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药注射剂相对于口服药物来说,具有见效快、疗效好等优势,在治疗疑难杂症和急性病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是现代新型制药技术与传统中药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随着重要注射剂在临床医学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随之显现出来,降低了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安全性。本文重点分析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 安全性 改进 提高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90-01
引言: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研究理论为基础,通过现代制药技术,提取天然的中药成分制成临床应用的制剂。通过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提高了重要对人体作用的效果,在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重要注射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研究和预防,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门诊输液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45例,男性14例,女性31例。其中双黄连7例,炎虎宁12例,痰热清9例,川芎嗪1例,喜炎平11例。合并用药10例,其中合用头孢8例,合用克林霉素1例,合用盐酸氨溴1例。根据患者年龄、性别、ADR表现、因果关系及诱发ADR药物的规律与特点进行分析。
2、一般情况
45例ADR报告中年龄为3个月-76岁,男14例(31.1%),女性31例(68.9%),ADR病例年龄分布:3个月-18岁15例(30%),19-50岁20例(14.4%),50-76岁10例(22.2%)。
3、ADR分类
按WHO对ADR分类法将45例中药注射剂ADR按其影响器官和临床表现分类,共涉及八个系统/类型。45例ADR表现类型及临床表现:①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0例,占44.4%,主要ADR表现为荨麻疹、面部或四肢皮疹、全身红伴瘙痒;②药物热1例,占2.2%,主要ADR表现为寒颤、高热;③胃肠系统损害3例,占6.6%,主要ADR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④心血管系统损害8例,占17.7%,主要ADR表现胸闷、心慌、心悸、静脉炎;⑤呼吸系统损害5例,占11.1%,主要ADR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胸闷;⑥用药局部皮肤损害2例,占4.4%,主要ADR表现注射部位红肿;⑦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系统损害4例,占8.8%,主要ADR表现头痛、头晕、烦躁、失眠;⑧视觉损害2例,占4.4%,主要ADR表现为结膜水肿,双眼睑皮肤水肿伴痒感。
二、分析不良反应的原因
1、ADR发生可能与个体差异、药物因素和合并用药等几个方面有关:年龄、病理、生理状态不同,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行为方式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老年人、婴幼儿、体弱者、过敏体质患者,往往ADR的发生率较高,损害更大,国内也有相关报道提到[1],医师在用药时要注意询问患者既往过敏史,并协助患者筛选致敏药物。据已有文献报道[2]儿童的ADR构成比应该较高,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及酶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敏感性高。因此要特别关注儿童和老人这类ADR易发群体的临床监护,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2、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并且在运输、储藏等环节中容易发生性质的变化,使得中药注射剂出现质量问题,导致过敏或不良反应。并且,目前制药技术对于中药中动植物存在的容易引发人体不良反应的成分不能全部消除,这样,增加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隐患。
3、中药注射剂配伍不明确
临床不合理配伍配制操作,输注速度等都可诱发ADR尤其是在联合用药的情况下,易于导致理化性质相冲而导致配伍禁忌概率增高。虽然目前文献报道的联合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例数不多,但还是建议尽量避免合并用药,尤其是将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置于同一溶媒中。有报道9种中药注射剂在生理盐水中不溶性微粒数目明显增加,与其他抗菌、抗病毒药同瓶配伍后相互作用的概率增加。复方丹参注射液在超纯水和10%葡萄糖注射液中pH值显著变化,>5μm微粒数显著增加,刺五加注射液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形成的>25μm微粒不可計数。这些不溶性微粒沉积在毛细血管中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产生静脉炎、肉芽肿,并可引起过敏和热原样反应。
三、改进与提高的要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进一步做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制定了有关中药注射剂的7项原则,是中药注射剂改进与提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分别是《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非临床研究技术原则》、《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临床研究评价技术原则》、《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生产工艺评价技术原则》、《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质量可控性评价技术原则》、《企业对中药注射剂风险控制能力评价技术原则》、《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风险效益评价技术原则》和《中药注射剂风险管理计划指导意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7项原则为中药注射剂的改进与提高提供了政策、法规及技术要求等依据。
1、提高用药安全
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稳定性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首先,一些中药注射剂主要应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方面,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避免使用中药注射剂,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不良反应。另外,加强对中药注射剂药性的观察,对于不良反应现象严重的药物严禁使用,所有中药注射剂必须通过临床实验,保证其安全性才能应用与患者身上。在中药注射剂的配比问题上,必须严格控制用量、浓度,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降低安全风险,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2、严格执行医嘱
