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院系大调整 中国大学大洗牌

来源 :百姓生活·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中国有数十所大学迎来了他们的60年校庆。这源自于1952年的那场大调整:全国所有教会大学、私立大学都被撤消;原国立高校也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每一所旧中国走来的大学,校史上都记载着这样一笔拐点。
  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长马叙伦提出要把过去“抽象”、“广博”的模式改为“具体”、“专业”的模式,“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由于民国大学基本都遵循美式教育理念,设立学院,下设若干系,强调“博雅教育”。而苏式高等教育制度认为,专业就是一行专门职业或一种专长,高校的目标就是培养专门人才,专业设置越具体越好,并要和实践就业紧密结合。这次教育会议的设想,即把中国大学按照苏联模式进行改革。
  肃清美帝思想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中美关系降至冰点。
  与外交上的“一边倒”政策相应,教育界也要割断与美国的联系,肃清美帝影响,立即全面向苏联靠拢。此举针对的不仅是教会学校,清华、北大等知名大学的教授多数有美国教育背景,校内普遍推行的也是美式教育,几乎全国所有大学都在改造之列。
  学校所有权的改变只需一纸行政命令,然而让师生思想大转弯,却不是易事。强烈的反弹情绪使中央领导人意识到,教育界急需一场“整风”。1951年9月29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周恩来为京津二十所高校三千多名教师作了题为《关于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的报告。
  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全校停课,教职人员人人 “洗澡”,一一“过关”。“洗澡”即思想改造的形象说法。教育部的指示是:“尽量用热水烫这些人,只要烫不死就成。”
  有人回忆了当时在清华法学院目睹教授“过关”。“屋内黑压压一片,检查完毕一般教授都要泪雨滂沱,有的则失声痛哭。”几天后,清华大礼堂举行全校思想改造运动,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在台上自我检讨:“旧社会的恶习不改,厚颜无耻,下流卑鄙……”由于他刚生大病一场,最后哭到支撑不住,被人搀下去。
  而社会学系教授潘光旦检讨了三四次仍没过关。曾留学美国的他反对“苏联式的灌输教育”,认为这样会培养出大批毫无判断力的青年,而且他所研究和教授的社会学,更是因发源西方而被视为带着“原罪”,潘光旦自然成为重点“洗澡”对象。1952年12月5日出版的《盟讯》发表了潘的第四次检讨,仅摘要就将近3万字。
  教会大学是美帝文化侵略的“重灾区”,也是思想改造运动的重点。1950年底,全国20所教会大学,有11所被改为公办,9所改为中国人自办,仍维持私立,由政府予以补助。所有美籍校董及其行政职务均被解除,美籍教师被辞退或自行离职回国。
  为使学生更加深刻认清美帝本质,揭露那些“认贼作父”的面目,多家教会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最著名的燕京大学首当其冲,工作组发动全校师生批斗校长陆志韦、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和哲学系主任张东荪,他们是美帝文化侵略的“工具”。作为抗战、内战期间带领燕京大学度过重重难关的校长,陆志韦一直支持进步学生运动,燕大大批学生在解放前就加入地下党或党的外围组织。但曾经进步的陆志韦严重跟不上新时代要求,要求必须从内心深处仇视和痛恨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文化侵略。
  大调整中的生死存亡
  从1950年开始,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新中国打造了两个高等教育样板:一是工科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是文科的中国人民大学。
  1952年秋,思想改造运动基本结束,全国高校教职员工的91%、大学生的80%接受了“思想洗澡”。 9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做好院系调整工作,有效地培养国家建设干部》。文章说:“经过‘三反’和思想改造运动以后,各校教师进一步肃清了封建、买办、法西斯思想,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树立加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样,就有条件与可能把院系调整工作做好了。”
  1952 年秋季,中央教育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全国高等学校从211所调整为201所,分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单科性学院三类,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
