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之歌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kang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疏影横斜
   《享受教育——那些美丽的瞬间》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汲安庆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选集,是他对自己以往从事中学教育之旅的一次回眸,一次梳理,一次重温。汲老师以一个同行者的身份,用饱蘸诗意的文笔,叙写着他教育途中的故事与思索,折射出烂漫的智慧之光。他的选集,像一江春水,滋润了沿途的花花草草;如一棵绿树,染绿了所途经的荒寒沙漠;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教育路上的迷惘者。
   捧卷在手,一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回味无穷,不胜芬芳。禁不住文字所带来的满心陶醉和诱惑,我拿起了笔信手涂鸦。我的拙笔虽不能形容其真味之一二,但至少能表达我对之由衷的欢喜吧。
   世人求学,大多以名利为念,一旦得手,便将“雄心”束之高阁,躺在安乐椅上四处“游说”,等待着腰间不断地鼓起,全然忘却学者该有之高贵。然安庆老师却非此中人。他的一切只为自己对文学与教育的一颗“教学若只如初游”之心,以切实之行动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箴言,将教与学变成了一场鱼水恋。说他烈士盛年,壮心勃发该是不会错的了。
   他师范毕业后先从事小学教育,后辗转至中学,在有所建树之后又壮志不已,向高峰攀登,以坚韧的意志,灵动的智慧,渊博的学识,年逾不惑之后成为福建师范大学的文学博士。没有对教育的痴迷,没有一颗锲而不舍的朝圣之心,是很难达到如此境界的。
   这正如其著作所揭示的,在教育这条道途上,他始终是一个善于享受的人,无论是路边的野花,还是山间的溪流,或是峰巅之巨松,他都在用心与之亲近着,交流着,哪怕吃饭排队的瞬间也不放过。
   他勤学善思、博闻强识、笔耕不辍,用灵动而多情的文笔书写着生命拔节的声响,铸就了一篇篇教育华章。这本书,就是一首“为了凝聚思考的元神,将分内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高效,更快意。或者,及时定格、具象化语文行旅中的那些引发心灵悸动的体验——甜苦、成败、荣辱不论,便于时时反顾,更好地看清来路与归路”“以利昂然前行的”教育朝圣者在朝圣途中为每一位后来者留下的生命拔节之歌。全书除却序言与后记,依次由五辑构成:为师之道的体悟、教育之美的探寻、教学境界的创生、读书览胜的沉醉、化育实践的尝试。师道、寻美、入境、醉胜、化育,他们展现的是一个将生命融入教育、与教育共舞的师者形象;他们如观音瓶中的那一滴滴杨枝水,拂去你我心头的尘埃,唤醒你我在教育之路上或许早已疲惫不堪的灵魂,为之重新注入鲜嫩的汁水,让我们在为学和育人之路上抖一抖精神,再次出发。
   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语文学习》《教师博览》《师道》《福建教育》等知名期刊发表过……仅凭这些杂志的分量,就足以感受到这部书里的文字是多么的浑厚而亲切了。
   二、心灵的鼓手
   “心灵的鼓手”是我阅读该书的初感的另一面。
   身为教师,备课、上课、改作文……日日月月,岁岁年年,在不断地往返中,教学的初感一点点地流逝,当初那被初阳笼罩,对教学充满了期待,视之如恋人且渴望做出一番成绩的壮志情怀,也许早已让而今的单调与沉闷、枯燥与疲惫、乏味与厌倦蚕食,身心被暮霭包围着。快乐少了,触觉迟钝了,闯劲萎缩了,厌倦不断地吞噬着我们。而此时,安庆老师正如一位猛士,挥舞着“青春”的旗帜向我们呐喊着。
   他用清纯如婴、朝气如婴、蓬勃如婴的心灵迎接所有,一如既往地阅读着、沉思着、写作着,催发着生命的成长,奏响起奋进的号角,大步地迈向远方,并且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绵延无期,唤醒沉睡中的同行站立、远行。
