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羊皮鼓舞在羌族被称为"摩恩纳莎"、"布滋拉",是羌族巫师在法事仪式上演绎的一种祭祀舞蹈,又叫"跳经",是羌族法事活动中的必要仪式,有着浓烈的民族文化特色。本文着力于研究羌族羊皮鼓舞的传承与创新,浅析了其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发展与创新的可行之处。
一.“释比”与“莫恩纳莎”
羌族民间舞蹈风格质朴,豪放却不失优雅。大概被分为以下四类:自娱自乐性舞蹈、祭礼性舞蹈、群众性舞蹈、礼节性舞蹈四类,它们的大致动作较为统一同时也各有特点。
羊皮鼓舞在羌族被称为"摩恩纳莎"、"布滋拉",是羌族巫师在法事仪式上演绎的一种祭奠性舞蹈,又叫"跳经",是羌族法事活动中的必要仪式,有着浓烈的民族文化特征。羊皮鼓舞后来衍生发展为民间舞蹈,舞台上的羊皮鼓舞主要目的是为了表演,所以则比较规范统一,而民间的羊皮鼓舞相对而言就比较自由。它是羌族人民的生活情况、宗教信仰的映射。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 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羌族民俗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表达手段。
“释比”是羌族巫师的称呼。在羌族,“释比”是主导宗教活动的人,是羌族文化的继承、传播者。他们是羌族人民的宗教领导者,从事宗教活动的同时依然进行农业生产,在羌人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羊皮鼓舞"舞姿灵活、灵动、豪迈,多是围圈向逆时针方跳跃。主跳演员有三个道具:金丝猴皮帽、神杖、铜铃。副跳演员则只有羊皮鼓,人數一般为7--8人。因为羊皮鼓沉重,表演起来有些费劲,所以舞者要借助身体的转动来带动鼓的转动,再借助膝颤的力量,造就了特殊的风格。羊皮鼓舞没有伴乐与伴唱,舞者根据鼓点节奏和响盘节拍而舞。
跳羊皮鼓舞时释比都要诵读经文,因为经文记载和描述了羌族文化和历史,对一个仅有语言文字缺失的民族来说,羊皮鼓舞就是羌族文化的文字,是羌族文化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
传说,天神赶路途中休息片刻,睡醒之后,随行携带的祭祀经书全部被一只山羊当做食物所食。正当天神不知所措时,头顶树枝上一只金丝猴跟他讲,“经书已被山羊吃了,现在除了杀掉它也没有别的办法,杀掉之后用它的皮做成鼓,使用时敲打羊皮鼓,经文就会被想起来。”天神相信了金丝猴,照他说的做了。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金丝猴被认为是羌族的护法神。从此以后,这种祭祀方式就被后人采用,逐渐发展为“释比文化”。
二、当今的羌族羊皮鼓舞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羊皮鼓舞衍生发展为民间舞蹈,民间在跳羊皮鼓舞时,形式更加随性,舞蹈语言也更为多彩。
羊皮鼓舞是羌族最为古老的民族舞蹈,舞蹈表现的大多是羌族农耕生活情况、宗教信仰等。同时,作为一种民族舞蹈,它的舞蹈风格、动作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羊皮鼓舞的舞蹈动作单一循环,直至尽兴,但也可将其当做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来研究羌族历史。
羊皮鼓舞的舞蹈步伐是古代巫舞“禹步”的传承和发展,展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精神,对生态和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羌族羊皮鼓舞有着很好的教育作用。在对羌族聚居地的调研中,发现羊皮鼓舞的形成是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是羌族人民生活生产,宗教信仰的体现。
在我国,民族舞蹈独有的动作和舞蹈元素是每一个民族的面貌,记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有着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将羌族羊皮鼓舞发展到高校,让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也学习到了民族历史文化。
三、羌族羊皮鼓舞的可发展性
羊皮鼓舞是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是羌族“释比”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是羌族人民的文化汲取重要方式,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如今,地道的羊皮鼓舞表演者为数不多,所以需要运用现代科技对其进行特殊保存。同时,也要将它传承给新时代的年轻人,将其发扬光大。