护士在进行中药注射剂使用配比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生嘱咐,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同时,在药物注射时,必须认真仔细的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史,根据医嘱进行药量控制及时间控制。如在药物配比时,发现制剂出现浑浊、变色等现象,必须询问医生,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
3、注意配制及输液的方法
用药前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对联合用药或使用多种中药注射剂时要注意间隔,配制粉针剂药物时应注意药物充分溶解后再加入输液中,配制药物时,不同的药物应使用不同的注射器,配液过程中应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污染。注意控制滴注速度和药物浓度,尤其是一些有扩血管作用的药物,如灯盏花、细辛脑等,对输液速度的要求更加严格,
4、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出现的不良反应较为复杂,多作用于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部分。并且在用药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皮疹,严重者会出现发热、休克等现象。因此,在注射中药注射剂时,必须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必须及时通知医生,并立即停止注射,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5、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药剂部门及护理部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控,由药剂人员、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组成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对出现配伍反应或不良反应的药物,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并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及时报告药剂部门,药剂部门对中药注射制剂进行的质量检查和质量跟踪并进行综合分析,指导临床用药。
总结: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必须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研究,用药前必须严格检查药物的质量,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浓度配比,加强对用药患者的观察,及时做好不良反应的安全防护工作。同时,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改进与提高,使中药制剂符合国家药物质量 标准,提高中药制剂的临床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海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02).
[2] 宁桂兰,孙立群.中药注射剂应用现状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02).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 安全性 改进 提高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90-01
引言: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研究理论为基础,通过现代制药技术,提取天然的中药成分制成临床应用的制剂。通过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提高了重要对人体作用的效果,在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重要注射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研究和预防,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门诊输液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45例,男性14例,女性31例。其中双黄连7例,炎虎宁12例,痰热清9例,川芎嗪1例,喜炎平11例。合并用药10例,其中合用头孢8例,合用克林霉素1例,合用盐酸氨溴1例。根据患者年龄、性别、ADR表现、因果关系及诱发ADR药物的规律与特点进行分析。
2、一般情况
45例ADR报告中年龄为3个月-76岁,男14例(31.1%),女性31例(68.9%),ADR病例年龄分布:3个月-18岁15例(30%),19-50岁20例(14.4%),50-76岁10例(22.2%)。
3、ADR分类
按WHO对ADR分类法将45例中药注射剂ADR按其影响器官和临床表现分类,共涉及八个系统/类型。45例ADR表现类型及临床表现:①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0例,占44.4%,主要ADR表现为荨麻疹、面部或四肢皮疹、全身红伴瘙痒;②药物热1例,占2.2%,主要ADR表现为寒颤、高热;③胃肠系统损害3例,占6.6%,主要ADR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④心血管系统损害8例,占17.7%,主要ADR表现胸闷、心慌、心悸、静脉炎;⑤呼吸系统损害5例,占11.1%,主要ADR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胸闷;⑥用药局部皮肤损害2例,占4.4%,主要ADR表现注射部位红肿;⑦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系统损害4例,占8.8%,主要ADR表现头痛、头晕、烦躁、失眠;⑧视觉损害2例,占4.4%,主要ADR表现为结膜水肿,双眼睑皮肤水肿伴痒感。
二、分析不良反应的原因
1、ADR发生可能与个体差异、药物因素和合并用药等几个方面有关:年龄、病理、生理状态不同,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行为方式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老年人、婴幼儿、体弱者、过敏体质患者,往往ADR的发生率较高,损害更大,国内也有相关报道提到[1],医师在用药时要注意询问患者既往过敏史,并协助患者筛选致敏药物。据已有文献报道[2]儿童的ADR构成比应该较高,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及酶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敏感性高。因此要特别关注儿童和老人这类ADR易发群体的临床监护,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2、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并且在运输、储藏等环节中容易发生性质的变化,使得中药注射剂出现质量问题,导致过敏或不良反应。并且,目前制药技术对于中药中动植物存在的容易引发人体不良反应的成分不能全部消除,这样,增加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隐患。
