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在教学中也应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有人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的知识,同时又由于原有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下包括了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语文学习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诗歌单元选了李白和杜甫的几首诗:《蜀道难》、《将进酒》、《兵车行》和《杜甫律诗五首》。这些诗歌每一首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都饱含了诗人或豪放或深沉的情感。我们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他们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领会李杜二人的诗风,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就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想,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不少李白和杜甫的诗,对于二人的风格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因此我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法。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我要求学生自读单元提示。通过阅读,学生马上意识到这次的学习重点是比较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体会二人在诗风上的不同。并初步了解到李白的诗风为飘逸豪放,杜甫的诗风为沉郁。
接下来,在授课过程中我没有刻意把李、杜二人的风格渗透进去,而是选择了两篇浅显易懂而又有代表性的《将进酒》和《兵车行》,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后注释和单元知识《唐诗简介》中有关李白和杜甫的部分,进行对比研读、自己体会自己理解,并要求他们课后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李白和杜甫诗风的感受。在自学的过程中,字词的解释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们胸中激荡着的是这两位伟大诗人绵绵不绝的情感。他们为李白的怀才不遇、挥金如土、情感多变,虽遭受挫折却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而激动不已;他们为杜甫年近暮年、百病缠身,虽饱经沧桑身受磨难却仍忧国忧民而感叹不已。他们与两位诗人共同呼吸,共同感受。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溶进了诗中,而诗又丰富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短文写的比较成功,现附两篇如下:
一、很喜欢李白的作品,喜欢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飘逸的性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孤独的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个愁闷的李白;“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一个豪放的李白。喜欢他诗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性格、浪漫的气息;羡慕他那变幻莫测的想象力,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佩服他不甘同流合污,莲一样的品质。醉了,贵妃为之捧酒,皇上尚不能如此!于是更加喜欢他的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读杜甫的诗,总被那一幕幕生离死别的场面所震撼。“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读他的诗耳边不时响起征夫的怨言、怨妇的哭喊;读他的诗,让你眼前重现车响马嘶、硝烟战火、累累白骨的场面。
一个浪漫主义,一个现实主义,让你体味多彩的生活。
二、我眼中的李白和杜甫
每每提起青莲居士,我都由衷的敬仰,每当读起他的诗篇,我都有一种飘逸之感,我发现我的身心会与他的诗溶为一体,并能深切体会诗中的辛酸和喜悦、苦闷和豪迈。
李白无疑是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代表了盛唐人的心情,他的诗透出他的傲气、他的洒脱。读过他的诗的人都会被他豪迈的气势所震撼,被他的浪漫气息所吸引。
但时代给予人成功的同时也会有失败。从时代气息中走来的人都会明白,社会的现实是残酷的,正是这样,在任何一个年代,都会有无数的有志之士因无处施展自己的宏伟抱负抑郁而终。因此也才会留下李、杜这样的憾事。
也许是时代的因素,杜甫的生活发生了转变,他失去了从前的快乐和幸福,整日在孤独苦闷中度过,终于穷困潦倒,落得“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结果。但也正是由于生活的贫困、政治的失落,他才会拿起笔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悦,留下了无数为百姓说话的名篇,才会得到“诗圣”的美好称谓,让的“诗史”流传至今。
两相比较,我更喜欢李白。喜欢他豪放浪漫的气息、恣意狂欢的性格;敬佩他“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气概、“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个性。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并列为盛唐两座顶立的高峰,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因此,课文的意义和价值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和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如果我們的教学能做到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领神会,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引起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并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野的敞亮,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所以学习必须主动、独立。
通过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这种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人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的知识,同时又由于原有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下包括了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语文学习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诗歌单元选了李白和杜甫的几首诗:《蜀道难》、《将进酒》、《兵车行》和《杜甫律诗五首》。这些诗歌每一首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都饱含了诗人或豪放或深沉的情感。我们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他们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领会李杜二人的诗风,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就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想,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不少李白和杜甫的诗,对于二人的风格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因此我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法。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我要求学生自读单元提示。通过阅读,学生马上意识到这次的学习重点是比较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体会二人在诗风上的不同。并初步了解到李白的诗风为飘逸豪放,杜甫的诗风为沉郁。
接下来,在授课过程中我没有刻意把李、杜二人的风格渗透进去,而是选择了两篇浅显易懂而又有代表性的《将进酒》和《兵车行》,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后注释和单元知识《唐诗简介》中有关李白和杜甫的部分,进行对比研读、自己体会自己理解,并要求他们课后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李白和杜甫诗风的感受。在自学的过程中,字词的解释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们胸中激荡着的是这两位伟大诗人绵绵不绝的情感。他们为李白的怀才不遇、挥金如土、情感多变,虽遭受挫折却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而激动不已;他们为杜甫年近暮年、百病缠身,虽饱经沧桑身受磨难却仍忧国忧民而感叹不已。他们与两位诗人共同呼吸,共同感受。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溶进了诗中,而诗又丰富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短文写的比较成功,现附两篇如下:
一、很喜欢李白的作品,喜欢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飘逸的性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孤独的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个愁闷的李白;“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一个豪放的李白。喜欢他诗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性格、浪漫的气息;羡慕他那变幻莫测的想象力,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佩服他不甘同流合污,莲一样的品质。醉了,贵妃为之捧酒,皇上尚不能如此!于是更加喜欢他的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读杜甫的诗,总被那一幕幕生离死别的场面所震撼。“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读他的诗耳边不时响起征夫的怨言、怨妇的哭喊;读他的诗,让你眼前重现车响马嘶、硝烟战火、累累白骨的场面。
一个浪漫主义,一个现实主义,让你体味多彩的生活。
二、我眼中的李白和杜甫
每每提起青莲居士,我都由衷的敬仰,每当读起他的诗篇,我都有一种飘逸之感,我发现我的身心会与他的诗溶为一体,并能深切体会诗中的辛酸和喜悦、苦闷和豪迈。
李白无疑是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代表了盛唐人的心情,他的诗透出他的傲气、他的洒脱。读过他的诗的人都会被他豪迈的气势所震撼,被他的浪漫气息所吸引。
但时代给予人成功的同时也会有失败。从时代气息中走来的人都会明白,社会的现实是残酷的,正是这样,在任何一个年代,都会有无数的有志之士因无处施展自己的宏伟抱负抑郁而终。因此也才会留下李、杜这样的憾事。
也许是时代的因素,杜甫的生活发生了转变,他失去了从前的快乐和幸福,整日在孤独苦闷中度过,终于穷困潦倒,落得“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结果。但也正是由于生活的贫困、政治的失落,他才会拿起笔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悦,留下了无数为百姓说话的名篇,才会得到“诗圣”的美好称谓,让的“诗史”流传至今。
两相比较,我更喜欢李白。喜欢他豪放浪漫的气息、恣意狂欢的性格;敬佩他“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气概、“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个性。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并列为盛唐两座顶立的高峰,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因此,课文的意义和价值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和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如果我們的教学能做到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领神会,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引起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并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野的敞亮,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所以学习必须主动、独立。
通过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这种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