但是,在发展它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能破坏它的宝贵之处和历史精髓。要注重遵循传统规范、传统规则,要把商业化、表演化的羊皮鼓舞与传统释比文化的羊皮鼓舞联系起来,区分开来。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正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羊皮鼓舞也存在着失传或是永久失去的风险,所以必须加大力度保护羊皮鼓舞,并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以促进羌族舞蹈的传承。舞蹈是一种动态性的文化,羌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民对它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遭受生活、社会环境的影响。要培养专业的、热爱民族文化的舞者,让他们成为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者,还要在舞蹈中展现出羊皮鼓舞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保护与传承工作。
四、羊皮鼓舞的创新
通过实地调研,本人发现羌族羊皮鼓舞的基本动律大多为身体重心下沉的颤动律,身体轴转动律等,基本步法有旁平迈步、下蹲马步、并步、张胯蹲跳步等。风格特点比较单一,故此,可以尝试在不改变其原有风格特征的前提下,将轴转动律与蹲跳步结合,尝试创新轴转跳圈步、轴转向前迈步、跳圈击鼓等。又或者尝试加入一些技术技巧动作,例如跨腿转圈、空转等。在击鼓动作上,可尝试绕腕击鼓,绕圈、垂直击鼓等方式。也可以在其舞蹈音乐、舞蹈队形上进行创新研究。
除此之外,对比羌族羊皮鼓舞与羌族其他舞种的舞蹈特点,发现其相似和差异之处,探寻两者的优异所在,编创革新羌族舞蹈动律元素的舞蹈作品,也是发展与创新的良单妙药。
五、结语
羊皮鼓是羌族人民生存中不可缺少的实用且具备教育意义的工具,是祭祀活动中必须的法器。羊皮鼓舞是当地人民博学知识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的文明产物。通过对羊皮鼓舞的传承与创新,能让羌族人民心中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变得更加强大,促进羌族文化以及羌族的不断发展与延续。
参考文献:
[1]易庆,陈康.古老的羌族羊皮鼓舞[J].中国民族,2007(07):57+74.
[2]魏青.古老羌族羊皮鼓舞的现代价值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2):173-174
[3]范燕华,龙有成.羌族羊皮鼓舞的发展性研究[J].戏剧之家,2014(12):136-137.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一.“释比”与“莫恩纳莎”
羌族民间舞蹈风格质朴,豪放却不失优雅。大概被分为以下四类:自娱自乐性舞蹈、祭礼性舞蹈、群众性舞蹈、礼节性舞蹈四类,它们的大致动作较为统一同时也各有特点。
羊皮鼓舞在羌族被称为"摩恩纳莎"、"布滋拉",是羌族巫师在法事仪式上演绎的一种祭奠性舞蹈,又叫"跳经",是羌族法事活动中的必要仪式,有着浓烈的民族文化特征。羊皮鼓舞后来衍生发展为民间舞蹈,舞台上的羊皮鼓舞主要目的是为了表演,所以则比较规范统一,而民间的羊皮鼓舞相对而言就比较自由。它是羌族人民的生活情况、宗教信仰的映射。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 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羌族民俗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表达手段。
“释比”是羌族巫师的称呼。在羌族,“释比”是主导宗教活动的人,是羌族文化的继承、传播者。他们是羌族人民的宗教领导者,从事宗教活动的同时依然进行农业生产,在羌人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羊皮鼓舞"舞姿灵活、灵动、豪迈,多是围圈向逆时针方跳跃。主跳演员有三个道具:金丝猴皮帽、神杖、铜铃。副跳演员则只有羊皮鼓,人數一般为7--8人。因为羊皮鼓沉重,表演起来有些费劲,所以舞者要借助身体的转动来带动鼓的转动,再借助膝颤的力量,造就了特殊的风格。羊皮鼓舞没有伴乐与伴唱,舞者根据鼓点节奏和响盘节拍而舞。
跳羊皮鼓舞时释比都要诵读经文,因为经文记载和描述了羌族文化和历史,对一个仅有语言文字缺失的民族来说,羊皮鼓舞就是羌族文化的文字,是羌族文化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
传说,天神赶路途中休息片刻,睡醒之后,随行携带的祭祀经书全部被一只山羊当做食物所食。正当天神不知所措时,头顶树枝上一只金丝猴跟他讲,“经书已被山羊吃了,现在除了杀掉它也没有别的办法,杀掉之后用它的皮做成鼓,使用时敲打羊皮鼓,经文就会被想起来。”天神相信了金丝猴,照他说的做了。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金丝猴被认为是羌族的护法神。从此以后,这种祭祀方式就被后人采用,逐渐发展为“释比文化”。
