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半年,我作为政协委员,曾因教师编制问题,到邻近区县调研,做改进方案,然后与有司协商。有司仍是那番话:情况知道,但我们也没有办法,总理早就说了“只减不增”,那是红线,不能越过。
“仍是”,说明他们说的次数多,我听的回数也不少——连续几年政协会上,我都在呼吁关注和解决教师编制,但有司的说辞,几乎都是如此。
这问题,我没作更多调研,不敢说有多普遍。仅就区域而论,由于私立学校兴起,市场竞争加剧,中学教师超编,小学教师缺编,早已是普遍现象。而政府对此,几乎没有什么作为,只是把中学教师往小学转,小学教师再不够,就找代课。
表面看,中学教师的确超编,但实际上,“結构性缺编”几乎是普遍现象。学科难以配套,年龄结构失衡。这种情况下,中学愿意转出的,多是老弱病残、教书不力的“包袱”。好些小学校长反映,从中学转来三四个老师,只能承担一个小学老师的工作量,此其一。
其二,绩效工资实未能改变“大锅饭”的格局,就教师来说,待在超编学校,钱不会少拿,工作却不用多干,压力也相对较小,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中学老师突然转入小学,适应本就困难,年龄偏大,积极性不高,要转变观念和行为,更难。中学和小学,本就有很大不同——讨论“转岗”时,曾有人说,中学老师怎么不可以教小学?我反问:“把你的小孩放在那班上,你愿意吗?”对方顿时哑口无声。
更多的,是代课教师。我所在区域,目前代课教师近300人,接近教师编制的10%。这些教师,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学历不成问题,但大多没经过专门培训,而一年不到三万的微薄收入,很难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加之,代课本就是“临时工”,显然不可能稳定、固定。所以,每逢开学,很多校长都会四处找人代课。
最先我以为,农村才有“代课教师”,后来才知道,城区学校的代课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城市化加速,进城人员增多,生源不断膨胀,加上城内小学女教师居多,“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请产假的教师日益增多,学校的正常运转都难以保证,只好请代课教师。而且,学校规模越大,代课现象越严重,因为,教师基数大,出现的缺额往往更多。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一夜间冒出来的。正常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编制和结构及时解决。但是,因为“只减不增”的紧箍咒,无论学校还是政府,都显得束手无策,焦头烂额。
总理的话,出自5年前两会期间的记者见面会,即所谓的“约法三章”。我不太懂政策,但直觉告诉我,“财政供养的人员”说得太笼统,含糊,“只减不增”又有些随意,任性。
我当然知道,“财政供养人员”,既包括机关公务员,也包括事业单位和学校教师。问题是,教育的发展,远超其他部门,教师的编制,会随生源变化而起伏波动,需及时跟进、调整。但因为“只减不增”的高压线,加上学校相对于政府总是弱势,即便随着自然减员,区域出现编制缺口,政府首先考虑的,肯定不会是教育,而是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所以,尽管年年都有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的招聘,却很少有教育。
在此情况下,不少学校因多年没进教师,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人才断档和断层。现在的教育问题,表面看,只是编制失衡,只是代课现象,往深层里说,人才的断档和断层,或许才最为可怕。教育发展自有其规律,问题的出现和暴露可能很慢,而要真正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可能更慢,一旦积重难返,很难立竿见影,药到病除。
就此而言,我说“只减不增”正给教育带来灾难性影响,应该不算危言耸听——但愿我只是心忧天塌的可笑杞人,但愿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影响,能即时得到有效解决。
“仍是”,说明他们说的次数多,我听的回数也不少——连续几年政协会上,我都在呼吁关注和解决教师编制,但有司的说辞,几乎都是如此。
这问题,我没作更多调研,不敢说有多普遍。仅就区域而论,由于私立学校兴起,市场竞争加剧,中学教师超编,小学教师缺编,早已是普遍现象。而政府对此,几乎没有什么作为,只是把中学教师往小学转,小学教师再不够,就找代课。
表面看,中学教师的确超编,但实际上,“結构性缺编”几乎是普遍现象。学科难以配套,年龄结构失衡。这种情况下,中学愿意转出的,多是老弱病残、教书不力的“包袱”。好些小学校长反映,从中学转来三四个老师,只能承担一个小学老师的工作量,此其一。
其二,绩效工资实未能改变“大锅饭”的格局,就教师来说,待在超编学校,钱不会少拿,工作却不用多干,压力也相对较小,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中学老师突然转入小学,适应本就困难,年龄偏大,积极性不高,要转变观念和行为,更难。中学和小学,本就有很大不同——讨论“转岗”时,曾有人说,中学老师怎么不可以教小学?我反问:“把你的小孩放在那班上,你愿意吗?”对方顿时哑口无声。
更多的,是代课教师。我所在区域,目前代课教师近300人,接近教师编制的10%。这些教师,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学历不成问题,但大多没经过专门培训,而一年不到三万的微薄收入,很难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加之,代课本就是“临时工”,显然不可能稳定、固定。所以,每逢开学,很多校长都会四处找人代课。
最先我以为,农村才有“代课教师”,后来才知道,城区学校的代课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城市化加速,进城人员增多,生源不断膨胀,加上城内小学女教师居多,“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请产假的教师日益增多,学校的正常运转都难以保证,只好请代课教师。而且,学校规模越大,代课现象越严重,因为,教师基数大,出现的缺额往往更多。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一夜间冒出来的。正常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编制和结构及时解决。但是,因为“只减不增”的紧箍咒,无论学校还是政府,都显得束手无策,焦头烂额。
总理的话,出自5年前两会期间的记者见面会,即所谓的“约法三章”。我不太懂政策,但直觉告诉我,“财政供养的人员”说得太笼统,含糊,“只减不增”又有些随意,任性。
我当然知道,“财政供养人员”,既包括机关公务员,也包括事业单位和学校教师。问题是,教育的发展,远超其他部门,教师的编制,会随生源变化而起伏波动,需及时跟进、调整。但因为“只减不增”的高压线,加上学校相对于政府总是弱势,即便随着自然减员,区域出现编制缺口,政府首先考虑的,肯定不会是教育,而是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所以,尽管年年都有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的招聘,却很少有教育。
在此情况下,不少学校因多年没进教师,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人才断档和断层。现在的教育问题,表面看,只是编制失衡,只是代课现象,往深层里说,人才的断档和断层,或许才最为可怕。教育发展自有其规律,问题的出现和暴露可能很慢,而要真正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可能更慢,一旦积重难返,很难立竿见影,药到病除。
就此而言,我说“只减不增”正给教育带来灾难性影响,应该不算危言耸听——但愿我只是心忧天塌的可笑杞人,但愿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影响,能即时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