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题精解(二十六)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_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原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免疫功能好 抗病能力强
  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微生物的包围之中: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几乎无处不在,最近又冒出来一个“非典型肺炎”。虽然面临着这么多威胁,但大多数人还是能抵挡住疾病,这是为什么?因为人体有精妙、强大的免疫系统,时刻准备着应付一切敢于来犯的外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一定会遇到免疫系统的层层设防和免疫大军的顽强抵抗。
  免疫系统是身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脾脏和淋巴结。其中,骨髓和胸腺属于中枢免疫器官,就像部队的大本营和训练基地;脾脏和淋巴结则属于外周免疫器官,它们是免疫细胞“作战”的战场。
  骨腔中绵软、鲜红的组织就是骨髓,它是各种血液细胞产生的场所。在成年人体内,大约有2—3升骨髓,占体重的2%—5%。其中造血干细胞是各种免疫细胞的“祖先”,在不同的因子作用下,可以分化为不同的免疫细胞。胸腺位于胸骨后面,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脾脏是血液的主要过滤器官,也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淋巴结的形状像蚕豆,遍布全身各处,并通过淋巴管串起来。外围淋巴器官在体内分布广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外敌”来了,淋巴结内会聚集大量的免疫“士兵”。如果细菌进入呼吸道造成感染,将有扁桃体和颈部淋巴结去应对。这时,扁桃体和淋巴结肿大,这正是免疫细胞和细菌激烈战斗的结果。
  免疫细胞的种类很多,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天然杀伤细胞,等等。它们相当于不同的士兵,各兵种形象不同、功能不同、任务不同,在与病原微生物的战斗中,不同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之间相互协作,对病原微生物发起多方位的立体进攻,限制微生物在体内的生长和繁殖,直至将它们彻底消灭、清除。
  在人体内,淋巴细胞数量高达1012个,是保卫身体健康的特种兵。淋巴细胞在体内不断运动,可以随时发现外敌,打击敌人。所以,不管是细菌、病毒,还是“非典型肺炎”,感染的人毕竟是少数,人体相当强的免疫功能能够进行有效抵抗,不必太紧张。
  但是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免疫功能也是不同的。老年人、慢性病人等可能会有免疫功能紊乱和低下的情况,正常人在身体疲劳时和不良的环境中免疫能力也可能下降。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免疫能力,必须健康、科学地生活,同时也要锻炼身体,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中医有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免疫功能良好,就不惧来犯之敌。
  1.第一段中加点的“外敌”指的是————————。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图表。
  


  3.写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4.最后一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的“正气”在文中指什么?结合全文,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选自山东省2003年中招语文试题)
  
