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并进,作文自成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e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然而,据我所知,目前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的作文内容空洞,或随意编造,或抄袭作文。造成这种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缺乏习作方面的体验不无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
  如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那多彩如画的校园生活,幸福欢乐的家庭生活和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有多少闪光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描绘,去歌颂。然而,由于学生缺乏体验、思考和感悟,对生活中的一些事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生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每天都要接触许多的人和事,我们要善于去从生活中找素材。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也感受着集体的温暖。由于校园生活也是教师十分熟悉和了解的,所以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关爱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教师应设法通过诱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用鼻嗅一嗅,动口尝一尝,动手做一做,用心想一想……活动中学生尽情展示自我,切身地体验过程。此外,面对课堂内外涌现的大量信息资源,教师应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灵活的机智去重组,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发他们的内心体验。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学生与家庭成员特别亲近,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充分展示着性格的真实。在这样的交际环境中,引导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关注家庭,大胆地参与家庭生活活动。可布置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今天我当家,上菜场买菜,烧饭、烧菜,洗碗;给爸爸妈妈献上一杯茶;在“三八”给妈妈制作贺卡;在父母不在家时当一回小主人,有礼貌地接待客人;观察父母言行神态,随父母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外出旅游……在家庭生活中,要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对学生参加的家务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进行评价,从中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快乐和人情的温暖。
  社会生活五彩缤纷,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在于人们的创造性劳动中,存在于人们的英雄业绩和日常的高尚行为中。”社会生活和人的个性生活的美,为学生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素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宝藏”。指导学生观察社会时,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注意辨丑识真,揭恶扬善,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审美情趣得以提高,再以美的形式来表达,即实现由“物”而“美”的转化。
  
  二、勤写日记,训练能力。
  
  陶行知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在日记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把学生的视线、触角引向自然、学校、家庭、社会,开凿日记的源泉。日记并非只能写事,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或记事,或议论,或抒情,或信笔涂鸦一幅画,或随笔吟诵几句诗,或采撷几片秋的落叶拼个有趣的图案;或觅来一张泛黄的照片配几句话;或把心底的秘密悄悄倾吐,把高兴的笑、悔恨的泪融入日记;或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任你放飞理想……凡是学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以记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要有随时记录的意识,记下对人、对事、对物的见解,点滴。同时,我们如果能重视课本,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本中可以点燃创新火花的空白处,那也是提高学生日记水平的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课外阅读,综合积累。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陶行知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是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二是写一写。每读过一本课外书后,让学生练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三是说一说。学生在阅读、观察和体验中有所触动要表达时,要鼓励他们勇于善于口头表达,做到言于心声。
  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如:开展“读书汇报会”,激发说的兴趣;开展“读书专栏”,激发写的兴趣等,从而使学生提高写作的水平。
  
  四、敢于模仿,想象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爱因斯坦.也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学会模仿,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因为模仿是学生走向自我创作的一种捷径。而想象却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才能轻松地进行创新。所以,我们还应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学会模仿,学会想象,学会创新。
  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大胆模仿他们感兴趣的教材中名家范文和高考优秀作文。
  作文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引导他们想象,这样会使意境更加广阔,认识和感受更加丰富。为了使学生认识想象对深化观察、丰富作文内容的作用,笔者一方面注意选择一些观察与想象紧密结合的文章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特别注意发掘学生中的闪光点。
  
  五、教之以法,规范写作。
  
  学生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可喜的写作热情和基本的写作能力后,要想让他们写出高水平的作文,教师必须有计划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作文指导。
  教师既要从各类文体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材料选择与使用、遣词造句等方面对学生宏观指导,又要对各类文体的各方面写法细化具体化,概括方法,总结规律,让其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比如在教学议论文写作时候,我在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该文体概念、性质和特征基础上,结合教材相关名家名作和近年高考优秀范文,具体指导他们如何去确立论点,如何去选择议论角度,如何去构建文章结构,如何去开头和结尾,如何去选择和使用论据,如何展开横向论证和纵向论证,如何去进行比喻论证,如何作辩证分析,如何作反驳,如何使用思辨语言等。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切实掌握写作中的具体技巧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写出规范优美的议论性文章。
  
