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有三位姓黎的院士,他们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如今三兄弟当中的老大黎鳌院士已经因病故去,我们今天要采访的是黎介寿和黎磊石,听他们来讲一讲一门三院士的传奇故事。
黎氏三杰
黎鳌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出生于1917年,1999年去世,他是中国烧伤医学的奠基人之一。黎介寿排行第五,是我国著名的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肠外瘘治疗领域的鼻祖。他开创了亚洲人同种异体全小肠移植的先河,被誉为“世界上研究肠道时间最长的人”。黎磊石排行第六,是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
主持人:其实,像你们这样兄弟三个都是院士,而且你们两位又同在一个医院工作,这种情况特别少,所以今天特地把您两位请到一块儿来采访。
黎介寿:我们两个真正地讲起来,从幼稚园——那个时候叫幼稚园——开始,一起读书,一直到实习,都在一起。1956年他(指黎磊石)调出去,中间就分开了一段时间。
黎磊石:分开20年。
主持人:也不短哪,20年。
黎介寿:1978年他(指黎磊石)又回来了,又在一起了。
如今,黎氏两兄弟同时担任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的职务,黎磊石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和黎介寿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在一幢大楼里对门而居,平分秋色。大哥黎鳌生前在重庆工作,任第三军医大学的副校长,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所长。
紧密合作
主持人:你们兄弟三个都是搞医的,是不是有很多互相帮助的机会?
黎介寿:有啊。我大哥是搞烧伤啊,所以营养非常重要。他做的静脉里头的营养,那是1972年,还没开放,国外先进的东西进不来,就靠我们自己做,后来成功了。我跟他(黎磊石)也有,你像我现在做小腑移植,我用的雷公藤就是从他那儿学来的,因为他们用雷公藤来做免疫移植,但以前小肠移植用雷公藤的没有,我们用雷公藤做动物实验,发现可以使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剂量少一半。
除在科研成果方面互相交流外,黎氏兄弟在临床治疗中也有过成功的合作。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位年轻的女患者得了一种怪病,经常无缘无故地休克,测不出血压,摸不到脉搏。她跑了许多大医院,都没有诊断出得的是什么病。
黎磊石:最后转到我的手上未了。我一看,这个病人肯定是有一种影响血管收缩的物质产生,使血管很强烈地收缩。收缩以后,这个血压和脉搏都没了。我们就去查血液,查到那个肾素很高。每次发作呢,恰巧是在月经前后,所以我觉得,可能是围绕着盆腔啊,卵巢啊这些附件,有个什么瘤子,这个瘤子能够分泌这些物质。
黎磊石查阅了所能找到的文献资料,没有发现任何这种病症的记载。但他相信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于是求助妇产科的同事帮忙查查盆腔里是否有这样的瘤子。
黎磊石:当时,妇产科主任是我老师,叫何碧辉,挺有名,她和林巧稚是同学。何碧辉看过了,说没有瘤子,说黎磊石你在瞎想。她是我老师,她说没有瘤子,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我还是不停地琢磨。有一次检查,摸病人的肚子,病又发作了,我更坚信她肚子里头有这个东西。
主持人:因为刺激它了。
黎磊石:刺激它,它发作了。后来我就找了他(指黎介寿),给他把道理讲清楚了,把那个数据拿给他看。他说有这个可能。那本来是妇产科的事,妇产科不愿意做剖腹探查。
主持人:他也怕承担责任,因为没有瘤子我给你开开了。
黎磊石:对。后来,他(指黎介寿)就同意了。结果我们就做了腹部探查。
黎介寿是腹部外科手术的权威,素有“医学艺术家”之称,有他出手,黎磊石的心放下了一大半。然而,他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女孩的父亲坚决反对手术。
黎磊石:我这个人平常脾气不大好,但我从来不骂病人。可是,那次我就有点火了,我跟她父亲讲,如果开刀,剖腹探查找不到东西,所有的医疗费用我负责。开出来,找到了,皆大欢喜。
主持人:基本上是在跟他打赌了。
黎磊石:她父亲一看我这么坚决,相信我可能不是胡说的。就开,一开成功了。找到那个瘤子很小,米粒大那么点儿。手术完了,病好了。那女孩还没结婚,治好后,结婚了,还生了一对双胞胎,高兴得不得了。
黎介寿的手术取得了成功,黎磊石的诊断得到了验证。这种肾素瘤异位长在卵巢上的病例,此前闻所未闻,至今全世界也仅仅报告了6例。
转眼20年过去了,这位病人再次找到黎磊石看病。这一次她出现的症状是双腿浮肿,尿蛋白检测呈阳性,显然是肾脏出了问题。然而奇怪的是,她这个毛病只在月经周期才严重发作,这令许多大夫百思不得其解。
黎磊石:她在上海,找了一些医生看,人家都说这是啥病,不知道。后来,她又到我这儿来,我一查还是肾素的问题。这次是血管痉挛,使肾脏缺血,导致蛋白尿。我说还是瘤子的问题。
我又找妇产科。妇产科说可以开啊,但我们也不知道在哪儿,反正把卵巢什么的都割了。我说不行,别这么搞,我就又找了他(指黎介寿)。
主持人:这一次也是您做的?