  综合性大学由49所削减为21所。原来被称为“综合性大学”的学校囊括文、法、理、工、农、医师等学院,调整后,大多仅保存文科和理科。比如北京大学工学院被撤消,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合并到清华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更名为北京医学院;南京大学原有7 个学院下设35 个系,调整后仅保留了文、理13 个系;全国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清华和浙大,调整后都成为工科大学;清华人文学科大部分并入北大;浙大理学院文学院并入复旦,法学院停办,医学院、农学院独立建校。
  所有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走向终结。燕京大学的文科、理科并入北大,工科并入清华,北大由沙滩红楼搬迁至燕大校址“燕园”;辅仁大学主要院系并入北师大,经济系并入人大,西语系高年级学生直接并入北大,低年级学生由英语改学俄语;圣约翰大学各院系分别并入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原址建立华东政法学院;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华南医学院等,校址“康乐园”成为中山大学校园。
  政治学、法学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旧社会研究这些学科的学者大多被视为无用甚至反动的人才,院系调整中对他们的处理颇为随意,大部分人被调入图书馆工作。
  社会学遭遇灭顶之灾。大调整后,全国20多个社会学系只剩下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两家,但1953年也被撤系,社会学绝迹,直到1979年才恢复重建。
  费孝通在中南海的一个会场上苦苦哀求,希望不要让社会学断子绝孙,“多少留一个种,留点苗苗”。费孝通被调至刚刚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任副院长,从事少数民族研究,同时被调去的还有他的老师潘光旦。1957年师徒两人双双被打成右派,潘光旦的罪名之一是“破坏民族关系”。
  一批专业理工科院校在院系大调整中诞生,最典型的是北京海淀区的“八大学院”,班底从北大、清华、燕京、辅仁等大学中拆解出来。1952年,北起清华东路,南到蓟门桥,“八大学院”校舍在一片庄稼地上破土动工,它们是: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和北京医学院。
  现在前七个学院已升级为大学,北京医学院回归北大成为北大医学部。
  似是而非的苏联模式
  院系调整历来被解释为照搬苏联模式,其实,苏联虽然重视单科大学建设,专业设置也比西欧和美国大学更加专业化、理论化,但并不完全排斥综合性大学。
  因此,院系大调整与其说是向苏联“一边倒”,不如说是中国独立开创的高等教育战线上的政治革命。全国大学完成了一次大洗牌、大换血,旧知识分子与旧大学的历史联系割断,旧大学与民国的历史联系割断,从而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奠定基础。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师生参加了这场运动,满载课桌椅、图书仪器的列车在全国各地奔跑,改变了大学长期分布不均衡的历史状态。
  整个过程惊天动地,也波澜不惊,几乎没有遭遇任何反抗和阻力。经历了思想改造运动,每个知识分子都意识到,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是唯一的选择。
  现在是北大中文系教授的乐黛云,1952年刚刚从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留校,当上中文系首任系秘书,协助系主任工作。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贯彻院系调整的中央决定。许多著名教授都被派去支边,如杨振声、废名调任长春东北人民大学(现为吉林大学)中文系。“让这些年近半百的老先生去到遥远陌生的、艰苦的边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曾在燕京大学英语系任教的巫宁坤回忆,1952年7月,系主任赵萝蕤来通知他系内五名教授的去向:赵本人和另外三名教授去北大,巫宁坤去南开。话刚一出口,赵萝蕤就忍不住放声哭了起来。巫宁坤1951年在赵萝蕤鼓动下放弃尚未完成的博士论文,从美国回到燕大任教,不到一年出此变故,赵萝蕤满怀内疚。
  赵萝蕤的父亲是燕大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义父是燕大校长陆志韦,两人都是思想改造运动的重点批判对象。她的丈夫陈梦家在清华也受到大批判,院系调整中分配到考古研究所。一年来的政治压力使赵萝蕤陷入绝望,只能听从摆布,无力帮助巫宁坤安排前程。
  1952年9月,北京大学接收燕京大学校园,并在东门挂上毛泽东亲提的校名牌匾。有人来到还住在校内的陆志韦家催促他搬家,陆志韦一个人默默走出生活了25年的燕园。
  曾经以自己是燕京高材生而倍感骄傲的学生们,不敢再提自己在这所大学读过书,学生黄宗江因为保存了一套以司徒雷登照片印的明信片,“文革”时被打为“司徒雷登的黑宠儿”。(摘编自:《档案春秋》、《南方人物周刊》)
其他文献
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在中国发展缓慢。这当中,除却国民经济发展程度等一些客观因素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当前的慈善事业制度还不太健全。然而在民间,在网络以及媒体的推动下,一些非机构运作的救助行动方兴未艾,虽然这些自发性救助最终会撞上法律的墙壁,但仍然有人进行着力所能及的突围。  东溪单村,浙江省临海市东塍镇一个普通的老龄化村庄,全村户籍人口2048人,其中村老年协会会员
期刊
科研者从来不是一个诞生企业家的群体  但吴庆林是个例外  他有着鲜明的效率意识和卓越的执行力  “太爱肽”成就了他的科研梦  而科研又引领他攀上商业的巅峰
