激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重要的途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课堂、课后的备课设计中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容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手段不一的例案和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溶于生活而感到真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使用一些实际例子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并能指导学生带着数学思想去观察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可适当用一些接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本班这次大扫除,班主任分配22人扫水泥地面,10人扫餐厅,后考虑到扫水泥地面的任务比较重,班主任又增派19人参加劳动,要使扫水泥地面的人数是扫餐厅的2倍,问应派往各处多少人?”这一例对学生既不陌生,又感亲切,即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亲临其境,自主参加,主动探讨。如讲负数的加法时,可让学生相互借钱,通过多次借钱的累加,感受负数的加法法则。学生大多对这种生活中的数学很感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带来浓厚的课堂氛围,也能使潜能生积极投入其中而自然而然地学到了知识。
2.2 循序渐进,培养学习习惯, 青少年时期,克制自己的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思维过程稳定不足,缺乏周密的思考和理解,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后作业独立思考差,再加上小学生习惯于机械记忆,对教师依赖性强。因此教师应加强教育,不急不躁、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先预习后复习再作业的习惯。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这是防止和转变“潜能生”的必要措施。
2.3 加强“三基”教学,提高学习能力。数学的“三基”是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核心,也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提高潜能生的能力。对数学概念要抓住关键字眼来理解,讲清其内涵和外延,理解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力求在反复练习中掌握概念,切忌死记硬背,对较难的知识,讲授时应降低坡度,讲清知识脉络,让他们明白每一步的算理和推理依据。多数潜能生记忆差,要及时组织复习、反复演练、循序渐进,切忌期末才复习。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解决问题的思维情境,让他们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发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元认知”。
2.4 个别辅导,增强学习自信心, 学习成绩的差异会直接导致了大多数“潜能生”产生自卑情绪,这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关爱之情去唤起他们的自信心,通过个别辅导向他们了解知识“卡壳”的原因,进行必要的补讲和耐心开导,对于他们作业、答问中的错误要循循善诱,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善意地诱导他们不断觉悟,使学习积极性与日俱增,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事实证明,个别辅导优于集体辅导,因为它可以使学生倍感教师的温暖,从而调动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转化“潜能生”的主要措施。另外让“潜能生”与优秀学生结对,也不失为转化“潜能生”的一种好的方法。
总之,只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并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弄清“潜能生”实情,对症下药,持之以恒,防止和转化“潜能生”、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