3、中药注射剂配伍不明确
临床不合理配伍配制操作,输注速度等都可诱发ADR尤其是在联合用药的情况下,易于导致理化性质相冲而导致配伍禁忌概率增高。虽然目前文献报道的联合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例数不多,但还是建议尽量避免合并用药,尤其是将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置于同一溶媒中。有报道9种中药注射剂在生理盐水中不溶性微粒数目明显增加,与其他抗菌、抗病毒药同瓶配伍后相互作用的概率增加。复方丹参注射液在超纯水和10%葡萄糖注射液中pH值显著变化,>5μm微粒数显著增加,刺五加注射液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形成的>25μm微粒不可計数。这些不溶性微粒沉积在毛细血管中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产生静脉炎、肉芽肿,并可引起过敏和热原样反应。
三、改进与提高的要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进一步做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制定了有关中药注射剂的7项原则,是中药注射剂改进与提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分别是《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非临床研究技术原则》、《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临床研究评价技术原则》、《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生产工艺评价技术原则》、《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质量可控性评价技术原则》、《企业对中药注射剂风险控制能力评价技术原则》、《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风险效益评价技术原则》和《中药注射剂风险管理计划指导意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7项原则为中药注射剂的改进与提高提供了政策、法规及技术要求等依据。
1、提高用药安全
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稳定性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首先,一些中药注射剂主要应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方面,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避免使用中药注射剂,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不良反应。另外,加强对中药注射剂药性的观察,对于不良反应现象严重的药物严禁使用,所有中药注射剂必须通过临床实验,保证其安全性才能应用与患者身上。在中药注射剂的配比问题上,必须严格控制用量、浓度,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降低安全风险,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2、严格执行医嘱
护士在进行中药注射剂使用配比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生嘱咐,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同时,在药物注射时,必须认真仔细的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史,根据医嘱进行药量控制及时间控制。如在药物配比时,发现制剂出现浑浊、变色等现象,必须询问医生,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
3、注意配制及输液的方法
用药前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对联合用药或使用多种中药注射剂时要注意间隔,配制粉针剂药物时应注意药物充分溶解后再加入输液中,配制药物时,不同的药物应使用不同的注射器,配液过程中应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污染。注意控制滴注速度和药物浓度,尤其是一些有扩血管作用的药物,如灯盏花、细辛脑等,对输液速度的要求更加严格,
4、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出现的不良反应较为复杂,多作用于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部分。并且在用药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皮疹,严重者会出现发热、休克等现象。因此,在注射中药注射剂时,必须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必须及时通知医生,并立即停止注射,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5、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药剂部门及护理部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控,由药剂人员、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组成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对出现配伍反应或不良反应的药物,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并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及时报告药剂部门,药剂部门对中药注射制剂进行的质量检查和质量跟踪并进行综合分析,指导临床用药。
总结: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必须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研究,用药前必须严格检查药物的质量,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浓度配比,加强对用药患者的观察,及时做好不良反应的安全防护工作。同时,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改进与提高,使中药制剂符合国家药物质量 标准,提高中药制剂的临床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海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02).
[2] 宁桂兰,孙立群.中药注射剂应用现状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