黎磊石:第二次他又开,开完3个月好了,什么事都没有了。她是上次的那个瘤子复发了。
黎介寿:这次也很小。就是原来开的地方,根部又有一点,又把那个东西拿掉了。
从医之路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今天在医学领域成就斐然的黎氏兄弟并非出身医学世家,学医也不是他们的初衷。
黎氏兄弟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普通的家庭,少年丧父、家境贫寒。兄弟三人学习成绩优秀,而且都对理工科非常有兴趣。1935年,大哥黎鳌在上海医学院读书,1942年,黎介寿和黎磊石因为没钱去念各自报考的大学,只好到南昌国立中正医学院投奔毕业后在那里工作的大哥。
黎磊石:他说学校的那个医院里头,有练习生,练习生就像我们现在的勤杂工,刷刷瓶子,洗洗玻璃片,搞搞卫生。没有工资,但管吃管住,所以我们就在那儿考上医学院。
主持人:在上医学院之前,你们两位其实都考过自己喜欢的专业,喜欢的大学,分别都考的什么?
黎介寿:我考过机械,也考过航空测绘,他也考过工学院,录取了,没有钱,学费没有。只有这个学校,供你吃,不要学费,这样就去了。
主持人:其实对学医那时候一点兴趣还都没有呢?(二老同时摇头)
黎介寿:我们从小根本就没有学医这个概念。
黎磊石:我小时候是想当文学家,后来看看自己也不是那个料。但是呢,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很残暴,我们亲眼目睹。在长沙大轰炸时,日本的飞机丢炸弹,就看见被炸 掉的人腿在头顶上飞过。那时就觉得国家为什么被人侵略,除了政府腐败,直接原因是我们没有飞机、大炮,所以,我一直在想,学航空工程,造飞机。那时是做的这种梦的。
直到大学三年级时,临床课程才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而这门课的教师正是他们的大哥黎鳌。在真正接触病人的过程中,两兄弟对医学的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
主持人:一直到什么时候,你们才决定,我可能这一生会认认真真地从事这个行业的?
黎介寿:真正感兴趣,是到临床,这时才发现医学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主持人:那石老呢?
黎磊石:到二年级以后,学了解剖,觉得人体也挺复杂的,有那么多零件,不比造一个飞机简单。觉得要修理一个人,比修理飞机可能更复杂一些。
主持人:那您是到什么时候决定说我要在这个领域做出点成绩来?
黎磊石:三年级后期进临床,跟病人接触多了,开始对病人有同情心,这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这点可能跟寿老是一样的,到了临床,真正面对病人,才开始发现自己的责任,才觉得这一行非常重要。
黎磊石:那时候,我进了四、五年级,开始拿听筒,给病人开处方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愿望。你知道我的愿望是什么?我相信我能当个好医生,等我挣钱了开个大医院,穷人看病,我就免费。
1948年,黎介寿和黎磊石凭借优异的成绩,双双成为南京中央医院的实习生。这年冬天,由于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国民党政府逃离大陆,这家医院很多资历深、职位高的医生都跟着迁往台湾。而黎氏兄弟却一致作出了留在大陆的决定。
南京中央医院被接收改造为华东军区医院,解放军对留下来的医生非常信任,黎家两兄弟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到前线救治伤员的重担落在了黎介寿和黎磊石他们这些年轻人肩上。
黎磊石:我是1949年7月才毕业,1950年冬天,我24岁,就是志愿军医疗队的副队长。
主持人:这么年轻就当医疗队长了。
黎磊石:是副队长。其实医疗大权都在我手上。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一个晚上来2000多伤病员,火车从朝鲜前线运下来。责任很大。
主持人:那寿老也去过抗美援朝吧?
