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中国有数十所大学迎来了他们的60年校庆。这源自于1952年的那场大调整:全国所有教会大学、私立大学都被撤消;原国立高校也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每一所旧中国走来的大学,校史上都记载着这样一笔拐点。
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长马叙伦提出要把过去“抽象”、“广博”的模式改为“具体”、“专业”的模式,“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由于民国大学基本都遵循美式教育理念,设立学院,下设若干系,强调“博雅教育”。而苏式高等教育制度认为,专业就是一行专门职业或一种专长,高校的目标就是培养专门人才,专业设置越具体越好,并要和实践就业紧密结合。这次教育会议的设想,即把中国大学按照苏联模式进行改革。
肃清美帝思想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中美关系降至冰点。
与外交上的“一边倒”政策相应,教育界也要割断与美国的联系,肃清美帝影响,立即全面向苏联靠拢。此举针对的不仅是教会学校,清华、北大等知名大学的教授多数有美国教育背景,校内普遍推行的也是美式教育,几乎全国所有大学都在改造之列。
学校所有权的改变只需一纸行政命令,然而让师生思想大转弯,却不是易事。强烈的反弹情绪使中央领导人意识到,教育界急需一场“整风”。1951年9月29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周恩来为京津二十所高校三千多名教师作了题为《关于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的报告。
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全校停课,教职人员人人 “洗澡”,一一“过关”。“洗澡”即思想改造的形象说法。教育部的指示是:“尽量用热水烫这些人,只要烫不死就成。”
有人回忆了当时在清华法学院目睹教授“过关”。“屋内黑压压一片,检查完毕一般教授都要泪雨滂沱,有的则失声痛哭。”几天后,清华大礼堂举行全校思想改造运动,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在台上自我检讨:“旧社会的恶习不改,厚颜无耻,下流卑鄙……”由于他刚生大病一场,最后哭到支撑不住,被人搀下去。
而社会学系教授潘光旦检讨了三四次仍没过关。曾留学美国的他反对“苏联式的灌输教育”,认为这样会培养出大批毫无判断力的青年,而且他所研究和教授的社会学,更是因发源西方而被视为带着“原罪”,潘光旦自然成为重点“洗澡”对象。1952年12月5日出版的《盟讯》发表了潘的第四次检讨,仅摘要就将近3万字。
教会大学是美帝文化侵略的“重灾区”,也是思想改造运动的重点。1950年底,全国20所教会大学,有11所被改为公办,9所改为中国人自办,仍维持私立,由政府予以补助。所有美籍校董及其行政职务均被解除,美籍教师被辞退或自行离职回国。
为使学生更加深刻认清美帝本质,揭露那些“认贼作父”的面目,多家教会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最著名的燕京大学首当其冲,工作组发动全校师生批斗校长陆志韦、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和哲学系主任张东荪,他们是美帝文化侵略的“工具”。作为抗战、内战期间带领燕京大学度过重重难关的校长,陆志韦一直支持进步学生运动,燕大大批学生在解放前就加入地下党或党的外围组织。但曾经进步的陆志韦严重跟不上新时代要求,要求必须从内心深处仇视和痛恨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文化侵略。
大调整中的生死存亡
从1950年开始,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新中国打造了两个高等教育样板:一是工科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是文科的中国人民大学。
1952年秋,思想改造运动基本结束,全国高校教职员工的91%、大学生的80%接受了“思想洗澡”。 9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做好院系调整工作,有效地培养国家建设干部》。文章说:“经过‘三反’和思想改造运动以后,各校教师进一步肃清了封建、买办、法西斯思想,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树立加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样,就有条件与可能把院系调整工作做好了。”
1952 年秋季,中央教育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全国高等学校从211所调整为201所,分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单科性学院三类,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
