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始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生自治,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子,其意义深远。从学术界关于高校学生自治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看,主要涉及高校学生自治的起源与兴起、发展以及意义等,本文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学生自治问题进行了梳理与述评。
关键词:学生自治;民主参与;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65-01
当前研究我国高校学生自治问题的学者很多,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本文对高校学生自治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一、高校学生自治的起源与兴起
学生自治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学生治校”和“先生治校”是当时大学教育的两种管理类型。中世纪大学是独特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学术行会。这种学术行会在中世纪有两种管理模式,其中之一就是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北部意大利大学模式,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标。学生行会具有对教师的管理权。①这就是“学生自治”的“鼻祖”,在自治程度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学生自治的理念成型于19世纪德国的“洪堡传统”。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在创校之初提出了学术自由、科研与教学统一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被后人称为“洪堡传统”。受洪堡传统的影响,19世纪的德国大学生开始建立“学生联盟”,这标志着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形成。②
陶行知先生可谓是我国系统研究学生自治问题并付诸实践的先行者之一。1919年陶行知发表了《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系统第阐述了学生自治的相关问题。此后他积极创办工学团、制定《育才学校公约草案》,将学生自治思想全面地付诸实践。③
1919年-1921年杜威来华讲学两年,把进步主义、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传到中国,同时也宣扬 “学生自治”的精神。杜威所认为的自治精神主要是指在团体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④随后“五四”运动爆发,这场青年运动改变了学生的权利状态,是学生从“被治”到“自治”的转折点。自此,学生自治的精神以北京大学为中心迅速传遍全国。
此外梁启超的“新民说”、陈独秀的“新青年说”以及20年代的公民教育运动也促进与推动了学生自治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二、高校学生自治的发展
早在20世纪初,“学生自治”问题就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如陶行知、蔡元培、蒋梦麟等著名教育家都对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虽然当时并没有一所大学完全实现了学生自治,但“学生自治”思想对当时大学自治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学按照苏联模式进行改造,此时的大学成为了政府的附属机构。当时的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学生自治更无从谈起。1979年,苏青步等四位大学校长给《人民日报》写信呼吁:“要给高校一点自主权。”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中提出:“要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20世纪90年代,高校开始推进后勤社会化,学生自治的思想再次被提及。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提出:“学生是高校的当事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在确定课程和教师的任命、晋升、解雇方面拥有一定程度的发言权。”⑤潘懋元在《高等教育学》著作中提出:“管理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管理,还应该包括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⑥杨德广也在《高等教育学》中指出学生社团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21世纪以来,学生自治思想已经被广泛接受,学者们开始重视对高校学生自治实践层面的研究。李冉在《当代中国高校学生自治研究》中当代高校学生自治进行了实践考察,探明了我国高校学生自治的发展现状⑦;陈华在《中国近代学校中的学生自治》中指出学生自治可以划分为“群体生活自治”与“个体生活自治”两种类型;彭小孟在《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文化建设》中指出目前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文化尚不成熟,内容滞后,尚不能适应社会大环境变革以及教育发展的要求;⑧余文龙在《大学公寓园学生自治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实践探索提出了大学公寓园区学生自治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高校学生自治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仍处于需要不断完善的状态。目前来看,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自治现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论述,但总体上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实践层面上,虽然对学生自治问题提出很多原则性的意见,但还是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具体执行难度较大。
三、高校学生自治的意义
高校学生自治的意义可以从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三方面来探讨。其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李冉在《当代中国高校学生自治研究》中指出,高校以自治为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⑨。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学生的内在价值得到提升,最终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其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彭小孟认为学生自治有利于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实现外部约束与自我约束的统一,进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⑩其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周湘林认为学生自治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自治组织中,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发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精神。B11
四、小结
通过对高校学生自治问题的起源、发展进行探讨后,不难发现高校学生自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生自治不仅是学生教育学生的手段、方式与目的,更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渠道、民主观念的宣扬手段以及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铺垫。对高校学生自治进行综述,是希望学生自治的观念能够引起更多的重视,并切实地落到实处。
注释:
①别敦荣.管理学的观点: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权力问题[A].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第317页
②[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第8页
③伍德勤.陶行知关于学生自治的思想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8
④杜威.自动与自治[A].袁刚等.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0- 131.