黎介寿:去过。我刚才讲了,我说我们对解放军的认识,是从不了解到了解,然后到被信任。后来被委以重任。
倾注心血
20世纪60年代初期,黎介寿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与肠道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黎介寿:1962年,有一个小孩,14岁吧,他的肠子扭了,好像拧毛巾一样,绞在一起,血液就不通了。一般来讲,超过6小时,肠子就会坏死,假如这个肠子全部拿掉,这个病人就没有希望活了。
主持人:没法消化,不能吸收营养。
黎介寿:当时手术,是我们的蒋孝忠主任做,一看,肠子黑了,怎么办呢?
面对手术台上生死未卜的孩子,黎介寿的脑海中忽然闪出一个大胆的念头,他曾经在医学杂志上看到过一种名为苄胺唑啉的药物,有扩张血管的效用。那么,能不能用它来救活这段濒临坏死的小肠呢?
黎介寿:我就建议用这个药试试看。当时用了以后它有一个缺点,就是病人血压下降,所以不敢给他全身用,只在局部用了一点,血管就扩张了,那一段肠子好了。后来又在它的根部用,整个肠子都好了。但已经超过6小时,肠子的粘膜可能要坏死。主任就说,既然是你提出这个方法,病人就交给你管吧。我就管了,管了5个月,感觉自己知识不够,所以一边管一边读书,研究。这个人活过来了。
主持人:这个成功可能对您来讲特别重要,树立起您的信心了。
黎介寿:这就是我现在为什么在搞肠道,一直坚持了下来。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切除大部分坏死肠道而导致小肠过短,从而患上短肠综合症的病人往往无法救治,只有小肠移植才能完全解决问题,花甲之年的黎介寿决定攻克这个难关。1985年,他开始在猪身上做实验,每天,他白天在病房里治病救人,晚上在实验室悉心照料他的试验猪,由此获得了一个“猪爷爷”的绰号。1992年,动物实验取得了成功,1994年,他在病人身上完成了亚洲第一例异体全小肠移植手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九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黎介寿:比起肾移植,我的小肠移植就很不行了。当然这是个世界难题。从1985年到2005年,小肠移植,全世界登记了的,一共才1200例。
主持人:可以理解为小肠移植,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个技术难题。
黎介寿:没有解决。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把它作为一个重点在做。
敢为人先
1978年,黎磊石放弃了他早已硕果累累的血吸虫病研究,半路出家踏进了肾脏病的研究领域。当时,我国的现代肾脏病学刚刚起步,比国外整整落后了20年。如今,黎磊石带领的肾脏病研究所在综合技术水平方面已经赶上了国际的步伐,而且在很多领域成为开路先锋。
1997年,黎磊石接诊一位身患红斑狼疮性肾炎的女病人,病情已发展为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传统的方法已经无力回天。
黎磊石:后来我发现移植有一种排异反应,她的病情跟那个排异反应很像。解决移植的排异反应有一种新药叫骁悉,我们就拿这个药治疗这个病人,收到很好的效果。5个月后,症状就完全消失了。9年多随访下来,这个病人一直都非常好。这个治疗,我们是移花接木嘛,结果成功了。这个方法首先在我国推广,后来又在全世界推广。2002年以后,全世界都用这个药来治疗狼疮性肾炎。
在肾脏病研究工作中,黎磊石经常有这样妙手偶得的发现。作为一个地道的西医,他热衷于在厚厚的中医典籍当中寻找治病的良方。他发现传统中药雷公藤在免疫抑制方面有独特疗效,运用于临床后使红斑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成本大大降低。此外,他还发现中药大黄和冬虫夏草可以用来治疗肾脏病。这些貌似偶然的发明创新,填补了6项肾脏病领域的国际空白。
黎磊石:科学研究,当然是要执着,要有敬业精神。还有一个呢,就是要敢为人先,这是很要紧的。
凭着敬业执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近60年的从医生涯中,黎氏三兄弟各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哥黎鳌去世,黎介寿和黎磊石十分悲痛,他们在相互陪伴下度过了那段失去长兄的日子。翻过了写满磨难、挫折、奋斗和荣誉的一页页人生,如今,这两兄弟依旧在一起,结伴前行。
黎氏三杰
黎鳌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出生于1917年,1999年去世,他是中国烧伤医学的奠基人之一。黎介寿排行第五,是我国著名的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肠外瘘治疗领域的鼻祖。他开创了亚洲人同种异体全小肠移植的先河,被誉为“世界上研究肠道时间最长的人”。黎磊石排行第六,是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