综合性大学由49所削减为21所。原来被称为“综合性大学”的学校囊括文、法、理、工、农、医师等学院,调整后,大多仅保存文科和理科。比如北京大学工学院被撤消,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合并到清华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更名为北京医学院;南京大学原有7 个学院下设35 个系,调整后仅保留了文、理13 个系;全国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清华和浙大,调整后都成为工科大学;清华人文学科大部分并入北大;浙大理学院文学院并入复旦,法学院停办,医学院、农学院独立建校。
所有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走向终结。燕京大学的文科、理科并入北大,工科并入清华,北大由沙滩红楼搬迁至燕大校址“燕园”;辅仁大学主要院系并入北师大,经济系并入人大,西语系高年级学生直接并入北大,低年级学生由英语改学俄语;圣约翰大学各院系分别并入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原址建立华东政法学院;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华南医学院等,校址“康乐园”成为中山大学校园。
政治学、法学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旧社会研究这些学科的学者大多被视为无用甚至反动的人才,院系调整中对他们的处理颇为随意,大部分人被调入图书馆工作。
社会学遭遇灭顶之灾。大调整后,全国20多个社会学系只剩下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两家,但1953年也被撤系,社会学绝迹,直到1979年才恢复重建。
费孝通在中南海的一个会场上苦苦哀求,希望不要让社会学断子绝孙,“多少留一个种,留点苗苗”。费孝通被调至刚刚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任副院长,从事少数民族研究,同时被调去的还有他的老师潘光旦。1957年师徒两人双双被打成右派,潘光旦的罪名之一是“破坏民族关系”。
一批专业理工科院校在院系大调整中诞生,最典型的是北京海淀区的“八大学院”,班底从北大、清华、燕京、辅仁等大学中拆解出来。1952年,北起清华东路,南到蓟门桥,“八大学院”校舍在一片庄稼地上破土动工,它们是: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和北京医学院。
现在前七个学院已升级为大学,北京医学院回归北大成为北大医学部。
似是而非的苏联模式
院系调整历来被解释为照搬苏联模式,其实,苏联虽然重视单科大学建设,专业设置也比西欧和美国大学更加专业化、理论化,但并不完全排斥综合性大学。
因此,院系大调整与其说是向苏联“一边倒”,不如说是中国独立开创的高等教育战线上的政治革命。全国大学完成了一次大洗牌、大换血,旧知识分子与旧大学的历史联系割断,旧大学与民国的历史联系割断,从而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奠定基础。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师生参加了这场运动,满载课桌椅、图书仪器的列车在全国各地奔跑,改变了大学长期分布不均衡的历史状态。
整个过程惊天动地,也波澜不惊,几乎没有遭遇任何反抗和阻力。经历了思想改造运动,每个知识分子都意识到,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是唯一的选择。
现在是北大中文系教授的乐黛云,1952年刚刚从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留校,当上中文系首任系秘书,协助系主任工作。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贯彻院系调整的中央决定。许多著名教授都被派去支边,如杨振声、废名调任长春东北人民大学(现为吉林大学)中文系。“让这些年近半百的老先生去到遥远陌生的、艰苦的边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曾在燕京大学英语系任教的巫宁坤回忆,1952年7月,系主任赵萝蕤来通知他系内五名教授的去向:赵本人和另外三名教授去北大,巫宁坤去南开。话刚一出口,赵萝蕤就忍不住放声哭了起来。巫宁坤1951年在赵萝蕤鼓动下放弃尚未完成的博士论文,从美国回到燕大任教,不到一年出此变故,赵萝蕤满怀内疚。
赵萝蕤的父亲是燕大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义父是燕大校长陆志韦,两人都是思想改造运动的重点批判对象。她的丈夫陈梦家在清华也受到大批判,院系调整中分配到考古研究所。一年来的政治压力使赵萝蕤陷入绝望,只能听从摆布,无力帮助巫宁坤安排前程。
1952年9月,北京大学接收燕京大学校园,并在东门挂上毛泽东亲提的校名牌匾。有人来到还住在校内的陆志韦家催促他搬家,陆志韦一个人默默走出生活了25年的燕园。