   他让我们感悟到生命要么唯有拔节,显示生之价值,命之意义;要么安逸倦怠,深陷愚昧、狂妄、浅薄、庸俗的污淖,沦为一只仅是直立行走的四肢动物。而要拔节,唯有阅读与写作。因为阅读与写作,他得以从小学到中学,从公办跳槽到民办,从阅读欣赏性期刊到高端学术期刊,从创作单篇论文到融史料梳理、概念辨析、范畴、体系于一体的论文,从被人嘲笑讥讽到被人称道“因为有你在,我们才有实力,才有尊严”,从不被人知到《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家、多家杂志的专栏作者,从师范毕业生到博士生……因为阅读与写作,他有了战胜权威学术的观点,“实现人生的通感”又极具“我”之色彩的文本解读,将文史哲、美学、心理学、教育学、德育融于一体的教学境界……因为阅读与写作,他享受到了生活的“丰满多姿,兴味无穷”——穿越时空与读者交流的温暖,远离“愚昧、狂妄、浅薄、庸俗的杂音袭扰”,去谛听“智慧、芬芳、深刻、神圣的声音”,“诗意地生活”“并享受生命的拔节的欢愉”,从而“比别人活得更多、更新、更美”;因为阅读与写作,他拥有了以票友的心态“赏玩”语文的资本,不自觉的“增负”,对“道”与“情”的注重,不仅让他的课堂创意迭出,拥有“黎明的感觉”,更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气场”;因为阅读与写作,他的生命便成了流动的湖,充满了流动的灵慧、新鲜和力量,一路浪花四溅,一路收获不息!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
   也许有人说汲安庆只是一个特例,天下哪能人人都如他一般啊?那么,身处逆境却依然不忘高贵地活着,白发苍苍却依旧童心勃发,对别人视为“生不如死”的学术以“票友”的心态去享受,永远带给人正能量的,洋溢着亲切、平易、快乐的陆谷孙教授,平时拄着拐杖行走,一到上课立马容光焕发、宛若神人的王家范教授,带领学生进入“意醉神迷的艺术空间”的于永正,一路独闯的程红兵,坚守“五一”的李镇西,从“斗牛”转为“孺子牛”的韩军……则从另一个方面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他们“睿智、赤诚、勇毅”,他们“坚韧、豪放、洒脱”,他们“像一本渊博而平易的大书,执着而亲切地为你输送着各种丰富的精神营养”,他们把“脚立在了滋养他们不息生长的教育大地上”,却“将目光投向了远方,且迈开了笃定而飘逸的步伐……”与他们相遇,你会听到冰河的开裂声,春笋的破土声。你会由衷地感到这个你觉得日渐枯燥、冰冷烦闷的岗位,只要你愿意拿出足够的深情、诚意、毅力和勇气,原来也可以开出一树繁花,结出满枝硕果来,从而震一震满身的尘埃,一洗心中的疲惫,带着缕缕的享受重新出发。    你说,他们难道还不是我们“心灵的鼓手”吗?
   三、火风树
   教育应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可是在语文界,能称得上“树”的教师还真不多,甚至有的连草都很难算得上。太多的语文教师缺少语文教学的“干货”,既缺少文本解读的真功夫,又缺少写好文章的真本领。在文本解读上,不能于学生看不到货的地方发现货,不能于学生自以为没有货、不可能有货的地方发掘出货来,于是只能“靠一本教参、一本教案,一本复习资料就行走于神圣的讲台”,人云亦云,摆弄着“典型的教痞、无赖、懦夫行径”,重复着学生的已知,将本该风云多变、气象横生的语文课堂“云”成了衰草连天的荒漠,“云”成了水尽鹅飞罢的枯河。在写作上,面对学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传授着所谓的技巧。凤头、猪肚、豹尾,悬念、过渡、呼应……一个个写作术语满天飞舞,却唯独见不到自己用这些所谓的妙招写就的一篇文章。说得好听点,这叫眼高手低,说得难听点,这就是骗子忽悠人。如果说阅读教学是教师通过自身阅读的过程与所得之阅读结论,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与规矩,那么写作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自身的创作带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写文章。
   安庆老师显然是具备这些“干货”的。不仅具备,而且出色非常。我没有资格评价一个如此非凡之人,就让他的言与行,还有其挚友吴炜旻君来评定吧。
   关于文本解读,安庆老师如是说——
   文本解读,不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第三次,我一律要求自己清空已有的认知与体验,采取“裸读”的策略,全新打量,悉心体验,并一定要另择视角,激情充沛地组织教学。这种看似自虐的行为,使我得以较为充分地占有史料,拥有一次比一次更开阔的视界,以及更为全面、深透的体验与思考。于是,《藤野先生的“教育经”》《爷们你大胆地往前走》等一百余篇对课、内外经典赏析的文章,得以成功地结晶而出。我告诫自己,只靠一本教参、一本教案,一本复习资料就行走于神圣的讲台,这种典型的教痞、无赖、懦夫行径,永远不要染指。那简直是不可饶恕的罪孽和耻辱!