主持人:其实,像你们这样兄弟三个都是院士,而且你们两位又同在一个医院工作,这种情况特别少,所以今天特地把您两位请到一块儿来采访。
黎介寿:我们两个真正地讲起来,从幼稚园——那个时候叫幼稚园——开始,一起读书,一直到实习,都在一起。1956年他(指黎磊石)调出去,中间就分开了一段时间。
黎磊石:分开20年。
主持人:也不短哪,20年。
黎介寿:1978年他(指黎磊石)又回来了,又在一起了。
如今,黎氏两兄弟同时担任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的职务,黎磊石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和黎介寿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在一幢大楼里对门而居,平分秋色。大哥黎鳌生前在重庆工作,任第三军医大学的副校长,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所长。
紧密合作
主持人:你们兄弟三个都是搞医的,是不是有很多互相帮助的机会?
黎介寿:有啊。我大哥是搞烧伤啊,所以营养非常重要。他做的静脉里头的营养,那是1972年,还没开放,国外先进的东西进不来,就靠我们自己做,后来成功了。我跟他(黎磊石)也有,你像我现在做小腑移植,我用的雷公藤就是从他那儿学来的,因为他们用雷公藤来做免疫移植,但以前小肠移植用雷公藤的没有,我们用雷公藤做动物实验,发现可以使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剂量少一半。
除在科研成果方面互相交流外,黎氏兄弟在临床治疗中也有过成功的合作。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位年轻的女患者得了一种怪病,经常无缘无故地休克,测不出血压,摸不到脉搏。她跑了许多大医院,都没有诊断出得的是什么病。
黎磊石:最后转到我的手上未了。我一看,这个病人肯定是有一种影响血管收缩的物质产生,使血管很强烈地收缩。收缩以后,这个血压和脉搏都没了。我们就去查血液,查到那个肾素很高。每次发作呢,恰巧是在月经前后,所以我觉得,可能是围绕着盆腔啊,卵巢啊这些附件,有个什么瘤子,这个瘤子能够分泌这些物质。
黎磊石查阅了所能找到的文献资料,没有发现任何这种病症的记载。但他相信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于是求助妇产科的同事帮忙查查盆腔里是否有这样的瘤子。
黎磊石:当时,妇产科主任是我老师,叫何碧辉,挺有名,她和林巧稚是同学。何碧辉看过了,说没有瘤子,说黎磊石你在瞎想。她是我老师,她说没有瘤子,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我还是不停地琢磨。有一次检查,摸病人的肚子,病又发作了,我更坚信她肚子里头有这个东西。
主持人:因为刺激它了。
黎磊石:刺激它,它发作了。后来我就找了他(指黎介寿),给他把道理讲清楚了,把那个数据拿给他看。他说有这个可能。那本来是妇产科的事,妇产科不愿意做剖腹探查。
主持人:他也怕承担责任,因为没有瘤子我给你开开了。
黎磊石:对。后来,他(指黎介寿)就同意了。结果我们就做了腹部探查。
黎介寿是腹部外科手术的权威,素有“医学艺术家”之称,有他出手,黎磊石的心放下了一大半。然而,他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女孩的父亲坚决反对手术。
黎磊石:我这个人平常脾气不大好,但我从来不骂病人。可是,那次我就有点火了,我跟她父亲讲,如果开刀,剖腹探查找不到东西,所有的医疗费用我负责。开出来,找到了,皆大欢喜。
主持人:基本上是在跟他打赌了。
黎磊石:她父亲一看我这么坚决,相信我可能不是胡说的。就开,一开成功了。找到那个瘤子很小,米粒大那么点儿。手术完了,病好了。那女孩还没结婚,治好后,结婚了,还生了一对双胞胎,高兴得不得了。
黎介寿的手术取得了成功,黎磊石的诊断得到了验证。这种肾素瘤异位长在卵巢上的病例,此前闻所未闻,至今全世界也仅仅报告了6例。
转眼20年过去了,这位病人再次找到黎磊石看病。这一次她出现的症状是双腿浮肿,尿蛋白检测呈阳性,显然是肾脏出了问题。然而奇怪的是,她这个毛病只在月经周期才严重发作,这令许多大夫百思不得其解。
黎磊石:她在上海,找了一些医生看,人家都说这是啥病,不知道。后来,她又到我这儿来,我一查还是肾素的问题。这次是血管痉挛,使肾脏缺血,导致蛋白尿。我说还是瘤子的问题。
我又找妇产科。妇产科说可以开啊,但我们也不知道在哪儿,反正把卵巢什么的都割了。我说不行,别这么搞,我就又找了他(指黎介寿)。
主持人:这一次也是您做的?