曾经以自己是燕京高材生而倍感骄傲的学生们,不敢再提自己在这所大学读过书,学生黄宗江因为保存了一套以司徒雷登照片印的明信片,“文革”时被打为“司徒雷登的黑宠儿”。(摘编自:《档案春秋》、《南方人物周刊》)
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长马叙伦提出要把过去“抽象”、“广博”的模式改为“具体”、“专业”的模式,“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由于民国大学基本都遵循美式教育理念,设立学院,下设若干系,强调“博雅教育”。而苏式高等教育制度认为,专业就是一行专门职业或一种专长,高校的目标就是培养专门人才,专业设置越具体越好,并要和实践就业紧密结合。这次教育会议的设想,即把中国大学按照苏联模式进行改革。
肃清美帝思想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中美关系降至冰点。
与外交上的“一边倒”政策相应,教育界也要割断与美国的联系,肃清美帝影响,立即全面向苏联靠拢。此举针对的不仅是教会学校,清华、北大等知名大学的教授多数有美国教育背景,校内普遍推行的也是美式教育,几乎全国所有大学都在改造之列。
学校所有权的改变只需一纸行政命令,然而让师生思想大转弯,却不是易事。强烈的反弹情绪使中央领导人意识到,教育界急需一场“整风”。1951年9月29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周恩来为京津二十所高校三千多名教师作了题为《关于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的报告。
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全校停课,教职人员人人 “洗澡”,一一“过关”。“洗澡”即思想改造的形象说法。教育部的指示是:“尽量用热水烫这些人,只要烫不死就成。”
有人回忆了当时在清华法学院目睹教授“过关”。“屋内黑压压一片,检查完毕一般教授都要泪雨滂沱,有的则失声痛哭。”几天后,清华大礼堂举行全校思想改造运动,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在台上自我检讨:“旧社会的恶习不改,厚颜无耻,下流卑鄙……”由于他刚生大病一场,最后哭到支撑不住,被人搀下去。
而社会学系教授潘光旦检讨了三四次仍没过关。曾留学美国的他反对“苏联式的灌输教育”,认为这样会培养出大批毫无判断力的青年,而且他所研究和教授的社会学,更是因发源西方而被视为带着“原罪”,潘光旦自然成为重点“洗澡”对象。1952年12月5日出版的《盟讯》发表了潘的第四次检讨,仅摘要就将近3万字。
教会大学是美帝文化侵略的“重灾区”,也是思想改造运动的重点。1950年底,全国20所教会大学,有11所被改为公办,9所改为中国人自办,仍维持私立,由政府予以补助。所有美籍校董及其行政职务均被解除,美籍教师被辞退或自行离职回国。
为使学生更加深刻认清美帝本质,揭露那些“认贼作父”的面目,多家教会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最著名的燕京大学首当其冲,工作组发动全校师生批斗校长陆志韦、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和哲学系主任张东荪,他们是美帝文化侵略的“工具”。作为抗战、内战期间带领燕京大学度过重重难关的校长,陆志韦一直支持进步学生运动,燕大大批学生在解放前就加入地下党或党的外围组织。但曾经进步的陆志韦严重跟不上新时代要求,要求必须从内心深处仇视和痛恨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文化侵略。
大调整中的生死存亡
从1950年开始,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新中国打造了两个高等教育样板:一是工科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是文科的中国人民大学。
1952年秋,思想改造运动基本结束,全国高校教职员工的91%、大学生的80%接受了“思想洗澡”。 9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做好院系调整工作,有效地培养国家建设干部》。文章说:“经过‘三反’和思想改造运动以后,各校教师进一步肃清了封建、买办、法西斯思想,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树立加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样,就有条件与可能把院系调整工作做好了。”
1952 年秋季,中央教育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全国高等学校从211所调整为201所,分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单科性学院三类,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
