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1)启迪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教师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2)创设民主氛围,激励创新。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3)鼓励质疑探究,敢于创新。创新意识来自质疑,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方思考,敢于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4)开启发散思维,促进创新。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语文教学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求异中创新。(5)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
关键词:语文 自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c)-0021-0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1 启迪学习兴趣,激发创新
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兴趣,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进一步证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密武器”。如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就会聚精会神,积极思考,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学习情绪不高,各种感知器官呈闭滞状态,创新又从何谈起?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化静为动,以动促思”的特点,把单调抽象、寡然无味的知识,转变成栩栩如生的鲜活画面展现给学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天鹅的故事》时,把老天鹅带头破冰的画面用动画展示出来,让学生结合文字叙述去理解,使他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学生们来了兴趣,课堂也就活了起来。当然,还可以根据课本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
2 创设民主氛围,激励创新
创设民主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为学生构筑平等参与的学习平台,创设积极体验的学习情境,创建自主教育的民主氛围,通过参与、体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学生灵感的火花才会充分绽放。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且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
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展示、自由表现的机会,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让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具体表现为: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辩,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建议。在这种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自然能不断得到提高。
3 鼓励质疑探究,敢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的各种外部因素,创设质疑的情景,鼓励学生发问质疑,获得新的发现。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激发出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尽量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活动计划和方法,自主地开展活动,自主地发表观点。而活动目标能否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鼓励学生打破“条条框框”及“权威论断”,大胆地质疑探究。
如教学《背影》,文中有这么一处描写:“父亲”送“我”到车站,帮“我”拣了一个靠车门的座位,“我”劝“父亲”可以走了,“父亲”却“往车外看了看”,说要买几个桔子去。学生读时,一眼晃过,好像没有什么疑问。这时,我就鼓励学生质疑:这个“往车外看了看”的寻常举动透露出“父亲”当时一种怎样的心理呢?显示出“父亲”怎样的一种情感呢?以此引起学生注意,激起究根问底的思维浪花。
4 开启发散思维,促进创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内容,“异想天开”则是未来发展的主导因素,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注意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在求异中创新,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如在学习《邓稼先》,让学生围绕“我不能走”、“您应该走”展开辩论,在“唇枪舌战”地辩论中,多种看法、多种理解“像礼花弹一样绽放在学生们面前”,虽然谁也说服不了谁,答案无法得到统一,但却在无形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维度,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5 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从想象开始,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渔夫的故事》时,我先让学生想象自己心中魔鬼的形象,用笔画一画。然后和课本对照,不少学生质疑课文中魔鬼的形象和学生的想象为什么不一样,教师就趁势点拨,使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了“文学来源于生活”这一道理。这样,教师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创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丰富底蕴,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彭坤明.教育与创新[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山东出版社,1991.
[3] 吴云成,朱洪法.现代教育学原理[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天宝.主题性教育[M].教育出版社,1999.
[5] 谢象闲.语文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语文 自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c)-0021-0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1 启迪学习兴趣,激发创新
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兴趣,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进一步证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密武器”。如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就会聚精会神,积极思考,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学习情绪不高,各种感知器官呈闭滞状态,创新又从何谈起?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化静为动,以动促思”的特点,把单调抽象、寡然无味的知识,转变成栩栩如生的鲜活画面展现给学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天鹅的故事》时,把老天鹅带头破冰的画面用动画展示出来,让学生结合文字叙述去理解,使他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学生们来了兴趣,课堂也就活了起来。当然,还可以根据课本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
2 创设民主氛围,激励创新
创设民主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为学生构筑平等参与的学习平台,创设积极体验的学习情境,创建自主教育的民主氛围,通过参与、体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学生灵感的火花才会充分绽放。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且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
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展示、自由表现的机会,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让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具体表现为: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辩,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建议。在这种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自然能不断得到提高。
3 鼓励质疑探究,敢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的各种外部因素,创设质疑的情景,鼓励学生发问质疑,获得新的发现。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激发出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尽量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活动计划和方法,自主地开展活动,自主地发表观点。而活动目标能否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鼓励学生打破“条条框框”及“权威论断”,大胆地质疑探究。
如教学《背影》,文中有这么一处描写:“父亲”送“我”到车站,帮“我”拣了一个靠车门的座位,“我”劝“父亲”可以走了,“父亲”却“往车外看了看”,说要买几个桔子去。学生读时,一眼晃过,好像没有什么疑问。这时,我就鼓励学生质疑:这个“往车外看了看”的寻常举动透露出“父亲”当时一种怎样的心理呢?显示出“父亲”怎样的一种情感呢?以此引起学生注意,激起究根问底的思维浪花。
4 开启发散思维,促进创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内容,“异想天开”则是未来发展的主导因素,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注意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在求异中创新,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如在学习《邓稼先》,让学生围绕“我不能走”、“您应该走”展开辩论,在“唇枪舌战”地辩论中,多种看法、多种理解“像礼花弹一样绽放在学生们面前”,虽然谁也说服不了谁,答案无法得到统一,但却在无形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维度,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5 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从想象开始,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渔夫的故事》时,我先让学生想象自己心中魔鬼的形象,用笔画一画。然后和课本对照,不少学生质疑课文中魔鬼的形象和学生的想象为什么不一样,教师就趁势点拨,使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了“文学来源于生活”这一道理。这样,教师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创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丰富底蕴,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彭坤明.教育与创新[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山东出版社,1991.
[3] 吴云成,朱洪法.现代教育学原理[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天宝.主题性教育[M].教育出版社,1999.
[5] 谢象闲.语文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