⑤[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42页
⑥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第235页
⑦李冉.当代中国高校学生自治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⑧彭小孟.当代大学生组织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3)
⑨李冉.当代中国高校学生自治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⑩彭小孟.当代大学生组织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3)
B11周湘林.试析我国高校学生自治权的现状及其保障[J].高校教育管理,2009(5)
作者简介:位文珠(1990-),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研究生,高等教育学专业。
关键词:学生自治;民主参与;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65-01
当前研究我国高校学生自治问题的学者很多,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本文对高校学生自治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一、高校学生自治的起源与兴起
学生自治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学生治校”和“先生治校”是当时大学教育的两种管理类型。中世纪大学是独特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学术行会。这种学术行会在中世纪有两种管理模式,其中之一就是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北部意大利大学模式,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标。学生行会具有对教师的管理权。①这就是“学生自治”的“鼻祖”,在自治程度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学生自治的理念成型于19世纪德国的“洪堡传统”。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在创校之初提出了学术自由、科研与教学统一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被后人称为“洪堡传统”。受洪堡传统的影响,19世纪的德国大学生开始建立“学生联盟”,这标志着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形成。②
陶行知先生可谓是我国系统研究学生自治问题并付诸实践的先行者之一。1919年陶行知发表了《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系统第阐述了学生自治的相关问题。此后他积极创办工学团、制定《育才学校公约草案》,将学生自治思想全面地付诸实践。③
1919年-1921年杜威来华讲学两年,把进步主义、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传到中国,同时也宣扬 “学生自治”的精神。杜威所认为的自治精神主要是指在团体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④随后“五四”运动爆发,这场青年运动改变了学生的权利状态,是学生从“被治”到“自治”的转折点。自此,学生自治的精神以北京大学为中心迅速传遍全国。
此外梁启超的“新民说”、陈独秀的“新青年说”以及20年代的公民教育运动也促进与推动了学生自治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二、高校学生自治的发展
早在20世纪初,“学生自治”问题就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如陶行知、蔡元培、蒋梦麟等著名教育家都对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虽然当时并没有一所大学完全实现了学生自治,但“学生自治”思想对当时大学自治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学按照苏联模式进行改造,此时的大学成为了政府的附属机构。当时的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学生自治更无从谈起。1979年,苏青步等四位大学校长给《人民日报》写信呼吁:“要给高校一点自主权。”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中提出:“要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20世纪90年代,高校开始推进后勤社会化,学生自治的思想再次被提及。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提出:“学生是高校的当事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在确定课程和教师的任命、晋升、解雇方面拥有一定程度的发言权。”⑤潘懋元在《高等教育学》著作中提出:“管理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管理,还应该包括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⑥杨德广也在《高等教育学》中指出学生社团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21世纪以来,学生自治思想已经被广泛接受,学者们开始重视对高校学生自治实践层面的研究。李冉在《当代中国高校学生自治研究》中当代高校学生自治进行了实践考察,探明了我国高校学生自治的发展现状⑦;陈华在《中国近代学校中的学生自治》中指出学生自治可以划分为“群体生活自治”与“个体生活自治”两种类型;彭小孟在《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文化建设》中指出目前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文化尚不成熟,内容滞后,尚不能适应社会大环境变革以及教育发展的要求;⑧余文龙在《大学公寓园学生自治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实践探索提出了大学公寓园区学生自治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高校学生自治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仍处于需要不断完善的状态。目前来看,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自治现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论述,但总体上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实践层面上,虽然对学生自治问题提出很多原则性的意见,但还是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具体执行难度较大。
三、高校学生自治的意义
高校学生自治的意义可以从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三方面来探讨。其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李冉在《当代中国高校学生自治研究》中指出,高校以自治为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⑨。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学生的内在价值得到提升,最终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其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彭小孟认为学生自治有利于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实现外部约束与自我约束的统一,进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⑩其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周湘林认为学生自治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自治组织中,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发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精神。B11
四、小结
通过对高校学生自治问题的起源、发展进行探讨后,不难发现高校学生自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生自治不仅是学生教育学生的手段、方式与目的,更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渠道、民主观念的宣扬手段以及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铺垫。对高校学生自治进行综述,是希望学生自治的观念能够引起更多的重视,并切实地落到实处。
注释:
①别敦荣.管理学的观点: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权力问题[A].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第317页
②[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第8页
③伍德勤.陶行知关于学生自治的思想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8
④杜威.自动与自治[A].袁刚等.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0- 131.
⑤[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42页
⑥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第235页
⑦李冉.当代中国高校学生自治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⑧彭小孟.当代大学生组织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3)
⑨李冉.当代中国高校学生自治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⑩彭小孟.当代大学生组织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3)
B11周湘林.试析我国高校学生自治权的现状及其保障[J].高校教育管理,2009(5)
作者简介:位文珠(1990-),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研究生,高等教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