  六、勤于修改,提高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传统的“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应把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原则。平时的作文,我很少动笔为学生进行修改,而是留心思考,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以此为批改的线索,启发学生自己动脑去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当学生初步具备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力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每次初稿完成之后,教师先进行集体讲评,然后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同时也由人人面批面改改为按需要进行面批,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已写好的作文,允许保留几天后再上交,鼓励他们隔几天再改;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修改作文的修改的效果,综合评定成绩。学生通过每次修改前后的对比,实实在在领悟到了认真修改的好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修改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后来进行的两次调查中发现,他们不仅能百分之百地按照教师批阅的要求进行认真修改,还有许多学生在完成初稿交给教师之前就已经作了多处的修改。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一旦形成,便会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将大有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费时又费力,老师如不加以及时指导,学生只会做些徒劳无功的事情。为此,提倡教师要千方百计想办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指导,让学生对作文的苦痛感渐渐转化为愉悦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其他文献
在这个光照充足的教室里,我们见到了一群可爱的朋友。他们穿着白色的衬衣,扬起的微笑如同五月的暖阳。从外表看,他们与我们这些志愿者没什么区别。可谁又知道,他们是一群被上帝遗忘的天使啊。望着他们用手语诉说着自己的梦想,望着他们明亮的眼睛,我心中不禁一颤,若有所思地低下了头。  突然间,一个孩子激动地站了起来。她是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她用纤细的手指流畅地表达着手语,一旁的老师翻译道:“她说,她的梦想是成为一
摘 要:文学作品中一个精巧的人物姓名的确能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如影随形,深深镌刻在读者的心坎上,我们细究作品中的人名颇有意义,有时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成为破译作品的密码。  关键词:文学作品;人物姓名;密码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84-2  名字,一个符号而已,似乎可以阿猫、阿狗地随便叫,并无大碍,然而文学作品的人物姓名
摘 要: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存在着大量视觉污染,严重影响青少年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必须同心协力,坚持走德治与法治并进的救治之路,共同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伦理道德;外部环境;德治;法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12-1  一、青少年伦理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现状点击 
摘 要:本文从把握教材、改进教学、提升自我等方面探析了教学的智慧潜能发挥。  关键词:初中 英语 教学 潜能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8 -01     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中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应高度重视“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培
摘 要: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主体,还要开发主体,发展主体,要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意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45-1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面对新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学生数量的减少,班级学生数已经明显下降,无论是小班化学校还是自然“小班化”,小班化教学已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把小班化历史教学与历史模块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以期运用好我们的教学资源,关注每一个学生,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达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笔者在文中以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例,谈谈“学、议、导、练”
摘 要:笔者结合自身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通过让学生“争”、“当”、“等”、“评”,很好地培养起小学生积极上进的品质,很好地组建了班级干部队伍,使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08-2  “上进心”是人要求进步、不甘落后的心里意愿,是人勇于开拓、不断前进的内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最核心也是其本质的变化就是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转变——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而这则需要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观念;新方法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3 -01    我校实施的“主动参与”模式也已走过六个春秋。但是学生主体地位
摘 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是同学们眼中传统的“副课”,得不到学生甚至是老师的重视。同时没有分数的压力,信息技术课就理所当然变得可有可无。正是由于以上诸多的原因,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和其他文化课堂相比,总体上显得杂乱、低效。作为信息老师,构建一个有序、高效的课堂就刻不容缓。  关键词:有序;高效;信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
摘 要:新时期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而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在此,本文就苏教版新教材中选取的《鸿门宴》一课为例,阐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项思维对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多项思维;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这种创新的能力,有人曾提出过要摒弃教材,让语文教学真正地走入社会。我想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教材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