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们真的都认同人类的教育需要经过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单一到复杂的必然发展过程,那么,在基础教育中就更能体会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教育要强调从洒扫庭除、孝亲理家开始,最终达到建功、治国、追求世界大同的理想;也会理解为什么在日美等国的小学教室中,悬挂的多不是国家或世界地图,而是本社区地图,着眼的首先是学生们熟悉的社区生活。
对于这样一个再明显不过的简单道理,我们以往的学校教育依然有着思想上、行为上的严重偏差。人们往往习惯于大一统的教材,爱讲高深的道理,喜欢着眼长远与国际,但又往往脱离本土的现实,学校里的所教所学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大多难有实际的感受与体验,多是在懵懂的状态下发展。
尽管人类发展到今天,人们一生中所学的知识技能、所受的道德情感熏陶等,多数是通过间接的形式习得、感受与体验的,但这些习得、感受与体验是遥不可及或大而化之的,还是身边具体、鲜活、可触摸的,其效果会大有差别。一个不爱父母、不爱家乡的人,很难做到热爱人民、热爱国家;同样,一个在简单、切近的问题上缺少基本体验的人,也很难在面对日后复杂的自然与社会问题时有上佳的作为。
鉴于以上这些基本的判断,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进行深切地反思。要从好高骛远的习惯与导向中努力回归到实事求是的心态与现实中来。认真关注那些身边的资源、身边的生活和在身边积淀的历史文化。因为由此而上才是最适合本地学生有效发展的途径与台阶,才能拨动学生最纯真、最敏感的心弦。
近年来,一些有想法、有探索精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进行了大量本土教育资源的挖掘,并在运用这些资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不仅学生们感觉亲切、体验真切,教师、家长和社会也已从这些探索中找到了自主发展的力量。
引进本土的文化教育资源时,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解读,如何使当今的受教育者从地方的传统资源中感受那些生动的、多彩的、可以亲近的,但却能反映人类永恒价值的内容,能够感觉与体会到自己的“根”之所在。这不仅能为其垫实今后生存发展的基础,也能使其自信、自立、自强,找到赖以寄托的实体家园和精神家园。
此外,还要认识到,人们对于本土资源的学习与了解也是其能更好地放眼世界的重要基点。要使国家富强,要使国民素质提高,要追求美好的生活,学习和借鉴他国或发达地区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忽略了对本土文化传统的感知与关照,就会因缺失自我认同,缺失定力,无法真诚、自信地与世界对话。就像我们今天已经开始认识到“母语”的重要作用一样,我们自己身处其中的本土“母文化”更是能给人们诸多动力和启示,激励人们认识自我、有所寄托、肩负责任。可见,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能够更多地从本土资源中汲取丰富多彩的营养,则国家的未来和学习者的发展都将会呈现更加根深叶茂的美好前景,更能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能创造出更具生命活力和世界价值的中国新文化。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永丽)
对于这样一个再明显不过的简单道理,我们以往的学校教育依然有着思想上、行为上的严重偏差。人们往往习惯于大一统的教材,爱讲高深的道理,喜欢着眼长远与国际,但又往往脱离本土的现实,学校里的所教所学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大多难有实际的感受与体验,多是在懵懂的状态下发展。
尽管人类发展到今天,人们一生中所学的知识技能、所受的道德情感熏陶等,多数是通过间接的形式习得、感受与体验的,但这些习得、感受与体验是遥不可及或大而化之的,还是身边具体、鲜活、可触摸的,其效果会大有差别。一个不爱父母、不爱家乡的人,很难做到热爱人民、热爱国家;同样,一个在简单、切近的问题上缺少基本体验的人,也很难在面对日后复杂的自然与社会问题时有上佳的作为。
鉴于以上这些基本的判断,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进行深切地反思。要从好高骛远的习惯与导向中努力回归到实事求是的心态与现实中来。认真关注那些身边的资源、身边的生活和在身边积淀的历史文化。因为由此而上才是最适合本地学生有效发展的途径与台阶,才能拨动学生最纯真、最敏感的心弦。
近年来,一些有想法、有探索精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进行了大量本土教育资源的挖掘,并在运用这些资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不仅学生们感觉亲切、体验真切,教师、家长和社会也已从这些探索中找到了自主发展的力量。
引进本土的文化教育资源时,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解读,如何使当今的受教育者从地方的传统资源中感受那些生动的、多彩的、可以亲近的,但却能反映人类永恒价值的内容,能够感觉与体会到自己的“根”之所在。这不仅能为其垫实今后生存发展的基础,也能使其自信、自立、自强,找到赖以寄托的实体家园和精神家园。
此外,还要认识到,人们对于本土资源的学习与了解也是其能更好地放眼世界的重要基点。要使国家富强,要使国民素质提高,要追求美好的生活,学习和借鉴他国或发达地区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忽略了对本土文化传统的感知与关照,就会因缺失自我认同,缺失定力,无法真诚、自信地与世界对话。就像我们今天已经开始认识到“母语”的重要作用一样,我们自己身处其中的本土“母文化”更是能给人们诸多动力和启示,激励人们认识自我、有所寄托、肩负责任。可见,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能够更多地从本土资源中汲取丰富多彩的营养,则国家的未来和学习者的发展都将会呈现更加根深叶茂的美好前景,更能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能创造出更具生命活力和世界价值的中国新文化。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