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要注意思维的开放性,要以情感为纽带,要把调动自主性当作重点,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自主性 实践
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但目前我们农村不少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形式热热闹闹,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没有很好体现。因此,及时、恰当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对于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高效实现课堂合作学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学习内容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通过画、剪、割、补、拼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小组交流将自己的观点、想法、收获告诉同学,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教师要深人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及教材的特点,精心预设,精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对学生进行科学编组,让每组都有平等的成功机会
为了促使学生有效进行,我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分组。小组一般4-6 人为宜,人太少、太多都不利于他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而分组又要建立在教师对班级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知识水平差异等几个因素上,我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也便于教师辅导。
三、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作用
首先,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 , 在每一次的合作学习开展之前,小组长要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讨论学习,最后集中大家的智慧归纳总结形成本组的集体意见, 并顺次让组员代表组进行展示汇报,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其次,组内的成员要相互结为对子 ,落实帮扶责任 ,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四、重视合作学习中小组自评和教师奖励机制的建立和运用
在每一次合作学习之后,每个小组及组员都有其“闪光点”和不尽人意之处,教师可以让每个组开展自评,教师也可以运用口头表扬、小组评定记载、发小奖品、优秀公示等多种奖励方式,对学生的成绩予以认定。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这必将使下一次的合作学习向更高层次迈进。
五、处理好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两个关系
第一,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肯定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时,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独挡一面。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即“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办,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的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导”和“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由此以来,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结束语: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小虎.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5)
[2]张延乐.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J].吉林教育,2008,(25)
[3]彭飞.数学课堂中有效合作学习策略探微[J].华章(教学探索),2007,(11)
[4]毛海庆.对教学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7,(12)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自主性 实践
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但目前我们农村不少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形式热热闹闹,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没有很好体现。因此,及时、恰当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对于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高效实现课堂合作学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学习内容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通过画、剪、割、补、拼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小组交流将自己的观点、想法、收获告诉同学,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教师要深人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及教材的特点,精心预设,精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对学生进行科学编组,让每组都有平等的成功机会
为了促使学生有效进行,我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分组。小组一般4-6 人为宜,人太少、太多都不利于他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而分组又要建立在教师对班级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知识水平差异等几个因素上,我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也便于教师辅导。
三、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作用
首先,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 , 在每一次的合作学习开展之前,小组长要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讨论学习,最后集中大家的智慧归纳总结形成本组的集体意见, 并顺次让组员代表组进行展示汇报,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其次,组内的成员要相互结为对子 ,落实帮扶责任 ,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四、重视合作学习中小组自评和教师奖励机制的建立和运用
在每一次合作学习之后,每个小组及组员都有其“闪光点”和不尽人意之处,教师可以让每个组开展自评,教师也可以运用口头表扬、小组评定记载、发小奖品、优秀公示等多种奖励方式,对学生的成绩予以认定。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这必将使下一次的合作学习向更高层次迈进。
五、处理好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两个关系
第一,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肯定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时,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独挡一面。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即“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办,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的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导”和“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由此以来,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结束语: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小虎.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5)
[2]张延乐.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J].吉林教育,2008,(25)
[3]彭飞.数学课堂中有效合作学习策略探微[J].华章(教学探索),2007,(11)
[4]毛海庆.对教学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