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看了一些有关我国教育的文章,大多不乏贬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竟然连一个能荣获诺贝尔奖的人都没有。”“德国考试题目主要是锻炼人的独立思维能力,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中国洗脑教育抹杀了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书本上的知识是随时可以重新回顾的,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的思想与世界观,却是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一天天地形成、发展、积累、变化和完善的。”
在家访中,一位学生的妈妈说:我们的孩子真苦啊,整天不是上课就是做作业,晚上到家里还要做一个多小时的作业。一位学生的爷爷说:现在的学校条条框框的科目太多了,学生哪有童真和天性,一个个像个小老头!我听到这里心中一震,莫非我们互称为人民教师的人抹杀了学生的天性?是啊,我们的教学目标太明确,教育科目过于学术化,特别是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包办化,学生除了上课做作业哪里还有他们自己的天地?
天性,主要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具有外界难以轻易改变的心理特性及行为趋势,因此也称为本性。如:好奇心和求知欲,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我的解读是:要想出人才,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
什么是教育?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现阶段我认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解释值得我们借鉴,他指出:“教育即生成。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全人。” 我认为教育是学生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认识自然、社会(包括人类),逐步形成和发展能力、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我国的“全人”,即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新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效果是受教育者的内部需要动力与其外界环境(包括教育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分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过程也是一个营造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包括考试评价)和社会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的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开展教育,开展教育是为了干什么?即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教育价值的取向”呢?现代的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使命是使人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教育特征是个别化、个体化,然后才能选用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
为此,我们应该放飞教育“梦”。人首先是自然的人然后才是社会的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实践出智慧!路是人走出来的,事是人做出来的,我们的教育也应如此。所以我理想中的中小学学校及其教育安排如下。
第一,淡化“科目”学习,现有各门功课只简要的安排核心内容。
第二,教师灵活运用多种策略上课,注重活动性和互动性及“精神性交往”。一堂课不同的环节和知识点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问答策略、对话策略、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自主学习、学生展示、辩论式、探究式策略、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等。教师可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归纳反思、当堂检测等环节进行。
第三,学校应该安排相当分量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甚至早、中、晚自习也要安排活动自习,比如观察星空只能在晚上进行,读报在早自习要好。让学生去交往、去实践、去自由学习、去探索未知世界甚至自我实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还“童真”于学生。第四,学校应开展一些有益的讲座、展览(视频展览)、采访、投稿、劳动实践、参观等活动。
第五,学校考试应重能力轻知识。学校应有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文化宫、生物园地、各种活动室、活动室里有孩子们自己玩或动手的器材器件。活动课里,老师先布置几个“课题”供学生选择;让孩子们选择参加上述场所里的各种活动,让他们自己组合成小组,自由翻阅资料、自己动手、自由讨论;然后各自或各小组的代表展示所获。这个活动的时间可以不只一节课。上述各场所里的教师起释疑、帮助、扶持、指引学生的作用,并与学生进行“精神性交往”。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我国教育界最大的事件是非高考莫属!它也成为教育评价最主要的依据。我认为高考要给考生充足的时间去构思和修改,让学生放下历史包袱,轻松赶上时代步伐。考试气氛要轻松,因为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中我们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题目不要多,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有多少创新?但一定要考出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国的高考也应该以考考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因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最宝贵的东西。在这个方面也该学学德国的高中毕业考试(高考)了,我认为这个国家教育价值的取向值得我们借鉴:德国高考德语和数学通常是必考科目,其余的几门课,考生可以从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中随便选,也可以都选文科或都选理科(外语很多考生选法语)。每门学科考题很少,而且考生在这些考题中任选一个自己擅长的问题来解答。但这一个问题却往往很复杂,需要以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深入地去探索和分析。
只有高考这个“牛鼻子”正了,中小学教育的其他诸多事情才有眉目!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家访中,一位学生的妈妈说:我们的孩子真苦啊,整天不是上课就是做作业,晚上到家里还要做一个多小时的作业。一位学生的爷爷说:现在的学校条条框框的科目太多了,学生哪有童真和天性,一个个像个小老头!我听到这里心中一震,莫非我们互称为人民教师的人抹杀了学生的天性?是啊,我们的教学目标太明确,教育科目过于学术化,特别是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包办化,学生除了上课做作业哪里还有他们自己的天地?
天性,主要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具有外界难以轻易改变的心理特性及行为趋势,因此也称为本性。如:好奇心和求知欲,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我的解读是:要想出人才,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
什么是教育?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现阶段我认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解释值得我们借鉴,他指出:“教育即生成。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全人。” 我认为教育是学生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认识自然、社会(包括人类),逐步形成和发展能力、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我国的“全人”,即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新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效果是受教育者的内部需要动力与其外界环境(包括教育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分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过程也是一个营造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包括考试评价)和社会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的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开展教育,开展教育是为了干什么?即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教育价值的取向”呢?现代的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使命是使人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教育特征是个别化、个体化,然后才能选用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
为此,我们应该放飞教育“梦”。人首先是自然的人然后才是社会的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实践出智慧!路是人走出来的,事是人做出来的,我们的教育也应如此。所以我理想中的中小学学校及其教育安排如下。
第一,淡化“科目”学习,现有各门功课只简要的安排核心内容。
第二,教师灵活运用多种策略上课,注重活动性和互动性及“精神性交往”。一堂课不同的环节和知识点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问答策略、对话策略、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自主学习、学生展示、辩论式、探究式策略、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等。教师可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归纳反思、当堂检测等环节进行。
第三,学校应该安排相当分量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甚至早、中、晚自习也要安排活动自习,比如观察星空只能在晚上进行,读报在早自习要好。让学生去交往、去实践、去自由学习、去探索未知世界甚至自我实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还“童真”于学生。第四,学校应开展一些有益的讲座、展览(视频展览)、采访、投稿、劳动实践、参观等活动。
第五,学校考试应重能力轻知识。学校应有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文化宫、生物园地、各种活动室、活动室里有孩子们自己玩或动手的器材器件。活动课里,老师先布置几个“课题”供学生选择;让孩子们选择参加上述场所里的各种活动,让他们自己组合成小组,自由翻阅资料、自己动手、自由讨论;然后各自或各小组的代表展示所获。这个活动的时间可以不只一节课。上述各场所里的教师起释疑、帮助、扶持、指引学生的作用,并与学生进行“精神性交往”。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我国教育界最大的事件是非高考莫属!它也成为教育评价最主要的依据。我认为高考要给考生充足的时间去构思和修改,让学生放下历史包袱,轻松赶上时代步伐。考试气氛要轻松,因为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中我们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题目不要多,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有多少创新?但一定要考出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国的高考也应该以考考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因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最宝贵的东西。在这个方面也该学学德国的高中毕业考试(高考)了,我认为这个国家教育价值的取向值得我们借鉴:德国高考德语和数学通常是必考科目,其余的几门课,考生可以从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中随便选,也可以都选文科或都选理科(外语很多考生选法语)。每门学科考题很少,而且考生在这些考题中任选一个自己擅长的问题来解答。但这一个问题却往往很复杂,需要以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深入地去探索和分析。
只有高考这个“牛鼻子”正了,中小学教育的其他诸多事情才有眉目!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