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用训练回归文本本位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jl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非常典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点,应充分落实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以及用法,让学生更有效地交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也是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用”的含义,同时也指出应结合有效的教学举措,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悟、写等语用训练,使学生能够基于亲身体验,充分发掘潜藏在文本语言背后的情感以及内涵,学会文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用能力。
  一、在品词析句中奠定语用基础
  教材中编排的课文文质优美且充满丰富的情感,目的就是为了使所有的阅读者能够在进行品读和赏析的过程中积累语感。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能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内容,还要能够让学生准确把握语言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且基于这一过程,积累更丰富的语言知识,打下扎实的语言根基。很多课文中都有精彩的词语,为文本注入了勃勃生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这些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语用训练。
  如,《莫高窟》一文使用了数量较多的四字词语,在描写莫高窟的彩塑以及壁画等特征时,使用了典型句式,充分突显其精美以及奢华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文本插图,引导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些四字词语,如“慈眉善目”“威风凛凛”等。同时还可以基于“翩翩起舞”“彩带飘拂”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飞天独有的形态美、动作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教师结合自主诵读以及选词填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对这些词语的高效内化以及悦纳,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最后,教师还向学生展示了文本中所没有的莫高窟的其他图片,带领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并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借助已经学习和积累过的相关词语对这部分图片展开描绘,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充分落实语用训练。
  上述教学案例中,语用训练的开展紧扣文本语言,立足于文本中的精彩词语,引导学生感知、体悟;完成语言积累之后,将其落实于语用实践,既能够练得精准,又极具成效。这样的语用训练,能够自然而有效地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奠定基础。
  二、在文本赏析中激活语用思维
  伴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师不再采用传统的咬文嚼字的阅读教学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所具有的独特之美。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渗透有效的写作手法,那么,学生必然只关注阅读,反而会阻碍语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有效的举措,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关注语用,使语用能力真正得以促进、得以发展。
  1.赏析典型表达,激活语用思维
  文本不仅是语言的依托,更是学生展开写作的有效范例,这也就意味着,有效的语用训练必然不能脱离文本特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挖掘,找到有价值的训练点,以此为落点引导学生感知内容、掌握表达,并结合这一基础,辅以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服务。
  如,《钱学森》一文的结构并未按部就班地采用事件发展的顺序而展开描写,而是在开头写出钱学森乘坐游轮返回祖国这一场景,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倒叙写作手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特殊的写作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了解第1自然段的内容和含义,并设置如下问题:“看起来这应该是故事叙述的结尾,为什么作者会选择在开头直接写出来呢?”这样设置悬念会成为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指明灯。在教学即将结束之际,教师仍可以借助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通过学习前后的对比,学生能够从中意识到:将故事的结尾置于开头,既能够充分展现钱学森回归祖国怀抱的急切与渴望,又能够体现出人物的形象特点以及爱国情怀。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以及阅读兴趣,可谓一举多得。然而教学并未就此结束,教师设计了另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选择倒叙的写作方式?大家可以尝试以此文为范例来写。”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所设计的语言训练并非随性而为,而是立足于对文本的深入研读这一基础,紧扣文本特质仔细遴选出的有效训练资源,可以收获言意兼得的教学实效。
  2.赏析匠心表达,激活语用思维
  伴随着语用教学理念的逐渐深入,阅读教学不再以文本内容作为关注的焦点,转而关注文本语言形式。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将更多的关注力聚焦于文本的平常之处,特别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极为普通却蕴含着作者独具匠心之处,这才是促进学生语用能力得以提升的关键生长点。
  如,《莫泊桑拜师》一文中描写到莫泊桑在第二次拜访福楼拜时,福楼拜提出了这样的追问:“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从表面上看,这里的描写就是两个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其实不然,在这里福楼拜的九个追问是一气呵成的,因此具有很强的表达气势。在追问的过程中,福楼拜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还通过这样的形式对莫泊桑进行指导,引发了莫泊桑的深思。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追问”这种表达方式进行赏析,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表达的精妙之处,达到有效提升语用能力的目的。
  三、在随文练笔中提升语用能力
  為了能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保证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时间,同时还要基于语用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写作方法所呈现出的表达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语用能力。所以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文本内容的体悟与感受这一层面,而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阅读和实际运用的交融点,结合文本特质以及学生的认知需求,为学生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
  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
其他文献
统编本教材中有不少写景类课文,这些文章语言优美,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寫景类课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文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等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中中年级的写景类课文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中年级学生写景类课文的学习现状  从统编本教材中年级的编排来看,在数量上比低年级有明显增加,此外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样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又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引导解疑释惑,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疑点”进行解疑释惑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段:  师:如果基于整体的视角展开分析,“
古诗词中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思意趣的文化物象。教学古诗词,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在意象中寻觅诗词之美,就是在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仅能让学生深悟诗词的优美意蕴,还能在学生心田播下文化的种子。  一、虚实相生,解构诗词之美  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虚实相生。通过虚实相生,诗人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景巧妙融合起来,在实境中营造出虚空的境界,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意象
家教案例  孩子要秋游去,我和孩子逛了超市,回来后又忙着做些小点心,把它们一一整理好,放进孩子的小背包里。孩子爸爸看我忙这忙那的,对孩子说:“你瞧,妈妈为了你的秋游,多累呀,快,谢谢妈妈。”哪知孩子说:“妈妈应该的,不用谢的!”孩子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他怎么这么想呢?联想到平时,孩子总是对我说:“妈妈,我的袜子呢,快给我拿来!”“我要吃鸡大腿,妈妈买给我吃!”我也总是满足他。我确实说过“妈妈照顾宝
朗读是学生感知文本、获取信息、发展能力的重要方法。纵观当下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训练偏向形式化、经验化的机械指导。这种完全偏离目标的机械朗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借助多种形式和路径,增强学生朗读的趣味性,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学生的快乐体验,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一、拓展想象式朗读,体悟文本语言之韵味  1.朗读关键字词  对于识字量不大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
狮子迷路了  谁去送它回家  鳄鱼哭了  誰给它一块手帕  灰熊寂寞了  谁去陪它聊天  犀牛受伤了  谁去给它包扎  鲨鱼害怕了  谁去亲亲它  但愿我们的爱  任何地方都能到达
统编本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列的方式编排。其中,“语文要素”指向语文课程工具性建设层面,不仅自成体系,且为每个单元的教学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对于语文要素在统编本教材单元中的呈现,教师不仅要明白和理解要素内涵,更需要借助扎实的语文教学路径加以推进和落实。笔者以为,这种推进和落实的最佳方式就是语言实践。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文为例,谈谈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  一、全面解读
所谓“叙事性文本”,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包括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名人故事等。对于叙事性文本,教學中应当教什么?应当怎样教?又为什么这样教?这些取决于教师对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包括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其解读策略。在这个维度上,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漂亮的倒影。”  一、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  在对叙事性文本解读中,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专注于将各种写作知识灌输给学生,包括如何有序写作、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统编本教材要求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在习作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点,教师要设计有效写作形式,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整理各种信息,提出自己的质疑,寻找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结点,这样能让学生展开高阶
《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南宋的叶绍翁,主要讲述了自己孤独在外,因秋风落叶联想到自己的孤苦伶仃,后看到远处篱笆旁还有一丝灯光,猜想是孩子正在捕捉蟋蟀,进而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的故事。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因而在具体讲解分析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理解注释并结合联想、同桌交流等方式说说诗句的意思。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能熟读这首诗,现在请用老师教给你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