   透过《享受教育》之“读书览胜的沉醉”一辑,你会欣赏到他以这样一种凤凰涅槃的精神而解读的文本精妙之所在。
   对于他的写作,《福建教育》的吴炜旻君曾如是评价——
   像鲁迅、苏轼这种近乎全能型的文字掌握者,纵观古今、横望全球都十分罕见……这种“各擅其长,各有其短”的现象,在教育领域更是十分突出,例如大多数擅长严肃、规范的教育论文写作的人,写起教育散文、教育随笔来都显得言语无味,遑论诗歌;而擅长后者的教师也往往缺乏驾驭完整、严密的教育论文的能力。
   正因为有着以上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汲安庆的“厉害”,也就呼之欲出了——诸多文体,他似乎都颇为擅长,可以说是一个刚柔并济的全能型种子选手。这一点,读者诸君尽可从他写作覆盖的领域,以及他平时关注的范围中看个究竟,无须我多言。
   这样崇高的评价,不是强者,恐怕很难有此胆魄说出吧?这样崇高的待遇,不是个人物,恐怕很难享受此等殊荣吧?但是,安庆老师不仅得到了,而且是脚踏实地、名至实归!这足以让那些以教参为双足的教师羞愧,足以让那些“说写作”却“不写作”的教师汗颜,并触动他们慵懒倦怠的灵魂去思索:文本,我真的读了吗?我真的解了吗?作文,我真的教了吗?我真的会写吗?
   当每一个阅读《享受教育》的教师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书就是一点燎原的星火,就是一阵永不停歇的风,就是一棵永不静止的树。在不断地推动间,语文的家园就不会静默,不会凝固,而是春雷萌动、精神勃发了。
   四、左手投枪,右手甘霖
   一个真正有良知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敢于直面现实,并勇于揭露其疮疤的人。
   时至今日,网络纵横交错,信息四通八达,知识早已跳出了象牙塔,纷纷涌入人群之中,变得平民化、大众化,以传统的“授业解惑”意义而存在的教师职业已经逼近了悬崖,要想绝处逢生,唯有提升自己“道”的层面。可叹的是有此认识并努力践行的人却不多。
   于是,安庆老师的笔下就出现了拾人牙慧、照本宣科的师者,他们一本教参,纵横天下,他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他们“上课的日子,作业死死咬住;周末、假日,作业依然要死死咬住,仿佛学生一有空闲,便会祸乱人间似的……早读和晚自习尽可能地提前、提前、再提前,古诗文,反复背,背反复;课课练,反复做,做反复。”“一名在辛勤工作的愚蠢教师,他的破坏作用就大得多。因为他越是辛勤工作,他的学生就越是摆脱不了他。”我敢说,面对这些一剑封喉的文字,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如芒在背的。这样的教育软暴力又有多少人敢于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做过”呢?这样的文字足以令我们深思与反省!
   但是在以犀利的文字直面现实,抨击现实中的阴暗面以引起我们反思之时,他的笔下更多的是有着让我们如沐春风的阳光,以利我们傲然前行。
   “情不自禁地,我想到了婉拒很多知名杂志的约稿,却心甘情愿地在台灯下为我默默撰写书稿的巢宗祺老师;平时极不愿意求人,在得悉我考博成绩优秀后,却主动低下头来,为我极力说好话的方智范老师、潘新和老师;还有20年前,敢于抗衡某些官僚,执意为一个与他不沾亲带故的我争得县优秀教师荣誉,后来却一直屈居乡间,被孤立,被冷落,如今已长眠地下的袁可谓校长……”
   记得那天读到这段文字时,我即将上课,但内心却难以抑制热流喷涌,眼泪还是禁不住打湿了眼眶,说话的声音都变了。这世界,确实有这些不计功利而倾心付出之人。我想起了安庆老师。虽然,我只见过他一面,于心中却早已是故人。生活上的一些苦闷,难以抑制时,我总愿意和他絮叨。犹记得生活不顺而心绪烦闷时,他告诉我可以去厦门发展,他会尽一切能力帮我!体贴、细腻、关怀,一如他文字的绵长深厚!我想起了恩师郎伯凌,我与他只是师生,但他的一句“不要这样说,师生情是一辈子的!”却让我从更懂得了“师生”二字,简短的言辞里,流露的是关爱,是正义,是无私。每每想起他的极力推荐,我都心怀激荡。当人生陷入困顿时,想起这些人,我就得到了慰藉,鼓起勇气了。
   作为一个教师,读安庆的文字,不但会得到心灵的慰藉,更会催生出教育的智慧,滋养出如水般的教育情怀。不知怎的,每次读着他笔下那个贝超老师的故事,心中总有一股情感的热流在涌动,是赞赏他生存的智慧吗?是仰慕他教育的境界吗?还是作者描述的深情与自然让我意醉神迷?都有吧。好的教育润物无声,一个人凭借一节课影响了一个学生,滋养了一个如此杰出的以生命来读书与写作的人,这还不足以令人迷醉吗?诸如此类的化育故事,《享受教育》专门开辟了一辑“化育实践的尝试”,足以令我们一饱眼福了。
   以阅读和写作为足,迈开坚定的步伐,破开前行路上的坚冰,拥抱着“婴儿眼光”和“黎明感觉”,叩开了生命之门;紧握着如椽巨笔,一字字,一行行,让青春的风帆永远扬起!他滚烫的文字里,洋溢着青春、朝气,还有令人心动的率性、真情!