黎磊石:第二次他又开,开完3个月好了,什么事都没有了。她是上次的那个瘤子复发了。
黎介寿:这次也很小。就是原来开的地方,根部又有一点,又把那个东西拿掉了。
从医之路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今天在医学领域成就斐然的黎氏兄弟并非出身医学世家,学医也不是他们的初衷。
黎氏兄弟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普通的家庭,少年丧父、家境贫寒。兄弟三人学习成绩优秀,而且都对理工科非常有兴趣。1935年,大哥黎鳌在上海医学院读书,1942年,黎介寿和黎磊石因为没钱去念各自报考的大学,只好到南昌国立中正医学院投奔毕业后在那里工作的大哥。
黎磊石:他说学校的那个医院里头,有练习生,练习生就像我们现在的勤杂工,刷刷瓶子,洗洗玻璃片,搞搞卫生。没有工资,但管吃管住,所以我们就在那儿考上医学院。
主持人:在上医学院之前,你们两位其实都考过自己喜欢的专业,喜欢的大学,分别都考的什么?
黎介寿:我考过机械,也考过航空测绘,他也考过工学院,录取了,没有钱,学费没有。只有这个学校,供你吃,不要学费,这样就去了。
主持人:其实对学医那时候一点兴趣还都没有呢?(二老同时摇头)
黎介寿:我们从小根本就没有学医这个概念。
黎磊石:我小时候是想当文学家,后来看看自己也不是那个料。但是呢,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很残暴,我们亲眼目睹。在长沙大轰炸时,日本的飞机丢炸弹,就看见被炸 掉的人腿在头顶上飞过。那时就觉得国家为什么被人侵略,除了政府腐败,直接原因是我们没有飞机、大炮,所以,我一直在想,学航空工程,造飞机。那时是做的这种梦的。
直到大学三年级时,临床课程才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而这门课的教师正是他们的大哥黎鳌。在真正接触病人的过程中,两兄弟对医学的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
主持人:一直到什么时候,你们才决定,我可能这一生会认认真真地从事这个行业的?
黎介寿:真正感兴趣,是到临床,这时才发现医学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主持人:那石老呢?
黎磊石:到二年级以后,学了解剖,觉得人体也挺复杂的,有那么多零件,不比造一个飞机简单。觉得要修理一个人,比修理飞机可能更复杂一些。
主持人:那您是到什么时候决定说我要在这个领域做出点成绩来?
黎磊石:三年级后期进临床,跟病人接触多了,开始对病人有同情心,这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这点可能跟寿老是一样的,到了临床,真正面对病人,才开始发现自己的责任,才觉得这一行非常重要。
黎磊石:那时候,我进了四、五年级,开始拿听筒,给病人开处方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愿望。你知道我的愿望是什么?我相信我能当个好医生,等我挣钱了开个大医院,穷人看病,我就免费。
1948年,黎介寿和黎磊石凭借优异的成绩,双双成为南京中央医院的实习生。这年冬天,由于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国民党政府逃离大陆,这家医院很多资历深、职位高的医生都跟着迁往台湾。而黎氏兄弟却一致作出了留在大陆的决定。
南京中央医院被接收改造为华东军区医院,解放军对留下来的医生非常信任,黎家两兄弟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到前线救治伤员的重担落在了黎介寿和黎磊石他们这些年轻人肩上。
黎磊石:我是1949年7月才毕业,1950年冬天,我24岁,就是志愿军医疗队的副队长。
主持人:这么年轻就当医疗队长了。
黎磊石:是副队长。其实医疗大权都在我手上。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一个晚上来2000多伤病员,火车从朝鲜前线运下来。责任很大。
主持人:那寿老也去过抗美援朝吧?