综合性大学由49所削减为21所。原来被称为“综合性大学”的学校囊括文、法、理、工、农、医师等学院,调整后,大多仅保存文科和理科。比如北京大学工学院被撤消,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合并到清华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更名为北京医学院;南京大学原有7 个学院下设35 个系,调整后仅保留了文、理13 个系;全国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清华和浙大,调整后都成为工科大学;清华人文学科大部分并入北大;浙大理学院文学院并入复旦,法学院停办,医学院、农学院独立建校。
所有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走向终结。燕京大学的文科、理科并入北大,工科并入清华,北大由沙滩红楼搬迁至燕大校址“燕园”;辅仁大学主要院系并入北师大,经济系并入人大,西语系高年级学生直接并入北大,低年级学生由英语改学俄语;圣约翰大学各院系分别并入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原址建立华东政法学院;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华南医学院等,校址“康乐园”成为中山大学校园。
政治学、法学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旧社会研究这些学科的学者大多被视为无用甚至反动的人才,院系调整中对他们的处理颇为随意,大部分人被调入图书馆工作。
社会学遭遇灭顶之灾。大调整后,全国20多个社会学系只剩下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两家,但1953年也被撤系,社会学绝迹,直到1979年才恢复重建。
费孝通在中南海的一个会场上苦苦哀求,希望不要让社会学断子绝孙,“多少留一个种,留点苗苗”。费孝通被调至刚刚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任副院长,从事少数民族研究,同时被调去的还有他的老师潘光旦。1957年师徒两人双双被打成右派,潘光旦的罪名之一是“破坏民族关系”。
一批专业理工科院校在院系大调整中诞生,最典型的是北京海淀区的“八大学院”,班底从北大、清华、燕京、辅仁等大学中拆解出来。1952年,北起清华东路,南到蓟门桥,“八大学院”校舍在一片庄稼地上破土动工,它们是: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和北京医学院。
现在前七个学院已升级为大学,北京医学院回归北大成为北大医学部。
似是而非的苏联模式
院系调整历来被解释为照搬苏联模式,其实,苏联虽然重视单科大学建设,专业设置也比西欧和美国大学更加专业化、理论化,但并不完全排斥综合性大学。
因此,院系大调整与其说是向苏联“一边倒”,不如说是中国独立开创的高等教育战线上的政治革命。全国大学完成了一次大洗牌、大换血,旧知识分子与旧大学的历史联系割断,旧大学与民国的历史联系割断,从而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奠定基础。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师生参加了这场运动,满载课桌椅、图书仪器的列车在全国各地奔跑,改变了大学长期分布不均衡的历史状态。
整个过程惊天动地,也波澜不惊,几乎没有遭遇任何反抗和阻力。经历了思想改造运动,每个知识分子都意识到,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是唯一的选择。
现在是北大中文系教授的乐黛云,1952年刚刚从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留校,当上中文系首任系秘书,协助系主任工作。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贯彻院系调整的中央决定。许多著名教授都被派去支边,如杨振声、废名调任长春东北人民大学(现为吉林大学)中文系。“让这些年近半百的老先生去到遥远陌生的、艰苦的边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曾在燕京大学英语系任教的巫宁坤回忆,1952年7月,系主任赵萝蕤来通知他系内五名教授的去向:赵本人和另外三名教授去北大,巫宁坤去南开。话刚一出口,赵萝蕤就忍不住放声哭了起来。巫宁坤1951年在赵萝蕤鼓动下放弃尚未完成的博士论文,从美国回到燕大任教,不到一年出此变故,赵萝蕤满怀内疚。
赵萝蕤的父亲是燕大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义父是燕大校长陆志韦,两人都是思想改造运动的重点批判对象。她的丈夫陈梦家在清华也受到大批判,院系调整中分配到考古研究所。一年来的政治压力使赵萝蕤陷入绝望,只能听从摆布,无力帮助巫宁坤安排前程。
1952年9月,北京大学接收燕京大学校园,并在东门挂上毛泽东亲提的校名牌匾。有人来到还住在校内的陆志韦家催促他搬家,陆志韦一个人默默走出生活了25年的燕园。
曾经以自己是燕京高材生而倍感骄傲的学生们,不敢再提自己在这所大学读过书,学生黄宗江因为保存了一套以司徒雷登照片印的明信片,“文革”时被打为“司徒雷登的黑宠儿”。(摘编自:《档案春秋》、《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