  【解题指导】
  
  上面所选阅读材料,是一篇科技说明文。阅读此类文章,要具备对说明文语言的感受、体验、理解能力,同时,也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第1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词句的理解。“外敌”是比喻,要做到准确理解其含义,必须联系上下文理解,找出其比喻的本体。“外敌”当然是与人体对立的,是有害的,那么,后面句子中所提到的“免疫系统的层层设防和免疫大军的顽强抵抗”的对象,就应是问题的答案。参考答案: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第2题主要考查考生浏览文章的能力。要完成图表,必须能从文章中捕捉重要信息。这道题考的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内容,第2段中说明了免疫系统及免疫器官的组成,第3段具体说明免疫各器官的作用;第4段则说明了免疫细胞种类及功能。细读选文2—4段,借助所给图表,分清各构成部分的层次关系,是比较容易解答这道题的。参考答案:①免疫器官②巨噬细胞③骨髓。
  第3题是从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角度考查的。考生阅读时,要注意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方法,说明文中使用比喻,就是为了更形象、更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使人明白事理。做此题,首先要找出比喻句,这样的句子在选文中有几处,如“其中,骨髓和胸腺属于中枢免疫器官,就像部队的大本营和训练基地”、“在人体内,淋巴细胞数量高达1012个,是保卫身体健康的特种兵”等。分析其表达作用,要结合句子,从本体和喻体相似的角度及比喻的表达效果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不能只是泛泛地谈比喻在形式上的作用。参考答案举例:“淋巴结的形状像蚕豆,遍布全身各处,并通过淋巴管串起来。”这一比喻,以蚕豆来比喻淋巴结的形状,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容易被读者所了解。
  第4题意在考查考生在内容探究方面的能力。做此题,重点是结合文章内容来理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的意思。对“正气”所指的内容,考生容易只答“免疫功能”,而忽视“正”(良好的)的含义,所以对词语的含义要仔细品味,做到准确、全面。中医上这句话,表面看是文言句子,不好理解。实际上把握好此句在文中的作用,就能很好地回答。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前面所提倡“要保持良好的免疫能力,必须健康、科学地生活”这一问题。从这个角度说,此题也意在引导考生注意领会说明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学会生活。参考答案:正气指良好的免疫功能;健康、科学地生活,提高免疫能力,才能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接近即可。)
其他文献
婷在帮妈妈清理杂物的时候,扔掉了那把老藤椅。  它真的太老了。那是外祖母用了很久很久的老家具。  婷在刚有了记忆的时候,就记住了家里有这么一把老藤椅。她还记得外祖母坐在椅子上,婷坐在她的怀里,听她用浓重的乡音讲故事、唱歌谣。  外祖母去世后,它成了妈妈的专座。  在以后的日子里,婷从小学升入中学,老藤椅修了一次又一次。妈妈修得很认真,用布条儿缠,用线绳儿绑。  前年夏天,老藤椅老得发出了吱吱扭扭的
期刊
我一直认为写人记事类的文章,凡是能够打动读者,引起读者感情上强烈共鸣的,就是佳作。细细揣摩大师的名篇,并非每一个部分都能够感动我们,什么地方最能使我们感动呢?正是饱含真情的细节描写。  是的,精彩的细节描写往往有强大的感染力,因为作者着力刻画的动作、语言、神态、情景,首先打动的是作者本人,然后作者把它们传神地描绘出来,透过细致入微的细节,读者自然也就能体会到蕴涵其中的情感,因而就被感动了。  朱自
期刊
小说中的孙老师,是一个诚恳谦恭的人。因为诚恳谦恭,他平时总要给学生鞠躬还礼后才开始上课;因为诚恳谦恭,他言必行,行必果,把自己的许诺看得高于一切,把自己的职责看得高于一切,在家属遭遇车祸的情况下,仍然千方百计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因为诚恳谦恭,家人遭遇车祸他没能按答应的时间给学生上课,他要给学生和在场的家长鞠躬。学生忘不了孙老师的那几个鞠躬。正是因为那几个鞠躬,集中体现了孙老师诚恳谦恭的品德。正是具有
期刊
不装哑就必须学会说谎  想起来总不免暗哭一场  哭自己脑子里缺少信念  哭自己骨子里缺少真钢    今夜晚读报纸失声痛哭  愧对着女英烈一张遗像  要诚实要坚强重新做人  这一回干脆把眼泪流光  1979年秋
期刊
一个守寡的农妇,死掉了二十岁的独生子,失去了村里最好的劳力。  一个贵妇人——同村的地主太太,得悉农妇很伤心,在殡葬那天去看望她。  贵妇人见她在家。  她站在茅屋中间的桌子前面,用右手(左手无力地耷拉着)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从熏黑的陶罐底里舀取稀薄的菜汤,一勺一勺喝进肚里。  农妇的脸又瘦又黑,眼睛红肿……但她像在教堂里似的,虔诚地、笔直地站着。  “天啊!”贵妇人心里想,“在这种时候,她还能吃
期刊
暑假过后,同学们要进入新的学年。新学年,新气象,本刊将举办“评选我最喜爱的语文课文”的大型活动。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推荐阶段。由读者从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不限版本)中推荐自己最喜爱的一篇课文。在推荐者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由本刊会同有关专家筛选出20篇优秀课文作为备选课文,在本刊公布。然后进入第二阶段——评选阶段:由读者投票选出10篇读者最喜爱的课文,同时举办“我最喜爱的一篇语文课文”征文
期刊
小易:谭博士,有关“经”和“史”的知识,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您能讲讲“子”是什么意思吗?  谭博士:我先介绍一下“子”产生的背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相对开放的时期。那时,百家争鸣,学派林立,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后来,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流派的人,将这些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称为“某子”,如“孔子”、“墨子”、“孟子”等,“子”在当时是一种尊称。其学说经后代的整理编定,也多题为“
期刊
比尔·盖茨读大学二年级时放弃学业创办“微软”公司,终于跻身富翁行列;达尔文放弃父亲为他指定的神学科目努力钻研自然科学,最终以《物种起源》的巨大震撼力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许多根深蒂固的看法……  这些人物之所以被广为传颂,就是因为他们敢于跨越世俗围墙的束缚,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世俗社会以其巨大的惯性保证其正常运行。它以高大的“围墙”阻挡那些企图跨越它的“莽撞者”。很多生活实例一
期刊
【作者小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于四川成都。194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1957年被打成右派后,留成都做多种苦役,工余读诸子百家。1966年押回老家金堂县做工糊口,监管改造。1976年通读《史记》。1978年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复出发表诗作,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在刚复刊的《星星》诗刊任编辑。1985年起专职写作。主要作品
期刊
本期辩论材料:  父亲带着儿子去登山。  山很高,但儿子兴致更高,父子俩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到了半山腰。此时,儿子无意中抬头看了看山顶,猛然惊呼道:“哎呀,爸爸,山顶还有那么远呀,什么时候才能上去呀!累死我了!”说罢,本来一路也没说累的他,好像突然之间没了一点儿力气,一屁股坐在石头上,说什么也不想起来了。  父亲开导儿子说:“孩子,登山时你没有必要时时提醒自己山顶有多远,因为你若是感到山顶太远,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