黎介寿:去过。我刚才讲了,我说我们对解放军的认识,是从不了解到了解,然后到被信任。后来被委以重任。
倾注心血
20世纪60年代初期,黎介寿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与肠道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黎介寿:1962年,有一个小孩,14岁吧,他的肠子扭了,好像拧毛巾一样,绞在一起,血液就不通了。一般来讲,超过6小时,肠子就会坏死,假如这个肠子全部拿掉,这个病人就没有希望活了。
主持人:没法消化,不能吸收营养。
黎介寿:当时手术,是我们的蒋孝忠主任做,一看,肠子黑了,怎么办呢?
面对手术台上生死未卜的孩子,黎介寿的脑海中忽然闪出一个大胆的念头,他曾经在医学杂志上看到过一种名为苄胺唑啉的药物,有扩张血管的效用。那么,能不能用它来救活这段濒临坏死的小肠呢?
黎介寿:我就建议用这个药试试看。当时用了以后它有一个缺点,就是病人血压下降,所以不敢给他全身用,只在局部用了一点,血管就扩张了,那一段肠子好了。后来又在它的根部用,整个肠子都好了。但已经超过6小时,肠子的粘膜可能要坏死。主任就说,既然是你提出这个方法,病人就交给你管吧。我就管了,管了5个月,感觉自己知识不够,所以一边管一边读书,研究。这个人活过来了。
主持人:这个成功可能对您来讲特别重要,树立起您的信心了。
黎介寿:这就是我现在为什么在搞肠道,一直坚持了下来。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切除大部分坏死肠道而导致小肠过短,从而患上短肠综合症的病人往往无法救治,只有小肠移植才能完全解决问题,花甲之年的黎介寿决定攻克这个难关。1985年,他开始在猪身上做实验,每天,他白天在病房里治病救人,晚上在实验室悉心照料他的试验猪,由此获得了一个“猪爷爷”的绰号。1992年,动物实验取得了成功,1994年,他在病人身上完成了亚洲第一例异体全小肠移植手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九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黎介寿:比起肾移植,我的小肠移植就很不行了。当然这是个世界难题。从1985年到2005年,小肠移植,全世界登记了的,一共才1200例。
主持人:可以理解为小肠移植,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个技术难题。
黎介寿:没有解决。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把它作为一个重点在做。
敢为人先
1978年,黎磊石放弃了他早已硕果累累的血吸虫病研究,半路出家踏进了肾脏病的研究领域。当时,我国的现代肾脏病学刚刚起步,比国外整整落后了20年。如今,黎磊石带领的肾脏病研究所在综合技术水平方面已经赶上了国际的步伐,而且在很多领域成为开路先锋。
1997年,黎磊石接诊一位身患红斑狼疮性肾炎的女病人,病情已发展为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传统的方法已经无力回天。
黎磊石:后来我发现移植有一种排异反应,她的病情跟那个排异反应很像。解决移植的排异反应有一种新药叫骁悉,我们就拿这个药治疗这个病人,收到很好的效果。5个月后,症状就完全消失了。9年多随访下来,这个病人一直都非常好。这个治疗,我们是移花接木嘛,结果成功了。这个方法首先在我国推广,后来又在全世界推广。2002年以后,全世界都用这个药来治疗狼疮性肾炎。
在肾脏病研究工作中,黎磊石经常有这样妙手偶得的发现。作为一个地道的西医,他热衷于在厚厚的中医典籍当中寻找治病的良方。他发现传统中药雷公藤在免疫抑制方面有独特疗效,运用于临床后使红斑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成本大大降低。此外,他还发现中药大黄和冬虫夏草可以用来治疗肾脏病。这些貌似偶然的发明创新,填补了6项肾脏病领域的国际空白。
黎磊石:科学研究,当然是要执着,要有敬业精神。还有一个呢,就是要敢为人先,这是很要紧的。
凭着敬业执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近60年的从医生涯中,黎氏三兄弟各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哥黎鳌去世,黎介寿和黎磊石十分悲痛,他们在相互陪伴下度过了那段失去长兄的日子。翻过了写满磨难、挫折、奋斗和荣誉的一页页人生,如今,这两兄弟依旧在一起,结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