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①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育载体,满足教学要求,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是一项新课题。本文基于“超星学习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中的应用为例,以期为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超星学习通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的重要性
教育信息化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不断发展,需要加强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细致和全面的研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以增加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的获得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
从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已经明确步入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②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信息化,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科学,其中包括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一些新型的移动媒体端,要求教师应用信息技术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性。在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教育教学领域而言,身处新媒体纷至沓来环境下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新媒体与学科教学融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特有的教学规律和原则,但如何应用最新的机制与技术手段,以更新的教学理念、更小的教学载体、更好的教学方式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地进入学生头脑、亲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③现代信息技术正是顺应这些需求应运而生,它本身具备即时性、平等性、海量化、碎片化等特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个性化、趣味性的补充。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更加切合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信息化教学形式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适应
技术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技术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被确立起
来的,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真正桥梁。不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教育,都是为了迎合社会需求出现、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需求。④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产生信息化教学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五大范畴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表示,两者相互依存,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同时促进形式的发展,内容适应并高于形式。这就要求必须有新的形式来呈现内容,所以要不断打破旧的形式,创立新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比,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性更加明显,它担负着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播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它所引领的社会思潮要始终与时代保持同步,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形式可以更好的服务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典型案例:超星学习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中的应用
本文选择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超星学习通在四川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中的运用为例,将超星学习通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在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日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充分应用提供实践参考。
(一)课前应用超星学习通自主学习
对“资料”栏目中进行丰富,教师会在课前将准备好的视频、故事材料等辅助教学的材料上传到“资料”板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是具有自主思想、生活在现实中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看问题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⑤ 因此在教学正式开始前,任课教师在课程开始的前需要将准备好的教学资料上传到平台后,推送给每一位学生,学生自行下载进行学习。为了实现教学平台传递教学资源的交互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学生可以在学习通主页面中的自定义回复栏发出自己对某一知识点的个人看法,或者疑问,教师和全体同学都可以参与评论或回答。
(二)课中应用学习通平台开展交流讨论
在课中,教师主要负责应用学习通积极引导与组织学生就教学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产生疑问困惑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在与教师或学生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学会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导论部分,教师可提前准备分组讨论题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如何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将学生分成小组,应用学习通的选人功能,抽选小组成员就讨论题目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做总结。在课中教师和学生围绕讨论主题进行交流、分享成果经验,做到因材施教,精准化教学。
(三)课后应用学习通延伸知识
通过课前、课中的有效实施,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有了深入了解,对课中开展讨论活动的“发声”环节,将生硬的理论知识内化为为自己所用的思想观点、看法,教师应用新媒体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声”,包括品读经典时的心得体会和课堂讨论环节的话语表达,以文字的形式将这些资料整理好提交到学习通的主题讨论栏目,這一环节计入课程成绩考核中。学生思想观念的生成和持续改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中心线索,所以对知识的延展和拓宽有着重要意义,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应用新媒体就某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推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在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提升,同时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可以实现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化学习的理想状态。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策略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思政课教学的课堂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华丽的课堂形式和热闹的课堂氛围并不是一堂思政课所追求的重点,这些都应该只是课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不是课堂内容的核心,有些老师过多的把重点放在了这些华丽形式的追求上,反而会南辕北辙,将课程本身掩盖。
(一)适度把握信息量,重量的同时更要重质
信息量的问题在前文中就已经提到过,PPT 等辅助軟件的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板书书写时间,同时也可以附加更多的课外内容在课堂讲解中,然而巨大的信息量会导致老师难以甄别,有些老师甚至会使用图片、视频直接来代替讲课,这样的课程讲解已经完全偏离了一堂思政课所要起到的作用,过多的图片和视频也会掩盖思政课本身的特性,因此,老师在选择和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把握一定的度,同时也要把握课程的讲解速度,重量的同时也要重质,使得每一个信息都能够充分被学生消化吸收。
(二)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而不是被运用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原本枯燥的思政课带来了多种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图像、视频等都可以是思政课程中集成的一个基本元素,原本无聊的课程也可以活泼起来。然而很多老师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过于重视这些课外资源以及 PPT的讲解模式,失去了思政课本身的核心内容以及灵活的教学模式,使得思政课变成图片鉴赏或是视频欣赏会,通过这些单纯的图片或是视频并没有思政课程教授的意义,只有与文字、讲解、探究的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才能够起到其根本作用,因此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要适度和灵活。
(三)重视文本的力量,不过分依赖网络资源
一方面,图片和视频等资源的优势是直观、形象,但这同时也是图片和视频资源的劣势,在思政课程中一切的活动都要是依托于文本内容的,其他一切的资源都是作为辅助的作用来展现文本的内在含义,脱离了文本的信息技术资源都是没有意义的,一切活动最终也是要回归到文本内容上来的。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环境,参观名胜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等,以获得真实的感知,拓展学生丰富的想像空间。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图书馆,查阅图书、报刊、杂志,以获取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在重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网络资源,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或最好的资源。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师生交流
目前大多数思政课,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介入,教师注重多媒体演示、网上辅导和交流,学生注重计算机屏幕和网络自主学习。师生之间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导致学生情感态度与体验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真正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友好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往,无形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友好、和谐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人民日报》,2017年02月13日,第1版。
[2]《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网》,2018年04月20日,第1版。
[3]陈占安.在教改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5,(05):32-33。
[4]贾丽民,徐盈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0):56-60。
[5]《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53 页。
作者简介:
何芳(1991-),女,四川宜宾人,讲师,法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20年科研课题,课题名称: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编号:MBXH20YB460。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超星学习通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的重要性
教育信息化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不断发展,需要加强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细致和全面的研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以增加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的获得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
从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已经明确步入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②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信息化,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科学,其中包括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一些新型的移动媒体端,要求教师应用信息技术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性。在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教育教学领域而言,身处新媒体纷至沓来环境下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新媒体与学科教学融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特有的教学规律和原则,但如何应用最新的机制与技术手段,以更新的教学理念、更小的教学载体、更好的教学方式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地进入学生头脑、亲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③现代信息技术正是顺应这些需求应运而生,它本身具备即时性、平等性、海量化、碎片化等特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个性化、趣味性的补充。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更加切合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信息化教学形式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适应
技术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技术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被确立起
来的,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真正桥梁。不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教育,都是为了迎合社会需求出现、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需求。④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产生信息化教学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五大范畴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表示,两者相互依存,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同时促进形式的发展,内容适应并高于形式。这就要求必须有新的形式来呈现内容,所以要不断打破旧的形式,创立新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比,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性更加明显,它担负着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播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它所引领的社会思潮要始终与时代保持同步,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形式可以更好的服务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典型案例:超星学习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中的应用
本文选择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超星学习通在四川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中的运用为例,将超星学习通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在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日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充分应用提供实践参考。
(一)课前应用超星学习通自主学习
对“资料”栏目中进行丰富,教师会在课前将准备好的视频、故事材料等辅助教学的材料上传到“资料”板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是具有自主思想、生活在现实中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看问题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⑤ 因此在教学正式开始前,任课教师在课程开始的前需要将准备好的教学资料上传到平台后,推送给每一位学生,学生自行下载进行学习。为了实现教学平台传递教学资源的交互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学生可以在学习通主页面中的自定义回复栏发出自己对某一知识点的个人看法,或者疑问,教师和全体同学都可以参与评论或回答。
(二)课中应用学习通平台开展交流讨论
在课中,教师主要负责应用学习通积极引导与组织学生就教学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产生疑问困惑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在与教师或学生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学会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导论部分,教师可提前准备分组讨论题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如何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将学生分成小组,应用学习通的选人功能,抽选小组成员就讨论题目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做总结。在课中教师和学生围绕讨论主题进行交流、分享成果经验,做到因材施教,精准化教学。
(三)课后应用学习通延伸知识
通过课前、课中的有效实施,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有了深入了解,对课中开展讨论活动的“发声”环节,将生硬的理论知识内化为为自己所用的思想观点、看法,教师应用新媒体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声”,包括品读经典时的心得体会和课堂讨论环节的话语表达,以文字的形式将这些资料整理好提交到学习通的主题讨论栏目,這一环节计入课程成绩考核中。学生思想观念的生成和持续改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中心线索,所以对知识的延展和拓宽有着重要意义,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应用新媒体就某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推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在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提升,同时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可以实现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化学习的理想状态。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策略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思政课教学的课堂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华丽的课堂形式和热闹的课堂氛围并不是一堂思政课所追求的重点,这些都应该只是课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不是课堂内容的核心,有些老师过多的把重点放在了这些华丽形式的追求上,反而会南辕北辙,将课程本身掩盖。
(一)适度把握信息量,重量的同时更要重质
信息量的问题在前文中就已经提到过,PPT 等辅助軟件的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板书书写时间,同时也可以附加更多的课外内容在课堂讲解中,然而巨大的信息量会导致老师难以甄别,有些老师甚至会使用图片、视频直接来代替讲课,这样的课程讲解已经完全偏离了一堂思政课所要起到的作用,过多的图片和视频也会掩盖思政课本身的特性,因此,老师在选择和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把握一定的度,同时也要把握课程的讲解速度,重量的同时也要重质,使得每一个信息都能够充分被学生消化吸收。
(二)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而不是被运用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原本枯燥的思政课带来了多种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图像、视频等都可以是思政课程中集成的一个基本元素,原本无聊的课程也可以活泼起来。然而很多老师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过于重视这些课外资源以及 PPT的讲解模式,失去了思政课本身的核心内容以及灵活的教学模式,使得思政课变成图片鉴赏或是视频欣赏会,通过这些单纯的图片或是视频并没有思政课程教授的意义,只有与文字、讲解、探究的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才能够起到其根本作用,因此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要适度和灵活。
(三)重视文本的力量,不过分依赖网络资源
一方面,图片和视频等资源的优势是直观、形象,但这同时也是图片和视频资源的劣势,在思政课程中一切的活动都要是依托于文本内容的,其他一切的资源都是作为辅助的作用来展现文本的内在含义,脱离了文本的信息技术资源都是没有意义的,一切活动最终也是要回归到文本内容上来的。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环境,参观名胜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等,以获得真实的感知,拓展学生丰富的想像空间。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图书馆,查阅图书、报刊、杂志,以获取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在重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网络资源,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或最好的资源。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师生交流
目前大多数思政课,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介入,教师注重多媒体演示、网上辅导和交流,学生注重计算机屏幕和网络自主学习。师生之间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导致学生情感态度与体验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真正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友好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往,无形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友好、和谐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人民日报》,2017年02月13日,第1版。
[2]《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网》,2018年04月20日,第1版。
[3]陈占安.在教改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5,(05):32-33。
[4]贾丽民,徐盈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0):56-60。
[5]《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53 页。
作者简介:
何芳(1991-),女,四川宜宾人,讲师,法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20年科研课题,课题名称: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编号:MBXH20YB460。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