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后的父辈们,视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可是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战争,也未曾感受过上山下乡。人生中最震撼的经历,也就是这个不平凡的2020。儿时的这些读物,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语文课里的读书清单、命题作文的素材库。当我们真正理解它们的经典时,已是若干年后了。
而《哈利·波特》这部当年我们需要偷偷挤时间传阅着看的小说,如今已经出现在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全国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并分类为文学。与其说它是一个经典,不如说是我们看着它成长为了新一代的经典。
初识
那个头上有疤的男孩,诞生于1997年(第一部魔法石,出版于1997年)。我第一次看到小说的时候大概是2000年前后,十岁的年纪,正与那个男孩相仿。懵懂而无知的我,闯入了这个叫霍格沃茨的世界,从此推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00后的后生们可能会称作新的次元。
90后的我们,生活环境已是安逸。告别了粮票时代,但也没有多富足。儿时的一件家居服,可能是长辈们用好几块布头拼接而成。我们有美术课、有音乐课,但相比如今孩子们的资源,那会儿可称得上资讯匮乏。对于电影的初始记忆,是一个年级的小伙伴,排好队,浩浩荡荡地从学校出发,步行前往两公里外的部队驻地观看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的我们,对于想象力这件事,靠的是几本《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和电视上来回播放的几部动画片。
当我第一次拿到同学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用童话和动画片构筑的想象中的世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颠覆。麻瓜、巫师、大难不死的男孩、伏地魔、对角巷、霍格沃茨……这些并不难认的中文名词,噼里啪啦地向我砸来的时候,惊讶程度不亚于故事的主角。这本已经在班里传阅多人,封面和纸张已经被翻得有点软的小说,是当年最流行的地下读物之一。
魔法世界的大门一经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一本接着一本的小说,中文版、英文版(第一次接触哈利·波特系列时,中文版只有前四部,过了一年左右,第五部原版小说才出现在市里唯一的外文书店,而当时中文版还没翻译完),然后就是一部接一部的电影。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小说出版或者电影的上映,成了贯穿我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存在。2000年初会时还是一个小学生,2011年最后一部系列电影上映时,我已是一个大二学生。
父母至今理解不了我为何对《哈利·波特》如此挚爱,我也放弃说服他们去看那七本小说和八部电影的念想。当年的地下读物,已成为今天官方认证推荐的课外读物,这样的成长,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记忆,无须强加于父辈们,只要它不消失在我们的世界就好。
成长
如果说想象力是它带给我的初步震撼,那与三个主角共同成长的记忆,就仿佛哈利、罗恩、赫敏是同班同学一样,我们共同面对每一门功课,每一个课后作业,学业考试。每学年都有共同期待的运动会(魁地奇比赛),运动会上的佼佼者和抓住金色飞贼的哈利一样,被大家津津乐道。哈利和他同伴们为了巫师等级考试而紧张,像极了准备中高考时候的我们,大家都想成为赫敏,却没有几个人是真正的学霸。罗琳笔下分明是一个坐落在英国的巫师学校,却和千万里之外的我们那么像。
当小说逐渐流行开,终于说服家长把小说从书店搬回了家里的书架。记不清多少个晚上,写完作业,爬到床上翻开小说,看几页纸,再满足地睡下。那是一个电子书、手机未普及的年代,床头读物不断更换,哈利·波特却是屹立不倒。看得多了,意识有时候会模糊,那会儿市里还没有地铁,坐火车的机会几乎是寒暑假偶尔的出游。难得看到站台的我,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找找,有沒有9号和10号站台,站台间会不会有面墙,附近有没有用手推车推行李还拿着鸟笼的人。
这个和我们的世界有点相像,却又不那么一样的魔法世界的故事里,既有天马行空巫师咒语,也有坚不可摧的校园友谊;既有相貌各异的神奇生物、草药,也有那个时刻关心你成绩的教授;既有终极老怪伏地魔,也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武器—爱。不清楚人们是如何定义经典作品中“经典”二字,在我们的世界里,这部伴随成长的作品,用一个巫师少年的成长故事,铸成了新的经典。
回甘
小说里的故事结束在了哈利七年级的一场大战和十九年后站台的重逢。和很多故事结局一样,少年英雄战胜了黑暗势力,从此大家过上了平静且幸福的生活。小说和电影陆续完结,但哈利·波特却没走出我的世界。
不畏困难、不怕挑战的主角性格,对爱的终极信仰,或多或少影响着我和每一个喜欢这个系列的90后。在一起成长的日子里,纵然是当不了救世主,也能在自己的学业、事业中继承几分哈利的影子。大难不死的男孩,是天选之子,也是靠着自己的打拼与努力,战胜了一切困难。
是麻瓜,还是巫师,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存在。有清楚认知的成年人都明白,魔法世界是作者笔下杜撰出来的,每个人是麻瓜,也是巫师。而作为一个90后少年,而立之年,仍相信“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存在。就像有的人,明知道没有圣诞老人的存在,却期待圣诞夜里有个白胡子老头能送来一份礼物。
成年人的世界尚存天真,我们相信世界的美好,如小说里的巫师世界、黑暗势力,是可以靠着智慧、勇气与爱去战胜。时至今日,时常会重温小说中的某些情节,经典的情节依旧能戳中心弦。还是那个十来岁的少年历险的故事,却随着阅读者经历的丰富,而多了几分感悟。少年的锐气在岁月的成长中逐渐消退,成熟是对一个人极佳的褒奖。而在这个年纪再次重温,竟能看到各种情感在细微处的流露,仿佛是作者给成年后的我们留下的伏笔与惊喜。
万里归来颜愈少,少年依旧是那个少年。
责任编辑 张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