   庸俗的书,我们可以不读,但是,一本用激情、诗意,乃至生命写就的书,岂能错过?
  [作者通联: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初中部]
其他文献
【教学意图】  本教学设计,意在通过赏析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和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这两篇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篇来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在对比阅读中,领悟两篇文章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进而体会两篇抒情散文的主要特色。  【教学策略】  ①从充分诵读切入:从整体感知到细节精读,朗读都贯穿始终。初读,理清思路;自由品读,读出感情;深入评读,理解主旨。  ②从抒情方式的对比切入:两篇文章多
每次读杨绛先生的《老王》,总觉得有点朴实无华的味道,而且尤其喜欢其中的一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这句话似乎也并不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不该引起作为语文教师如此的重视。但笔者偏偏就被它吸引了,而且还不断地琢磨它,总觉得在全文中,唯有这句话离自己最近。作为教学者,笔者觉得必须将这样的感觉传递给学生,但在传递之前,必须先自己理清楚。  一、最珍贵的生活资料  换在当下,香油与鸡蛋恐怕引发不了学生的兴
自读课文该如何教,本不是一个问题。自读,自然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适时点拨为辅。这样的安排,按理说,是最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然而,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的自读课,要么被当成精读课进行研磨,要么蜻蜓点水般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凡此种种,自然是课程定位不准确所导致的。  肖盛怀老师的《散步》课堂实录,其课堂重心始终定位在问题的发现、思考、讨论中,这就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
古典诗歌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诗歌赏析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困扰着大多数语文教师。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和“落点”呢?  这次听了各位老师的市属优质课,尤其是湖州二中许琴琴老师的《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选自余恕诚主编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给我颇多启发。这堂课的“起点”和“落点”,把握得很准,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充满了
《在桥边》讲述的是战后德国一位受伤的退伍军人——“我”被安排在一座新桥上数过往行人的故事。其情节非常简单,但文中的言语形式,尤其是文中词语频繁地超常规搭配使用,颇值得玩味。这些超常规搭配的词语背后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笔者不揣鄙陋,在此作一管窥。  一、张冠李戴显不满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  文章开篇第一句,从叙述内容上看颇为平常,但“缝补了腿”这样的叙述语言却极不
作文,是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素养的集中体现。而议论文写作直接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和价值观念。  笔者结合自己的高中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现状,认为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学生的社会视野狭窄。很多学生长期埋头作业,生活局限于学校,对外界发生的热点问题所知很少。因此,议论文写作中,支撑观点的材料往往陈旧,千人一面,动辄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由此造成议论文缺乏时代性和
【评议文章】林玉碧《体式思维与初中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13;赵春霞《形式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诗阅读教学内容确定》,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郑文静《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吴世广《初中新诗教学内容研究》,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13;李佳雨《现代叙事学视野下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建构》,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
本书是“生命语文”首倡者熊芳芳继引爆语文界媒体圈的《高考微作文》一书之后的又一力作。28年的写作教学实践和深度思考,连续多年在知名杂志撰写作文指导专栏,指导学生发表文章五百余篇……作者以灵感创意、审题立意、选材内容、构思章法、语言技巧、考场策略六个方面为基本构架,紧扣作文写作的要点和高考作文的脉络,用灵动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丰厚的文学底蕴、鲜活的时代气息,唤醒学生的写作潜能,突破写作瓶颈,提高作文
带有自信色彩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故事生动、优美,蕴意更是深刻。《丑小鸭》执著的人生态度激励了许许多多身处逆境的人们为理想而奋斗,“丑小鸭”的成长历程对于将要或正在面对成长问题的七年级学生而言,无疑有许多启发之处。为此,我作了精心预设。    案例一  第一节课是在六班,这个班学生语文素养不错,发言踊跃,表达能力也强。对这节课我是充满了信心。诚如所料,课堂教学十分顺利,学生按着预设的思路每一步都
王荣生教授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体式”概念。他指出,“阅读是对具体的有某种特殊体式的文本的阅读,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文体教学。”文体是文章的构成体制、格式和样式,有着体式、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的内涵。语文教学涉及到的文本体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文言文、戏剧等,仔细划分下来,分支精细众多。在诗歌教学中,文体是合理选择、创生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诗歌的体式特征、语体特征、抒情性特点等,对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