二、当今的羌族羊皮鼓舞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羊皮鼓舞衍生发展为民间舞蹈,民间在跳羊皮鼓舞时,形式更加随性,舞蹈语言也更为多彩。
羊皮鼓舞是羌族最为古老的民族舞蹈,舞蹈表现的大多是羌族农耕生活情况、宗教信仰等。同时,作为一种民族舞蹈,它的舞蹈风格、动作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羊皮鼓舞的舞蹈动作单一循环,直至尽兴,但也可将其当做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来研究羌族历史。
羊皮鼓舞的舞蹈步伐是古代巫舞“禹步”的传承和发展,展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精神,对生态和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羌族羊皮鼓舞有着很好的教育作用。在对羌族聚居地的调研中,发现羊皮鼓舞的形成是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是羌族人民生活生产,宗教信仰的体现。
在我国,民族舞蹈独有的动作和舞蹈元素是每一个民族的面貌,记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有着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将羌族羊皮鼓舞发展到高校,让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也学习到了民族历史文化。
三、羌族羊皮鼓舞的可发展性
羊皮鼓舞是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是羌族“释比”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是羌族人民的文化汲取重要方式,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如今,地道的羊皮鼓舞表演者为数不多,所以需要运用现代科技对其进行特殊保存。同时,也要将它传承给新时代的年轻人,将其发扬光大。
但是,在发展它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能破坏它的宝贵之处和历史精髓。要注重遵循传统规范、传统规则,要把商业化、表演化的羊皮鼓舞与传统释比文化的羊皮鼓舞联系起来,区分开来。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正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羊皮鼓舞也存在着失传或是永久失去的风险,所以必须加大力度保护羊皮鼓舞,并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以促进羌族舞蹈的传承。舞蹈是一种动态性的文化,羌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民对它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遭受生活、社会环境的影响。要培养专业的、热爱民族文化的舞者,让他们成为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者,还要在舞蹈中展现出羊皮鼓舞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保护与传承工作。
四、羊皮鼓舞的创新
通过实地调研,本人发现羌族羊皮鼓舞的基本动律大多为身体重心下沉的颤动律,身体轴转动律等,基本步法有旁平迈步、下蹲马步、并步、张胯蹲跳步等。风格特点比较单一,故此,可以尝试在不改变其原有风格特征的前提下,将轴转动律与蹲跳步结合,尝试创新轴转跳圈步、轴转向前迈步、跳圈击鼓等。又或者尝试加入一些技术技巧动作,例如跨腿转圈、空转等。在击鼓动作上,可尝试绕腕击鼓,绕圈、垂直击鼓等方式。也可以在其舞蹈音乐、舞蹈队形上进行创新研究。
除此之外,对比羌族羊皮鼓舞与羌族其他舞种的舞蹈特点,发现其相似和差异之处,探寻两者的优异所在,编创革新羌族舞蹈动律元素的舞蹈作品,也是发展与创新的良单妙药。
五、结语
羊皮鼓是羌族人民生存中不可缺少的实用且具备教育意义的工具,是祭祀活动中必须的法器。羊皮鼓舞是当地人民博学知识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的文明产物。通过对羊皮鼓舞的传承与创新,能让羌族人民心中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变得更加强大,促进羌族文化以及羌族的不断发展与延续。
参考文献:
[1]易庆,陈康.古老的羌族羊皮鼓舞[J].中国民族,2007(07):57+74.
[2]魏青.古老羌族羊皮鼓舞的现代价值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2):173-174
[3]范燕华,龙有成.羌族羊皮鼓舞的发展性研究[J].戏剧之家,2014(12):136-137.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