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未成年人道德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落实新课标精神,本人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感染学生,陶冶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调节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做到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新课程 品德修养 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告诉我们: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到:一位教师,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要始终注意育人,这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也是国家利益的需要。这一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只要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运用课程感染学生,陶冶思想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说:“它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选编在语文课程中的篇章,大多都是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优秀作品,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哲理,见解精辟,感情真挚动人,而这些又都离不开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所以,应抓住语言文字,反复推敲,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思考体会文中所寓含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从而感染学生、陶冶思想。讲《谈骨气》一文时,根据衡量骨气的标准,以“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加以阐发。无论什么时代、什么阶层、什么人,只要他做的事是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的,他就是有骨气的。再抓住“每个时代都有很多有骨气的人”这句话,让学生举自己知道的实例,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加深了对骨气的含义的理解。最后,再结合无产阶级的骨气,谈谈当今的青年学生该如何做有骨气的人。这样层层深入地挖掘文章的思想意义,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达到文道统一。
二、以课程为媒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时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对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帮助。《岳阳楼记》中两段景物描写就是一种对比美。一明一暗,一悲一喜,表现了“迁客骚人”或悲或喜、因己而悲、因物而喜的心境,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境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古仁人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完美,学生从中理解了古仁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这篇文章,学生最早记住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对比句子。这不能不说是对比美的功劳。因为两种形象,一高一低、一明一暗、一强一弱,给学生的震动太大了,印象太深了。学生不仅理解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精神。另外,我又抓住时机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谈谈自己是如何理解这种理想的忧乐观。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范仲淹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就能自觉抵制那种享乐主义,防止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语文能力构建,而语文能力的构建主要是通过有关语文活动来实现的。活动不仅具有建构能力的功能,还能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熔为一炉,冶炼出综合素质的“合金”。新课程把“综合性学习”的落脚点定位在“活动”上,这就有利于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综合”目标,达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主动积极地参与和展示自身,都具有重要作用。马来西亚有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爱音乐的孩子不容易变坏。”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喜爱音乐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让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和修养,从而树立起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心。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不能把业余活动与学习对立起来,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业余活动是很好的引导学生智力发展、精力调节的活动。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有音乐、体育、美术、手工制作、简单机电、郊游、野餐、课本剧、文艺节目及话剧的演出、社会调查和评论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这种群体活动中,情操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发泄欲、表现欲等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调节。
四、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我们应该用涓涓细流去滋润学生的心田,把爱洒向学生。这不仅意味着教师要爱学生、爱生活、爱人生,而且意味着教师要怀着崇高的爱去传授知识,并通过水到渠成的点化和潜移默化去感染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启迪,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植起丰富而优美的灵魂。
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从未缺过一次课,从未说过一次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总之,教书育人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渗透德育教育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语文教师只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515041广东省汕头市礐石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 品德修养 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告诉我们: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到:一位教师,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要始终注意育人,这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也是国家利益的需要。这一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只要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运用课程感染学生,陶冶思想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说:“它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选编在语文课程中的篇章,大多都是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优秀作品,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哲理,见解精辟,感情真挚动人,而这些又都离不开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所以,应抓住语言文字,反复推敲,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思考体会文中所寓含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从而感染学生、陶冶思想。讲《谈骨气》一文时,根据衡量骨气的标准,以“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加以阐发。无论什么时代、什么阶层、什么人,只要他做的事是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的,他就是有骨气的。再抓住“每个时代都有很多有骨气的人”这句话,让学生举自己知道的实例,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加深了对骨气的含义的理解。最后,再结合无产阶级的骨气,谈谈当今的青年学生该如何做有骨气的人。这样层层深入地挖掘文章的思想意义,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达到文道统一。
二、以课程为媒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时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对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帮助。《岳阳楼记》中两段景物描写就是一种对比美。一明一暗,一悲一喜,表现了“迁客骚人”或悲或喜、因己而悲、因物而喜的心境,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境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古仁人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完美,学生从中理解了古仁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这篇文章,学生最早记住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对比句子。这不能不说是对比美的功劳。因为两种形象,一高一低、一明一暗、一强一弱,给学生的震动太大了,印象太深了。学生不仅理解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精神。另外,我又抓住时机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谈谈自己是如何理解这种理想的忧乐观。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范仲淹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就能自觉抵制那种享乐主义,防止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语文能力构建,而语文能力的构建主要是通过有关语文活动来实现的。活动不仅具有建构能力的功能,还能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熔为一炉,冶炼出综合素质的“合金”。新课程把“综合性学习”的落脚点定位在“活动”上,这就有利于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综合”目标,达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主动积极地参与和展示自身,都具有重要作用。马来西亚有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爱音乐的孩子不容易变坏。”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喜爱音乐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让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和修养,从而树立起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心。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不能把业余活动与学习对立起来,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业余活动是很好的引导学生智力发展、精力调节的活动。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有音乐、体育、美术、手工制作、简单机电、郊游、野餐、课本剧、文艺节目及话剧的演出、社会调查和评论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这种群体活动中,情操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发泄欲、表现欲等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调节。
四、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我们应该用涓涓细流去滋润学生的心田,把爱洒向学生。这不仅意味着教师要爱学生、爱生活、爱人生,而且意味着教师要怀着崇高的爱去传授知识,并通过水到渠成的点化和潜移默化去感染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启迪,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植起丰富而优美的灵魂。
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从未缺过一次课,从未说过一次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总之,教书育人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渗透德育教育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语文教师只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515041广东省汕头市礐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