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进来”,就是将校外良好的资源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来,让这些资源成为孩子们学习、教育的一部分,以此来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曾经听过南京一位班主任的德育报告,那是关于邀请家长进入课堂,为学生开设讲座,讲述自己精彩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引发了孩子们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她就曾经邀请过南京禄口机场专管飞机调度的一位学生家长,这位家长非常配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讲述了自己和飞机的一些精彩故事,令学生们惊叹不已。而且这位家长也特别的豪爽,用单位的一辆豪华大巴,将本班的全体师生接到禄口机场进行实地观摩。
这就是那位班主任的独到之处,她充分挖掘了本班的家长资源,这就是她对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的一种创造性地、精细化地举措。用丰富多彩的生活,去教育学生、启发学生。特别是班上有些学生,在自己的父母做过讲座以后,生发出对父母浓浓的敬爱,产生一种积极的荣誉感和进取精神,可以更好地激励他们健康成长。她将这种精细化地举措称为“家长课堂”。
但转眼想一想,我们乡镇学校都有怎样的家长资源呢?大多是普通的农民、泥瓦匠、打工仔、个体户、上班族等等。在当前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有些孩子甚至嫌弃父母的职业,喜欢攀比,家庭境遇不好的或者一般的孩子,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更别提对自己父母由衷的敬爱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这些孩子呢?应该教育他们懂得:我们没法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尝试着借鉴了那位班主任的做法,在班级适时开展“家长课堂”,邀请班上的普通家长为学生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教育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去年六月份,我就邀请了我们班一位种葡萄的学生家长,为班级学生开设讲座。虽然没有精彩的课件,听起来也就是一些朴素的话语,但他的人生经历却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好的启发。他说自己因为学习一般,初中毕业父母就没给他念书了,而有些和他成绩差不多的却上了高中、上了技校,他也曾深深地埋怨过父母。后来,在父母的安排下和别人学了木匠,干了3年。在朋友的鼓动下,放弃了木工,开始做小生意。卖过衣服、贩过水果,也开过小超市,但没有多长时间就放弃了。看到别人种葡萄赚了很多钱,他也放弃了小生意,东拼西凑租了块地,开始种葡萄。头两年,因为没有经验,葡萄的产量和质量都不太好,亏了不少钱。后来,他主动拜师学艺,种出来的葡萄品种繁多、口感又好,近几年赚了很多钱。然后,承租了更多的土地,聘用了一些工人,现在他的葡萄种植庄园在我们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了。他还告诉学生,现在正学习网络知识,准备把自己的葡萄推销到全国各地。这位学生家长,讲述了自己的创业史,对班级学生的触动很大,告诉学生农村、农民依然有广阔的舞台,我们不能因为身在农村,作为农民的子女就感到自卑,自暴自弃,要学会自强,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同时,他还邀请我们的学生到他的葡萄庄园去参观,去体验采摘,给孩子们带去了无尽的快乐。
其实,在我们每个班、每个学校,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存在着这种特有的资源——家长资源,只不过有的时候我们忽略了,没有很好地“为我所用”。我不仅邀请了种葡萄的,还邀请了养孔雀的、养鸡的、种平菇的、卖鱼的家长来到学校、来到班级,为我们的学生、为他们的子女进行讲座。虽然他们的讲座参差不齐,但都教育了我们的学生不管,父母从事怎样的职业,那都是一份光荣的职业,职业没有高低贵贱,都需要别人的尊重,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会打折的,作为子女要永远的敬爱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是最关爱我们的人。
乡村学校有着怎样的资源?乡村学校的德育应该有着怎样的情怀?这两点思考应该相互交融。乡村学校的德育,不管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要充分发掘自己身边特有的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孩子们融入乡村、了解乡村、热爱乡村,而不是背离乡村,一味地模仿、追赶城市,用好自己身边的“活教材”,这也许才是乡村德育的“真情怀”。
曾经听过南京一位班主任的德育报告,那是关于邀请家长进入课堂,为学生开设讲座,讲述自己精彩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引发了孩子们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她就曾经邀请过南京禄口机场专管飞机调度的一位学生家长,这位家长非常配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讲述了自己和飞机的一些精彩故事,令学生们惊叹不已。而且这位家长也特别的豪爽,用单位的一辆豪华大巴,将本班的全体师生接到禄口机场进行实地观摩。
这就是那位班主任的独到之处,她充分挖掘了本班的家长资源,这就是她对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的一种创造性地、精细化地举措。用丰富多彩的生活,去教育学生、启发学生。特别是班上有些学生,在自己的父母做过讲座以后,生发出对父母浓浓的敬爱,产生一种积极的荣誉感和进取精神,可以更好地激励他们健康成长。她将这种精细化地举措称为“家长课堂”。
但转眼想一想,我们乡镇学校都有怎样的家长资源呢?大多是普通的农民、泥瓦匠、打工仔、个体户、上班族等等。在当前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有些孩子甚至嫌弃父母的职业,喜欢攀比,家庭境遇不好的或者一般的孩子,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更别提对自己父母由衷的敬爱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这些孩子呢?应该教育他们懂得:我们没法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尝试着借鉴了那位班主任的做法,在班级适时开展“家长课堂”,邀请班上的普通家长为学生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教育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去年六月份,我就邀请了我们班一位种葡萄的学生家长,为班级学生开设讲座。虽然没有精彩的课件,听起来也就是一些朴素的话语,但他的人生经历却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好的启发。他说自己因为学习一般,初中毕业父母就没给他念书了,而有些和他成绩差不多的却上了高中、上了技校,他也曾深深地埋怨过父母。后来,在父母的安排下和别人学了木匠,干了3年。在朋友的鼓动下,放弃了木工,开始做小生意。卖过衣服、贩过水果,也开过小超市,但没有多长时间就放弃了。看到别人种葡萄赚了很多钱,他也放弃了小生意,东拼西凑租了块地,开始种葡萄。头两年,因为没有经验,葡萄的产量和质量都不太好,亏了不少钱。后来,他主动拜师学艺,种出来的葡萄品种繁多、口感又好,近几年赚了很多钱。然后,承租了更多的土地,聘用了一些工人,现在他的葡萄种植庄园在我们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了。他还告诉学生,现在正学习网络知识,准备把自己的葡萄推销到全国各地。这位学生家长,讲述了自己的创业史,对班级学生的触动很大,告诉学生农村、农民依然有广阔的舞台,我们不能因为身在农村,作为农民的子女就感到自卑,自暴自弃,要学会自强,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同时,他还邀请我们的学生到他的葡萄庄园去参观,去体验采摘,给孩子们带去了无尽的快乐。
其实,在我们每个班、每个学校,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存在着这种特有的资源——家长资源,只不过有的时候我们忽略了,没有很好地“为我所用”。我不仅邀请了种葡萄的,还邀请了养孔雀的、养鸡的、种平菇的、卖鱼的家长来到学校、来到班级,为我们的学生、为他们的子女进行讲座。虽然他们的讲座参差不齐,但都教育了我们的学生不管,父母从事怎样的职业,那都是一份光荣的职业,职业没有高低贵贱,都需要别人的尊重,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会打折的,作为子女要永远的敬爱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是最关爱我们的人。
乡村学校有着怎样的资源?乡村学校的德育应该有着怎样的情怀?这两点思考应该相互交融。乡村学校的德育,不管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要充分发掘自己身边特有的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孩子们融入乡村、了解乡村、热爱乡村,而不是背离乡村,一味地模仿、追赶城市,用好自己身边的“活教材”,这也许才是乡村德育的“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