期刊
一项项令世界一度惊喜赶超的胶原蛋白肽尖端科技项目成功产业化,迎来了中国胶原蛋白肽科技巅峰时代。中国胶原蛋白肽科技辉煌的背后,是吴庆林带领的太爱肽人积极努力的结果。  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吴庆林以提高和改善民众健康状况为使命,以做百年企业、创百年品牌为企业宗旨。他的事业目标是推广胶原蛋白肽两项专业制备技术,实现胶原蛋白肽的产业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科技领先是高科技企业生存的第一法则,但成功之
期刊
太爱肽集团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吴庆林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引领,如今,太爱肽集团已经成为了一个高新科技超速发展的企业,而吴庆林科研创新精神也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企业血液和脊髓,并将生根发芽,伴随企业的发展。  上班族每天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他们需要花两三倍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人的精神压力很大,长此以往很容易积劳成疾。可是,加班似乎已经成为工作的常态,在连续的工作压力下,上班族对“亚健康”、“过劳
期刊
他是当今国内最有名望的评书艺术大师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那略带沙哑、极富个性的声音曾通过上百家电台和电视台传播,征服了中国上亿听众。“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是别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其评书生涯的最好写照。  大概在十几年以前,每晚六七点钟,打开电视,总能看到很多电视台在播放评书,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等众多评书大师陪伴我们度过了那段难忘时光。可如今,电视上却很少播放评书了,对此,单田
期刊
格非的反映中国百年精神的“乌托邦三部曲”已在去年完成。收官之作《春尽江南》在上海书展上甫一亮相,就获得了极大的好评,半年不到,不仅跻身2011年度十大好书,更助格非荣登“中国作家实力榜”榜首。  他曾与余华、苏童等一起被称为“先锋小说家”,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迷舟》、《褐色鸟群》至《欲望的旗帜》,格非所编织的故事四溢着游戏且无序的“弥天大雾”,甚至被定性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玄奥的作品”。 
期刊
“乌托邦三部曲”又称“江南三部曲”,包含《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三本,是作家格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构思,沉潜求索,到2011年最终完成定稿的系列长篇作品。作者在坚守艺术的同时,用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叙事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演变轨迹。  《人面桃花》  出 版 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9-1  简介:小说以20世纪初的中国为背景,讲述国民
期刊
我与王立民2010年开始合作做生意,王立民投资三百万元建设大棚,我负责招聘、管理员工。当时我和王立民口头约定,如果大棚运转不错,王立民就给我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在经营期间,王立民每月向我支付三千块钱的工资,并安排住处。  在建大棚时,我招聘了员工李老汉,约定每月工资二千元。李老汉除建设大棚外,还提供大棚所需的塑料布等原料,所以让我给其写个证明,我向他说明,不应该我来写证明,我并不清楚他提供了多少原料
期刊
玉,石之美者。和田玉,玉石群中的佼佼者。  国人藏玉不仅仅是投资,从二三亿年前玉石形成直至被发现,玉石的坚韧润泽被赋予了独特的民族内涵和帝王文化的色彩,它外柔内刚、含蓄而不张扬,故孔子云:“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由于和田玉储藏量有限,收藏爱好者趋之若鹜,所以近年来在市场上流通的和田玉精品越来越少,价格也一路上涨。近年来拍卖的材质、工艺俱佳的玉雕作品更是近乎天价,和田玉为什么那么贵· 
期刊
邢海,字翼之、瀷之、溢釜,1 9 70年生,1 9 8 8 至1992年,就读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系、国画系,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鞍山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鞍山市龙泉印社社员、鞍山市书画研究会会员、鞍山市刻字研究会会员、北京天禧韵海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1998年1月,作品辑入《鞍山书画作品集》;  1999年5月,作品辑入《辽宁省青年书法作品集》;  2008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